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调查研究—基于A幼儿园的个案研究
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调查研究—基于A幼儿园的个案研究[20191209124049]
内容摘要: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被视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过程受到教育者、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本文采用了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法,以苏州市A幼儿园为例,通过对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类型、主导、反馈行为、主题内容、教师开启的互动行为和幼儿开启的互动行为现状进行研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建构出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此研究旨在建立小班美术活动中“平等对话”的互动主体关系、开展多样化的主题内容、加强教师对幼儿美术的指导以及创设积极反馈的氛围。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园美术活动师幼互动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一)问题来源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2
(一)关于师幼互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2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3
三、研究过程 6
(一)研究对象 6
(二)研究方法 6
四、研究结果 7
(一)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现状 7
(二) 对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现象的分析和思考 14
五、思考建议 17
(一)建立美术活动中“平等对话”的互动主体关系 17
(二)观察幼儿美术活动的行为,开展多样化的互动主题内容 18
(三)加强教师作为施动者对幼儿美术活动指导 18
(四)创设积极反馈的氛围,让幼儿乐于思考参与美术活动 19
六、结语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2
致谢 24
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苏州市A幼儿园的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来源
人际环境、物质环境、制度体系、教育理念是衡量与判定一个具有专业性的教育机构—幼儿园能否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要属人际环境最难以掌控且无法估计,师幼互动作为人际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见它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针对此点,可以看出教育者对师幼互动行为中教师的行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次反映出了在教育者的心中师幼互动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它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毕竟对幼儿而言,它渗透于幼儿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幼儿每天都会同教师进行着言语或非言语式的互动,尽管存在着显性或是隐性的影响,但它仍是引导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对教师而言,师幼互动的价值在于它是教师自身专业性发展的一种集中的表现形式。
在实习阶段,笔者发现苏州市A幼儿园小班把美术作为一个特色活动,特别是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在美术活动中他们时常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是寻求老师帮助,而教师也在幼儿进行自由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同时研究表明,1.5-3.5岁的幼儿绘画能力处于涂鸦阶段,3.5-5岁的幼儿绘画能力处于象征阶段,而小班幼儿正处于3-4岁这个阶段,这就更需要老师进行适时的指导,可以说小班的美术活动是一个师幼互动、共同创造的过程,为此在此幼儿园的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较为普遍。并且笔者时常听教师提起:“美术是小班幼儿喜欢的活动,最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通过美术向我们展现出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和想象,所以面对幼儿抛出来的问题,我们要及时接住,并尽可能得以某种方式反抛给幼儿。”这方面说明了教师对于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着一定的重视。
然而笔者观察发现,在小班进行的美术活动中虽说较多的教师关注到了师幼互动并尽可能的利用一些技巧实施施动行为或是反馈行为,但在绝大多数的事件中仍然是教师主导为主,掌握着控制权,并没有较好得实现出师幼互动中的“平等、双向”的概念,忽视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其次教师引起的互动存在着目的性,施动主题单一。教师一切以美术教学中的教育目标为基准,当幼儿的反馈行为偏离目标后,所带来的结果是教师对其反馈的拒绝即不加理睬,严重时则会转变为批评或是教师改变幼儿的行为与绘画的结果。而由幼儿引起的互动则存在着多种主题,如:寻求帮助、表述想法和情感、提问等等。再者,教学的外部环境、教师的情感、教师的专业性等因素也直接或是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行为。
基于这几点,笔者选择苏州市A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此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苏州市A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师幼互动行为的现实状况,了解师幼互动行为互动状的实施类型、主导者、反馈行为、实施的主题内容、双方互动的行为表现等,分析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存在的问题并建构出有效的师幼互动行为策略。
只有切实地深入调查小班美术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行为现象,分析他们的互动行为才能更为真实且有效地走进幼儿与教师内在的心灵世界,发现他们的需求,理解他们的想法。通过对实施的类型、主题内容的研究更好地掌握他们的行为特点,即教师与幼儿面对不同的施动或是反馈行为而产生的某种反应性语言、行为并且还能认识到产生此行为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同时,除了分析问题,在美术活动中建构良好的师幼互动策略也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幼儿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水平;有利于发现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互动中存在的缺失,以此来改善美术教学质量,更快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关于师幼互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1.