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倾听行为现状研究以X幼儿园为例
小班幼儿倾听行为现状研究以X幼儿园为例[20191209124231]
内容摘要: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语言的发展与幼儿的倾听行为发展息息相关,倾听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能力。良好的倾听行为对幼儿的语言发展甚至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采用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苏州市某民办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倾听行为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班幼儿倾听行为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有自控能力差、倾听持续时间短、部分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差等。并分析得出幼儿倾听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师语言和指导方式、座位的排列、游戏活动、家长的重视度和指导策略等。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对幼儿倾听行为的指导建议,从而希望促进小班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养成。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小班幼儿倾听行为指导策略
Key Words: Children in the bottom class in a kindergarten; Listening behaviors; Guidance mode目 录
一、选题缘由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现状 2
(一)关于幼儿倾听行为概念的界定与分类的研究 2
(二)关于小班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标准的研究 2
(三)关于小班幼儿倾听行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研究 3
(四)关于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养成的策略的研究 4
三、研究过程 6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6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7
(三)研究过程的实施 7
四、研究结果 7
(一)小班幼儿倾听行为现状的分析 8
1.小班幼儿倾听行为总体表现 8
2.各类语言教育活动中,幼儿倾听行为的表现 9
3.小班幼儿倾听行为存在的普遍问题 10
(二)影响小班幼儿倾听行为良好发展的因素的分析 12
五、思考建议 15
(一)掌握小班幼儿倾听的年龄特征,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 15
(二)加大教师的重视度,提高教师对幼儿倾听行为的指导能力 16
(三) 提高家长对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培养的重视度和指导能力 19
六、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1
致 谢 24
一、选题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语言的发展与幼儿的倾听行为发展息息相关,倾听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能力。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的语言领域明确指出,“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听与说这一方面也提出了“幼儿要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并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但是,经过研究者在幼儿园小班的实习经历和观察发现,幼儿在倾听行为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老师在组织活动时,一些幼儿经常会做自己的事情、与旁人讲话或者神游;当老师提出问题,有些表现欲望强烈的幼儿由于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喊出自己的答案;其他幼儿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些幼儿又会表现出不耐烦或者插嘴的不良习惯。当然,当幼儿不能理解老师的指令时,也会导致一些倾听问题的出现。从倾听的心理特征来看:幼儿年龄小,突出特点是情绪性,凡是对于喜欢的、有趣的事物,会更注意倾听,但是其注意力又特别容易分散,而倾听的质量又会受注意力的影响。因此,上述这些不良的倾听行为对于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都是难题。
另外,现在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语言培养时,不够重视“听”的培养,常常出现重视说忽视听的情况。研究者在实习期间发现,老师对幼儿不良的倾听行为,会出现忽视、手足无措或是指责幼儿的举措,并没有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引导幼儿更好地倾听。
幼儿的这些不良倾听行为,不仅影响了活动的质量,更是阻碍了幼儿的语言方面甚至今后的发展。针对幼儿倾听行为中存在种种问题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幼儿的倾听行为进行一系列的观察研究,结合幼儿倾听的心理特征,总结出培养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有效方法,时刻提醒自己引导幼儿学会倾听,让“倾听”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基于以上几点,研究者选择对小班幼儿的倾听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首先,通过对苏州X幼儿园中小班幼儿倾听行为现状的研究,探索出适合幼儿倾听特点和提高倾听能力的方法;其次,借助科学方法,培养幼儿有意识地听、乐意听、听得懂的能力,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能力得到提高;最后,为教师科学培养幼儿良好倾听行为提供合理化建议。
意义:通过对幼儿倾听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教师针对幼儿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幼儿倾听能力,促进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发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倾听行为方面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苏州其他幼儿园借鉴学习,共同促进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养成。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关于幼儿倾听行为概念的界定与分类的研究
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就学前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
倾听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和接受的一个综合过程,是幼儿获取知识、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前提。
幼儿倾听能力着重培养三种倾听技能:有意识的倾听技能,即集中注意倾听的能力;辨析性倾听技能,即分辨不同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的能力;理解性倾听技能,即掌握倾听到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在不同年龄,其具体目标要求是有一定差异的,小班主要是有意识倾听的技能。
