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区域游戏开展现状研究——以A幼儿园为例

幼儿园中班区域游戏开展现状研究——以A幼儿园为例[20191209124000]
内容摘要:游戏是对人的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中,游戏在给儿童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总能让幼儿在“玩中学”,获取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幼儿园中我们不难发现,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较活跃,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较高,区域游戏作为幼儿园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合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易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是当今幼儿园普遍的一种活动方式。因此,开展有效的区域游戏,对幼儿在身体、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研究者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等,围绕区域游戏的内容、幼儿的自主情况、教师的指导方式进行分析,基本了解当前区域游戏的现状并从中提炼出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树立正确的区域游戏观念、完善区域游戏的内容设置、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等五点建议,引起相关教育者重视,帮助提高开展的区域游戏质量。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园中班幼儿区域游戏开展现状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一)选题缘由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1.目的 2
2.意义 2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2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2
1.游戏 2
2.区域游戏 3
(二)关于区域游戏的相关研究 4
1.区域游戏与集体活动的区别与联系 4
2.有关区域游戏功能特性的研究 4
3.有关区域游戏影响因素的研究 5
4.有关区域游戏开展现状的研究 7
三、研究过程 8
(一)研究对象 8
(二)研究方法 9
1.文献法 9
2.观察法 9
3.访谈法 9
四、研究结果 9
(一)常熟市A幼儿园中班区域游戏的现状 9
1.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 10
2.区域游戏中幼儿的自主情况 12
3.区域游戏中教师的指导方式 14
(二)存在的问题 16
1.区域游戏中环境创设不尽人意 16
2.区域游戏中幼儿自主情况不甚理想 17
3. 区域游戏中教师指导方式有欠科学 18
4. 教师对区域游戏认识不够到位 18
五、对策与建议 19
(一)树立正确的区域游戏观念 19
(二)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游戏 19
(三)因人而异地开展区域游戏 19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20
(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 20
六、结语 21
附录 21
参考文献 23
致 谢 24
幼儿园中班区域游戏开展现状研究
——以常熟市A幼儿园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缘由
幼儿园中班是幼儿学前教育三年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人说:"4、5岁左右是儿童进行游戏活动的黄金时期。"在这阶段的儿童不仅游戏兴趣显着增强,且游戏的水平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扮演角色等,游戏的情节丰富、内容较多样化,因而,也能较为全面的观察到他们实际在幼儿园的游戏情况,所以选择了中班作为我研究的对象。
同时,游戏是人在童年时期的主要活动形式。童年的游戏不仅给儿童带来快乐,而且是儿童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学习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我国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中,也对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做了进一步的强调。可见,游戏对幼儿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游戏在幼儿园中也占有着重要位置。区域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区域游戏也正是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将教育目标与幼儿的自主游戏较好的融合在一起,以自主、自由的独特活动形式,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区域游戏材料丰富,活动形式自由多样,适合3-6岁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是如今幼儿园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区域游戏以其占据时间最多、空间最大、活动材料最丰富的特点,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幼儿。通过区域游戏,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游戏内容、方式和同伴,并能按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速度、习惯去操作实践,从而促进在自己水平上的发展。幼儿与不同的环境材料和同伴、教师不断产生互动交流,这对幼儿的身体、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有效的区域游戏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那么,开展的什么样的区域游戏才算是有效的游戏?在实际的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区域游戏开展现状如何?教师又是怎样准备、组织、指导区域游戏的?
基于以上思考,我选择了“幼儿园中班区域游戏现状”作为我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笔者将搜集和整理有关幼儿园区域游戏的资料,综合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区域游戏的研究成果,了解区域游戏的发展价值与概况,对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定义及其价值等给予正确解读。同时,通过调查幼儿园中班区域游戏的开展现状,分析论证形成相关现状的原因,找出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开展有效的区域游戏提出相应的指导建议,提高游戏水平,使幼儿区域游戏更加合理化与体系化,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意义
通过分析幼儿园中班区域游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幼儿园如何开展有效的区域游戏提出建设性意见,引起相关教育者的重视,总结经验,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技能;加大幼儿园全体对区域游戏的重视程度,使其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和要求;突出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保持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寓教于乐,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游戏活动。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围绕区域游戏这一内容,笔者查阅了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并通过网络在中国期刊网、知网上检索相关文章,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将文献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1.游戏
在希腊语中,对游戏的表达有三种含义:适合于儿童的游戏,音节不表示任何东西只蕴含玩某种东西的意思;玩、玩具,适合于种种游戏,有轻松自在的痕迹;琐碎、无价值的意思。
邱学青(2008)指出:在汉语中,游戏的“游”表示为随风飘逸、飘荡之意;游戏是一种轻松、松散、休闲、自在的娱乐活动,没有沉重的任务和负担之意;游戏是无价值、不认真、不严肃的。
2.区域游戏
王春燕(2007)认为:“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等,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在其中投放一些适合的活动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活动材料、同伴等的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
