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以A幼儿园中班为例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以A幼儿园中班为例[20191209123731]
内容摘要: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策略是游戏是否能够有效展开的关键,也是提高幼儿游戏水平和经验的重要契机。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是缺失的,表现在游戏形式单一;环节之间出现断层;缺少生成性游戏活动等方面。本文以常熟市A幼儿园中班为例,采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来了解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而这些行为体现在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游戏计划的生成;游戏开展过程指导等方面。分析其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园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
目 录
一、前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现状 2
(一)概念界定 2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
(三)国内相关研究 4
三、研究过程 6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6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6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6
四、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现状 7
(一)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间接指导 7
(二)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直接指导 13
五、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8
(一)幼儿园班级师生比例不协调 18
(二)教师组织的自主性游戏形式单一,内容单调 18
(三)自主性游戏中缺少生成性活动 18
(四)计划、观察、记录、指导出现断层 18
六、完善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建议 18
(一)提高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自主性 20
(二)丰富自主性游戏形式,拓展游戏内容 20
(三)计划、观察、记录、指导的循环模式 20
七 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附 录 23
致 谢 24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以常熟市A幼儿园中班为例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幼儿园中大部分游戏为自主性游戏,同时幼儿也最热爱自主性游戏。《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离不开自主性游戏,同时自主性游戏也离不开教师的观察与指导,因此,教师在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指导策略的生成至关重要。
而笔者在幼儿园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活动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却是与以上理论相违背的。在幼儿园的一些自主性游戏活动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放羊”式的管理,一方面对于幼儿游戏的质量不管不顾,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只顾忙个人事情,关于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不给予观察和引导,除非幼儿在游戏中产生激烈的冲突,老师才会加以干扰。而有的时候教师却是过多的干预,有的甚至全程参与在幼儿的游戏中,抓住一切可以教育幼儿的机会。此时的教师就演变成了一个游戏的导演者,而不是指导者。所以有的时候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不再是快乐、自由、享受的,自主性游戏也不再自主,有时候幼儿仅仅是其中的演员,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及失去了自主游戏的主体性。
而张焕庭也曾说过:“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不能只是为现在而活,他们应当充分享用儿童期的生活,拥有快乐的童年。”与此同时在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中明确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该条约确保了幼儿的基本权利并且有享受游戏的权利。所以游戏不是成人的恩赐,而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哪一个幼儿不爱玩游戏,游戏是儿童最热爱的活动。尤其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儿童可以自由地活动,大胆的创设游戏情境,更可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一切。
所以综合以上一些现象及论述,笔者选择该题目作为自己的研究题目。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自主性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现实中会发现自主性游戏仅仅是表面的自主,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
1. 通过研究,针对发现的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存在的问题及现象,分析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同时,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
2. 令幼儿园方面能够认识到自主性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提高自主性游戏在幼儿园的地位,适当增加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发散幼儿思维,激发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
研究的意义:自主性游戏强调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也是幼儿主动学习并且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过程。同时此次研究也使得教师认识到自身专业素养的不足,促进其不断加强自身的自主性,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改善指导策略。最后,加深了幼儿园对自主性游戏的重视,适当增加游戏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游戏的价值。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概念界定
自主性的含义: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尊、独立、自主、自决、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等。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应该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不然毫无意义,反而会有反作用。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便是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材料,而不是受教师指挥。当然,假如完全放任幼儿自由,不加管制,也没有老师从旁观察引导,游戏则会变的一团乱,所以幼儿的游戏也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⒈对游戏定义的研究