在我国幼儿语言教育过程中,幼儿倾听行为的培养,其着重点应放在幼儿对汉语语音、语调的感知和语义的理解上,通过教育,逐步帮助幼儿建立起以下三种倾听技能:有意识倾听,集中注意地倾听;辨析性倾听,分辨不同内容的倾听;理解性倾听,掌握主要内容、连接上下文意思的倾听。
(二)关于小班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标准的研究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按年龄阶段对幼儿听的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3-4岁:“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能听懂日常会话”。4-5岁:“群体中能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能结合情境感受到不同的语气、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少数民族幼儿能基本倾听普通话”。5-6岁:“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能结合情景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小班主要培养幼儿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能听懂日常会话。另外,在幼儿倾听能力着重培养的三种倾听技能中,小班主要培养有意识倾听的技能。
董梅针对幼儿倾听行为表现,制定了关于幼儿倾听行为评价标准:
表1 幼儿倾听行为评价标准
Ⅰ 喜欢听别人说 在集体中会听老师、同伴说话 能安静听别人说,不打断别人说话 能理解简单指令
Ⅱ 较喜欢听别人说 在集体中较会听老师、同伴说话 较能安静听别人说,不打断别人说话 较能理解简单指令
Ⅲ 不喜欢听别人说 在集体中不能听老师、同伴说话 不能安静听别人说,不打断别人说话 不能理解简单指令
徐琴根据幼儿倾听现状,通过问卷调查、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制定了幼儿倾听现状评价表:
表2 幼儿倾听现状评价表
评价 项目 好 一般 差
能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不打断他人说话
听别人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不做小动作
能举手发言,不插话
能理解多重指令
(三)关于小班幼儿倾听行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研究
李旭霞在研究中提出,“幼儿在倾听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能安静地听别人说话;在别人说话时随意插嘴,打断别人说话;在集体活动时,自我表现欲比较强,不给同伴发言的机会;较大一部分幼儿不能理解简单的指令;倾听时大多数幼儿不注意教师说话的口形”。
黄枚君对幼儿倾听现状进行分析,他指出,“幼儿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不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爱插嘴等;对语言信息的接受理解力不强,不能把握语言信息整体,不会将语言信息整体分析为部分,把握要点”。
李旭霞认为导致幼儿倾听问题出现的成因如下:“第一,重表达能力的培养,轻倾听能力的培养;重语言环境的创设,轻倾听习惯的培养;有部分幼教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说话神情差,无抑扬顿挫,无必要的姿体语言,缺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朱静通过观察研究提出幼儿倾听能力较弱的原因是:“成人不重视倾听能力的培养,许多成人认为听力与生俱来,没有必要培养;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局限,受年龄特点的局限,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比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
对于幼儿不良的倾听行为,不仅仅来自幼儿自身的因素,也受到了更多外在的因素,教师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会轻易地影响到幼儿的倾听能力,如果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来纠正幼儿的不良倾听行为,对幼儿语言的发展甚至一身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四)关于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养成的策略的研究
⒈ 把握幼儿心理特征
从幼儿的年龄特征来看,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凡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幼儿就会有一个积极地态度,其主动性也得到体现。从倾听行为来看,凡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幼儿注意力会比较集中,会很好地倾听老师和同伴的发言。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总结概括了幼儿八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孩子是好动的;孩子是好奇的;孩子是喜欢模仿的;孩子是好游戏的,孩子是喜欢成功的 ;孩子是喜欢合群的;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 ;孩子是喜欢称赞的。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行为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要分析其倾听的心理特征。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中提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活动过程。人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内在动机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要素,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的产生主要靠兴趣,只要幼儿有兴趣,其学习就会顺利进行。因此,向幼儿提高能使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材料,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的最好方法”。如果幼儿教师的做法不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会很难产生学习动机,也很难维持幼儿对学习的长久兴趣。同样的,在幼儿倾听能力培养上也是如此。
罗杰斯在有意义学习观学习理论中提出,“对学习者有真正价值的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的特征之一是:它使整个人沉浸在学习之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有意义学习的特征在幼儿的倾听能力中同样也可以得到印证。幼儿的倾听也需要幼儿情感和认知的投入。在情感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幼儿喜欢的内容,幼儿可以静静的、集中注意力的听;而幼儿不喜欢的事情,即使教师采用高压手段,幼儿也不乐于听。这就要求幼儿教育要围绕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教育的契机。
蒋丽明在研究中指出,“浓厚的兴趣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内驱力,幼儿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把兴趣的兴奋点作为倾听的切入点,捕捉孩子的兴趣所在,激发他们的倾听兴趣”。
⒉ 开展游戏活动
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我们也可以利用儿童这种强烈的爱游戏的本性,去培养他倾听的技能。
李旭霞在研究中,提出“在游戏中提高幼儿‘听’的专注程度。游戏对于幼儿来讲,就如同成人的工作、学习一样,是提高孩子倾听能力的最好活动,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开展听说游戏,让幼儿以“玩”促“听”,幼儿在参与游戏时有更多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幼儿积极倾听水平的提高”。
