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童话教学的现状研究

小学童话教学的现状研究[20191217130817]
内容摘要: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童话的教学放在学生第一学段学习目标的首要地位,可见童话对于儿童成长的启蒙作用。然而笔者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生的广泛调查,发现了小学童话教学的现状虽然有令人欣慰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严峻的问题。诸如童话教学偏重思想道德教育,童话教学忽略文本特征,学生课外阅读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现状有待改善。
为了促使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充分发挥童话应有的价值,笔者在调查搜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从童话教学内容、童话教学方法以及小学语文教师的童话素养等方面着手,根据童话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建议,结合小学童话教学的实例分析总结出各年段语文童话教学的特点,希望能够改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现状,促进小学童话教学的新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童话小学语文童话教学
目 录
一、前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童话与童话教学的概述 2
(二)小学童话教学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4
三、研究方法 5
(一)文献法 5
(二)问卷调查法 5
(三)比较研究法 5
四、小学童话教学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6
(一)小学童话教学中学生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6
(二)小学童话教学中教师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8
(三)小学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五、改进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建议 14
(一)加强儿童文学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14
(二)以学生为本,不同学段的童话教学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4
(三)遵循童话的文体特征进行童话教学 16
(四)优化童话教学的教学手段 16
六、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 20
附录一:小学语文童话教学问卷调查(学生卷) 20
附录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问卷调查(教师卷) 21
致 谢 23
小学童话教学的现状研究
一、前言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最重要的体裁之一,以丰富的想象、夸张和拟人为主要表现手法,塑造出无数耐人寻味的经典形象,深受儿童的喜爱。从出自格林兄弟之手的身世坎坷却又善良美丽的灰姑娘到安徒生笔下令人动容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从《郑渊洁童话集》中描绘的淘气、开朗的皮皮鲁到当今卡通童话里英勇的葫芦娃等,这些梦幻奇异的童话让儿童沉醉在欢乐的海洋中,也让成年后的我们回味无穷。
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童话,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没有童话,周围的世界对于他就会变成虽说是美的但却是画在画布上的画了,童话却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可见,童话是儿童心灵成长的精神食粮,童话与儿童的心灵契合度非常高。儿童是伴随着一个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成长起来的,在此过程中,童话发展着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潜移默化中教会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不断地塑造着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当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这不仅体现了童话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更确立了童话作为这一学段首选文体的地位。但是实际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情况却不尽人如意。我们的语文教师往往忽视了童话独特的文本特性,也很少结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去进行教学。有些教师将童话作为道德训诫的工具,把充满文学之美的童话上得枯燥乏味。值得肯定的是也有一些语文教师对童话的教学做了一定的研究,但也是浅尝辄止,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因此,笔者以小学童话教学的现状研究作为论文题目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本论文将从小学童话教学的现状入手,通过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研究小学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提出符合素质教育的童话教学策略,以求最大程度地彰显小学童话的教育教学价值,有力促进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童话与童话教学的概述
1.童话的概述
(1)童话概念的界定
童话从产生到发展成熟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学体裁?
在西方国家,并没有和童话完全相同概念的词。如《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这些从国外翻译过来的童话著作,其相应的英文是Grimm Fairy Tales和Andersens Fairy Tales。其中共有的“fairy tales”一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其是这样阐释的: A story involving fantastic forces and beings (as fairies, wizards, and goblins) —called also?fairy story,指的是带有魔法色彩和奇幻事件的神奇故事。前苏联民间文学家们通常把童话称作是“魔术故事”,“魔法故事”。而童话这一特定概念则是“五四”以来才从日本引进我国的,其标志是1909年由孙毓修创办、商务印书出版的《童话》丛书。从当时丛书刊载的作品范围来看,我们认为孙毓修所认为的童话是指写给儿童的读物,主要偏向包括图画故事、生活故事和寓言故事等的故事体儿童文学作品。随着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童话一词逐渐地缩小了它的指涉范围,而且也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我国儿童文学专家们对童话做出了这样的一些定义:
《儿童文学教程》的作者黄云生对童话概念持这样的观点:“童话,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儿童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它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王泉跟在《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中对童话做出这样的界定:“童话是一种非写实的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审美手段的文学品种。”
韦苇在《世界童话史》中这样描述到“童活是以幻想滋养人类精神的故事家园。”
洪汛涛认为童话是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
再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对童话概念的界定:“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我们可以概括出童话与幻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是以夸张、拟人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儿童文学体裁之一。童话主要面向儿童,通过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性格的成长。
(2)童话的文学特征
童话的最基本特征是幻想。
童话的魅力来源于丰富而奇异的幻想。幻想是童话的灵魂和核心,是区别于其他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这个观点在郑谨秋的《怎样写童话》、贺宜的《漫谈童话》和洪汛涛的《童话学讲稿》中都得到认证。童话借助幻想来反映现实世界,根植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真幻结合、似真似幻。童话把现实生活中许多常见的人物,事物和行为构想成一幅幅奇特瑰丽又与众不同的图景,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奇迹的神奇世界。例如刘易斯·卡洛尔笔下的掉入兔子洞的爱丽丝,这位英国女孩极其普通,她厌恶不带插图的一系列乏味的书籍却又十分热爱冒险。在她所经历的奇境中,她能因喝一口水,吃一口蛋糕而在体型上变大变小。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她还碰到了会说话的白兔,脾气暴躁的扑克牌红桃皇后等许多匪夷所思的人物。她在“我是谁”的探险中不断成长和认识自我,最终却发现这只是她夏日午后的一个梦而已。《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一个个充满幻想的情节让读者们在荒诞和有趣的情感体验中回忆到童年的乐趣并且引发对人生的思索。童话中的幻想是对生活的投射更是超越理性束缚,表现出的一种精神性的梦想和游戏性的狂欢,让人们感受到摆脱拘束的自由精神。
童话的主要表现手法——拟人、夸张、象征。
拟人手法是童话中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它的来源是根据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所研究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儿童所具有的“万物有灵论”现象。在儿童眼里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猫儿和狗儿都是会说话的。拟人手法使童话更加形象化,并与儿童的意识更加符合。童话中的夸张是强烈的、极度的,贯穿人物刻画、情节构思和环境营造的全方位的夸张。例如安徒生笔下的豌豆公主,隔着二十床垫子和二十床鸭绒被也能敏感地感受到一粒豌豆存在。安徒生正是用这种极致的夸张手法突显和放大了人物娇贵的个性特征。除此之外,《小意达的花儿》、《皇帝的新装》等作品中将环境作为夸张的整体来烘托独有的童话氛围。
童话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总是和童话本身的叙事结构紧紧相结合,通过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来强烈、形象地呈现被象征的事物,从而深化童话的主题和提升童话的审美内涵。《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是美丽、善良的象征,《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则象征着出身卑微却自信努力,勇于蜕变的成功者。童话故事中这些具体形象的象征正是将幻想和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
2.小学童话教学的概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8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