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公平问题研究——以A幼儿园为例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公平问题研究——以A幼儿园为例[20191209123741]
摘 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教育公平包括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幼儿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由此可见,关注幼儿园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就是坚持了以幼儿为本的思想。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公平是教育过程公平的微观体现,其公平与否,直接会影响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现程度。因此,对于幼儿园集体教学公平的诉求就显得非常必要。
本文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常熟市A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公平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保证幼儿的基本权利方面,幼儿的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在机会均等方面,教师的提问、指导活动、信息的反馈、情感的分配这几个方面存在不公平。同时针对集体教学活动的公平性问题,从幼儿教师、幼儿园、幼儿三个方面进行了归因,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心理素质、幼儿的自身特征、幼儿园的班级规模、园长的管路理念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不公平。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幼儿园、幼儿教师、政府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集体教学活动公平的可行性策略。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园公平教学公平
目录
一、前言 1
㈠问题的提出 1
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现状 2
㈠相关概念界定 2
㈡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3
㈢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5
三、研究过程 7
㈠研究对象的选取 7
㈡研究方法的确定 7
㈢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8
四、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公平性问题的现状呈现 8
㈠在保证幼儿基本权利方面 8
㈡在机会均等方面 11
五、影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公平的因素分析 19
㈠教师方面 19
㈡幼儿方面 21
㈢幼儿园方面 21
六、实现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公平的有效策略 22
㈠教师方面 22
㈡幼儿方面 23
㈢幼儿园方面 24
七、结语 24
参考文献 26
附录 27
致谢 29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公平问题研究
——以常熟市A幼儿园为例
一、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人们最为关注的就是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生活使人们确信,如果幼小的孩子得不到机会恢复对善良和公正的信念,他永远也不能在自身产生人的感觉,永远也不可能体验到个人的尊严和情感。这样的被教育者进入青少年时期会变成怨恨一切的人。对他来说,生活中不存在任何神圣和高尚的东西。”幼儿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由此可见,关注幼儿园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就是坚持了以幼儿为本的思想。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公平是教育过程公平的微观体现,其公平与否,直接会影响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现程度。因此,对于幼儿园集体教学公平的诉求就显得非常必要。
笔者在本学期幼儿园三个月的实习中,发现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比如,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注重树立自己的权威,居高临下地对待幼儿,控制幼儿思想,没有“以平等者中的首席”角色与幼儿进行对话交流。同时,有些教师对于不同的幼儿会有差别对待,常常还会把成年人的世界观、思想情感及行为标准强加在幼儿身上。更有甚者,由于个别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存在缺陷,他们将师幼关系看作对立关系,用专制、强制的手段管理班级,对幼儿抱有消极的态度,常常会训斥、冷淡幼儿等等。基于以上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以及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笔者最终选择以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公平问题作为研究的方向。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本研究试图通过深入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观察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公平的现象,从微观的角度剖析该现象存在的各种因素,探讨实现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公平的对策。从而提高幼儿教师的“以幼儿为本”的意识,并引起社会对幼儿教育公平的关注。
研究的意义:
1.本研究可以引起在职幼儿教师对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并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公平意识,平等对待每个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
2.本研究可以让教师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幼儿潜能、个性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3.本研究还可以提高人们对教师的专业化的重视,从而使教师以健康的人格和品行来教育幼儿。
二、相关研究现状
笔者围绕幼儿园教育过程公平查阅了相关著作、杂志,并通过网络在中国知网和万方网上检索相关的文章,对以前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将相关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公平的含义
早在古希腊,人们就将公平、公正视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理想,并将公平解释为一种和谐和平衡。例如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不论立辞或行事都永远应当着眼于公正。”每一位公民必须在国家里面执行一种最适合于他天性和等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在中国历史上,公平最早见于《管子形势解》:“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
何谓“公平”,《辞海》解释为:“公平,亦称公正,指人们从既定概念出发对某种现的评价。亦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社会状况。反应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间的某种相应关系。”在《现代汉语辞典》中,将公平定义为“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任何一方”。