⒊ 开展语言教育活动
据杜长娥、高德花、高维芸的研究表明,“幼儿园中的语言活动主要有谈话、讲述、听说游戏、早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五种,每一种活动对幼儿的倾听技能的培养有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提高幼儿的倾听技能,发展幼儿的倾听行为。
冯桃通过研究指出,“倾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常规活动时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基础;阅读活动的导入是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开端;阅读活动的展开式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关键;阅读活动后对幼儿倾听情况的评价必不可少”。
顾晓燕在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中提出了培养倾听能力的三种策略,即意识策略、渗透策略、协同策略。
⒋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技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听与说的教育建议中提出,教师要“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如“教师要做到:认真听别人(包括幼儿)讲话,为幼儿作出表率;要用幼儿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们交谈;对幼儿提要求和布置任务时要求他们注意听,鼓励他主动提问”,“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景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避免伤害儿童,首先,老师要防止情绪偏激;其次,避免语言伤害;最后,要宽恕。在对待幼儿的不良倾听行为时,老师也应该做到这样,幼儿教师应该从善的、好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任丽娜在《谈中班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中提出:“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幼儿倾诉或者告状时,认真倾听,耐心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在向幼儿提问时,耐心等待和聆听幼儿的回答”。
⒌ 家园共育,携手培养幼儿良好倾听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蒋丽明在《让幼儿学会倾听——浅谈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中指出,“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将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延伸到家庭,尤其是方言区,更要注意家园共同配合。通过构建立体的教育时空,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从而全面促进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
任丽娜提指出,要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来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通过亲子活动、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共同探讨提高幼儿倾听能力的可行方法。
研究者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归纳发现,有关幼儿倾听行为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国内对幼儿倾听行为没有比较全面的、系统的研究,都是侧重于单方面、片面的研究。
三、研究过程
内容摘要: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语言的发展与幼儿的倾听行为发展息息相关,倾听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能力。良好的倾听行为对幼儿的语言发展甚至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采用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苏州市某民办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倾听行为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班幼儿倾听行为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有自控能力差、倾听持续时间短、部分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差等。并分析得出幼儿倾听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师语言和指导方式、座位的排列、游戏活动、家长的重视度和指导策略等。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对幼儿倾听行为的指导建议,从而希望促进小班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养成。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小班幼儿倾听行为指导策略
Key Words: Children in the bottom class in a kindergarten; Listening behaviors; Guidance mode目 录
一、选题缘由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现状 2
(一)关于幼儿倾听行为概念的界定与分类的研究 2
(二)关于小班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标准的研究 2
(三)关于小班幼儿倾听行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研究 3
(四)关于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养成的策略的研究 4
三、研究过程 6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6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7
(三)研究过程的实施 7
四、研究结果 7
(一)小班幼儿倾听行为现状的分析 8
1.小班幼儿倾听行为总体表现 8
2.各类语言教育活动中,幼儿倾听行为的表现 9
3.小班幼儿倾听行为存在的普遍问题 10
(二)影响小班幼儿倾听行为良好发展的因素的分析 12
五、思考建议 15
(一)掌握小班幼儿倾听的年龄特征,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 15
(二)加大教师的重视度,提高教师对幼儿倾听行为的指导能力 16
(三) 提高家长对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培养的重视度和指导能力 19
六、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1
致 谢 24
