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种养区角的教育资源现状及其利用的研究
幼儿园种养区角的教育资源现状及其利用的研究[20191209123839]
摘要:幼儿园种养区角是一个微型的自然界,是大自然这一活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页,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许多幼儿园纷纷创设种养区角,并将其投入使用,但种养区角创设并未普及,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导致在创设和利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解幼儿园种养区角的创设和利用现状,研究者通过调查苏州高新区及常熟市的10所幼儿园,结合自己在幼儿园的亲身体验,综合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来了解幼儿园种养区角的内容设置、空间布局、幼儿对室内自然角的互动情况、种养区角的管理等现状,发现种养区角创设及利用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的针对性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园种养区角教育资源利用
目 录
一、前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二、关于幼儿园种养区角教育资源现状及其利用的相关研究 2
(一)种养角的教育资源价值研究 2
(二)幼儿园种养角在创设利用中的现状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4
(三)合理创设种养角,提高其有效性利用研究 4
三、研究过程 5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5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5
四、幼儿园种养区角教育资源现状及其利用的观察结果和分析 6
(一)种养区角创设的总体状况 6
(二)幼儿对班级室内自然角的利用情况 10
(三)幼儿对室外种养园地的实践情况 13
(四)种养区角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联系 14
(五)教师对创设种养区角的认识、态度 14
五、幼儿园种养区角创设利用存在的问题 15
(一)创设流于形式,为设而设 15
(二)种养角内容设置缺乏目的性、季节性,年龄层次性 16
(三)缺乏探究实验,记录笼统 16
(四)忽视幼儿的兴趣意愿及主动参与性 16
(五)室内自然角缺少与其他区域、室外种养殖区的联系 16
六、对于幼儿园种养区角创设利用中的不足之处的针对性建议 16
(一)种养角内容的选择要体现适宜性、目的性 16
(二)种养角创设应注意空间的拓展,并注重公共区域的利用 17
(三)与主题教学活动有机整合,充分发挥种养角的教育价值 17
(四)种养角创设和活动组织应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性 17
(五)发挥种植课程资源作用,为幼儿发展服务 17
(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随时注意观察和引导幼儿的探究活动 18
七、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 20
致 谢 21
幼儿园种养区角的教育资源现状及其利用的研究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与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苏霍姆林斯基坚持始终把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认为,人的大脑是大自然的杰作,人的身体健康、智力开发、思维发展、情感陶冶、美感培养等等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特别是在儿童时代。
虽然社会发展的脚步早已迈进21世纪,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育正在远离自然,孩子们的生活正在远离自然。伴随着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幼儿穴居在钢筋水泥从林中,他们对动植物的了解多来自书本、网络、音像等媒体传递的第二手资料。因此,为弥补幼儿接触大自然机会的不足,幼儿园种养区角存在的价值就无可厚非了。
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身边最常见的的事物也就是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它以其千变万化的形式展现在儿童面前,激发着儿童的好奇心,吸引他们去探索、去发现,而种养区角就是大自然的缩影,是一个微型的自然界,是大自然这一活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页。所以,幼儿园种养区角的存在价值就不仅仅在于亲近自然是幼儿的天性,而更在于它是幼儿科学教育及幼儿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重要资源。
然而,在实习时我发现不少幼儿园种养角的创建情况不容乐观。种养角的设置常常流于形式、为设而设;陈列物内容单一,缺乏目的性、层次性、季节性;许多老师对种养角的认识观念、指导方式、管理形式以及自身的经验获得也不到位。尽管个别幼儿园的种养角投放材料丰富花哨,但看到的基本都是教师们的身影,她们在照顾动植物、记录生长表,缺乏幼儿的主动参与性,真正能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机会极其有限。它的存在只起到摆放自然物品、美化环境的作用。长期以来,幼儿对种养角兴趣缺乏,熟视无睹,根本发挥不了其最重要的教育价值。
