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调查研究——以某幼儿园为例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调查研究——以常熟某幼儿园为例[20191209124908]
内容摘要:3-6岁是幼儿身体、心理、社会性等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正处于入园并且适应幼儿园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更加广泛和深入,如何帮助幼儿提高入园适应的能力成为社会各个方面所关心的首要问题。据观察和调查,现在许多幼儿入园时会出现不适应,排斥,不能很好的融入班集体等问题。因此,笔者深入教育实践,对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问题做了调查研究。
本文采用观察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调查研究了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对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看法以及做法,从而总结了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所要采取的解决措施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入园适应;小班幼儿;家园共育
目 录
一、选题缘由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一)研究现状 1
(二)概念界定 4
三、研究过程 5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5
1.研究目的 5
2.研究意义 5
(二)研究对象 5
(三)研究方法 5
四、幼儿入园适应的现状 6
(一)幼儿教师对幼儿入园适应的认识 6
1、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因素 6
2、幼儿入园适应采取的措施 7
(二)幼儿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的认识 7
1、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因素 7
2、幼儿入园适应采取的措施 8
(三)幼儿入园适应的表现 8
五、幼儿入园适应存在的问题 10
(一)幼儿个体 10
(二)家庭教养方式 11
(三)幼儿园环境 11
(四)教师教育方式 11
(五)家园合作 12
六、针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采取的措施 12
(一)对于幼儿家长的建议 12
(二)对于幼儿园教师的建议 12
(三)对于幼儿园环境的建议 12
七、结语 12
(一)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2
(二)本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问题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 15
致 谢 17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调查研究
——以常熟某幼儿园为例
一、选题缘由
本文的选题主要由于适应幼儿园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成功进入幼儿园是孩子们的美好生活的开始。适应是儿童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是其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形成,它是个体与环境的之间相互作用并且连续不断的发生改变的过程,它对个体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决定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陌生的环境会对幼儿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由于是第一次与家人分离,第一次步入社会,进入陌生的情景,他们往往会感到失落,并有消极焦虑情绪反应,这时候的幼儿往往已经产生了对母亲的依恋,会有哭闹不止,情绪紧张,离开群体单独活动等反应。能否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已经成为幼儿家长,老师幼儿园极为关心的问题,是幼儿能否克服分离焦虑,形成独立性格的重要基准。如幼儿不能很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就会产生恐惧、悲观、失望等不健康的心理,还会出现拒园等行为。因此提高幼儿的入园适应的能力对幼儿的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大二大三见习以及大四的实习过程中,笔者曾三次在小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小朋友能够很好的适应幼儿的生活,和同伴老师很好的融入在一起,而有的小朋友刚入园的时候就不能很好的适应,从家到幼儿园的过程中就会大喊大叫,硬是拖着母亲,要求母亲不要将其送到幼儿园或者让母亲去幼儿园请假,甚至要求母亲中午来园喂饭“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还有家长过来陪着上课和午睡的呢!”笔者曾实习过的幼儿园老师如此回答疑问。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对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因素有哪些呢?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一连串的困惑与疑问,让笔者决定有必要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以发现问题,探索策略,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促进其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
就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因素来讲: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就幼儿个体,曾提出人有 5 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其他高级需要(如教师和孩子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需要探索新事物,同伴关系的要求)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需要拥有稳定的生活环境,需要有相对固定的成人来照顾他们,这是幼儿基本需要的体现,幼儿刚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将要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朋友和生活环境,加上一系列的集体生活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生理和心理都没有安全感的孩子,这种情况下幼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致使幼儿常常哭闹着要找父母。精神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就幼儿的个体来说最早提出了幼儿的安全感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是由个人控制引起的,符合年龄阶段,缺乏安全感的愿望。他强调,有了安全感的幼儿才会有信任感才能进行交往并且建立信任关系。