从上述种种对公平的定义可以看出,人们对公平的界定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也有共同之处,公平从根本上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利益关系以及构成这种关系的的规范、原则和准则。
2.教学公平的界定
关于教学公平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类,态度说。教学公平即教师在教学中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做到不偏爱,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平等的施教。第二类,权利与分配说。强调依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力划分进行教育资源的分配,对学生的基本权利和非基本权利采取相应的原则。第三类,“差别对待”说。尽管教学应对儿童一视同仁,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要求教师在给予均等学习机会的同时,区别对待学生的差异。第四类,教学方法说。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学生学习或认知风格的多样性并对每一个学生采取适应的教育。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笔者根据已有文献将国外对教育公平的研究进行归类,主要集中有教师期望与教育公平、师生互动与教育公平、课程与教育公平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期望与教学公平
教师期望最早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提出。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中指出教师的期望能够且确实影响着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及学生的成绩,从而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罗森塔尔本人认为,产生教师期望效应有气氛、反馈、输入、鼓励四种社会教育心理机制。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过程包括教师形成期望、教师传递期望、学生内化教师期望以及教师维持和调整期望四个环节。
对于教师期望的影响,库珀(Cooper)和古德(Good)将其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自我实现预言的影响”,即希望引起行为,行为又引起期望成为现实;第二种是“保持性期望的影响”,即教师期望学生保持原来发展的模式,从而将这些模式当作是理所当然的,因此看不到并且不能利用学生潜力中的变化。
2.师生互动与教学公平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温·爱兹道恩、撒级和拉姆伯莫恩在研究中发现,幼儿对那些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做出敏感反应并提供细心照顾的教师产生依恋的情感,反之则不然。菲威、克瑞斯坦森和莫瑞夫克认为,在教师与幼儿的交互作用中,教师的诚实以及他们对幼儿的尊重与细心照顾对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的发展以及童年期对事物的积极探索都是必不可少的。爱拉克森德、恩特威森、爱瑞克森和皮恩特等人的研究相继证明:幼儿所经历的师幼关系对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师幼关系将直接造成幼儿不同的适应状况。
卡根和史密斯的研究表明:奉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师比奉行“以教师为中心”观念的教师与单个幼儿或小组幼儿进行互动的时间更长、频次更多,对幼儿行为更为敏感,反馈更及时,他们与幼儿间形成的师幼关系也相对亲密。
哈格里夫斯指出,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双方的权利存在巨大差异,教师拥有更大的主动性。亚当斯和比德尔发现,处在“行动区(教师的前排和中排的位置)的学生表现更积极,他们与教师互动的次数和时间比后排的学生都多”。
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也会影响师幼互动。芬恩、鲍尼等的研究发现,开朗、外向的幼儿受到教师关注与反馈的机会最多,内向的幼儿得到的关注和反馈相对较少。
3.课程与教学公平
美国教育家科尔曼在他关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研究中明确指出:教育“机会寓于某种特定课程的接触中。机会的多少视儿童学习的课程水平高低而定。对某些儿童来说,所达到的课程水平越高,所获得的机会就越多。”由此可见,幼儿园课程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教育课程应该考虑到各个层次的课程对学生发展机会的影响,因为课程赋予学生的教育机会,往往会以“缄默的”方式隐含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中。因此,课程价值实现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学生发展的程度。
国外的教育实践中,瑞吉欧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上具有公平性。首先是生成的课程,瑞吉欧的学前课程是一种满足儿童需要的儿童本位课程论。同时,瑞吉欧课程内容来源于儿童的生活,来源于儿童的经验。
4.教学方法与教学公平
教学方法是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存在差异性,有学者提倡分组或分班教学。但是也有研究表明,为实现差别教学而采取的这种分组或分班实际上会强化学生最初的差距,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无形中加剧了学生学业成功机会的不平等。还有学者提出,如果通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或详细作业的批注,学生的进步空间可以更大更平均。
(三)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关于教学公平存在问题的研究
张楠认为幼儿教师对不同幼儿的教学期望和态度不同,在教学活动中会隐形的给他们贴上“好”或“差”的能力标签,在与幼儿的交往方式、时间、评价的标准和方式方面存在不公平。
王文乔考察了师幼互动中的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他认为师幼互动中存在隐性和显性的不公平。显性的参与机会主要包括互动的时间、次数、方式、内容;隐性的参与机会主要是互动的类型、性质及其中所隐含的情感特征。
王红菊通过观察研究幼儿园教学活动,揭示了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座位编排、知识分配、教师非正式性评价、提问和互动、常规和情感态度这几个方面。
钱志亮指出就教师层面而言,当前教育过程的不公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单一、评价手段简单、课堂教学歧视、教育资源配置失当、教师队伍素质差距、师生关系不公等等。全面分析教育过程中的不公,是解决存在问题的前提。
2.关于影响教学公平因素的研究
郭雄伟指出从宏观层面来看,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包括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以及政策与实施方面。从微观上来考虑,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主要包括师资力量、教授内容等。
乔菲认为我国的社会分层会影响教育过程公平,主要表现对为学生受教育年限、学生占有文化和信息资源、学生占有教育资源、师生关系及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韦桂美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方面的因素会影响教学不公平问题,并从教师对自我角色定位的偏差、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师师德缺失这几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刘向煌认为影响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性的因素是班级规模,班级规模通过影响教师权威、教学形式、学生的心理健康、个别指导和教师期望等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公平性。