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类发展生态学是对发展的人与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两者相互适应的过程受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他大环境的影响。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发展着的人不是被其所在环境任意施加影响的白板,而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并时刻重新构建其所在环境的动态的实体;第二,环境有其影响性,且需要与发展主体相互适应,为此,人与环境的作用过程具有双向性,呈现互动的关系;第三,与发展过程相联系的环境不仅是指即时、单一的情景,还包括了各情景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情景所处于的更大的环境。而这里所指的环境,就是生态环境(ecological)。它包含小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大系统(macrosystem)四个种类的生态系统。在休伊特模型图为例表示生态系统理论中,可以看出这里所指的小系统包括家长、教师以及与儿童最为密切接触的其他人员。因此小系统中的互动较为频繁且对儿童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
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是学生发展存在的两种水平。前者是指在独立活动时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水平;后者是着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幼互动行为的存在是必然的。
3.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其影响日益扩大。在这里,符号主要指具有象征意义的词、句和与社会意识、社会运动相关联的想象。它不仅能唤起人的立体想象,还可以引起情感反应。为此,在符号层次上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就是符号互动。也就是说,师幼之间的交流、沟通,就是依靠这些象征符号逐渐伸展开来,开始意义化。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近年来,师幼互动已经成为教育者、家长和其他人士探索的热点话题之一,当今幼儿教育研究者所研究的师幼互动也主要集中于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而美术活动又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因此笔者围绕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行为,查阅了相关书籍,并在期刊网上检索了大量相于师幼互动的文章,对以往的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将文献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幼儿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概念的研究
(1)什么是幼儿美术活动
孔起英认为,“一种眼、手、脑并用的活动是幼儿美术活动,它需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区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对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它主要包含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和美术创作教育活动两种主要的类型。”
边霞认为,“幼儿美术活动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不断建构和生成、通过模仿不断学习且不断对话、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2)什么是师幼互动
“要想确切了解师幼互动的内涵,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互动。”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程度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它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常见的现象,可以说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社会生活、教育、心理等等,而师幼互动作为互动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在幼儿园教育上发挥了无比重要的作用。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研究者刘晶波提出“关于师幼互动,简单来说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其广义上包括教师与3岁前幼儿之间在托儿所发生的互动和教师与3到6岁幼儿之间在幼儿园发生的的互动,而狭义的师幼互动专指在幼儿园发生的互动。”不同的范围划分可诠释出师幼互动的研究方向与其结果差异。
卢乐珍是这样定义的,“师幼互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行为及其动态过程,是实现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阮爱新认为,“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双方以自己的固有经验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是教师或幼儿的行为引起幼儿(或教师)的行为或价值改变的过程。”
针对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美术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是指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同一、多个或是全体幼儿进行言语、动作或表情上的相互交流与沟通的行为过程。
2.关于师幼互动类型、主题内容的研究
刘晶波根据施动主体,将互动类型分为教师为施动者所开启的师幼互动和幼儿为施动者所开启的师幼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九种由教师开启的事件主题,九种幼儿开启的事件主题;根据情感特征的交叉组合分为正向、负向以及中性中的进取型、平和型、畏惧型9种类型的师幼互动;根据主题与结果的关系分为主题中的接受型与拒绝型的师幼互动。
黄娟娟基于对以往国内外学者的师幼互动类型研究成果的分析以及通过观察上海50所幼儿园中的师幼互动现状,发现绝大多数的学者研究师幼互动类型主要从其情感表现和行为方式两方面出发,为此她从社会学范畴入手划分。首先,根据教师行为对象将师幼互动类型划分为师班互动、师组互动和师个互动;其次根据师幼行为属性将师幼互动类型划分为容许型、控制型、接受型、拒绝型四种类型。
笔者认为,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题会根据不同的活动性质发生差异。除此之外,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不仅仅是侧重教师、幼儿本身互动事件的描述分析,它还应注重归纳师幼互动的类型、互动的主题内容等方面,总之它基于的根本在于观察、概括。
3.关于师幼互动现状的研究
张博对一所普通幼儿园进行自然观察后,发现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行为与活动类型、活动规则以及所处的角色地位密切相关。通过研究他得出发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行为居多并呈现从教学活动到生活互动、儿童工作以及最后游戏活动的递减现象。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1)与活动性质有关;(2)与教师对不同活动的重视程度有关。
