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调查研究

如皋市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调查研究[20191209124008]
内容摘要: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能使幼儿教育更具连贯性和针对性,也更能使孩子们在健康轻松的环境中成长。为此,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围绕教师和家长对家园合作的认识和态度,家园合作的频率,家园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教师和家长对家园合作的满意程度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如皋市农村幼儿园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家园合作,教师及家长基本对家园合作持认可态度,但同时还存在着双方在家园合作中地位不平等,合作的随意性强,计划性差,教师不够重视家长教育资源,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的问题。针对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改变家长教育观念;更新教师合作观念,合理安排合作计划;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结合实际,提高合作效果三点建议,帮助提高如皋市家园合作的质量。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如皋市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合作途径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一)选题缘由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2
(一)家园合作的理论基础 2
(二)相关研究综述 3
三、研究过程 6
(一)研究对象 6
(二)研究方法 6
(三)资料的收集 7
四、调查结果 8
(一)家长和教师问卷的基本信息 8
(二)家长和教师对家园合作的认识和态度 8
(三)家园合作的频率 10
(四)家园合作的形式与内容 12
(五)家长及教师对家园合作的满意程度 14
(六)小结 14
五、问题与分析 15
(一)如皋市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5
(二)如皋市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16
六、思考与建议 18
(一)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18
(二)改变家长教育观念,更新教师合作观念,合理安排合作计划 18
(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结合实际,提高合作效果 19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2
致 谢 30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缘由
幼儿的发展依赖于生存的环境,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三大因素。随着“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这一概念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行为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机构中,而是体现在更为广泛的范围之内,社区、家长既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又是良好的合作伙伴。家园合作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独特、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园合作不仅促进儿童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国际化。家园合作在推动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以来,各个国家颁布的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文件中都提到了幼儿园要和家庭密切合作。
日本在1988年新修订的《幼儿园教育纲领》的教育目标中指出幼儿园要与家庭密切合作,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西兰在1991年起草的《国家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强调家庭、社区、教师、幼儿、社会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要实现优质的儿童保育和教育必须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美国教育部在1994年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目标》中指出,到2000年美国教育要做到“每一所学校与每一个家庭将要加强伙伴关系的建设,将增加父母对提高儿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及学术成长的参与和投入”。
纵观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都在进行一个共同的改革,那就是加大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将两者的作用整合,形成合力,有效地推进孩子的发展。
我国在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负责教育幼儿的任务。”2001年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凸显出家园合作的重要性。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由此可见,我国对家园合作的重视。通过法规明确了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内容、方法以及幼儿园与家长相处的原则,这实质上就是从法律的角度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形成一个共同体,齐心协力为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富有个性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家园合作已被很多幼儿园重视并广泛的开展起来,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普遍存在教育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家长文化水平偏低,教育观念陈旧的特点,这严重制约着家园合作的良好开展。
基于这几点,笔者选择对我的家乡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如皋市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高如皋市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的质量。
研究的意义:通过科学的分析如皋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家园合作质量的策略,将此研究成果用于如皋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的实践中,促进如皋农村幼儿园家园与家庭的良好合作,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家园合作的理论基础
1.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布朗分布伦纳在1979年首次提出生态理论模型。他在该理论中提出,儿童的发展受到多层背景的影响,这些相互嵌套的一层层的背景因素,就如同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着另一个,并且最小的一个处于最核心的位置。简言之,布朗分布伦纳所谓的人类发展生态模型,就是在一个由各种影响因素组成的同心园中将儿童置于同心圆的中心。
布朗分布伦纳认为人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这个生态环境包括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种类的生态系统。微系统层面是由儿童所生活和活动的环境构成,这是包括了儿童在内的最小的系统。微系统是由儿童在其生活环境中交往和互动的人和机构所组成的。微系统在中间系统之内,中间系统指的是微系统中人们的相互交往,例如父母与幼儿园教师的互动和交往。中间系统不会直接涉及幼儿,但却无疑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外系统则是更大的背景,儿童或许与外系统没有直接接触,但如同其他系统一样,外系统也会影响儿童的发展和社会化。外系统的背景称为宏观系统,该系统包含了某一文化或亚文化的态度、意识形态、价值观、法律和风俗。
生态理论模型的其中一个要点在于,系统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会与其他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儿童成长的复杂背景。该理论的另一个要点是儿童并非被动的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儿童与他人互动所产生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儿童受他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也影响了他人。