游戏是什么?这一问题早已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思考与探讨,不同的游戏理论也都尝试做出自己对于游戏的阐述。但是由于游戏本身的复杂性,不同学派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比如:
⑴文化视野中的游戏:约翰·赫伊津哈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不管一个社会文明发展到如何的高度,人的自身始终存在着游戏的天性。游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担任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但本质依然存在。
⑵社会学视野下的游戏: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第一个指出:儿童社会化过程有两步骤。一是模仿阶段,二是游戏阶段,游戏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步骤。
⑶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荷兰语言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指出:“一个普通的囊括所有且逻辑上同质的游戏概念,是语言相当晚的创造物。”一般游戏的概念是晚期的概念,可以从对外语和汉语的分析中得到证明。
⑷心理学视野下的游戏:著名的三大游戏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游戏是由内而外的、积极主动的、自由选择的。需要游戏者积极主动的参与游戏并且带有愉快的情感情绪。
总之,关于游戏的看法,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些理论观点都表明了游戏是自主的,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⒉游戏中教师角色的研究
塞斯提尼(Sestini)认为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是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和环境,提高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并且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伍德和艾特菲尔德(Wood&Attfield,1996)研究总结出的一个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框架,强调了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所产生的作用,这时教师的角色被认为是指导者和促进者,认为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去,细心地观察儿童得知他们的想法和兴趣所在,及时给与支持。
在《儿童的一百种语言》(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一书中,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Reggio Emilia )人在谈到幼儿教师角色时,喜欢用一句比喻来形容教师的角色——“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从以上可以看出传统的游戏观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正受到挑战,大多正倾向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⒊游戏的价值研究
约翰逊(Johnson,1990)认为游戏促使儿童从经验中建构意义,从而能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斯大林布然斯(Stallibrass,1974)曾指出,自发性和灵活性的培养是游戏最基本的功能。福禄贝尔(Froebel)在1826年就肯定了游戏的价值,她基于游戏能够增加感官经验的机会这一认识,提出游戏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范登宝(Vandenberg,1986:117)坚持认为儿童的游戏是潜在的宝贵的自然资源,他可以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发展,成为人类生活必需的技术创新的源泉。
⒋教师在游戏时指导作用的研究
⑴渗透在环境里的隐性指导: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 Brenner)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认为:个体在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自动发起,主动维持的活动,有利于幼儿的发展;环境既能提供机会,也会引发某些潜在的危险,如果儿童在环境中被剥削了经验,就会产生压迫感和紧张感,从而影响发展;如果环境提供机会,儿童就会向着社会文化的目标发展。所以要求老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和优质的游戏环境。
⑵借助观察的指导:在学前教育领域,观察是重要的评价和诊断工具,这种策略植根于儿童发展研究的科学传统。观察是教师作用的重要体现之一,观察提供了一个“深入儿童内心的窗口”,能使教师试着去理解“儿童的脑子究竟在发生什么”。
⑶参与介入指导:希尔瓦等人(Sylva et al.,1980)提倡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应当介入游戏,与儿童互动以确保游戏最好的价值。唐布瑞琳(Tamburrini,1982:215)也曾研究发现,教师与儿童一起玩游戏时,依据儿童的意图,采取相应的指导“扩展”模式,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学习,而且更能正确发挥游戏的价值。
⑸讨论评价指导:在儿童游戏译丛《通过游戏来教——教师观念与课堂实践》一书中,通过调查得出一般教师会采用高瞻课程模式(High/Scope),他们认为在这种模式中,利用团体时间帮助儿童反思以及描述自己游戏的情况,为儿童提供分享自己与同伴的经验,从而获得价值感。
从以上老师在游戏时指导作用的研究不难看出,幼儿的游戏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支持的,这里的引导不是完全的掌控和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适当的引导和介入,已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游戏的价值。
(三)国内相关研究
对于游戏的研究中国教育界开始于2 0世纪初,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发展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儿童的游戏才被很多研究者所重视,开始探讨研究游戏的相关问题。而针对幼儿园游戏严重存在 “游戏儿童”以及教师导演的现象,一些地方先后提出了“自由游戏”“自主性游戏”等观念,这些观念的出现,表明了自主性游戏必将成为一个发展趋势。
1.游戏价值的研究
陈鹤琴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他说:“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本能,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认为游戏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方式。
刘炎曾经认为如果说50年代左右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的发展价值,70年代受皮亚杰等认知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认知发展价值,到80年代,人们则开始注意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价值。
黄进认为游戏应当具备享乐功能,而享乐又具备潜在的发展价值。游戏在给幼儿带来享受的同时,也令幼儿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得到很大程度的放松。智力情感上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知识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巩固,进而为发展提供了最充足,富动力性的准备。同时,游戏本身也是一种成长,儿童在游戏中得到享受的水平越高,对自主的体验越丰富越强烈,由游戏所带来的发展的收获也就越大。