彭兵、刘秀华对美术活动中教师发动的互动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教师评价行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标准划一;(2)方法和内容单一且片面;(3)缺失主体,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4)语言缺乏激励性。
马玲亚指出幼儿园师幼互动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2)师幼互动模式单一;(3)互动行为具有较强的负向性情感特征;(4)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包括对象的差异、互动方式的差异、互动内容的差异、空间的差异。
左瑞勇在幼儿园自然情境下对师幼互动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揭示了其现状:(1)不同背景中的师幼互动具有不平衡性;(2)师幼互动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3)幼儿作为互动主体之一,其平等对话的权利并未得到足够的尊重;(4)教师的素质、观念对师幼互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郑三元从三个角度观察师幼互动,他指出:(1)从互动行为内容看,互动侧重于传授教育内容以及维护规则、规范、秩序,缺少情感交流;(2)从互动行为的性质看,教师主导与规范控制的行为较为明显;(3)从互动行为主体看,互动极不均衡。包括:群体多个体少、无暇平均与所有幼儿进行互动、正式互动多自由互动少。
由此可见,关于师幼互动现状方面,学者都注意到了师幼互动行为普遍出现在教学活动中,且整个互动存在着不均衡的状态即教师总是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主题内容集中于知识的传授与秩序的维持。
笔者认为美术活动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也存在着这种现状。在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在无意中出现不平衡性以及其他现状。
4.关于美术活动中建构有效师幼互动策略的研究
吕东升指出为了更好促进幼儿的美术表现能力,需做以下几个尝试:(1)创设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2)运用形象性语言,开启幼儿的想象力;(3)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师幼沟通能力。
孙海娟认为要使美术活动走向成功,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占据着首要地位。她认为:(1)走进童心,激发幼儿的兴趣;(2)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3)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对其进行适时且适宜的指导。
殷蓓琳、俞雯指出在推动美术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发展中创设不同形式的师幼互动,环境互动,情感渗透以及多元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策略。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在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它在此占据着首要地位。通过对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策略的研究,发现环境的设置和教师发动的方式都对师幼互动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总之师幼互动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全面化,它包括了师幼互动的内涵、主题、类型、现状等各个方面的理论,这对笔者认识和分析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苏州市A幼儿园小班为研究对象,在这三个小班中,通过观察记录美术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现状以及访谈教师进行本次研究,全体幼儿、教师参与其中,共计幼儿90名,教师5名。
(二)研究方法
内容摘要: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被视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过程受到教育者、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本文采用了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法,以苏州市A幼儿园为例,通过对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类型、主导、反馈行为、主题内容、教师开启的互动行为和幼儿开启的互动行为现状进行研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建构出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此研究旨在建立小班美术活动中“平等对话”的互动主体关系、开展多样化的主题内容、加强教师对幼儿美术的指导以及创设积极反馈的氛围。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园美术活动师幼互动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一)问题来源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2
(一)关于师幼互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2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3
三、研究过程 6
(一)研究对象 6
(二)研究方法 6
四、研究结果 7
(一)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现状 7
(二) 对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现象的分析和思考 14
五、思考建议 17
(一)建立美术活动中“平等对话”的互动主体关系 17
(二)观察幼儿美术活动的行为,开展多样化的互动主题内容 18
(三)加强教师作为施动者对幼儿美术活动指导 18
(四)创设积极反馈的氛围,让幼儿乐于思考参与美术活动 19
六、结语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2
致谢 24
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苏州市A幼儿园的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来源
人际环境、物质环境、制度体系、教育理念是衡量与判定一个具有专业性的教育机构—幼儿园能否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要属人际环境最难以掌控且无法估计,师幼互动作为人际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见它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针对此点,可以看出教育者对师幼互动行为中教师的行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次反映出了在教育者的心中师幼互动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它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毕竟对幼儿而言,它渗透于幼儿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幼儿每天都会同教师进行着言语或非言语式的互动,尽管存在着显性或是隐性的影响,但它仍是引导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对教师而言,师幼互动的价值在于它是教师自身专业性发展的一种集中的表现形式。