种养区角把大自然清新的气息带进了教室,给幼儿更多的接触、关注、探究自然的机会。笔者认为,本研究中“种养区角”的概念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班级活动室或走廊的自然角,而是应该拓展到幼儿园内为各年龄段幼儿提供的让幼儿通过自己操作、探索、发现的种植园地和饲养区,即是班级自然角与幼儿园种植园地、饲养区的结合。它的存在给幼儿带来的价值是无可非议的,但高价值与现今幼儿园种养角的低利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其中的落差让笔者看到了幼儿园区域创设及教育中的漏洞。以自然的存在为基点,亲近自然、探究自然式地教育孩子,也许会是一种更适合幼儿的教育方式。因此,笔者以该题目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走进幼儿园种养区角角这一环境布置中,调查了解幼儿园种养区角的创设、使用现状,分析种养角创设中存在的误区及问题,并对教师如何合理设计、指导、管理自然角,提高种养区角的实效性提出对策及建议。
研究的意义:种养区角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蒙台梭利强调说:“我们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作为一个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幼儿教师,有必要、有责任将这个一直被忽视的区角引入更多人的视眼中。因此,本研究将进一步引起教师对幼儿园种养区角的深层认识,使其注重对种养区角这一区域活动的创设和引导,从而更好的发挥种养区角适宜的教育作用,使儿童真正地在种养角的探究中获得发展。同时对进一步更好地贯彻《纲要》精神,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和幼儿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关于幼儿园种养区角教育资源现状及其利用的相关研究
笔者通过对相关书籍、期刊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检索,对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
(一)种养角的教育资源价值研究
笔者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发现,研究种养角的教育资源价值作用的文章还是比较多的,研究者们主要是从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社会性教育等几方面来阐述其价值所在。
1.种养角与科学教育
张俊站在幼儿科学教育的角度认为,“自然角是幼儿学科学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场所,能够方便幼儿进行随机的和长期的观察活动,能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兴趣和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
原晋霞在《亲近自然 探究自然 热爱自然——谈幼儿园种植课程建设》中讲到,“幼儿园种植课程所属领域主要是科学。通过种植活动,幼儿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心智技能和方法技能。在种植活动中,幼儿要运用点数、测量、排序、分类等数学技能来完成种植任务。”
刘占兰认为,“自然角的核心价值是让幼儿了解和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生命的多样性、生命体的特征、生命体的周期性以及生命体的相互依存及其对环境的依存。”
虞永平在《种植园地与幼儿园课程》一文中提到,种植园地不仅仅让幼儿对很多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对各种植物特征的感知,发展了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而且还从种植环节、管理环节、收获环节等方面阐述了种植园地的课程价值。
夏毅玲在《自然角,幼儿探究能力培养的绿色窗口》中,结合生态教育理念,结合自然角中蚕宝宝的饲养过程的案例,给孩子自主探究的机会,帮助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
2.种养角与生命教育
虞永平指出:“对生命的感受、了解和关爱是今天的幼儿教育必须关注的目标,而饲养活动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它能让幼儿感受动物生命的存在,感受自己的行为与动物生命之间的关系等。”
曹丽平在《生命教育:幼儿与自然角的互动》一文中讲到,创设适宜的自然角环境,拓展它的生命教育价值,引导儿童理解和探寻生命的意义,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向互动。
方莉华在《让生命在这里绽放——幼儿园自然角设置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提出,教育是一项基于生命的事业,自然角是承载教育重任的一个载体,渴望“众生平等”,期待“上善若水”。
3.种养角与社会性教育
原晋霞认为种养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幼儿需要与教师、同伴合作完成种养活动,交流各种发现,有时还需合作进行试验,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另外,对植物的管理和照料也有助于培养初步的责任感。
魏培培在《让自然角成为幼儿园教育的有效资源》一文中提到,自然角的创设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习惯、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以及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合作、分享意识。
郦燕君也提到幼儿在参与自然角的日常管理中,能激发幼儿对大自然、对小动物的热爱,同时也能增强幼儿的责任感、任务意识;
(二)幼儿园种养角在创设利用中的现状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众多研究者认为幼儿园种养角的存在变成了环境创设的一种形式,幼儿很少会光顾,即使光顾,也更多的是无目的的短暂观察和无意识的摆弄。他们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多孩子对种养区角渐渐失去兴趣。种养区角的创设形同虚设,很少起到真正的教育价值。
笔者在此也整理归纳了各学者认为其创设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分丰富,华而不实;缺乏指导、缺乏实验;指定管理,不够民主;流于形式、缺乏更新;摆放无序、无层次性;追求高效、缺乏坚持。