从中可以看出国内相关学者都对游戏的价值做出了肯定,都提倡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国内教育工作者对于自主性游戏的研究
卢玲在《谈谈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的指导》一文中,通过对自主性游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自主游戏活动中,教师作为幼儿成长的支持者,指导者,应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为其自主性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儿童的发展潜能,促进儿童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邱学青从“环境”“观察”“介入”“讲评”四个角度出发对幼儿园自主性游戏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策略,比如教师观察幼儿游戏不能漫无目的,而应该有一定的顺序,这个顺序也分为伞状式、钟摆式、自由式流程。教师可以利用“游戏介入法”“材料提供法”“语言指导法”来参与幼儿游戏的指导,教师游戏结束后可以通过讨论的方法指导,即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幼儿自己建构新的经验的方法。
郭芸芸通过对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的含义、特点、结构的探究以及对师生互动主体、内容和性质的研究,得出高度的关注、深入有效的观察和积极的情感支持与交流是建立积极师生互动的关键所在。
从这些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幼教工作者正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现自主性游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局限于幼儿园中,尚未多层次的进行探究。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实习的常熟市A幼儿园,该幼儿园是一所以艺术为特色的幼儿园,主要选取了该园中班的教师及幼儿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分析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和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其中观察法和文献法是主要研究方法。深入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对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进行直接的和全面的研究,力求获得客观真实的资料。
1.观察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自然观察法。本研究要采用参与的、静态的、非结构性的和开放式观察,选择事件取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笔者主要针对每天的户外自由活动与室内自由游戏两个部分进行观察,在此过程中幼儿及教师的一些语言行为都是笔者进行观察记录的内容。观察记录主要是采用文字描述的记录方式,以白描的方法尽量将游戏的过程及一些事件的发生客观的记录下来。
2.文献法:
笔者在一些知名网站上和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自主性游戏的相关文章及期刊,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也对这些已有资料进行了维度的划分,并且从而确定了自己的观察方向和总结出了相关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3.访谈法:
笔者在平时活动和游戏时会针对看见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与老师进行交流,进一步向教师了解对自主性游戏的认识与看法等,并对自主性游戏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语言表现进行深入探讨。在实习的期间笔者经常会与幼儿一起游戏玩耍,在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感受。
内容摘要: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策略是游戏是否能够有效展开的关键,也是提高幼儿游戏水平和经验的重要契机。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是缺失的,表现在游戏形式单一;环节之间出现断层;缺少生成性游戏活动等方面。本文以常熟市A幼儿园中班为例,采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来了解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而这些行为体现在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游戏计划的生成;游戏开展过程指导等方面。分析其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园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
目 录
一、前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现状 2
(一)概念界定 2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
(三)国内相关研究 4
三、研究过程 6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6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6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6
四、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现状 7
(一)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间接指导 7
(二)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直接指导 13
五、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8
(一)幼儿园班级师生比例不协调 18
(二)教师组织的自主性游戏形式单一,内容单调 18
(三)自主性游戏中缺少生成性活动 18
(四)计划、观察、记录、指导出现断层 18
六、完善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建议 18
(一)提高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自主性 20
(二)丰富自主性游戏形式,拓展游戏内容 20
(三)计划、观察、记录、指导的循环模式 20
七 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附 录 23
致 谢 24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以常熟市A幼儿园中班为例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幼儿园中大部分游戏为自主性游戏,同时幼儿也最热爱自主性游戏。《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离不开自主性游戏,同时自主性游戏也离不开教师的观察与指导,因此,教师在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指导策略的生成至关重要。
而笔者在幼儿园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活动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却是与以上理论相违背的。在幼儿园的一些自主性游戏活动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放羊”式的管理,一方面对于幼儿游戏的质量不管不顾,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只顾忙个人事情,关于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不给予观察和引导,除非幼儿在游戏中产生激烈的冲突,老师才会加以干扰。而有的时候教师却是过多的干预,有的甚至全程参与在幼儿的游戏中,抓住一切可以教育幼儿的机会。此时的教师就演变成了一个游戏的导演者,而不是指导者。所以有的时候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不再是快乐、自由、享受的,自主性游戏也不再自主,有时候幼儿仅仅是其中的演员,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及失去了自主游戏的主体性。
