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室内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研究——以X幼儿园为例

中班室内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研究——以X幼儿园为例[20191209124902]
内容摘要:分享属于人类亲社会的一种体现,学会分享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儿童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选取苏州市X幼儿园的中班教师为调查对象,在某个中班区域活动中对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的现状进行质的研究。通过对幼儿教师在指导观念和行为两个维度上的调查,通过观察记录数据和典型案例的呈现与分析来揭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指导幼儿分享行为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培养并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对此来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提升教师教育经验以及专业素养的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中班幼儿区域活动教师指导分享行为改进策略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
(一)关于分享行为的研究 2
(二)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 3
(三)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4
(四)关于教师指导的研究 5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5
(一)研究对象 5
(二)研究方法 6
四、中班室内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现状 6
(一)关于教师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在观念层面上的现状及分析 6
(二)关于教师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在实践层面上的现状及分析 10
五、中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6
(一) 教师在指导观念上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6
(二)教师在中班区域活动中指导方式上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7
六、中班室内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分享行为的改进策略 18
(一)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积累指导经验 18
(二)在角色游戏区中选择正确的指导方式并注重移情训练 18
(三)在益智建构区中提高活动区域的设置水平并发挥榜样作用 19
(四)在阅读区中尊重中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并注重其精神层面的分享 19
七、结语 20
参考文献 21
附 录 21
致 谢 23
中班室内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研究
——以苏州市X幼儿园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经济社会条件下的家庭都存在“独生子女”问题,这为幼儿“独享”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生活中,幼儿独享行为越来越普遍,由于比较缺乏分享意识,也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3岁以前的幼儿受到的都是家庭教养,如果幼儿表现出类似分享的亲社会行为时,成人会表示赞美和鼓励,因为他们认识到学会分享的重要性。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使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认知能力、人际交流等技能并赢得玩伴,让孩子与他人形成良性的互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成为幼儿与他人和睦相处的纽带,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3岁以后进入学校就开始要接受幼儿园教育,让幼儿学习分享已被纳入幼儿园新《纲要》的社会领域教育内容中,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儿童的分享行为。教师作为第二任幼儿教育者则身负重任。据笔者了解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领域,涉及教育学的研究相对较少,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必要性可以看出教师指导幼儿分享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积极的活动者和主动的学习者。”而区域活动的性质正好与幼儿的这一特点相吻合。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儿间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差异,满足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需求,给他们提供表现自己长处的机会,成为教师及幼儿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区域活动也把幼儿课内外的行为、情感、技能有机联系起来,并且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
为此,笔者以“中班室内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研究”为研究的题目。在实习过程中,笔者试对此调查了在中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发现问题并去研究探讨所需要采取的指导策略。本研究着眼于教师对中班幼儿在室内区域活动中分享行为的指导,并以此为基点,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并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笔者查阅了有关的书籍和杂志,并通过在网络上的一些论坛中检索相关文章,并且梳理了一些以前的研究,可以将文献内容整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分享行为的研究
1.概念界定:
分享作为亲社会行为重要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将物品分给他人的行为。目前分享行为的概念还存在争议性。曾英(2005)指出“分享行为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耿希峰(2005)认为“分享行为是指个体拥有某些东西,愿意给另外一个人部分地使用、享受或者使其拥有一个东西,是个体发展较早的一种亲社会行为。”结合各研究者的观点,本研究中的“分享行为”是指幼儿在生活中把属于自己的物品、某种经验、某种思想或情感等与别人共同享用的行为。
2.分享行为发展特点:
国内:
周念丽和张春霞认为儿童的分享行为的发展趋势会随着年龄而增长,而幼儿的认知情绪发展趋势也是如此,因为年龄较大的幼儿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会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和与他人相处的社会经验,因此分享行为会表现得更多。对于是否与性别有关,杨恒等人(2012)也以幼儿性别为自变量,其中4组儿童分给自己的糖豆数量平均百分数为因变量进行了研究,检验表明分享行为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因而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方面所受的教育并无显著的性别差别,男孩和女孩分享行为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国外:
近年来的国外研究显示,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并不是随年龄增长始终保持平缓向上的趋势。一项名为“南伦敦同伴研究”的纵向课题对15个月~36个月并以3个月为差的8组儿童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只有儿童在24个月的那组分享行为较半年前有所增加,其余7组的结果却是相反。该研究结果与国内研究得出的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结果相悖。对于是否与性别有关,艾森伯格等人发现人们通常认为女孩比男孩更爱帮助人或更倾向于去同情他人,但在实验或调查研究中缺乏支持这种论点的证据,绝大多数的研究显示在他们所统计的同情别人的数量上或者在安慰助人或与他人共享的意愿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和男性并无显著的不同。
笔者通过搜集国内外的各种资料,可以把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分为年龄和性别两方面的特点,国内研究都认为幼儿的分享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而国外还以3岁为界限进行探讨,认为3岁前的发展并未表现出这样的趋势,由于笔者研究的是3岁以后,基本趋势还是不变的;而在性别方面,国内外都认为女孩比男孩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但根据实验证明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别。
(二)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
儿童是否做出亲社会行为取决于外部环境与儿童个性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其中,儿童个体因素产生于生物因素与儿童的社会化经验;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亲社会行为产生过程中的各种外部条件。这是根据国内外学者的一些观点进行的归纳整理:
