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问题转化的个案研究【字数:16254】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以及部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极易出现问题学生。对于问题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往往一直困扰着教师、家长。面临这样的困难,必须找准问题学生的特点,提出转化策略,帮助学生、家长、老师走出问题困境。本研究选取一名四年级的问题学生作为此次个案研究的对象,通过观察、访谈、产品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了解个案的学习、生活情况,寻找问题行为的成因;在实际教育中,针对其问题行为进行相应的转化,协助研究对象走出误区,可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为问题学生的研究提供一个实践案例。
目 录
一、引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核心概念及相关研究 2
(一)问题学生概念的界定 2
(二)国内外关于问题学生的研究 3
三、研究设计 6
(一)研究对象的确立 6
(二)研究方法 6
(三)研究过程 7
四、关于问题转化的理论基础 7
(一)行为主义理论 7
(二)认知主义理论 7
(三)学习动机理论 8
五、个案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表现 8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8
(二)问题表现 9
六、形成个案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分析 12
(一)家庭原因 12
(二)学校原因 12
(三)社会原因 14
(四)自身原因 15
七、个案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及转化效果 15
(一)学习问题的转化 15
(二)人际关系问题的转化 17
(三)行为表现的转化 18
(四)转化效果 19
八、反思 21
九、结语 21
参考文献 23
附录 24
致谢 25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事业是阳光下最伟大的事业,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教育也在不断发展,教育中的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题也接踵而来。各种研究表明,问题学生的出现是当今教育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心理学家就已经开始关注问题学生这一群体。问题学生在中小学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容小觑的消极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自身未来的学习水平,影响班级氛围和学风,制约着学校办学质量目前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依旧局限在校规校纪、班规约束,甚至置之不理的状态下,这样子的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因此,分析问题学生的成因以转化问题学生是现在教育的着力点,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此次研究从问题学生的个案出发,通过呈现一个真实生动的案例,客观分析研究的个案行为,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协助老师攻克教育难题,引导家长有效管理。
第一,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问题学生的转化旨在纠正主观偏见、弥补教育漏洞,让问题学生回归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轨道。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难以意识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是难以自我控制与改正问题。通过此次研究,学生可以了解自身,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改善人际关系,促进自身发展。
第二,协助老师攻克教育难题,改进教学。问题学生的产生和存在构成了教师教育的难题,他们会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业务,从而影响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最终导致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因此在实践中,不乏会出现部分教师采取消极、放任的态度对待班级中的问题学生。通过此次研究,教师能够进一步走进问题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改正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转化问题学生。
第三,引导家长有效管理。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父母便是孩子的启蒙者。一个家庭中如若出现问题学生,家长可能会毫无应对的策略,家庭教育也会自然而然走进了死胡同,整个家庭甚至都会陷入无限的痛苦之中。本研究通过一个案例,家长能够走近问题学生,了解到此类学生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家庭教育的方式,利用家庭的温暖唤醒问题学生走出误区。
二、核心概念及相关研究
(一)问题学生概念的界定
由于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问题学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由于研究角度和研究背景的不同,人们对于问题学生的概念界定也有所不同。
根据学生心理为价值取向,凌生指出问题学生会出现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缺乏对他人的正确评价,嫉妒他人,内心狭隘。[]
根据学生学习成绩为标准,罗世瑛指出问题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是身上由于出现不符合学习的行为,导致成绩差的学生。[]
胡解旺以学生的外部表现行为作为衡量标准,将那些经常出现违反校规校纪行为,并被学校处罚的学生定义为问题学生。[]
以上的定义都是从某个单一的因素进行界定的,教育界也有从多方面因素进行界定的。
王晓春指出学生如果在学习态度、品德、心理等某一方面具有严重问题的即是问题学生。关文信指出在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偏离同龄阶段,只有通过别人的协助才可以解决问题的学生称为问题学生。通过多方面的角度来界定问题学生,能够充分考虑到问题学生自身的复杂性。[]
