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研究[20191209123710]
内容摘要: 课程的多元化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趋势,而将民俗文化运用到课程当中成为一个特色,也符合教育部关于充分利用身边的优秀文化资源的要求。本文参照常熟市几所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了解家长及教师关于民俗文化应用于幼儿园课程当中的态度,探索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现状及问题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民俗文化内容的原则,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民俗文化幼儿园课程课程资源
目 录
一、前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
(一)概念界定 2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3
三、研究过程 6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6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7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7
四、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现状 7
(一)民俗文化内容在幼儿园教材中所占比重 8
(二)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呈现形式 9
(三)幼儿园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内容倾向 10
五、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运用当中遇到的问题 11
(一)幼儿缺乏相关经验 11
(二)教师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较浅 11
(三)家长对待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态度并不明确 12
(四)教师对于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态度较为复杂 13
六、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策略 14
(一)选择合适的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 14
(二)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策略 17
七、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2
致 谢 25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包含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这是以学科纬度界定课程的含义。我国古代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科目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样,在中世纪的欧洲,各国也将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七艺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从这里不难看出文化在课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民俗文化是各地人民根据自身需要,在特定的地域和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经过不断继承和发扬才形成现在这种复杂而又丰富的局面,也是我们现在需要在课程中探索的新领域。民俗文化是大众文化,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与儿童的现实状态紧密相连,并以幼儿喜闻见乐的形式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之中,不可避免的与幼儿的学习交融并相互影响,这就成了民俗文化能在课程中运用的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社会和自然资源,创设农村幼儿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本土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奠定基础。儿童生活的周围环境中蕴含着广泛的民俗文化内容,儿童在这些生活环境中生活,通过参与、交往、探究等方式,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发展,身体素质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笔者在自主学习和见习生活当中,对有关民俗文化的教育比较关注,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以教材为指导,园方和教师在课程计划和实施的过程当中往往忽视生活当中蕴含的有价值的民俗文化资源,使幼儿园教育中缺少了相当一部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而在近期的一次幼儿园见习当中笔者发现本人所见习的幼儿园已经意识到民俗文化的特有价值,其于近期在园中也进行了相关的建设,如在走廊和楼梯墙面展示关于泼水节、赛龙舟、舞狮等相关图画;在手工制作中也有关灯笼、戏剧方面的内容;在教材当中也渗透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也是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建设特色幼儿园课程体系的需要。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专家学者的要求亟需幼儿园课程进行改革,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是构建有中国特色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前提。在幼儿园课程运用中充分挖掘本地的民俗文化资源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建设特色幼儿园的需要。
基于以上阐述,笔者选择民俗文化在幼儿园中课程中的运用作为调查研究的题目。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此研究旨在揭示目前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的现状;了解民俗文化在幼儿园中的地位;初步认识教师和家长对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态度;找出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当中运用的问题与不足;在了解相关民俗文化运用现状基础之上尝试性提出相关建议。
2.研究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体系;对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研究使教师正确的对待民俗文化对幼儿的作用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改善教学质量;丰富幼儿园地方课程内容,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与国家课程相配合,使幼儿园课程多元化、特色化,结合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使幼儿能够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成长;帮助部分幼儿园和教师加深对本地民俗文化的理解,从而可以科学合理的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选择和挖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概念界定
1.民俗文化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改词由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该词逐渐被世界其他各国所接受,成为国际通用学科名词。有些国家的学者对民俗研究主要侧重于传统方面,仍然存在着狭隘的民俗观,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普遍倾向于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我们认为:民俗文化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都市民俗;既包括传统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相传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它不仅是历史文化传统,更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俗是生活,民俗是生活方式,是民众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他们每天实践着民俗,演绎着民俗。人们的生活方式离不开民俗,诸如饮食、服饰、居住、生产等民俗事项构成了他们的生活内容。民俗是满足老百姓需要的日常生活方式。
2.文化资源
文化是一种社会资源,它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资源进行定义和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从性质的角度,文化资源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文化资源分为可再生文化资源和不可再生文化资源;从历时性角度,文化资源分为文化历史资源和文化现实资源。
3.幼儿园课程
课程定义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个纬度:以学科纬度界定课程,包含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课程即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一个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指一组教学科目。经验纬度将课程界定为“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活动,也叫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以目标纬度界定课程,把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看作为课程的观念日趋完善,约翰逊将课程定义为“预期行为的结构化序列”;以计划的纬度界定课程,反映的是一种综合的倾向,塔巴将课程定义为“是一种学习计划”。我国关于幼儿园课程也有各种定义:张雪门认