刘冰认为师生关系中的不正当利益因素具有非物质性、隐蔽性、社会影响恶劣性、对学生影响的深远性、地域性,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育公平问题。
李润洲认为影响微观层面教育公平的因素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资源投入,包括师资力量、学校内、外部的各种因素、学校内部的各种物质设施等;主观因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
笔者将上述关于影响教学公平因素的研究进行整理概括,并主要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进行归纳总结。从宏观上来看,影响教学公平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以及政策与实施方面。从微观上来看,主要包括社会、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的评价;教学环境,座位编排、教学氛围、教学组织形式等;传统的教育观念;学生在性别、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教师素质。
3.关于实现教学公平途径的研究
张楠认为实现幼儿园教育过程公平,教师需要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思想和“因材施教”的理念,政府要实行严格的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及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杨伊娜指出良好师生关系在一个层面上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同时她提倡人道主义、差异教学和多元评价。檀传宝也认为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相貌、年龄出身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以个人的好恶和私利作为标准。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朱家雄认为在教育公平的原则下,为实现我国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除了教育资源配置到位外,还要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实际状况的、有差别的课程和教学,同时以“短、平、快”的方式培养能满足普及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差别的质量监督和评估体系。
周翠斌基于学前教育不公平以及相关立法欠缺的现状,认为我国迫切需要完善与学前教育相关的立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提升学前教育的立法位阶;确立学前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通过立法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通过立法保障对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通过立法规范学前教育机构的准入原则,统一学前教育的标准。从而有利于构建学前教育公平的法律保障体系。
董小平从环境方面入手,认为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来引导课堂的多向互动,促进师生资源的公平分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合理设计学生座位,促进空间资源的公平分配。
笔者发现上述对我国教学公平提出的对策中,既有宏观层面的探索,也有微观层面和过程层面的探索。这些对策都是实现教学公平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致力于了解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育公平的现状,选取常熟市A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同时,笔者随机抽取该园的三个班,将这三个班的教师和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观察。
摘 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教育公平包括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幼儿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由此可见,关注幼儿园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就是坚持了以幼儿为本的思想。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公平是教育过程公平的微观体现,其公平与否,直接会影响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现程度。因此,对于幼儿园集体教学公平的诉求就显得非常必要。
本文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常熟市A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公平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保证幼儿的基本权利方面,幼儿的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在机会均等方面,教师的提问、指导活动、信息的反馈、情感的分配这几个方面存在不公平。同时针对集体教学活动的公平性问题,从幼儿教师、幼儿园、幼儿三个方面进行了归因,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心理素质、幼儿的自身特征、幼儿园的班级规模、园长的管路理念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不公平。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幼儿园、幼儿教师、政府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集体教学活动公平的可行性策略。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园公平教学公平
目录
一、前言 1
㈠问题的提出 1
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现状 2
㈠相关概念界定 2
㈡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3
㈢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5
三、研究过程 7
㈠研究对象的选取 7
㈡研究方法的确定 7
㈢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8
四、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公平性问题的现状呈现 8
㈠在保证幼儿基本权利方面 8
㈡在机会均等方面 11
五、影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公平的因素分析 19
㈠教师方面 19
㈡幼儿方面 21
㈢幼儿园方面 21
六、实现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公平的有效策略 22
㈠教师方面 22
㈡幼儿方面 23
㈢幼儿园方面 24
七、结语 24
参考文献 26
附录 27
致谢 29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公平问题研究
——以常熟市A幼儿园为例
一、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人们最为关注的就是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生活使人们确信,如果幼小的孩子得不到机会恢复对善良和公正的信念,他永远也不能在自身产生人的感觉,永远也不可能体验到个人的尊严和情感。这样的被教育者进入青少年时期会变成怨恨一切的人。对他来说,生活中不存在任何神圣和高尚的东西。”幼儿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由此可见,关注幼儿园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就是坚持了以幼儿为本的思想。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公平是教育过程公平的微观体现,其公平与否,直接会影响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现程度。因此,对于幼儿园集体教学公平的诉求就显得非常必要。