一、选题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语言的发展与幼儿的倾听行为发展息息相关,倾听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能力。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的语言领域明确指出,“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听与说这一方面也提出了“幼儿要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并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但是,经过研究者在幼儿园小班的实习经历和观察发现,幼儿在倾听行为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老师在组织活动时,一些幼儿经常会做自己的事情、与旁人讲话或者神游;当老师提出问题,有些表现欲望强烈的幼儿由于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喊出自己的答案;其他幼儿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些幼儿又会表现出不耐烦或者插嘴的不良习惯。当然,当幼儿不能理解老师的指令时,也会导致一些倾听问题的出现。从倾听的心理特征来看:幼儿年龄小,突出特点是情绪性,凡是对于喜欢的、有趣的事物,会更注意倾听,但是其注意力又特别容易分散,而倾听的质量又会受注意力的影响。因此,上述这些不良的倾听行为对于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都是难题。
另外,现在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语言培养时,不够重视“听”的培养,常常出现重视说忽视听的情况。研究者在实习期间发现,老师对幼儿不良的倾听行为,会出现忽视、手足无措或是指责幼儿的举措,并没有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引导幼儿更好地倾听。
幼儿的这些不良倾听行为,不仅影响了活动的质量,更是阻碍了幼儿的语言方面甚至今后的发展。针对幼儿倾听行为中存在种种问题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幼儿的倾听行为进行一系列的观察研究,结合幼儿倾听的心理特征,总结出培养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有效方法,时刻提醒自己引导幼儿学会倾听,让“倾听”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基于以上几点,研究者选择对小班幼儿的倾听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首先,通过对苏州X幼儿园中小班幼儿倾听行为现状的研究,探索出适合幼儿倾听特点和提高倾听能力的方法;其次,借助科学方法,培养幼儿有意识地听、乐意听、听得懂的能力,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能力得到提高;最后,为教师科学培养幼儿良好倾听行为提供合理化建议。
意义:通过对幼儿倾听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教师针对幼儿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幼儿倾听能力,促进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发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倾听行为方面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苏州其他幼儿园借鉴学习,共同促进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养成。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关于幼儿倾听行为概念的界定与分类的研究
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就学前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
倾听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和接受的一个综合过程,是幼儿获取知识、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前提。
幼儿倾听能力着重培养三种倾听技能:有意识的倾听技能,即集中注意倾听的能力;辨析性倾听技能,即分辨不同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的能力;理解性倾听技能,即掌握倾听到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在不同年龄,其具体目标要求是有一定差异的,小班主要是有意识倾听的技能。
在我国幼儿语言教育过程中,幼儿倾听行为的培养,其着重点应放在幼儿对汉语语音、语调的感知和语义的理解上,通过教育,逐步帮助幼儿建立起以下三种倾听技能:有意识倾听,集中注意地倾听;辨析性倾听,分辨不同内容的倾听;理解性倾听,掌握主要内容、连接上下文意思的倾听。
(二)关于小班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标准的研究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按年龄阶段对幼儿听的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3-4岁:“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能听懂日常会话”。4-5岁:“群体中能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能结合情境感受到不同的语气、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少数民族幼儿能基本倾听普通话”。5-6岁:“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能结合情景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小班主要培养幼儿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能听懂日常会话。另外,在幼儿倾听能力着重培养的三种倾听技能中,小班主要培养有意识倾听的技能。
董梅针对幼儿倾听行为表现,制定了关于幼儿倾听行为评价标准:
表1 幼儿倾听行为评价标准
Ⅰ 喜欢听别人说 在集体中会听老师、同伴说话 能安静听别人说,不打断别人说话 能理解简单指令
Ⅱ 较喜欢听别人说 在集体中较会听老师、同伴说话 较能安静听别人说,不打断别人说话 较能理解简单指令
Ⅲ 不喜欢听别人说 在集体中不能听老师、同伴说话 不能安静听别人说,不打断别人说话 不能理解简单指令
徐琴根据幼儿倾听现状,通过问卷调查、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制定了幼儿倾听现状评价表:
表2 幼儿倾听现状评价表
评价 项目 好 一般 差
能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不打断他人说话
听别人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不做小动作
能举手发言,不插话
能理解多重指令
(三)关于小班幼儿倾听行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研究
李旭霞在研究中提出,“幼儿在倾听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能安静地听别人说话;在别人说话时随意插嘴,打断别人说话;在集体活动时,自我表现欲比较强,不给同伴发言的机会;较大一部分幼儿不能理解简单的指令;倾听时大多数幼儿不注意教师说话的口形”。
黄枚君对幼儿倾听现状进行分析,他指出,“幼儿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不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爱插嘴等;对语言信息的接受理解力不强,不能把握语言信息整体,不会将语言信息整体分析为部分,把握要点”。
李旭霞认为导致幼儿倾听问题出现的成因如下:“第一,重表达能力的培养,轻倾听能力的培养;重语言环境的创设,轻倾听习惯的培养;有部分幼教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说话神情差,无抑扬顿挫,无必要的姿体语言,缺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朱静通过观察研究提出幼儿倾听能力较弱的原因是:“成人不重视倾听能力的培养,许多成人认为听力与生俱来,没有必要培养;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局限,受年龄特点的局限,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比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
对于幼儿不良的倾听行为,不仅仅来自幼儿自身的因素,也受到了更多外在的因素,教师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会轻易地影响到幼儿的倾听能力,如果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来纠正幼儿的不良倾听行为,对幼儿语言的发展甚至一身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四)关于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养成的策略的研究