(三)合理创设种养角,提高其有效性利用研究
关于种养区角的创设利用策略,研究者们主要从种养区角内容的设置、种养区角的管理、种养区角科学活动的组织指导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学科教育卷》中讲到,自然角中的动植物应根据各年龄班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选择幼儿较常见的、较熟悉的、易于生长、易于照料、外形美观、新奇、明显的品种,要卫生、安全、便于幼儿观察和操作。
刘占兰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认为,自然角设置的内容应具有丰富性、生活性、季节性,自然角的创设要从幼儿兴趣、认知出发。
杨枫认为新课程倡导“孩子是活动中的主人”的教育观念,管理自然角并不是教师的事情,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班的特点,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让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管理劳动,培养爱劳动的习惯。
潘燕玉在《小小一角,智慧无限——浅谈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与管理》一文中讲到,应从关注自然角环境的创设和内容的选择,自然角的创设与科学教育目标、主题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重视材料的收集和呈现方式以及支持鼓励幼儿的探究活动等方面阐述自然角创设和管理措施。
夏宇虹认为幼儿园的种植活动应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可以分为:植物观赏区、蔬菜种植区、花卉种植区;幼儿园饲养区可以按照动物饲养类别进行布局,同时还分别讲述了种植园地、饲养区的材料投放。
张俊认为自然角的管理要体现幼儿的参与性。教师除了自己直接管理外,还要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管理。
褚宏祥在《全面创设自然角,完善幼儿科学教育体系》一文中提到,自然角中提供的材料应具有全面性,符合科学教育的要求。自然角创设也得注意空间的拓展,并注意公共区域的利用。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先前的研究者主要是从自然角的教育资源价值、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及创设自然角的策略等几个层次进行的研究,其中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策略的研究较为全面,自然角的教育资源价值和具体使用现状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会在已有研究的引导和启发的基础上,着重调查分析幼儿园自然角的具体使用现状,对其进行量的描述和质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优化策略建议。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致力于了解幼儿园种养角的现状设置及其利用情况,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常熟市及苏州市十所幼儿园进行实地观察,其中6所公办幼儿园,4所私立幼儿园。六所公立幼儿园的硬件设施配备齐全,有五所幼儿园班级数比较多,还有一所幼儿园班级数比较少。公立幼儿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办学,对幼儿园的要求比较高和严格,教师大多都是在编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教师的整体素质比较高。而私立幼儿园的硬件设施比较齐全,还有两所新办园的硬件比较先进,但这里的教师大多并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历的老师也比较少,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够。在此基础上,我随意抽取公办私立各一幼儿园的两个中班儿童作为重点观察访谈对象。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1.文献法
文献法是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检索、查阅,对有价值信息与资料的记录、归纳、理解以及撰写文献综述。本研究主要通过书籍、期刊论文等渠道较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幼儿园种养角的相关资料,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2.观察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直接、自然、非参与性观察法,只是对幼儿园种养角的使用现状进行客观了解。笔者观察记录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角陈列物的种类、自然角的空间环境布置、幼儿对自然角的观察与互动、教师对自然角的认识、自然角的管理、自然角与其他区域、主题教学活动及室外种养殖的联系等方面,并拍摄了相关照片,用手机录音,方便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一定的研究对象,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研究者对某个人、某件事情、某种行为或现象的看法和态度。本研究采用的是半结构型个别访谈,主要是在幼儿有细致观察自然角的行为后,对幼儿的观察内容和主要想法进行访谈。同时针对教师对幼儿园自然角的认识进行个别访谈。访谈次数和内容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访谈记录方法主要是事后记录。
四、幼儿园种养区角教育资源现状及其利用的观察结果和分析
笔者在实习期间对苏州市十所幼儿园种养区角的内容设置、空间环境布置、幼儿与种养角的互动、种养角的管理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对教师和幼儿进行了简短的访谈,研究发现:
(一)种养区角创设使用的总体状况