笔者在本学期幼儿园三个月的实习中,发现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比如,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注重树立自己的权威,居高临下地对待幼儿,控制幼儿思想,没有“以平等者中的首席”角色与幼儿进行对话交流。同时,有些教师对于不同的幼儿会有差别对待,常常还会把成年人的世界观、思想情感及行为标准强加在幼儿身上。更有甚者,由于个别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存在缺陷,他们将师幼关系看作对立关系,用专制、强制的手段管理班级,对幼儿抱有消极的态度,常常会训斥、冷淡幼儿等等。基于以上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以及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笔者最终选择以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公平问题作为研究的方向。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本研究试图通过深入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观察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公平的现象,从微观的角度剖析该现象存在的各种因素,探讨实现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公平的对策。从而提高幼儿教师的“以幼儿为本”的意识,并引起社会对幼儿教育公平的关注。
研究的意义:
1.本研究可以引起在职幼儿教师对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并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公平意识,平等对待每个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
2.本研究可以让教师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幼儿潜能、个性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3.本研究还可以提高人们对教师的专业化的重视,从而使教师以健康的人格和品行来教育幼儿。
二、相关研究现状
笔者围绕幼儿园教育过程公平查阅了相关著作、杂志,并通过网络在中国知网和万方网上检索相关的文章,对以前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将相关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公平的含义
早在古希腊,人们就将公平、公正视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理想,并将公平解释为一种和谐和平衡。例如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不论立辞或行事都永远应当着眼于公正。”每一位公民必须在国家里面执行一种最适合于他天性和等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在中国历史上,公平最早见于《管子形势解》:“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
何谓“公平”,《辞海》解释为:“公平,亦称公正,指人们从既定概念出发对某种现的评价。亦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社会状况。反应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间的某种相应关系。”在《现代汉语辞典》中,将公平定义为“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任何一方”。
从上述种种对公平的定义可以看出,人们对公平的界定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也有共同之处,公平从根本上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利益关系以及构成这种关系的的规范、原则和准则。
2.教学公平的界定
关于教学公平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类,态度说。教学公平即教师在教学中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做到不偏爱,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平等的施教。第二类,权利与分配说。强调依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力划分进行教育资源的分配,对学生的基本权利和非基本权利采取相应的原则。第三类,“差别对待”说。尽管教学应对儿童一视同仁,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要求教师在给予均等学习机会的同时,区别对待学生的差异。第四类,教学方法说。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学生学习或认知风格的多样性并对每一个学生采取适应的教育。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笔者根据已有文献将国外对教育公平的研究进行归类,主要集中有教师期望与教育公平、师生互动与教育公平、课程与教育公平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期望与教学公平
教师期望最早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提出。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中指出教师的期望能够且确实影响着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及学生的成绩,从而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罗森塔尔本人认为,产生教师期望效应有气氛、反馈、输入、鼓励四种社会教育心理机制。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过程包括教师形成期望、教师传递期望、学生内化教师期望以及教师维持和调整期望四个环节。
对于教师期望的影响,库珀(Cooper)和古德(Good)将其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自我实现预言的影响”,即希望引起行为,行为又引起期望成为现实;第二种是“保持性期望的影响”,即教师期望学生保持原来发展的模式,从而将这些模式当作是理所当然的,因此看不到并且不能利用学生潜力中的变化。
2.师生互动与教学公平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温·爱兹道恩、撒级和拉姆伯莫恩在研究中发现,幼儿对那些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做出敏感反应并提供细心照顾的教师产生依恋的情感,反之则不然。菲威、克瑞斯坦森和莫瑞夫克认为,在教师与幼儿的交互作用中,教师的诚实以及他们对幼儿的尊重与细心照顾对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的发展以及童年期对事物的积极探索都是必不可少的。爱拉克森德、恩特威森、爱瑞克森和皮恩特等人的研究相继证明:幼儿所经历的师幼关系对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师幼关系将直接造成幼儿不同的适应状况。
卡根和史密斯的研究表明:奉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师比奉行“以教师为中心”观念的教师与单个幼儿或小组幼儿进行互动的时间更长、频次更多,对幼儿行为更为敏感,反馈更及时,他们与幼儿间形成的师幼关系也相对亲密。
哈格里夫斯指出,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双方的权利存在巨大差异,教师拥有更大的主动性。亚当斯和比德尔发现,处在“行动区(教师的前排和中排的位置)的学生表现更积极,他们与教师互动的次数和时间比后排的学生都多”。
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也会影响师幼互动。芬恩、鲍尼等的研究发现,开朗、外向的幼儿受到教师关注与反馈的机会最多,内向的幼儿得到的关注和反馈相对较少。
