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现状与策略以某小学为例【字数:15351】
摘 要目前,家校沟通的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笔者的观察,在学校与家长的共同重视下,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已经初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双方的教育理念的矛盾、个人偏好与性格的冲突等,而沟通一旦出现问题,又会对教师、家长和学生产生不利影响。笔者以常熟市某小学为样本展开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利用问卷调查和真实的案例作为研究材料,总结最新的研究现状及出现的沟通问题,发现家校的顺利沟通需要班主任、家长与学校共同保障,如教育观念的转变,合作平台的搭建等。希望此次研究对自己今后的工作能起到一个指引的作用。
目 录
一、引言1
(一)问题的来源1
(二)研究目的1
(三)研究意义1
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析2
概念界定2
(二)相关理论基础2
(三)国外的相关研究3
(四)国内的相关研究4
三、研究过程6
(一)研究对象6
(二)研究方法6
四、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现状7
(一)双方对沟通的认识7
(二)双方沟通的过程8
(三)双方沟通的效果11
五、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13
(一)双方对沟通的认识存在欠缺13
(二)双方沟通的内容较为片面15
(三)双方缺乏专业的沟通指导与培训15
六、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如何顺利开展沟通的策略建议17
(一)端正沟通态度,统一沟通理念17
(二)坚持全面发展观点,丰富沟通内容17
(三)强化沟通方法的指导与培训18
七、结语20
Ⅲ
参考文献21
致谢22
附录23
Ⅳ
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现状与策略
以常熟市某小学为例
一、引言
(一)问题来源:
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家校沟通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日常生活中,笔者总会在各个网络平台上看到有关家校沟通的纠纷与矛盾。班主任老师作为家校沟通的主体之一,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沟通是一门学问,如果缺乏相关经验,面对问题就难以做出清晰的判断并灵活处理。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新入职的班主任老师,由于平时班级工作任务较多,还要处理与家长沟通的问题,往往力不从心。家长关于沟通的态度也影响沟通的顺利开展。家校沟通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还存在很多不足。笔者基于社会现状与文献调查,选择了这个论题。
(二)研究目的:
笔者希望通过实习了解目前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现状,发现矛盾,总结沟通中的各类典型问题,并依据自己的调查和文献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策略,提高家校沟通的科学性、时效性。
(三)研究意义:
目前,家校沟通仍然存在各种突发状况,尤其是小学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中始终存在种种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该研究将呈现当前小学家校沟通的现状,分析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引起小学班主任与家长的重视,更好地促进家校沟通。同时也帮助新入职的班主任及时地适应班主任工作,减轻压力,更好地进行个人专业发展。
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析
(一)概念界定
1、“沟通”的定义
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1]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界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二)相关理论基础
1.家庭教育理论
20世纪50年代晚期到60年代是美国家庭教育运动的开端。家庭教育指“发生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以血亲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之间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连续性、针对性和感染性等特点,是人接受的最初教育,处于教育工作的基础地位。[2]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如果没有家庭教育学的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3]因此,班主任老师只有重视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及时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达成统一的教育目标,才能发挥家校沟通的积极作用。
2.交叠影响域理论
爱普斯坦(美国)提出了交叠影响域理论。“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孩子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交互叠加的影响。”[4]狭义上来讲,影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区域,主要是家庭和学校。从影响区域的模型图来看(图1.1),家庭力量,包括家庭经验、价值观和实践,都将随着时间、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而对学生产生作用。
/
图1.1
3.交互授权模型
心理学博士R.G.Shepard提出了交互授权模型。该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从学校层面来看,要为家长提供资源和机会;从家庭层面来看,要对教师工作给予支持、尊重和理解。该模型强调家庭和学校在互相授权、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增强家长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家长积极参与,改善教师促动行为,帮助儿童健康发展。 [5]
4.班级管理理论
班主任肩负着整个班级组织的全部责任,既是管理者,又是领导者。《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要“经常与任课教师及其他职员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此外,在班级管理中,家长应当成为班级重要的教育与管理力量。学校生活的延伸就是家庭生活,两者并不是互不相干的环境,不能把班级生活和家庭生活看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班级生活向班级外延伸,向家庭延伸,就是学生成长的延伸。[6]
(三)国外的相关研究
1.家校沟通的起源
家校沟通研究起源于美国。1964年成立的MegaSKill项目就以“发展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以支持儿童的成就发展。”[7] 为主旨。1968年詹姆斯克莫建立学校发展项目。该项目的运行以“一种普遍的、协作的、一致的、宽容的问题解决方式来开展工作”[8]为信念,赢得家长的普遍支持。1970年,美国颁布《中小学教育法案》,将家长的权利纳入教育法规,家校沟通开始走上制度化道路。
2.家校沟通的发展