由于问题学生自身的复杂性,研究者研究的领域和角度不同,所以问题学生的界定缺乏统一的标准。 因此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研究需要,此次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的是智力发育正常,但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具有抵触情绪,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存在相应问题,教师和家长对其都无法进行有效管理的学生。
目 录
一、引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核心概念及相关研究 2
(一)问题学生概念的界定 2
(二)国内外关于问题学生的研究 3
三、研究设计 6
(一)研究对象的确立 6
(二)研究方法 6
(三)研究过程 7
四、关于问题转化的理论基础 7
(一)行为主义理论 7
(二)认知主义理论 7
(三)学习动机理论 8
五、个案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表现 8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8
(二)问题表现 9
六、形成个案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分析 12
(一)家庭原因 12
(二)学校原因 12
(三)社会原因 14
(四)自身原因 15
七、个案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及转化效果 15
(一)学习问题的转化 15
(二)人际关系问题的转化 17
(三)行为表现的转化 18
(四)转化效果 19
八、反思 21
九、结语 21
参考文献 23
附录 24
致谢 25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事业是阳光下最伟大的事业,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教育也在不断发展,教育中的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题也接踵而来。各种研究表明,问题学生的出现是当今教育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心理学家就已经开始关注问题学生这一群体。问题学生在中小学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容小觑的消极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自身未来的学习水平,影响班级氛围和学风,制约着学校办学质量目前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依旧局限在校规校纪、班规约束,甚至置之不理的状态下,这样子的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因此,分析问题学生的成因以转化问题学生是现在教育的着力点,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此次研究从问题学生的个案出发,通过呈现一个真实生动的案例,客观分析研究的个案行为,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协助老师攻克教育难题,引导家长有效管理。
第一,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问题学生的转化旨在纠正主观偏见、弥补教育漏洞,让问题学生回归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轨道。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难以意识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是难以自我控制与改正问题。通过此次研究,学生可以了解自身,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改善人际关系,促进自身发展。
第二,协助老师攻克教育难题,改进教学。问题学生的产生和存在构成了教师教育的难题,他们会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业务,从而影响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最终导致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因此在实践中,不乏会出现部分教师采取消极、放任的态度对待班级中的问题学生。通过此次研究,教师能够进一步走进问题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改正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转化问题学生。
第三,引导家长有效管理。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父母便是孩子的启蒙者。一个家庭中如若出现问题学生,家长可能会毫无应对的策略,家庭教育也会自然而然走进了死胡同,整个家庭甚至都会陷入无限的痛苦之中。本研究通过一个案例,家长能够走近问题学生,了解到此类学生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家庭教育的方式,利用家庭的温暖唤醒问题学生走出误区。
二、核心概念及相关研究
(一)问题学生概念的界定
由于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问题学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由于研究角度和研究背景的不同,人们对于问题学生的概念界定也有所不同。
根据学生心理为价值取向,凌生指出问题学生会出现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缺乏对他人的正确评价,嫉妒他人,内心狭隘。[]
根据学生学习成绩为标准,罗世瑛指出问题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是身上由于出现不符合学习的行为,导致成绩差的学生。[]
胡解旺以学生的外部表现行为作为衡量标准,将那些经常出现违反校规校纪行为,并被学校处罚的学生定义为问题学生。[]
以上的定义都是从某个单一的因素进行界定的,教育界也有从多方面因素进行界定的。
王晓春指出学生如果在学习态度、品德、心理等某一方面具有严重问题的即是问题学生。关文信指出在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偏离同龄阶段,只有通过别人的协助才可以解决问题的学生称为问题学生。通过多方面的角度来界定问题学生,能够充分考虑到问题学生自身的复杂性。[]
由于问题学生自身的复杂性,研究者研究的领域和角度不同,所以问题学生的界定缺乏统一的标准。 因此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研究需要,此次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的是智力发育正常,但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具有抵触情绪,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存在相应问题,教师和家长对其都无法进行有效管理的学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