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研究——以XX小学为例
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研究——以元和小学为例[20191217130714]
内容摘要:课堂问题行为不但妨碍了教师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且对学生本身和其他同学的上课效率也发生了不良影响。笔者立足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表现、发生原因及解决策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有走神,做小动作,传字条等。产生这些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主观因素(注意力分散、寻求关注的需要)和客观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学生观,教师的管理不当)等。根据这些原因制订了相关的解决策略:预防策略和干预策略。预防策略包括: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教师加强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干预策略包括:教师采取正确的管理方式;心理辅导策略;教师要学会反思和自我批评。通过这些策略来降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概率。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小学教育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分析解决策略
目 录
一、引 言 1
二、 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研究依据和概念界定 1
(一) 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依据 1
(二) 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2
三、 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 3
(一) 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过程 3
(二) 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 3
四、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8
(一)主观因素 9
(二)客观因素 10
五、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策略 11
(一)预防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 11
(二)干预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 13
六、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 17
致 谢 21
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研究
——以常熟元和小学为例
一、引 言
小学实习期间,笔者在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堂上看到这样一个情景:
案列一:一个学生(他坐在第一排)当数学老师在讲台上讲授新课时,当同学们在认真汲取新知识时,他会在座位上时不时地大叫,或者扰乱旁边同学的学习,故意把动作做得大。当老师终于注意到他时,对他予以眼神警告时,他居然朝着老师笑了。当老师不再关注他时,他又不断地制造者新的动静以获得老师的关注,并乐此不疲。
该学生的行为违反了《小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第八条和第十条规定:“上课要专心听课,注意力集中。不随便说话,不做小动作;安静倾听老师讲课和同学发言。”显而易见,这位同学的行为已经妨碍了课堂的教学秩序,并且也对其他同学的学习产生了干扰。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还是存在的。目前,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数的研究都偏向于理论基础,过于“纸上谈兵”,与小学生的真实课堂脱节。笔者深入小学生的课堂,近距离观察和接触小学生的课堂实录,找出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探索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找出解决的策略。希望笔者的研究能够为教师正确的管理课堂,正确应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保证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方法和策略。
二、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研究依据和概念界定
(一)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依据
1.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本质是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适宜的行为,就必须奖励和强化适宜的行为。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清楚地讲明规则;对遵守规则的行为给以奖励。赫尔巴特认为面对课堂为题行为时,首先是威胁,但一定要绕过可能遇到的两种暗礁,即对威胁不顾的本性顽强的儿童要进行“防患于未然”的教育,对本性软弱的儿童应给予适当监督,但不能妨碍儿童自身探索能力的培养。为弥补威胁与监督的弊端,应辅以权威与爱的补救措施。当这些措施都不能奏效时,应果断采用命令、禁止、惩罚甚至体罚等手段。
心理学实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10-12岁儿童即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连续集中注意为25分钟左右。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无意注意仍起到主要的作用,为数不多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强迫”的。
2.小学生课堂行为规范
《小学生课堂行为规范》中规定:“上课时,要坐姿端正,双脚自然叉开与肩同宽(或)并拢,抬头挺胸身体坐直。专心致志地听,积极思考,边听边想:别人说什么,说的对不对,完整不完整,等别人讲完后,再举手得到同意后,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或陈述、或补充、或更改。不随便讲话,不做小动作。未得教师许可不可离开座位和教室。”
(二)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和表现
1.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关于问题行为的界定当前尚未有同一的认识,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念。
邵瑞珍认为:“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称为问题行为。”张大均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并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带来消极影响的课堂行为。”施良方,崔允潡则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消极的,负面的,而且具有普遍性,程度上也具有差异性。”
但是,笔者在现实的教学情境中发现,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具有主观性,都是各不相同的。正如戴·冯塔纳(Fontana,D.)所说:“问题行为只是旁观者眼中的感觉”。比如:一些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上不经过老师的许可就随意插话,大声讨论看做是扰乱课堂的问题行为,但是另一些教师却认为这是学生思维敏捷,认真思考的表现;一些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上沉默寡言,不发一言的行为看做是遵守纪律的好行为,但另一些教师却认为这是学生不认真思考,退缩,回避及开小差的表现。由此可知,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的判断具有主观性。