因此幼儿园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到幼儿、幼儿园、家庭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家园合作,以形成正向的互动关系,对促进幼儿的发展,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2.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有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0-1.5岁是第一阶段即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阶段;2-3岁是第二阶段即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阶段;4-5岁是第三阶段即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6-11岁是第四阶段即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12-18岁是第五阶段即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准备上幼儿园的儿童已经经历过埃里克森的第一和第二阶段,正处于第三阶段即主动性的发展阶段。因此幼儿园要与家长密切配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可以将各自掌握的信息汇总在一起,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家长认识到他们的孩子将如何经历这些发展阶段,从而更好地促进这一阶段儿童主动性的发展。
(二)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家园合作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而农村又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广阔天地,因此笔者围绕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查阅了相关书籍,并在期刊网上检索了大量相于家园合作的文章,对以往的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将文献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家园合作概念的界定
(1)合作的概念
合作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我国学者认为,合作是人们从事某项工作的联合行动。美国学前教育专家认为,合作是“一起工作,帮助别人”。“合作”,强调人们在最小的成本控制的共同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合作”的两个或多个当事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2)家园合作的概念
张帆(2005)将家园合作解释为: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笔者论文中的“家园合作”与张帆解释的家园合作概念一致。
2.关于家园合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支持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机构。NAEYC认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要与他们的家庭有机联系起来。因此,为了促进幼儿的最佳学习与发展,各种教育机构都要把与儿童的家庭沟通互动放在首要的位置,在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与家庭的关系,帮助和支持家庭参与到儿童的教育发展过程中,诚邀家庭参与到教育机构之中。”
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认为,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带给学校很多新的东西,这些都能促进新的教学法的发展。
哈佛家庭研究项目一直致力于探讨家庭与教育机构联系起来,该项目至今仍在进行中。有证据表明当家长采用家庭支持的方式时,可以降低家长的压力,使他们的生活稍微安逸一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的这一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提到“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社会、幼稚园和学校、家庭三者要相辅而行,儿童教育的理想才容易达到”。
冯晓霞、王冬梅从对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分析入手,论述了家园合作对幼儿的发展以及对提高成人的教育水平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家园合作可以使幼儿的学习更具有一致性、互补性、连贯性;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可以为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提供交流和经验共享的机会。
总之,家园合作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园和家长双方应保持密切联系,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为促进幼儿的发展的发展共同努力。
3.关于家园合作类型和方式的研究
1976年,美国学者戴维斯(Davies)从目的角度把家园合作分为四种类型:(1)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促进家长参与子女的教育;(3)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学校教育;(4)吸收家长参与教育决策。
1992年,杰斯特威克(Gestwicki)按家长参与程度的不同将家园合作分为三个层次:(l)低层次的家长参与,即家长参与一些简单的学校活动,这些活动对教师的权威和决策不构成挑战;(2)中等层次的家长参与,即家长以参观访问者或志愿者的身份帮助学校;(3)高层次的家长参与,即教师和父母都是教育孩子的专家,为儿童的发展共同制定决策。
1993年,司伟普(Swap)从学校和家庭的相互关系角度把家长参与分为四种模式:(1)保护模式;(2)传递信息模式;(3)丰富课程模式;(4)合作关系模式。
我国家长的参与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直接参与(如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爸爸、妈妈、老师”制度、夏令营活动);(2)间接参与(如家长座谈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访、家园联系簿、个别谈话、家长宣传栏)。
4.关于家园合作内容的研究
1992年,美国学前教育专家埃斯萨(Essa)和罗杰斯(Rogers)在为儿童设计的自我概念课程中,包含了“社区及社区助手”的主题内容,由“身份、角色及其关系、周围环境、运动、安全、健康、食物、交往”八个方面组成,不同的年龄班具体要求又不同。
李兰生(2003)对上海10个市区30所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德育资源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园注重向家长宣传有关幼儿身体与智力发展的知识,忽视指导家长促进幼儿品德发展方面的内容。
5.关于家园合作存在问题的研究
我国很多学者对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周芳(1997)通过对幼儿园家长工作的调查,指出在幼儿园整体工作中家长工作是薄弱环节,具体问题有:(1)工作缺乏计划性,随意性强;(2)教师与家长间缺乏商讨,以教师向家长灌输为主;(3)各工作间缺乏连续性,以阶段性为主。
刘晶波指出我国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存在着“三多和三少”的问题。即参观的多,参与的少;间接参与的多,直接参与的少;一次性直接参与的多,经常性直接参与的少。
曹丹丹(2003)在对几个幼儿园访问和考察后,发现当前家园合作存在以下问题:教师与家长在合作中的地位不平等;家园合作流于形式,表面化现象严重;家园合作中家庭与幼儿园责任不明确;家园合作意识不明显。
左瑞勇(2007)指出,从生态教学观的角度来看,幼儿园在对家长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普遍存在着重临时配合,轻长远参与的问题,幼儿园方面比较注重眼前利益。
戈柔(2008)在对42名园长、92名教师、170家长采取问卷调查后,和曹丹丹的结论基本一致,即教师与家长在参与中的地位不平等、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缺乏积极互动、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随意性强、计划性差。
综上所述,家园合作虽已逐渐被广大家长和教师重视,但在合作的过程中却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提高。
6.关于家园合作影响因素的研究
1991年,格林德指出家长的态度与能力,家长的工作与健康因素,教师与行政人员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这三个方面影响着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一些学者在研究日本父母在参与学校教育中指出,不愿意参与学校方面事情的一般是社会经济地位比较高的父母,经济贫困的家庭中的父母的特征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影响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程度。同时如果这些家庭贫困的父母能够更好地参与学校合作,将能更好地促进贫困孩子的学业成绩。
综合国内外广大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园合作,研究内容的面涉及的比较广,这些研究成果将更好地推动我国家园合作的发展,同时也对笔者研究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现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3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