1.种养区角的内容设置
(1)室外的种养园地
摘要:幼儿园种养区角是一个微型的自然界,是大自然这一活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页,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许多幼儿园纷纷创设种养区角,并将其投入使用,但种养区角创设并未普及,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导致在创设和利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解幼儿园种养区角的创设和利用现状,研究者通过调查苏州高新区及常熟市的10所幼儿园,结合自己在幼儿园的亲身体验,综合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来了解幼儿园种养区角的内容设置、空间布局、幼儿对室内自然角的互动情况、种养区角的管理等现状,发现种养区角创设及利用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的针对性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园种养区角教育资源利用
目 录
一、前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二、关于幼儿园种养区角教育资源现状及其利用的相关研究 2
(一)种养角的教育资源价值研究 2
(二)幼儿园种养角在创设利用中的现状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4
(三)合理创设种养角,提高其有效性利用研究 4
三、研究过程 5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5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5
四、幼儿园种养区角教育资源现状及其利用的观察结果和分析 6
(一)种养区角创设的总体状况 6
(二)幼儿对班级室内自然角的利用情况 10
(三)幼儿对室外种养园地的实践情况 13
(四)种养区角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联系 14
(五)教师对创设种养区角的认识、态度 14
五、幼儿园种养区角创设利用存在的问题 15
(一)创设流于形式,为设而设 15
(二)种养角内容设置缺乏目的性、季节性,年龄层次性 16
(三)缺乏探究实验,记录笼统 16
(四)忽视幼儿的兴趣意愿及主动参与性 16
(五)室内自然角缺少与其他区域、室外种养殖区的联系 16
六、对于幼儿园种养区角创设利用中的不足之处的针对性建议 16
(一)种养角内容的选择要体现适宜性、目的性 16
(二)种养角创设应注意空间的拓展,并注重公共区域的利用 17
(三)与主题教学活动有机整合,充分发挥种养角的教育价值 17
(四)种养角创设和活动组织应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性 17
(五)发挥种植课程资源作用,为幼儿发展服务 17
(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随时注意观察和引导幼儿的探究活动 18
七、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 20
致 谢 21
幼儿园种养区角的教育资源现状及其利用的研究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与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苏霍姆林斯基坚持始终把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认为,人的大脑是大自然的杰作,人的身体健康、智力开发、思维发展、情感陶冶、美感培养等等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特别是在儿童时代。
虽然社会发展的脚步早已迈进21世纪,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育正在远离自然,孩子们的生活正在远离自然。伴随着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幼儿穴居在钢筋水泥从林中,他们对动植物的了解多来自书本、网络、音像等媒体传递的第二手资料。因此,为弥补幼儿接触大自然机会的不足,幼儿园种养区角存在的价值就无可厚非了。
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身边最常见的的事物也就是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它以其千变万化的形式展现在儿童面前,激发着儿童的好奇心,吸引他们去探索、去发现,而种养区角就是大自然的缩影,是一个微型的自然界,是大自然这一活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页。所以,幼儿园种养区角的存在价值就不仅仅在于亲近自然是幼儿的天性,而更在于它是幼儿科学教育及幼儿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重要资源。
然而,在实习时我发现不少幼儿园种养角的创建情况不容乐观。种养角的设置常常流于形式、为设而设;陈列物内容单一,缺乏目的性、层次性、季节性;许多老师对种养角的认识观念、指导方式、管理形式以及自身的经验获得也不到位。尽管个别幼儿园的种养角投放材料丰富花哨,但看到的基本都是教师们的身影,她们在照顾动植物、记录生长表,缺乏幼儿的主动参与性,真正能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机会极其有限。它的存在只起到摆放自然物品、美化环境的作用。长期以来,幼儿对种养角兴趣缺乏,熟视无睹,根本发挥不了其最重要的教育价值。
种养区角把大自然清新的气息带进了教室,给幼儿更多的接触、关注、探究自然的机会。笔者认为,本研究中“种养区角”的概念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班级活动室或走廊的自然角,而是应该拓展到幼儿园内为各年龄段幼儿提供的让幼儿通过自己操作、探索、发现的种植园地和饲养区,即是班级自然角与幼儿园种植园地、饲养区的结合。它的存在给幼儿带来的价值是无可非议的,但高价值与现今幼儿园种养角的低利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其中的落差让笔者看到了幼儿园区域创设及教育中的漏洞。以自然的存在为基点,亲近自然、探究自然式地教育孩子,也许会是一种更适合幼儿的教育方式。因此,笔者以该题目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走进幼儿园种养区角角这一环境布置中,调查了解幼儿园种养区角的创设、使用现状,分析种养角创设中存在的误区及问题,并对教师如何合理设计、指导、管理自然角,提高种养区角的实效性提出对策及建议。