综上所述,最终将课堂问题行为界定如下: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在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方式的背景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确定不同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准则,对在课堂上发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要做到认真的分析,并加以积极的控制。
2.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美国的威克曼(Wickman.E.K)把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行为等行为表现归纳为扰乱性问题行为表现;把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表现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表现。
根据笔者在小学实习期间的观察和归纳,扰乱性问题行为表现主要有:和同学讲话,插话,传纸条等;心理问题行为表现主要有:注意力分散;坐不住等。
三、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
(一)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过程
笔者以元和小学高年级21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来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笔者从自我认识、课堂行为的自我描述以及你认为影响你课堂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三个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找出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策略。自我认识这一部分笔者侧重调查学生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在课堂上自我的行为表现认识;课堂行为的自我描述这一部分列出了许多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让研究对象来对照自己在课堂上是否曾经出现过这些课堂问题行为;影响课堂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部分主要列出了课堂上的一些客观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管理方式,周围同学的影响等),让研究对象选出那些影响他们课堂行为的客观因素。
将完成的调查问卷搜集好,进行数据的统计,算出百分比得出最后的数据。根据数据来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从而找出其解决策略。
(二)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
笔者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描述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主要有:走神,做小动作,干扰其他同学,插话,坐不住,传纸条和做其他科的作业这八种类型。根据这些问题行为出现的概率,从高到低,制作了以下的条形统计图:
图一:
观察统计图表可以发现:
(1)走神
这一问题行为在课堂中发生的概率是最高的,走神指在课堂中注意力分散,思路无法跟在老师的教学后面走,无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的现象。在212名学生中就有158名左右的学生曾经出现过走神的问题行为。笔者在实习期间也碰到过这种情况:
案例二:
当笔者第一天在元和小学实习,第一次搬了凳子在六年级班级后面听课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出于好奇心,会回头看着我,打量着我,这样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秩序。当语文老师发现了这个情况,并没有出声斥责这些好奇心有点“过头”的学生,而是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比赛朗读,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课堂中去。
内容摘要:课堂问题行为不但妨碍了教师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且对学生本身和其他同学的上课效率也发生了不良影响。笔者立足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表现、发生原因及解决策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有走神,做小动作,传字条等。产生这些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主观因素(注意力分散、寻求关注的需要)和客观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学生观,教师的管理不当)等。根据这些原因制订了相关的解决策略:预防策略和干预策略。预防策略包括: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教师加强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干预策略包括:教师采取正确的管理方式;心理辅导策略;教师要学会反思和自我批评。通过这些策略来降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概率。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小学教育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分析解决策略
目 录
一、引 言 1
二、 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研究依据和概念界定 1
(一) 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依据 1
(二) 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2
三、 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 3
(一) 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过程 3
(二) 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 3
四、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8
(一)主观因素 9
(二)客观因素 10
五、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策略 11
(一)预防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 11
(二)干预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 13
六、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 17
致 谢 21
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研究
——以常熟元和小学为例
一、引 言
小学实习期间,笔者在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堂上看到这样一个情景:
案列一:一个学生(他坐在第一排)当数学老师在讲台上讲授新课时,当同学们在认真汲取新知识时,他会在座位上时不时地大叫,或者扰乱旁边同学的学习,故意把动作做得大。当老师终于注意到他时,对他予以眼神警告时,他居然朝着老师笑了。当老师不再关注他时,他又不断地制造者新的动静以获得老师的关注,并乐此不疲。
该学生的行为违反了《小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第八条和第十条规定:“上课要专心听课,注意力集中。不随便说话,不做小动作;安静倾听老师讲课和同学发言。”显而易见,这位同学的行为已经妨碍了课堂的教学秩序,并且也对其他同学的学习产生了干扰。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还是存在的。目前,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数的研究都偏向于理论基础,过于“纸上谈兵”,与小学生的真实课堂脱节。笔者深入小学生的课堂,近距离观察和接触小学生的课堂实录,找出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探索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找出解决的策略。希望笔者的研究能够为教师正确的管理课堂,正确应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保证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方法和策略。
