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言语行为互动研究【字数:22657】
摘 要本文通过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在对教师与学生的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进行具体阐释的前提下,结合对实际的优秀小学语文课堂的深入观察与分析,再将所有的课堂言语行为量化为数据,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总结优秀小学语文课堂言语互动的特点。以此为基础,整理分析优秀小学语文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的优点,最后通过与教师针对性的访谈总结得出形成优秀小学语文课堂言语互动的几个有效途径。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常熟市Z小学中三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课堂,运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力求能通过此研究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师言语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目录
一、引言1
(一)选题的缘由1
(二)研究的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
(一)相关概念界定2
(二)国外研究现状3
(三)国外研究现状5
三、研究设计8
(一)研究对象8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8
四、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小学语文课堂言语互动行为阐释9
(一)间接影响学生的教师言语行为类型9
(二)直接影响学生的教师言语行为类型12
(三)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言语行为类型14
(四)无效性言语行为15
五、优秀小学语文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的观察与分析15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15
(二)观察结果的统计与分析19
六、优秀小学语文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的优点及其形成途径28
(一)优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的优点28
(二)优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的形成途径30
结语32
参考文献33
致谢34
一、引言
(一)选题的缘由
教育部所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改革重点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而就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过程中的表现来看,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部分的教学活动都偏重于教师单方面的言语传授,填鸭式的灌输使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也没有能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导致逐步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导致课堂学习氛围较差。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提出的问题都只注重提问内容的单向流动,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在这样的教学的传统模式下,学生对于所学内容自身的思考越来越少,他们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他们的能力也无法得到有力的提升,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长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失去了主动思考的机会,更加会降低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本应该接受知识的客体的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却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这样的课堂言语互动状态不仅会影响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互动,更严重的话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那么,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端,则必须要改变教师在课堂言语互动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单向的言语流动转换为师生双方双向的言语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提高学生获取知识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言语互动行为是最主要的教学行为,良好的课堂言语行为互动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教师良好的言语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这也是现在促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手段。
(二)研究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教育实施的最主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各项教学目标,需要师生双方良好的互动,尤其是师生言语行为互动,这是在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积极有效的言语行为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并使用观察法与访谈法,对小学语文课堂的言语互动行为进行量化分析,寻求形成优秀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的最佳途径。本文所研究内容的理论意义就在于总结优秀小学语文课堂师生言语互动行为显著的优点,探求形成优秀小学语文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的有效策略,并在一定程度上充实有关师生课堂言语行为互动理论方面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言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说,高质量的师生课堂言语互动过程不仅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有着积极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本文研究内容深入到真实的小学语文课堂,其实践意义在于为普通的小学语文课堂言语互动行为提供有用的启示,也为普通的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借鉴和反思,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关概念界定
1.言语互动
言语互动是指人们在交往的特定语境中运用语言来达到交际的目的的互动行为过程,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1924年率先提出了言语互动的概念,他认为与其把语言看成“思想的信号”,不如说它是“行为的方式”。人们过去大多认为互动属于行为的范畴,而言语则是单纯的说话,不能列入行为的范畴。但英国哲学家奥斯汀 (John Langshaw Austin)指出,说话本身就是互动行为。美国哲学家约翰赛尔 (John Searle)认为说一种语言就是完成一系列言语活动,每一个言语行为都体现了说话人的意图。言语行为也是受各种社会规范支配的一种行为。[]
2.师生言语互动
师生课堂言语互动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指的是教师和学生运用口头的语言来进行交流互动的行为过程。教师在课堂中,为完成教学目标以及特定的教学任务,在遵循课程标准以及教材要求的前提下,对学生运用言语进行互动,并且控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这样的过程便可以称之为师生课堂言语互动行为。但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师生的课堂言语互动行为不仅仅指的是师生口头的言语互动这些有声的言语行为,同样也包括无声的言语行为,其中涵盖了眼神、表情、手势等,几乎在课堂中发生的一切言语行为都涵盖在其中。