为“幼儿园的课程是给3足岁到6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陈鹤琴认为“幼儿园应该以儿童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组织课程”;张宗麟认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活动也”。刘晓东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一个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的系统。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来看,存在一个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学习经验,最后落实为儿童发展的逐渐展开过程;从课程自身的发展来看,以上过程是一种周期性的运动,而正是通过这种周期性的运动,课程的目标、内容、经验等等不断的优化,课程也得以完善和发展。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笔者通过对相关书籍、期刊、硕士论文及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前教育网、中国幼儿教师网等数据库的检索,对以往和近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现将国内外部分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1.文化与课程的关系
鲍尔斯和金蒂斯主张“课程即文化再生产”,在他们看来,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要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社会中所需要的任何关于知识、技能、艺术等文化的体现都需要国家来规定,这就要通过课程表现出来。美国教育家帕梅拉.博洛廷.约瑟夫主张“把课程看成文化”,他认为我们要把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想象成一个具有不同家庭文化、不同理解和不同价值观的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的家庭文化、价值观等又影响着他们在学校的活动,这些都说明存在着一种文化。在《教育文化》一书中,布鲁纳举了许多事例,用以说明文化是描述和理解课程的一面镜子,他写到:“学校总是高度选择性的,许多选择又是民间传统或社会阶级传统的派生物。学校课程和课堂氛围总是受一些明确的计划和一些难以表达清楚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我国关于课程与文化方面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对以往的课程改革经验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大量引进国外的课程理论。顾明远教授从宏观方面提出了“正确对待教育现代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裴娣娜教授认为“学校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和课程活动形态”。她主张在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积极倡导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新文化。郑金洲教授在《教育文化学》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文化的概念,认为课程文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它揭示了课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形式的两个方面的文化特质。郑金洲教授关于课程文化的研究是我国教育家的一大突破,指出了课程作为文化本体的意义。
2.民俗文化与儿童发展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倡导“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类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指出:“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也是他的不可能性。”她在另外一本著作《菊与刀》中论述了关于日本民俗文化对幼儿的影响,她用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文化对幼儿具有的深刻的影响力。关于等级训练、教养方式、民族服饰、传统节日等都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文化对幼儿品格形成的影响。这表明一个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习和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稳定的独特的文化内容,必然影响着幼儿的成长。
我国学者司马云杰指出:“不管是从起源上,、社会关系或历史活动上研究人的本质,还是从规范上、心理上、遗传上或结构功能上给人下定义,人总是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有意义的文化世界。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认为,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直到死去,特定的丧葬民俗送他离开这个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里一样,须臾不可离开。儿童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周围的文化土壤,从他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他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关于周围的人和事,民俗文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顺理成章的对儿童进行最早的文化陶冶,儿童也从这里开始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3.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
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理论研究在国外主要包含在文化与教育的研究当中,其中包括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地方文化与教育等。美国学前教育专家波纳德.斯波代克(Bernard Spodek)1991年提出学前教育课程的三个来源:儿童的发展、知识的性质和文化价值观。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文化价值观是一个地方幼儿园的课程来源,民俗文化在地方文化价值观中扮演重要角色,行为方式、认识结构、观念态度等都受民俗文化的影响,其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符合特定地区和儿童的需要。国外有关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大量实践研究。日本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行事活动。行事活动是日本幼儿园常年例行的较大规模的庆祝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入园式、花祭、端午、远足、七夕、合宿等,其中包含大量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日本在幼儿园中推行“行事活动”的课程内容不仅实现了激发幼儿积极情感,增强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化等功能,同时也实现了幼儿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课程大纲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时代精神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满足了社会发展和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近几年由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幼儿园课程应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尊重各地的文化传统以及教师和家长等文化主体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自主地位,构建适应我国社会文化的幼儿园课程。文化内容的差异影响了课程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中很多经典内容(从京剧、木偶到茶叶、筷子),以及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名胜古迹、地方特产等),都是儿童生活中所熟知的,也是有特色的课程内容。另外,虞永平教授也指出,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审美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民间艺术可能也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学校历时五年以上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编写成《娃娃玩民俗——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十五”期间,课题组开展了历时三年的“川西民间艺术与民俗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围绕文化的本体价值和教育价值初步归纳了川西民间文化教育资源;并对民教游戏、童谣、剪纸、川剧、民俗节日等在幼儿园的有效开展形成了基本策略。在“十一五”期间围绕川西民间文化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川西民间游戏、川西民间艺术、川西民间节日,以民间文化中富有感染力的部分,如民间童谣、川剧艺术、剪纸染艺、民间游戏、民风民俗节日为载体,着力构建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体系。