李生兰(2002)指出:区域活动即学习中心、兴趣中心活动,它是教师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为使儿童进行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儿童可以自由地进出各个区域,开展游戏活动。
冯晓霞(2001)认为:“所谓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因此,笔者针对上述各种界定,对区域游戏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区域游戏应当是教师在考虑幼儿自身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制定活动规则、投放游戏材料、创设各种游戏区,从而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区域的活动。借此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进行探索、学习,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体验到快乐、成功和自信。
为使本研究更为可行,笔者对所研究的区域游戏作出两个限定:
(1)区域游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室内的游戏,如娃娃家、积木区等;另一种是室外的游戏,如体能区、沙池区等。本研究中的区域游戏限定为室内的区域游戏。
(2)目前幼儿园所开展的室内区域游戏包括两种:一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游戏,即在各自班级内的开展;另一种是全园性公共活动室的游戏,如蒙室、电脑室等,幼儿跨班进行游戏。本研究所指的室内区域游戏是第一种游戏形式。
(二)关于区域游戏的相关研究
区域活动教学思想发端于西方,由蒙台梭利( Montessori,M) 首次提出,后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被一些留学归国人员引进国内展开相关研究。
1.区域游戏与集体活动的区别与联系
秦元东、王春燕(2008)指出:区域游戏具有自由性、自主性、指导的间接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而相对于区域活动而言,集体活动主要具有控制性、引导性、共同性和指导的直接性等特点。两者的优缺点在于:区域游戏可以更好照顾幼儿的个别差异,但有时效率比较低,易形成无目标的重复性“玩耍”。而集体活动效率比较高,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但对幼儿的差异照顾不够,由于单位时间的限制,容易出现“有操作五探索”现象。
王春燕(2009)指出: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各自的特点、优缺点决定了彼此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区域活动不是集体活动的铺垫、延伸或补充,而是和集体活动平行的教育形式,二者之间积极互动并动态变化。
2.有关区域游戏功能特性的研究
(1)区域游戏的价值研究
张明智(2011)将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的价值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拓展课程的组织形式、平衡课程体系、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他特别指出,区域活动正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主动性发展的最好途径。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主活动,幼儿可以自由地挑选、摆弄、操作、探索,通过实践积累,构建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李会敏(2006)指出区域学习活动的价值在于:利于幼儿主动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发展,培养幼儿的关键经验与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因而,区域游戏对幼儿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对幼儿园的课程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也都存在一定的推动作用。
(2)区域游戏的性质研究
卢乐珍(2004)认为:在正规教学和游戏活动之外,幼儿园每天都应安排大量的区域活动,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幼儿园的活动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既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区域活动,也应有幼儿的自选活动和生成性活动等。可见,卢老师认为区域活动既不是课程教学也不是游戏。
张博(2003)认为:广大幼儿园开始建立活动区,活动区教育应运而生。可以说活动区教育是活动课程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见,张老师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活动课程的一种形式。
刘焱(2008)指出:“活动区既是幼儿的‘游戏区’,也是幼儿的‘学习区’。”我比较赞同刘老师的这个观点,即活动区活动既是幼儿的游戏活动又是学习活动,是自然活动与教育活动的统一。
3.有关区域游戏影响因素的研究
(1)以环境材料为影响媒介
我国学者彭群霞(2006)认为:幼儿的兴趣来自于材料, 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区域游戏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材料不同, 幼儿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不同。
吴青(2013)指出: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因此区域的设置不仅仅是多增设一个区域,更重要的是创造能鼓励幼儿大胆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以及一种没有批评、指责,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受到重视、尊重、赞扬的环境。幼儿只有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充 分发展个性,才能调动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王春燕(2008)指出材料是环境创设的“原料”,是幼儿学习的载体,是幼儿活动的对象,更是促进幼儿学习的工具。她将材料投放注意点概括为四要点:层次性、数量适宜性、动态性、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的有机结合。另外,她还强调在区域活动中,简洁而明确的规则是必须的,它是区域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更重要的是它帮助幼儿了解到活动规则的意义,让幼儿学习参照规则调整自己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她主要概括了三个制定规则的要素:人数提示、时间提示和操作提示。
(2)以教师自身为影响媒介
邱学青(2008)认为:“观察游戏成为指导儿童游戏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可以发现儿童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儿童游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游戏的材料、场地,适时介入、参与儿童的游戏,并作出适宜的指导,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她还总结了几种观察游戏的方法:扫描法、定点法、追踪法、综合图示法和线索提示法;观察游戏的流程有:“伞状式”流程,“钟摆式”流程,“卷地毯式”流程,“自由式”流程;观察结果的类型有:表格型,文字型,符号型。
另一方面,相关研究表明,成人参与儿童游戏可提高儿童游戏的质量及技巧:
国外学者Bennett,Wood,Rogers(1997)指出,教师为游戏提供材料、想法和技能,既能扩展儿童的游戏的范围,也能提高其对于学习的影响。
Wood、McMahon等成员(1980)研究发现成人参与孩子游戏的形态有四种分别为:平行游戏、共同游戏、游戏指导及实际情况的解说员。其中,游戏的指导方式又分为:外在干预、内在干预和主题幻想的训练。
Kitson的研究表明,成人参与游戏可以丰富儿童的游戏经验,成人参与游戏还使得游戏对儿童智力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发挥到最大化。
国内学者周欣(1990)在《试论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一文中,探讨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时,根据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将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分为平行式、合作式与外部干预式三种类型。
邱学青(2008)根据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影响活动的形式,将介入游戏的方式分为以下三种:平行式介入法、交叉式介入法、垂直式介入法。
刘焱(2004)认为教师有对幼儿游戏进行干预的必要性,并且要注意干预方法的可行性。从干预的方式上分为:以自身为媒介、以材料为媒介和以幼儿伙伴为媒介;从干预基本方法上分为:言语的方法(描述、有变化的重述、询问、提问、建议)和非言语的方法(面部表情、动作提示、示范)。
(3)以幼儿自身为影响媒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2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