由于在课堂中,口头语言所占的比例非常高,所以,笔者所要研究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互动行为主要指的是口头上的语言表达,但是也包含一定程度上的无声言语互动,根据具体的课堂实录,并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力求为小学语文课堂提供借鉴。
目录
一、引言1
(一)选题的缘由1
(二)研究的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
(一)相关概念界定2
(二)国外研究现状3
(三)国外研究现状5
三、研究设计8
(一)研究对象8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8
四、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小学语文课堂言语互动行为阐释9
(一)间接影响学生的教师言语行为类型9
(二)直接影响学生的教师言语行为类型12
(三)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言语行为类型14
(四)无效性言语行为15
五、优秀小学语文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的观察与分析15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15
(二)观察结果的统计与分析19
六、优秀小学语文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的优点及其形成途径28
(一)优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的优点28
(二)优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的形成途径30
结语32
参考文献33
致谢34
一、引言
(一)选题的缘由
教育部所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改革重点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而就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过程中的表现来看,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部分的教学活动都偏重于教师单方面的言语传授,填鸭式的灌输使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也没有能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导致逐步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导致课堂学习氛围较差。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提出的问题都只注重提问内容的单向流动,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在这样的教学的传统模式下,学生对于所学内容自身的思考越来越少,他们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他们的能力也无法得到有力的提升,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长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失去了主动思考的机会,更加会降低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本应该接受知识的客体的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却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这样的课堂言语互动状态不仅会影响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互动,更严重的话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那么,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端,则必须要改变教师在课堂言语互动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单向的言语流动转换为师生双方双向的言语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提高学生获取知识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言语互动行为是最主要的教学行为,良好的课堂言语行为互动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教师良好的言语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这也是现在促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手段。
(二)研究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教育实施的最主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各项教学目标,需要师生双方良好的互动,尤其是师生言语行为互动,这是在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积极有效的言语行为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并使用观察法与访谈法,对小学语文课堂的言语互动行为进行量化分析,寻求形成优秀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的最佳途径。本文所研究内容的理论意义就在于总结优秀小学语文课堂师生言语互动行为显著的优点,探求形成优秀小学语文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的有效策略,并在一定程度上充实有关师生课堂言语行为互动理论方面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言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说,高质量的师生课堂言语互动过程不仅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有着积极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本文研究内容深入到真实的小学语文课堂,其实践意义在于为普通的小学语文课堂言语互动行为提供有用的启示,也为普通的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借鉴和反思,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关概念界定
1.言语互动
言语互动是指人们在交往的特定语境中运用语言来达到交际的目的的互动行为过程,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1924年率先提出了言语互动的概念,他认为与其把语言看成“思想的信号”,不如说它是“行为的方式”。人们过去大多认为互动属于行为的范畴,而言语则是单纯的说话,不能列入行为的范畴。但英国哲学家奥斯汀 (John Langshaw Austin)指出,说话本身就是互动行为。美国哲学家约翰赛尔 (John Searle)认为说一种语言就是完成一系列言语活动,每一个言语行为都体现了说话人的意图。言语行为也是受各种社会规范支配的一种行为。[]
2.师生言语互动
师生课堂言语互动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指的是教师和学生运用口头的语言来进行交流互动的行为过程。教师在课堂中,为完成教学目标以及特定的教学任务,在遵循课程标准以及教材要求的前提下,对学生运用言语进行互动,并且控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这样的过程便可以称之为师生课堂言语互动行为。但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师生的课堂言语互动行为不仅仅指的是师生口头的言语互动这些有声的言语行为,同样也包括无声的言语行为,其中涵盖了眼神、表情、手势等,几乎在课堂中发生的一切言语行为都涵盖在其中。
由于在课堂中,口头语言所占的比例非常高,所以,笔者所要研究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互动行为主要指的是口头上的语言表达,但是也包含一定程度上的无声言语互动,根据具体的课堂实录,并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力求为小学语文课堂提供借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