在实习阶段,笔者发现苏州市A幼儿园小班把美术作为一个特色活动,特别是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在美术活动中他们时常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是寻求老师帮助,而教师也在幼儿进行自由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同时研究表明,1.5-3.5岁的幼儿绘画能力处于涂鸦阶段,3.5-5岁的幼儿绘画能力处于象征阶段,而小班幼儿正处于3-4岁这个阶段,这就更需要老师进行适时的指导,可以说小班的美术活动是一个师幼互动、共同创造的过程,为此在此幼儿园的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较为普遍。并且笔者时常听教师提起:“美术是小班幼儿喜欢的活动,最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通过美术向我们展现出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和想象,所以面对幼儿抛出来的问题,我们要及时接住,并尽可能得以某种方式反抛给幼儿。”这方面说明了教师对于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着一定的重视。
然而笔者观察发现,在小班进行的美术活动中虽说较多的教师关注到了师幼互动并尽可能的利用一些技巧实施施动行为或是反馈行为,但在绝大多数的事件中仍然是教师主导为主,掌握着控制权,并没有较好得实现出师幼互动中的“平等、双向”的概念,忽视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其次教师引起的互动存在着目的性,施动主题单一。教师一切以美术教学中的教育目标为基准,当幼儿的反馈行为偏离目标后,所带来的结果是教师对其反馈的拒绝即不加理睬,严重时则会转变为批评或是教师改变幼儿的行为与绘画的结果。而由幼儿引起的互动则存在着多种主题,如:寻求帮助、表述想法和情感、提问等等。再者,教学的外部环境、教师的情感、教师的专业性等因素也直接或是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行为。
基于这几点,笔者选择苏州市A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此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苏州市A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师幼互动行为的现实状况,了解师幼互动行为互动状的实施类型、主导者、反馈行为、实施的主题内容、双方互动的行为表现等,分析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存在的问题并建构出有效的师幼互动行为策略。
只有切实地深入调查小班美术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行为现象,分析他们的互动行为才能更为真实且有效地走进幼儿与教师内在的心灵世界,发现他们的需求,理解他们的想法。通过对实施的类型、主题内容的研究更好地掌握他们的行为特点,即教师与幼儿面对不同的施动或是反馈行为而产生的某种反应性语言、行为并且还能认识到产生此行为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同时,除了分析问题,在美术活动中建构良好的师幼互动策略也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幼儿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水平;有利于发现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互动中存在的缺失,以此来改善美术教学质量,更快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关于师幼互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1.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类发展生态学是对发展的人与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两者相互适应的过程受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他大环境的影响。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发展着的人不是被其所在环境任意施加影响的白板,而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并时刻重新构建其所在环境的动态的实体;第二,环境有其影响性,且需要与发展主体相互适应,为此,人与环境的作用过程具有双向性,呈现互动的关系;第三,与发展过程相联系的环境不仅是指即时、单一的情景,还包括了各情景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情景所处于的更大的环境。而这里所指的环境,就是生态环境(ecological)。它包含小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大系统(macrosystem)四个种类的生态系统。在休伊特模型图为例表示生态系统理论中,可以看出这里所指的小系统包括家长、教师以及与儿童最为密切接触的其他人员。因此小系统中的互动较为频繁且对儿童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
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是学生发展存在的两种水平。前者是指在独立活动时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水平;后者是着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幼互动行为的存在是必然的。
3.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其影响日益扩大。在这里,符号主要指具有象征意义的词、句和与社会意识、社会运动相关联的想象。它不仅能唤起人的立体想象,还可以引起情感反应。为此,在符号层次上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就是符号互动。也就是说,师幼之间的交流、沟通,就是依靠这些象征符号逐渐伸展开来,开始意义化。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近年来,师幼互动已经成为教育者、家长和其他人士探索的热点话题之一,当今幼儿教育研究者所研究的师幼互动也主要集中于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而美术活动又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因此笔者围绕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行为,查阅了相关书籍,并在期刊网上检索了大量相于师幼互动的文章,对以往的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将文献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幼儿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概念的研究
(1)什么是幼儿美术活动
孔起英认为,“一种眼、手、脑并用的活动是幼儿美术活动,它需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区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对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它主要包含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和美术创作教育活动两种主要的类型。”
边霞认为,“幼儿美术活动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不断建构和生成、通过模仿不断学习且不断对话、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2)什么是师幼互动