内容摘要: 课程的多元化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趋势,而将民俗文化运用到课程当中成为一个特色,也符合教育部关于充分利用身边的优秀文化资源的要求。本文参照常熟市几所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了解家长及教师关于民俗文化应用于幼儿园课程当中的态度,探索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现状及问题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民俗文化内容的原则,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民俗文化幼儿园课程课程资源
目 录
一、前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
(一)概念界定 2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3
三、研究过程 6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6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7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7
四、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现状 7
(一)民俗文化内容在幼儿园教材中所占比重 8
(二)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呈现形式 9
(三)幼儿园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内容倾向 10
五、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运用当中遇到的问题 11
(一)幼儿缺乏相关经验 11
(二)教师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较浅 11
(三)家长对待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态度并不明确 12
(四)教师对于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态度较为复杂 13
六、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策略 14
(一)选择合适的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 14
(二)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策略 17
七、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2
致 谢 25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包含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这是以学科纬度界定课程的含义。我国古代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科目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样,在中世纪的欧洲,各国也将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七艺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从这里不难看出文化在课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民俗文化是各地人民根据自身需要,在特定的地域和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经过不断继承和发扬才形成现在这种复杂而又丰富的局面,也是我们现在需要在课程中探索的新领域。民俗文化是大众文化,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与儿童的现实状态紧密相连,并以幼儿喜闻见乐的形式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之中,不可避免的与幼儿的学习交融并相互影响,这就成了民俗文化能在课程中运用的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社会和自然资源,创设农村幼儿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本土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奠定基础。儿童生活的周围环境中蕴含着广泛的民俗文化内容,儿童在这些生活环境中生活,通过参与、交往、探究等方式,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发展,身体素质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笔者在自主学习和见习生活当中,对有关民俗文化的教育比较关注,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以教材为指导,园方和教师在课程计划和实施的过程当中往往忽视生活当中蕴含的有价值的民俗文化资源,使幼儿园教育中缺少了相当一部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而在近期的一次幼儿园见习当中笔者发现本人所见习的幼儿园已经意识到民俗文化的特有价值,其于近期在园中也进行了相关的建设,如在走廊和楼梯墙面展示关于泼水节、赛龙舟、舞狮等相关图画;在手工制作中也有关灯笼、戏剧方面的内容;在教材当中也渗透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也是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建设特色幼儿园课程体系的需要。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专家学者的要求亟需幼儿园课程进行改革,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是构建有中国特色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前提。在幼儿园课程运用中充分挖掘本地的民俗文化资源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建设特色幼儿园的需要。
基于以上阐述,笔者选择民俗文化在幼儿园中课程中的运用作为调查研究的题目。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此研究旨在揭示目前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的现状;了解民俗文化在幼儿园中的地位;初步认识教师和家长对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态度;找出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当中运用的问题与不足;在了解相关民俗文化运用现状基础之上尝试性提出相关建议。
2.研究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体系;对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研究使教师正确的对待民俗文化对幼儿的作用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改善教学质量;丰富幼儿园地方课程内容,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与国家课程相配合,使幼儿园课程多元化、特色化,结合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使幼儿能够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成长;帮助部分幼儿园和教师加深对本地民俗文化的理解,从而可以科学合理的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选择和挖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概念界定
1.民俗文化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改词由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该词逐渐被世界其他各国所接受,成为国际通用学科名词。有些国家的学者对民俗研究主要侧重于传统方面,仍然存在着狭隘的民俗观,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普遍倾向于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我们认为:民俗文化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都市民俗;既包括传统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相传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它不仅是历史文化传统,更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俗是生活,民俗是生活方式,是民众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他们每天实践着民俗,演绎着民俗。人们的生活方式离不开民俗,诸如饮食、服饰、居住、生产等民俗事项构成了他们的生活内容。民俗是满足老百姓需要的日常生活方式。
2.文化资源
文化是一种社会资源,它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资源进行定义和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从性质的角度,文化资源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文化资源分为可再生文化资源和不可再生文化资源;从历时性角度,文化资源分为文化历史资源和文化现实资源。
3.幼儿园课程
课程定义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个纬度:以学科纬度界定课程,包含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课程即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一个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指一组教学科目。经验纬度将课程界定为“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活动,也叫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以目标纬度界定课程,把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看作为课程的观念日趋完善,约翰逊将课程定义为“预期行为的结构化序列”;以计划的纬度界定课程,反映的是一种综合的倾向,塔巴将课程定义为“是一种学习计划”。我国关于幼儿园课程也有各种定义:张雪门认