而张焕庭也曾说过:“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不能只是为现在而活,他们应当充分享用儿童期的生活,拥有快乐的童年。”与此同时在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中明确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该条约确保了幼儿的基本权利并且有享受游戏的权利。所以游戏不是成人的恩赐,而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哪一个幼儿不爱玩游戏,游戏是儿童最热爱的活动。尤其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儿童可以自由地活动,大胆的创设游戏情境,更可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一切。
所以综合以上一些现象及论述,笔者选择该题目作为自己的研究题目。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自主性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现实中会发现自主性游戏仅仅是表面的自主,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
1. 通过研究,针对发现的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存在的问题及现象,分析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同时,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
2. 令幼儿园方面能够认识到自主性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提高自主性游戏在幼儿园的地位,适当增加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发散幼儿思维,激发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
研究的意义:自主性游戏强调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也是幼儿主动学习并且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过程。同时此次研究也使得教师认识到自身专业素养的不足,促进其不断加强自身的自主性,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改善指导策略。最后,加深了幼儿园对自主性游戏的重视,适当增加游戏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游戏的价值。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概念界定
自主性的含义: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尊、独立、自主、自决、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等。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应该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不然毫无意义,反而会有反作用。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便是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材料,而不是受教师指挥。当然,假如完全放任幼儿自由,不加管制,也没有老师从旁观察引导,游戏则会变的一团乱,所以幼儿的游戏也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⒈对游戏定义的研究
游戏是什么?这一问题早已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思考与探讨,不同的游戏理论也都尝试做出自己对于游戏的阐述。但是由于游戏本身的复杂性,不同学派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比如:
⑴文化视野中的游戏:约翰·赫伊津哈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不管一个社会文明发展到如何的高度,人的自身始终存在着游戏的天性。游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担任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但本质依然存在。
⑵社会学视野下的游戏: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第一个指出:儿童社会化过程有两步骤。一是模仿阶段,二是游戏阶段,游戏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步骤。
⑶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荷兰语言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指出:“一个普通的囊括所有且逻辑上同质的游戏概念,是语言相当晚的创造物。”一般游戏的概念是晚期的概念,可以从对外语和汉语的分析中得到证明。
⑷心理学视野下的游戏:著名的三大游戏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游戏是由内而外的、积极主动的、自由选择的。需要游戏者积极主动的参与游戏并且带有愉快的情感情绪。
总之,关于游戏的看法,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些理论观点都表明了游戏是自主的,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⒉游戏中教师角色的研究
塞斯提尼(Sestini)认为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是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和环境,提高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并且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伍德和艾特菲尔德(Wood&Attfield,1996)研究总结出的一个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框架,强调了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所产生的作用,这时教师的角色被认为是指导者和促进者,认为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去,细心地观察儿童得知他们的想法和兴趣所在,及时给与支持。
在《儿童的一百种语言》(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一书中,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Reggio Emilia )人在谈到幼儿教师角色时,喜欢用一句比喻来形容教师的角色——“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从以上可以看出传统的游戏观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正受到挑战,大多正倾向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⒊游戏的价值研究
约翰逊(Johnson,1990)认为游戏促使儿童从经验中建构意义,从而能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斯大林布然斯(Stallibrass,1974)曾指出,自发性和灵活性的培养是游戏最基本的功能。福禄贝尔(Froebel)在1826年就肯定了游戏的价值,她基于游戏能够增加感官经验的机会这一认识,提出游戏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范登宝(Vandenberg,1986:117)坚持认为儿童的游戏是潜在的宝贵的自然资源,他可以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发展,成为人类生活必需的技术创新的源泉。