⒈ 把握幼儿心理特征
从幼儿的年龄特征来看,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凡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幼儿就会有一个积极地态度,其主动性也得到体现。从倾听行为来看,凡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幼儿注意力会比较集中,会很好地倾听老师和同伴的发言。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总结概括了幼儿八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孩子是好动的;孩子是好奇的;孩子是喜欢模仿的;孩子是好游戏的,孩子是喜欢成功的 ;孩子是喜欢合群的;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 ;孩子是喜欢称赞的。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行为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要分析其倾听的心理特征。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中提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活动过程。人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内在动机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要素,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的产生主要靠兴趣,只要幼儿有兴趣,其学习就会顺利进行。因此,向幼儿提高能使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材料,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的最好方法”。如果幼儿教师的做法不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会很难产生学习动机,也很难维持幼儿对学习的长久兴趣。同样的,在幼儿倾听能力培养上也是如此。
罗杰斯在有意义学习观学习理论中提出,“对学习者有真正价值的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的特征之一是:它使整个人沉浸在学习之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有意义学习的特征在幼儿的倾听能力中同样也可以得到印证。幼儿的倾听也需要幼儿情感和认知的投入。在情感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幼儿喜欢的内容,幼儿可以静静的、集中注意力的听;而幼儿不喜欢的事情,即使教师采用高压手段,幼儿也不乐于听。这就要求幼儿教育要围绕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教育的契机。
蒋丽明在研究中指出,“浓厚的兴趣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内驱力,幼儿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把兴趣的兴奋点作为倾听的切入点,捕捉孩子的兴趣所在,激发他们的倾听兴趣”。
⒉ 开展游戏活动
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我们也可以利用儿童这种强烈的爱游戏的本性,去培养他倾听的技能。
李旭霞在研究中,提出“在游戏中提高幼儿‘听’的专注程度。游戏对于幼儿来讲,就如同成人的工作、学习一样,是提高孩子倾听能力的最好活动,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开展听说游戏,让幼儿以“玩”促“听”,幼儿在参与游戏时有更多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幼儿积极倾听水平的提高”。
⒊ 开展语言教育活动
据杜长娥、高德花、高维芸的研究表明,“幼儿园中的语言活动主要有谈话、讲述、听说游戏、早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五种,每一种活动对幼儿的倾听技能的培养有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提高幼儿的倾听技能,发展幼儿的倾听行为。
冯桃通过研究指出,“倾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常规活动时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基础;阅读活动的导入是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开端;阅读活动的展开式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关键;阅读活动后对幼儿倾听情况的评价必不可少”。
顾晓燕在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中提出了培养倾听能力的三种策略,即意识策略、渗透策略、协同策略。
⒋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技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听与说的教育建议中提出,教师要“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如“教师要做到:认真听别人(包括幼儿)讲话,为幼儿作出表率;要用幼儿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们交谈;对幼儿提要求和布置任务时要求他们注意听,鼓励他主动提问”,“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景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避免伤害儿童,首先,老师要防止情绪偏激;其次,避免语言伤害;最后,要宽恕。在对待幼儿的不良倾听行为时,老师也应该做到这样,幼儿教师应该从善的、好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任丽娜在《谈中班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中提出:“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幼儿倾诉或者告状时,认真倾听,耐心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在向幼儿提问时,耐心等待和聆听幼儿的回答”。
⒌ 家园共育,携手培养幼儿良好倾听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蒋丽明在《让幼儿学会倾听——浅谈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中指出,“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将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延伸到家庭,尤其是方言区,更要注意家园共同配合。通过构建立体的教育时空,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从而全面促进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
任丽娜提指出,要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来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通过亲子活动、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共同探讨提高幼儿倾听能力的可行方法。
研究者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归纳发现,有关幼儿倾听行为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国内对幼儿倾听行为没有比较全面的、系统的研究,都是侧重于单方面、片面的研究。
三、研究过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