为“幼儿园的课程是给3足岁到6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陈鹤琴认为“幼儿园应该以儿童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组织课程”;张宗麟认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活动也”。刘晓东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一个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的系统。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来看,存在一个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学习经验,最后落实为儿童发展的逐渐展开过程;从课程自身的发展来看,以上过程是一种周期性的运动,而正是通过这种周期性的运动,课程的目标、内容、经验等等不断的优化,课程也得以完善和发展。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笔者通过对相关书籍、期刊、硕士论文及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前教育网、中国幼儿教师网等数据库的检索,对以往和近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现将国内外部分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1.文化与课程的关系
鲍尔斯和金蒂斯主张“课程即文化再生产”,在他们看来,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要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社会中所需要的任何关于知识、技能、艺术等文化的体现都需要国家来规定,这就要通过课程表现出来。美国教育家帕梅拉.博洛廷.约瑟夫主张“把课程看成文化”,他认为我们要把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想象成一个具有不同家庭文化、不同理解和不同价值观的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的家庭文化、价值观等又影响着他们在学校的活动,这些都说明存在着一种文化。在《教育文化》一书中,布鲁纳举了许多事例,用以说明文化是描述和理解课程的一面镜子,他写到:“学校总是高度选择性的,许多选择又是民间传统或社会阶级传统的派生物。学校课程和课堂氛围总是受一些明确的计划和一些难以表达清楚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我国关于课程与文化方面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对以往的课程改革经验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大量引进国外的课程理论。顾明远教授从宏观方面提出了“正确对待教育现代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裴娣娜教授认为“学校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和课程活动形态”。她主张在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积极倡导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新文化。郑金洲教授在《教育文化学》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文化的概念,认为课程文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它揭示了课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形式的两个方面的文化特质。郑金洲教授关于课程文化的研究是我国教育家的一大突破,指出了课程作为文化本体的意义。
2.民俗文化与儿童发展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倡导“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类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指出:“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也是他的不可能性。”她在另外一本著作《菊与刀》中论述了关于日本民俗文化对幼儿的影响,她用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文化对幼儿具有的深刻的影响力。关于等级训练、教养方式、民族服饰、传统节日等都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文化对幼儿品格形成的影响。这表明一个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习和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稳定的独特的文化内容,必然影响着幼儿的成长。
我国学者司马云杰指出:“不管是从起源上,、社会关系或历史活动上研究人的本质,还是从规范上、心理上、遗传上或结构功能上给人下定义,人总是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有意义的文化世界。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认为,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直到死去,特定的丧葬民俗送他离开这个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里一样,须臾不可离开。儿童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周围的文化土壤,从他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他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关于周围的人和事,民俗文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顺理成章的对儿童进行最早的文化陶冶,儿童也从这里开始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3.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
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理论研究在国外主要包含在文化与教育的研究当中,其中包括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地方文化与教育等。美国学前教育专家波纳德.斯波代克(Bernard Spodek)1991年提出学前教育课程的三个来源:儿童的发展、知识的性质和文化价值观。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文化价值观是一个地方幼儿园的课程来源,民俗文化在地方文化价值观中扮演重要角色,行为方式、认识结构、观念态度等都受民俗文化的影响,其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符合特定地区和儿童的需要。国外有关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大量实践研究。日本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行事活动。行事活动是日本幼儿园常年例行的较大规模的庆祝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入园式、花祭、端午、远足、七夕、合宿等,其中包含大量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日本在幼儿园中推行“行事活动”的课程内容不仅实现了激发幼儿积极情感,增强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化等功能,同时也实现了幼儿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课程大纲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时代精神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满足了社会发展和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近几年由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幼儿园课程应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尊重各地的文化传统以及教师和家长等文化主体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自主地位,构建适应我国社会文化的幼儿园课程。文化内容的差异影响了课程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中很多经典内容(从京剧、木偶到茶叶、筷子),以及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名胜古迹、地方特产等),都是儿童生活中所熟知的,也是有特色的课程内容。另外,虞永平教授也指出,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审美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民间艺术可能也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学校历时五年以上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编写成《娃娃玩民俗——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十五”期间,课题组开展了历时三年的“川西民间艺术与民俗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围绕文化的本体价值和教育价值初步归纳了川西民间文化教育资源;并对民教游戏、童谣、剪纸、川剧、民俗节日等在幼儿园的有效开展形成了基本策略。在“十一五”期间围绕川西民间文化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川西民间游戏、川西民间艺术、川西民间节日,以民间文化中富有感染力的部分,如民间童谣、川剧艺术、剪纸染艺、民间游戏、民风民俗节日为载体,着力构建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体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