⒋教师在游戏时指导作用的研究
⑴渗透在环境里的隐性指导: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 Brenner)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认为:个体在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自动发起,主动维持的活动,有利于幼儿的发展;环境既能提供机会,也会引发某些潜在的危险,如果儿童在环境中被剥削了经验,就会产生压迫感和紧张感,从而影响发展;如果环境提供机会,儿童就会向着社会文化的目标发展。所以要求老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和优质的游戏环境。
⑵借助观察的指导:在学前教育领域,观察是重要的评价和诊断工具,这种策略植根于儿童发展研究的科学传统。观察是教师作用的重要体现之一,观察提供了一个“深入儿童内心的窗口”,能使教师试着去理解“儿童的脑子究竟在发生什么”。
⑶参与介入指导:希尔瓦等人(Sylva et al.,1980)提倡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应当介入游戏,与儿童互动以确保游戏最好的价值。唐布瑞琳(Tamburrini,1982:215)也曾研究发现,教师与儿童一起玩游戏时,依据儿童的意图,采取相应的指导“扩展”模式,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学习,而且更能正确发挥游戏的价值。
⑸讨论评价指导:在儿童游戏译丛《通过游戏来教——教师观念与课堂实践》一书中,通过调查得出一般教师会采用高瞻课程模式(High/Scope),他们认为在这种模式中,利用团体时间帮助儿童反思以及描述自己游戏的情况,为儿童提供分享自己与同伴的经验,从而获得价值感。
从以上老师在游戏时指导作用的研究不难看出,幼儿的游戏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支持的,这里的引导不是完全的掌控和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适当的引导和介入,已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游戏的价值。
(三)国内相关研究
对于游戏的研究中国教育界开始于2 0世纪初,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发展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儿童的游戏才被很多研究者所重视,开始探讨研究游戏的相关问题。而针对幼儿园游戏严重存在 “游戏儿童”以及教师导演的现象,一些地方先后提出了“自由游戏”“自主性游戏”等观念,这些观念的出现,表明了自主性游戏必将成为一个发展趋势。
1.游戏价值的研究
陈鹤琴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他说:“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本能,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认为游戏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方式。
刘炎曾经认为如果说50年代左右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的发展价值,70年代受皮亚杰等认知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认知发展价值,到80年代,人们则开始注意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价值。
黄进认为游戏应当具备享乐功能,而享乐又具备潜在的发展价值。游戏在给幼儿带来享受的同时,也令幼儿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得到很大程度的放松。智力情感上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知识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巩固,进而为发展提供了最充足,富动力性的准备。同时,游戏本身也是一种成长,儿童在游戏中得到享受的水平越高,对自主的体验越丰富越强烈,由游戏所带来的发展的收获也就越大。
从中可以看出国内相关学者都对游戏的价值做出了肯定,都提倡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国内教育工作者对于自主性游戏的研究
卢玲在《谈谈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的指导》一文中,通过对自主性游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自主游戏活动中,教师作为幼儿成长的支持者,指导者,应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为其自主性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儿童的发展潜能,促进儿童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邱学青从“环境”“观察”“介入”“讲评”四个角度出发对幼儿园自主性游戏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策略,比如教师观察幼儿游戏不能漫无目的,而应该有一定的顺序,这个顺序也分为伞状式、钟摆式、自由式流程。教师可以利用“游戏介入法”“材料提供法”“语言指导法”来参与幼儿游戏的指导,教师游戏结束后可以通过讨论的方法指导,即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幼儿自己建构新的经验的方法。
郭芸芸通过对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的含义、特点、结构的探究以及对师生互动主体、内容和性质的研究,得出高度的关注、深入有效的观察和积极的情感支持与交流是建立积极师生互动的关键所在。
从这些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幼教工作者正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现自主性游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局限于幼儿园中,尚未多层次的进行探究。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实习的常熟市A幼儿园,该幼儿园是一所以艺术为特色的幼儿园,主要选取了该园中班的教师及幼儿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分析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和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其中观察法和文献法是主要研究方法。深入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对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进行直接的和全面的研究,力求获得客观真实的资料。
1.观察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自然观察法。本研究要采用参与的、静态的、非结构性的和开放式观察,选择事件取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笔者主要针对每天的户外自由活动与室内自由游戏两个部分进行观察,在此过程中幼儿及教师的一些语言行为都是笔者进行观察记录的内容。观察记录主要是采用文字描述的记录方式,以白描的方法尽量将游戏的过程及一些事件的发生客观的记录下来。
2.文献法:
笔者在一些知名网站上和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自主性游戏的相关文章及期刊,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也对这些已有资料进行了维度的划分,并且从而确定了自己的观察方向和总结出了相关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3.访谈法:
笔者在平时活动和游戏时会针对看见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与老师进行交流,进一步向教师了解对自主性游戏的认识与看法等,并对自主性游戏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语言表现进行深入探讨。在实习的期间笔者经常会与幼儿一起游戏玩耍,在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感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