日本在战后越来越重视家长的作用。“1946年美国式的家长教师联合会(PTA)被引入日本,家长开始参与学校教育。”[9] 日本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来保障PTA的实施,还积极举办“自由参观周”、“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加强家长与学校及教师的联系。1977年,英国颁布“泰勒报告”,建议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通过组建英国家长教师协会、英国家长委员会等强化沟通合作。1989年法国政府颁布《教育指导法》,明确了家长是学校管理的一员,是“学校或教育机构的永久伙伴”。
目 录
一、引言1
(一)问题的来源1
(二)研究目的1
(三)研究意义1
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析2
概念界定2
(二)相关理论基础2
(三)国外的相关研究3
(四)国内的相关研究4
三、研究过程6
(一)研究对象6
(二)研究方法6
四、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现状7
(一)双方对沟通的认识7
(二)双方沟通的过程8
(三)双方沟通的效果11
五、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13
(一)双方对沟通的认识存在欠缺13
(二)双方沟通的内容较为片面15
(三)双方缺乏专业的沟通指导与培训15
六、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如何顺利开展沟通的策略建议17
(一)端正沟通态度,统一沟通理念17
(二)坚持全面发展观点,丰富沟通内容17
(三)强化沟通方法的指导与培训18
七、结语20
Ⅲ
参考文献21
致谢22
附录23
Ⅳ
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现状与策略
以常熟市某小学为例
一、引言
(一)问题来源:
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家校沟通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日常生活中,笔者总会在各个网络平台上看到有关家校沟通的纠纷与矛盾。班主任老师作为家校沟通的主体之一,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沟通是一门学问,如果缺乏相关经验,面对问题就难以做出清晰的判断并灵活处理。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新入职的班主任老师,由于平时班级工作任务较多,还要处理与家长沟通的问题,往往力不从心。家长关于沟通的态度也影响沟通的顺利开展。家校沟通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还存在很多不足。笔者基于社会现状与文献调查,选择了这个论题。
(二)研究目的:
笔者希望通过实习了解目前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现状,发现矛盾,总结沟通中的各类典型问题,并依据自己的调查和文献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策略,提高家校沟通的科学性、时效性。
(三)研究意义:
目前,家校沟通仍然存在各种突发状况,尤其是小学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中始终存在种种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该研究将呈现当前小学家校沟通的现状,分析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引起小学班主任与家长的重视,更好地促进家校沟通。同时也帮助新入职的班主任及时地适应班主任工作,减轻压力,更好地进行个人专业发展。
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析
(一)概念界定
1、“沟通”的定义
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1]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界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二)相关理论基础
1.家庭教育理论
20世纪50年代晚期到60年代是美国家庭教育运动的开端。家庭教育指“发生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以血亲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之间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连续性、针对性和感染性等特点,是人接受的最初教育,处于教育工作的基础地位。[2]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如果没有家庭教育学的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3]因此,班主任老师只有重视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及时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达成统一的教育目标,才能发挥家校沟通的积极作用。
2.交叠影响域理论
爱普斯坦(美国)提出了交叠影响域理论。“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孩子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交互叠加的影响。”[4]狭义上来讲,影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区域,主要是家庭和学校。从影响区域的模型图来看(图1.1),家庭力量,包括家庭经验、价值观和实践,都将随着时间、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而对学生产生作用。
/
图1.1
3.交互授权模型
心理学博士R.G.Shepard提出了交互授权模型。该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从学校层面来看,要为家长提供资源和机会;从家庭层面来看,要对教师工作给予支持、尊重和理解。该模型强调家庭和学校在互相授权、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增强家长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家长积极参与,改善教师促动行为,帮助儿童健康发展。 [5]
4.班级管理理论
班主任肩负着整个班级组织的全部责任,既是管理者,又是领导者。《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要“经常与任课教师及其他职员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此外,在班级管理中,家长应当成为班级重要的教育与管理力量。学校生活的延伸就是家庭生活,两者并不是互不相干的环境,不能把班级生活和家庭生活看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班级生活向班级外延伸,向家庭延伸,就是学生成长的延伸。[6]
(三)国外的相关研究
1.家校沟通的起源
家校沟通研究起源于美国。1964年成立的MegaSKill项目就以“发展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以支持儿童的成就发展。”[7] 为主旨。1968年詹姆斯克莫建立学校发展项目。该项目的运行以“一种普遍的、协作的、一致的、宽容的问题解决方式来开展工作”[8]为信念,赢得家长的普遍支持。1970年,美国颁布《中小学教育法案》,将家长的权利纳入教育法规,家校沟通开始走上制度化道路。
2.家校沟通的发展
日本在战后越来越重视家长的作用。“1946年美国式的家长教师联合会(PTA)被引入日本,家长开始参与学校教育。”[9] 日本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来保障PTA的实施,还积极举办“自由参观周”、“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加强家长与学校及教师的联系。1977年,英国颁布“泰勒报告”,建议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通过组建英国家长教师协会、英国家长委员会等强化沟通合作。1989年法国政府颁布《教育指导法》,明确了家长是学校管理的一员,是“学校或教育机构的永久伙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