二、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研究依据和概念界定
(一)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依据
1.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本质是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适宜的行为,就必须奖励和强化适宜的行为。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清楚地讲明规则;对遵守规则的行为给以奖励。赫尔巴特认为面对课堂为题行为时,首先是威胁,但一定要绕过可能遇到的两种暗礁,即对威胁不顾的本性顽强的儿童要进行“防患于未然”的教育,对本性软弱的儿童应给予适当监督,但不能妨碍儿童自身探索能力的培养。为弥补威胁与监督的弊端,应辅以权威与爱的补救措施。当这些措施都不能奏效时,应果断采用命令、禁止、惩罚甚至体罚等手段。
心理学实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10-12岁儿童即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连续集中注意为25分钟左右。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无意注意仍起到主要的作用,为数不多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强迫”的。
2.小学生课堂行为规范
《小学生课堂行为规范》中规定:“上课时,要坐姿端正,双脚自然叉开与肩同宽(或)并拢,抬头挺胸身体坐直。专心致志地听,积极思考,边听边想:别人说什么,说的对不对,完整不完整,等别人讲完后,再举手得到同意后,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或陈述、或补充、或更改。不随便讲话,不做小动作。未得教师许可不可离开座位和教室。”
(二)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和表现
1.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关于问题行为的界定当前尚未有同一的认识,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念。
邵瑞珍认为:“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称为问题行为。”张大均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并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带来消极影响的课堂行为。”施良方,崔允潡则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消极的,负面的,而且具有普遍性,程度上也具有差异性。”
但是,笔者在现实的教学情境中发现,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具有主观性,都是各不相同的。正如戴·冯塔纳(Fontana,D.)所说:“问题行为只是旁观者眼中的感觉”。比如:一些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上不经过老师的许可就随意插话,大声讨论看做是扰乱课堂的问题行为,但是另一些教师却认为这是学生思维敏捷,认真思考的表现;一些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上沉默寡言,不发一言的行为看做是遵守纪律的好行为,但另一些教师却认为这是学生不认真思考,退缩,回避及开小差的表现。由此可知,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的判断具有主观性。
综上所述,最终将课堂问题行为界定如下: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在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方式的背景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确定不同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准则,对在课堂上发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要做到认真的分析,并加以积极的控制。
2.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美国的威克曼(Wickman.E.K)把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行为等行为表现归纳为扰乱性问题行为表现;把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表现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表现。
根据笔者在小学实习期间的观察和归纳,扰乱性问题行为表现主要有:和同学讲话,插话,传纸条等;心理问题行为表现主要有:注意力分散;坐不住等。
三、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
(一)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过程
笔者以元和小学高年级21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来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笔者从自我认识、课堂行为的自我描述以及你认为影响你课堂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三个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找出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策略。自我认识这一部分笔者侧重调查学生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在课堂上自我的行为表现认识;课堂行为的自我描述这一部分列出了许多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让研究对象来对照自己在课堂上是否曾经出现过这些课堂问题行为;影响课堂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部分主要列出了课堂上的一些客观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管理方式,周围同学的影响等),让研究对象选出那些影响他们课堂行为的客观因素。
将完成的调查问卷搜集好,进行数据的统计,算出百分比得出最后的数据。根据数据来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从而找出其解决策略。
(二)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
笔者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描述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主要有:走神,做小动作,干扰其他同学,插话,坐不住,传纸条和做其他科的作业这八种类型。根据这些问题行为出现的概率,从高到低,制作了以下的条形统计图:
图一:
观察统计图表可以发现:
(1)走神
这一问题行为在课堂中发生的概率是最高的,走神指在课堂中注意力分散,思路无法跟在老师的教学后面走,无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的现象。在212名学生中就有158名左右的学生曾经出现过走神的问题行为。笔者在实习期间也碰到过这种情况:
案例二:
当笔者第一天在元和小学实习,第一次搬了凳子在六年级班级后面听课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出于好奇心,会回头看着我,打量着我,这样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秩序。当语文老师发现了这个情况,并没有出声斥责这些好奇心有点“过头”的学生,而是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比赛朗读,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课堂中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