研究的意义:种养区角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蒙台梭利强调说:“我们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作为一个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幼儿教师,有必要、有责任将这个一直被忽视的区角引入更多人的视眼中。因此,本研究将进一步引起教师对幼儿园种养区角的深层认识,使其注重对种养区角这一区域活动的创设和引导,从而更好的发挥种养区角适宜的教育作用,使儿童真正地在种养角的探究中获得发展。同时对进一步更好地贯彻《纲要》精神,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和幼儿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关于幼儿园种养区角教育资源现状及其利用的相关研究
笔者通过对相关书籍、期刊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检索,对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
(一)种养角的教育资源价值研究
笔者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发现,研究种养角的教育资源价值作用的文章还是比较多的,研究者们主要是从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社会性教育等几方面来阐述其价值所在。
1.种养角与科学教育
张俊站在幼儿科学教育的角度认为,“自然角是幼儿学科学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场所,能够方便幼儿进行随机的和长期的观察活动,能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兴趣和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
原晋霞在《亲近自然 探究自然 热爱自然——谈幼儿园种植课程建设》中讲到,“幼儿园种植课程所属领域主要是科学。通过种植活动,幼儿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心智技能和方法技能。在种植活动中,幼儿要运用点数、测量、排序、分类等数学技能来完成种植任务。”
刘占兰认为,“自然角的核心价值是让幼儿了解和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生命的多样性、生命体的特征、生命体的周期性以及生命体的相互依存及其对环境的依存。”
虞永平在《种植园地与幼儿园课程》一文中提到,种植园地不仅仅让幼儿对很多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对各种植物特征的感知,发展了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而且还从种植环节、管理环节、收获环节等方面阐述了种植园地的课程价值。
夏毅玲在《自然角,幼儿探究能力培养的绿色窗口》中,结合生态教育理念,结合自然角中蚕宝宝的饲养过程的案例,给孩子自主探究的机会,帮助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
2.种养角与生命教育
虞永平指出:“对生命的感受、了解和关爱是今天的幼儿教育必须关注的目标,而饲养活动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它能让幼儿感受动物生命的存在,感受自己的行为与动物生命之间的关系等。”
曹丽平在《生命教育:幼儿与自然角的互动》一文中讲到,创设适宜的自然角环境,拓展它的生命教育价值,引导儿童理解和探寻生命的意义,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向互动。
方莉华在《让生命在这里绽放——幼儿园自然角设置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提出,教育是一项基于生命的事业,自然角是承载教育重任的一个载体,渴望“众生平等”,期待“上善若水”。
3.种养角与社会性教育
原晋霞认为种养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幼儿需要与教师、同伴合作完成种养活动,交流各种发现,有时还需合作进行试验,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另外,对植物的管理和照料也有助于培养初步的责任感。
魏培培在《让自然角成为幼儿园教育的有效资源》一文中提到,自然角的创设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习惯、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以及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合作、分享意识。
郦燕君也提到幼儿在参与自然角的日常管理中,能激发幼儿对大自然、对小动物的热爱,同时也能增强幼儿的责任感、任务意识;
(二)幼儿园种养角在创设利用中的现状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众多研究者认为幼儿园种养角的存在变成了环境创设的一种形式,幼儿很少会光顾,即使光顾,也更多的是无目的的短暂观察和无意识的摆弄。他们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多孩子对种养区角渐渐失去兴趣。种养区角的创设形同虚设,很少起到真正的教育价值。
笔者在此也整理归纳了各学者认为其创设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分丰富,华而不实;缺乏指导、缺乏实验;指定管理,不够民主;流于形式、缺乏更新;摆放无序、无层次性;追求高效、缺乏坚持。
(三)合理创设种养角,提高其有效性利用研究