3.课程与教学公平
美国教育家科尔曼在他关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研究中明确指出:教育“机会寓于某种特定课程的接触中。机会的多少视儿童学习的课程水平高低而定。对某些儿童来说,所达到的课程水平越高,所获得的机会就越多。”由此可见,幼儿园课程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教育课程应该考虑到各个层次的课程对学生发展机会的影响,因为课程赋予学生的教育机会,往往会以“缄默的”方式隐含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中。因此,课程价值实现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学生发展的程度。
国外的教育实践中,瑞吉欧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上具有公平性。首先是生成的课程,瑞吉欧的学前课程是一种满足儿童需要的儿童本位课程论。同时,瑞吉欧课程内容来源于儿童的生活,来源于儿童的经验。
4.教学方法与教学公平
教学方法是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存在差异性,有学者提倡分组或分班教学。但是也有研究表明,为实现差别教学而采取的这种分组或分班实际上会强化学生最初的差距,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无形中加剧了学生学业成功机会的不平等。还有学者提出,如果通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或详细作业的批注,学生的进步空间可以更大更平均。
(三)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关于教学公平存在问题的研究
张楠认为幼儿教师对不同幼儿的教学期望和态度不同,在教学活动中会隐形的给他们贴上“好”或“差”的能力标签,在与幼儿的交往方式、时间、评价的标准和方式方面存在不公平。
王文乔考察了师幼互动中的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他认为师幼互动中存在隐性和显性的不公平。显性的参与机会主要包括互动的时间、次数、方式、内容;隐性的参与机会主要是互动的类型、性质及其中所隐含的情感特征。
王红菊通过观察研究幼儿园教学活动,揭示了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座位编排、知识分配、教师非正式性评价、提问和互动、常规和情感态度这几个方面。
钱志亮指出就教师层面而言,当前教育过程的不公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单一、评价手段简单、课堂教学歧视、教育资源配置失当、教师队伍素质差距、师生关系不公等等。全面分析教育过程中的不公,是解决存在问题的前提。
2.关于影响教学公平因素的研究
郭雄伟指出从宏观层面来看,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包括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以及政策与实施方面。从微观上来考虑,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主要包括师资力量、教授内容等。
乔菲认为我国的社会分层会影响教育过程公平,主要表现对为学生受教育年限、学生占有文化和信息资源、学生占有教育资源、师生关系及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韦桂美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方面的因素会影响教学不公平问题,并从教师对自我角色定位的偏差、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师师德缺失这几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刘向煌认为影响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性的因素是班级规模,班级规模通过影响教师权威、教学形式、学生的心理健康、个别指导和教师期望等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公平性。
刘冰认为师生关系中的不正当利益因素具有非物质性、隐蔽性、社会影响恶劣性、对学生影响的深远性、地域性,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育公平问题。
李润洲认为影响微观层面教育公平的因素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资源投入,包括师资力量、学校内、外部的各种因素、学校内部的各种物质设施等;主观因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
笔者将上述关于影响教学公平因素的研究进行整理概括,并主要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进行归纳总结。从宏观上来看,影响教学公平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以及政策与实施方面。从微观上来看,主要包括社会、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的评价;教学环境,座位编排、教学氛围、教学组织形式等;传统的教育观念;学生在性别、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教师素质。
3.关于实现教学公平途径的研究
张楠认为实现幼儿园教育过程公平,教师需要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思想和“因材施教”的理念,政府要实行严格的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及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杨伊娜指出良好师生关系在一个层面上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同时她提倡人道主义、差异教学和多元评价。檀传宝也认为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相貌、年龄出身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以个人的好恶和私利作为标准。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朱家雄认为在教育公平的原则下,为实现我国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除了教育资源配置到位外,还要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实际状况的、有差别的课程和教学,同时以“短、平、快”的方式培养能满足普及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差别的质量监督和评估体系。
周翠斌基于学前教育不公平以及相关立法欠缺的现状,认为我国迫切需要完善与学前教育相关的立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提升学前教育的立法位阶;确立学前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通过立法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通过立法保障对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通过立法规范学前教育机构的准入原则,统一学前教育的标准。从而有利于构建学前教育公平的法律保障体系。
董小平从环境方面入手,认为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来引导课堂的多向互动,促进师生资源的公平分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合理设计学生座位,促进空间资源的公平分配。
笔者发现上述对我国教学公平提出的对策中,既有宏观层面的探索,也有微观层面和过程层面的探索。这些对策都是实现教学公平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致力于了解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育公平的现状,选取常熟市A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同时,笔者随机抽取该园的三个班,将这三个班的教师和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观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