“要想确切了解师幼互动的内涵,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互动。”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程度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它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常见的现象,可以说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社会生活、教育、心理等等,而师幼互动作为互动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在幼儿园教育上发挥了无比重要的作用。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研究者刘晶波提出“关于师幼互动,简单来说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其广义上包括教师与3岁前幼儿之间在托儿所发生的互动和教师与3到6岁幼儿之间在幼儿园发生的的互动,而狭义的师幼互动专指在幼儿园发生的互动。”不同的范围划分可诠释出师幼互动的研究方向与其结果差异。
卢乐珍是这样定义的,“师幼互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行为及其动态过程,是实现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阮爱新认为,“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双方以自己的固有经验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是教师或幼儿的行为引起幼儿(或教师)的行为或价值改变的过程。”
针对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美术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是指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同一、多个或是全体幼儿进行言语、动作或表情上的相互交流与沟通的行为过程。
2.关于师幼互动类型、主题内容的研究
刘晶波根据施动主体,将互动类型分为教师为施动者所开启的师幼互动和幼儿为施动者所开启的师幼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九种由教师开启的事件主题,九种幼儿开启的事件主题;根据情感特征的交叉组合分为正向、负向以及中性中的进取型、平和型、畏惧型9种类型的师幼互动;根据主题与结果的关系分为主题中的接受型与拒绝型的师幼互动。
黄娟娟基于对以往国内外学者的师幼互动类型研究成果的分析以及通过观察上海50所幼儿园中的师幼互动现状,发现绝大多数的学者研究师幼互动类型主要从其情感表现和行为方式两方面出发,为此她从社会学范畴入手划分。首先,根据教师行为对象将师幼互动类型划分为师班互动、师组互动和师个互动;其次根据师幼行为属性将师幼互动类型划分为容许型、控制型、接受型、拒绝型四种类型。
笔者认为,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题会根据不同的活动性质发生差异。除此之外,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不仅仅是侧重教师、幼儿本身互动事件的描述分析,它还应注重归纳师幼互动的类型、互动的主题内容等方面,总之它基于的根本在于观察、概括。
3.关于师幼互动现状的研究
张博对一所普通幼儿园进行自然观察后,发现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行为与活动类型、活动规则以及所处的角色地位密切相关。通过研究他得出发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行为居多并呈现从教学活动到生活互动、儿童工作以及最后游戏活动的递减现象。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1)与活动性质有关;(2)与教师对不同活动的重视程度有关。
彭兵、刘秀华对美术活动中教师发动的互动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教师评价行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标准划一;(2)方法和内容单一且片面;(3)缺失主体,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4)语言缺乏激励性。
马玲亚指出幼儿园师幼互动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2)师幼互动模式单一;(3)互动行为具有较强的负向性情感特征;(4)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包括对象的差异、互动方式的差异、互动内容的差异、空间的差异。
左瑞勇在幼儿园自然情境下对师幼互动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揭示了其现状:(1)不同背景中的师幼互动具有不平衡性;(2)师幼互动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3)幼儿作为互动主体之一,其平等对话的权利并未得到足够的尊重;(4)教师的素质、观念对师幼互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郑三元从三个角度观察师幼互动,他指出:(1)从互动行为内容看,互动侧重于传授教育内容以及维护规则、规范、秩序,缺少情感交流;(2)从互动行为的性质看,教师主导与规范控制的行为较为明显;(3)从互动行为主体看,互动极不均衡。包括:群体多个体少、无暇平均与所有幼儿进行互动、正式互动多自由互动少。
由此可见,关于师幼互动现状方面,学者都注意到了师幼互动行为普遍出现在教学活动中,且整个互动存在着不均衡的状态即教师总是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主题内容集中于知识的传授与秩序的维持。
笔者认为美术活动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也存在着这种现状。在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在无意中出现不平衡性以及其他现状。
4.关于美术活动中建构有效师幼互动策略的研究
吕东升指出为了更好促进幼儿的美术表现能力,需做以下几个尝试:(1)创设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2)运用形象性语言,开启幼儿的想象力;(3)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师幼沟通能力。
孙海娟认为要使美术活动走向成功,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占据着首要地位。她认为:(1)走进童心,激发幼儿的兴趣;(2)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3)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对其进行适时且适宜的指导。
殷蓓琳、俞雯指出在推动美术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发展中创设不同形式的师幼互动,环境互动,情感渗透以及多元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策略。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在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它在此占据着首要地位。通过对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策略的研究,发现环境的设置和教师发动的方式都对师幼互动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总之师幼互动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全面化,它包括了师幼互动的内涵、主题、类型、现状等各个方面的理论,这对笔者认识和分析小班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苏州市A幼儿园小班为研究对象,在这三个小班中,通过观察记录美术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现状以及访谈教师进行本次研究,全体幼儿、教师参与其中,共计幼儿90名,教师5名。
(二)研究方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