关于种养区角的创设利用策略,研究者们主要从种养区角内容的设置、种养区角的管理、种养区角科学活动的组织指导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学科教育卷》中讲到,自然角中的动植物应根据各年龄班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选择幼儿较常见的、较熟悉的、易于生长、易于照料、外形美观、新奇、明显的品种,要卫生、安全、便于幼儿观察和操作。
刘占兰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认为,自然角设置的内容应具有丰富性、生活性、季节性,自然角的创设要从幼儿兴趣、认知出发。
杨枫认为新课程倡导“孩子是活动中的主人”的教育观念,管理自然角并不是教师的事情,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班的特点,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让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管理劳动,培养爱劳动的习惯。
潘燕玉在《小小一角,智慧无限——浅谈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与管理》一文中讲到,应从关注自然角环境的创设和内容的选择,自然角的创设与科学教育目标、主题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重视材料的收集和呈现方式以及支持鼓励幼儿的探究活动等方面阐述自然角创设和管理措施。
夏宇虹认为幼儿园的种植活动应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可以分为:植物观赏区、蔬菜种植区、花卉种植区;幼儿园饲养区可以按照动物饲养类别进行布局,同时还分别讲述了种植园地、饲养区的材料投放。
张俊认为自然角的管理要体现幼儿的参与性。教师除了自己直接管理外,还要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管理。
褚宏祥在《全面创设自然角,完善幼儿科学教育体系》一文中提到,自然角中提供的材料应具有全面性,符合科学教育的要求。自然角创设也得注意空间的拓展,并注意公共区域的利用。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先前的研究者主要是从自然角的教育资源价值、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及创设自然角的策略等几个层次进行的研究,其中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策略的研究较为全面,自然角的教育资源价值和具体使用现状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会在已有研究的引导和启发的基础上,着重调查分析幼儿园自然角的具体使用现状,对其进行量的描述和质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优化策略建议。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致力于了解幼儿园种养角的现状设置及其利用情况,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常熟市及苏州市十所幼儿园进行实地观察,其中6所公办幼儿园,4所私立幼儿园。六所公立幼儿园的硬件设施配备齐全,有五所幼儿园班级数比较多,还有一所幼儿园班级数比较少。公立幼儿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办学,对幼儿园的要求比较高和严格,教师大多都是在编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教师的整体素质比较高。而私立幼儿园的硬件设施比较齐全,还有两所新办园的硬件比较先进,但这里的教师大多并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历的老师也比较少,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够。在此基础上,我随意抽取公办私立各一幼儿园的两个中班儿童作为重点观察访谈对象。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1.文献法
文献法是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检索、查阅,对有价值信息与资料的记录、归纳、理解以及撰写文献综述。本研究主要通过书籍、期刊论文等渠道较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幼儿园种养角的相关资料,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2.观察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直接、自然、非参与性观察法,只是对幼儿园种养角的使用现状进行客观了解。笔者观察记录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角陈列物的种类、自然角的空间环境布置、幼儿对自然角的观察与互动、教师对自然角的认识、自然角的管理、自然角与其他区域、主题教学活动及室外种养殖的联系等方面,并拍摄了相关照片,用手机录音,方便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一定的研究对象,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研究者对某个人、某件事情、某种行为或现象的看法和态度。本研究采用的是半结构型个别访谈,主要是在幼儿有细致观察自然角的行为后,对幼儿的观察内容和主要想法进行访谈。同时针对教师对幼儿园自然角的认识进行个别访谈。访谈次数和内容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访谈记录方法主要是事后记录。
四、幼儿园种养区角教育资源现状及其利用的观察结果和分析
笔者在实习期间对苏州市十所幼儿园种养区角的内容设置、空间环境布置、幼儿与种养角的互动、种养角的管理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对教师和幼儿进行了简短的访谈,研究发现:
(一)种养区角创设使用的总体状况
1.种养区角的内容设置
(1)室外的种养园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