1.个体认知因素:
刘晓晓等研究者(2013)以武汉市某幼儿园56名3-5岁幼儿为被试,研究表明,3-5岁儿童心理所有权的认知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但赠送情境和偷窃情境下的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且4-5岁可能是儿童心理所有权认知发展的转折阶段。在心理所有权认知中,儿童对物品所有权的理解可能也存在一定差异,因为可能涉及到复杂的社会情境。
2.外部环境因素:
(1)榜样作用:
韦敏丽(2012)通过对幼儿的个案研究证实,家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奖励和示范起作用。父母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成人,是最好的模仿对象,父母可以表现出与他人分享让幼儿积极效仿,从而加强幼儿的利他和分享倾向。张金荣和高丹(2011)随机抽取幼儿园362名幼儿,以幼儿年龄性别、教师暗示为自变量,幼儿分享行为为因变量,设计实验情境。研究表明,幼儿在有教师暗示的情境下,分享行为频次均多于在没有暗示的情境下,并且这种情境对小班、中班幼儿影响突出。
(2)社会文化传统:
汪涛(2012)在研究中设置食物分享情境,以考察3-6岁的中国儿童与柬埔寨儿童分享行为和观念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幼儿分享观念中的利他倾向强于柬埔寨幼儿,但涉及到分享行为时,中柬幼儿的利他倾向没有显著性差异;中国幼儿对食物、玩具等分享所表现出的利他倾向较情感分享中的利他倾向强,而柬埔寨幼儿则相反。
纵观分享行为的相关研究,至今为止仍是延续着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考察各种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该研究为我们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认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观念的引导,但是对于教育学来说,更多的是需要实践中的运用。
(三)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分享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运用一些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法,促进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必要的。具体策略如下:
1.移情训练:
张莉认为移情训练对小班和中班儿童的训练效果优于大班儿童,而移情训练能使儿童真实体验到作为分享者和接受者的内心感受,并在此基础上换位思考,从而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分享行为。魏玉桂和李幼穗的实验表明,移情训练方法中的情境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对儿童分享行为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学前期儿童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角色扮演法能让儿童直接感受自己的角色想法,因此幼儿园中班角色扮演效果显著优于情境讨论效果。
2.榜样示范:
张莉采用自行设计的情境,进行了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作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榜样训练更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分享行为,特别是在玩具和奖品分享上比移情训练的效果更好。周强和杨梓研究了榜样行为对幼儿园小、中、大班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指出,由于生活中的同伴榜样具有直观性和易懂性,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因而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也最大。同时,教师的表扬对榜样的强化作用也不可忽略,表扬能使儿童更注意榜样行为。
笔者根据上述的策略看出,教师需要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强化其分享观念及分享行为。当儿童出现某一分享行为时,应用适当的言语肯定儿童的行为,引导幼儿能够通过直观思维来强化其愉快的体验,从而激发其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培养其分享行为。
(四)关于教师指导的研究
1.概念界定:
教师指导是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教育对象产生指导意义的行为总和。指导方式是指教师通过在活动中观察或是与幼儿交往,指导幼儿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方法。按照教师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指导的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方式。
(1)言语指导是指教师采用说教的方式指导幼儿游戏中的分享行为。
(2)榜样示范是指教师以参与者身份参加幼儿游戏,当幼儿出现分享行为需要教师指导时,教师以榜样行为展示给幼儿,幼儿通过观察习得经验,从而表现出分享行为。
(3)不予指导是指教师忽略幼儿表现出的分享行为,当幼儿在分享方面需要教师帮助时,教师只给予简单应付或者没有反应。
2.理论支持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最高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同时,维果斯基阐明了其游戏创造,并揭示了成人在幼儿游戏发展中的作用。随着幼儿心理的发展和成人对游戏的指导,个体游戏行为得到较大的发展。笔者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尝试探讨教师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分享行为的指导观念与指导行为,从中能够发现潜在的问题并给予一些合理的指导建议,提升教师素养,进而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得到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苏州市X幼儿园的中(x)班以及8位中班老师来进行研究,以见习老师,实习教师的身份进入该学校的各个中班听课上课。这所幼儿园的幼儿是来自全国各个地方,教师有一部分是苏州本地人,大部分是来自其他各省。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研究法:
笔者从中文期刊网搜索了大量关于教师指导幼儿分享行为的期刊、论文,结合在图书馆借的有关书籍,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按国内外的维度进行划分,从而归纳总结出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在归纳之后写上了自己对已有研究的看法,为论文的写作提供理论支持。
2.自然观察法:
观察法是本研究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笔者通过这次三个月的教育实习,进入到苏州X幼儿园,对所跟的中(2)班教师和幼儿之间进行观察与记录。通过现场观察,记录教师在幼儿阅读区、娃娃家、结构区等进行的活动中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获得第一手资料。在进行观察的同时,填写好提前设计的观察案例记录表。最后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获得观察数据及典型案例。
3.访谈法:
笔者事先做好充分的访谈前的准备,与被访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以口头形式与各种教师进行研究性交谈,询问一些有关分享行为方面的问题,根据她们的答复来搜集事实材料,了解她们目前的指导观念,为笔者研究中的现状调查提供信息。
4.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幼儿在不同活动中的观察记录,笔者挑选其中发生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这方面的分析,从而探讨出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并加以进行改进。
四、中班室内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现状
本部分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对苏州X幼儿园里的8位中班老师关于在中班室内区域活动中指导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本研究中的教师指导指的是教师在观察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境下,对幼儿分享行为所做出的有意识的行为反应。本研究从教师指导的观念与实践这两个影响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效果的层面上出发进行分析探索。
(一)关于教师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在观念层面上的现状及分析
教育观点影响指导行为,教师具有正确合理的指导观点可以有效地促进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让幼儿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产生抑制作用,淡化幼儿的分享意识,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独占”“独享”行为。因此,教师指导中班幼儿分享行为需要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本研究通过对8个中班老师的访谈来了解教师对于中班幼儿分享行为指导的观点。
1.教师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认识
经过对教师的访谈调查,笔者大致了解到教师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基本观念有以下三种情况,如图所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5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