而此时的幼儿和父母之间具有强烈的依恋感。心理学家艾斯沃丝的陌生情境实验表明幼儿与父母之间具有依恋关系,当幼儿与父母分开的时候由于依恋的关系,其行为会变现为啼哭、喊叫、身体接近和跟随等行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在面对亲子分离时,不同依恋类型幼儿的焦虑表现是不同的,幼儿在刚入园的时候表现的入园分离焦虑的不同的行为就反映了幼儿与母亲不同的依恋类型特点。佘翠花从依恋时幼儿的行为总结出了幼儿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个新入园幼儿在与母亲分离和相聚时以及与妈妈离开后自由活动时的表现情况,根据幼儿分离焦虑的不同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稳定幼儿的入园情绪,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这就强调了教师对刚入园的幼儿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刘金花在家庭方面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教养方式、专断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忽视型教养方式,而这些教养方式中, 权威型的方式有利于幼儿的入园适应,这是因为权威型的父母虽然严格但在对幼儿的教育方面不过分苛求和限制,民主的对待幼儿,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容易帮助幼儿养成了幼儿主动自信的性格,性格开朗的幼儿就很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现在许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因此不能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致使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安全感,易产生焦虑的性格。
邓李薇认为幼儿的入园适应也与家长特别是父母性格、气质、工作都有关系。形成双亲依恋的孩子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幼儿与父亲的安全的依恋关系甚至可以补偿与母亲的不安全依恋关系的负面影响。如果父母双方都是不安全依恋者,会影响其子女,其子女性格为不安全型依恋风格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可见父母在幼儿依恋中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幼儿的入园适应。
江妙津认为幼儿的入园焦虑幼儿情绪波动突出表现在接送、进餐和睡眠三个时间。这个时期的幼儿特别容易形成分离焦虑症,刚入园的幼儿对周围环境的不熟悉和陌生会使幼儿形成一种焦虑感,这种焦虑症会影响幼儿的智力活动,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就国内外的文献来说,幼儿的安全感,依恋感和幼儿的需要,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以及幼儿园的环境和教师都是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主要因素。入园是幼儿踏入小型社会的第一步,需要正确把握好尺度来促进幼儿的入园适应。然而现有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对现状的描述,缺少实际的操作,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幼儿的性格问题,年龄特征,幼儿教师的教育方式的也严重影响着幼儿的入园适应,这也是本研究要重点探究的问题
就采取的措施来说,张皓认为:关键要从家长的角度来说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入园适应观。家长面对幼儿入园适应出现的问题,如拒绝上幼儿园、哭闹不断、不愿意别人提及与幼儿园有关的事、情绪不稳定等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对孩子的入园分离情绪反应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会导致入园前家长产生焦虑情绪,同时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幼儿的入园状态。家长对幼儿园有信心,相信幼儿教师,这是缩短孩子入园适应时间的关键。2.提前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环境与生活。幼儿入园前,父母可以通过给幼儿讲幼儿园的故事,或与幼儿分享自己小时候上幼儿园时有趣的事和游戏,引发幼儿想上幼儿园的兴趣,让幼儿能提前间接感知幼儿园的快乐,使孩子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向往。3.在家营造积极的入园氛围,坚持入园,主动与幼儿老师沟通,共同引导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由张皓所提的意见可以看出,家长在幼儿入园适应中存在很大的作用,在入园前和入园时家长都要做好幼儿的思想工作,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刘少英等人认为在幼儿入园的时候可以采取梯度入园模式。可以在进行儿童入园准备后,在其入园的第一个月内,让幼儿逐步增加入园的时间,可以在第四周开始才全天入园。还可以开展“以大带小”活动,请大班的“哥哥姐姐”带领刚入园的小朋友游戏与活动,对他们在园生活进行帮助,使他们尽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除此之外,教师应投入相当的关注和耐心,重点应放在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应注意照顾年幼的孩子,经常抱抱他们,爱抚他们,和他们眼神和肢体的交流,尽早与幼儿建立依恋关系。
王红儿认为幼儿教师要开展有趣的活动,初设良好的环境氛围。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例如,为了满足幼儿喜欢户外活动的需求,可以组织幼儿去玩大型玩具(娃娃城、迷宫等), 组织幼儿玩沙土等。还可以开设活动区,在活动时老师参与活动, 并且到各个活动区内照顾组织好孩子。教师还可以给孩子讲好听的故事,让他们唱自己喜欢的歌曲,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在游戏中教师扮演的角色,要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朋友一起沟通和集体活动的乐趣。当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一个小小的进步,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王红儿强调了教师必须以愉快的心情去感染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心中的爱,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是一个家,教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对幼儿教师产生依恋。
闫翠玲认为幼儿教师要做好入园前的工作扩大幼儿社交范围,降低幼儿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技能,逐步引导幼儿完善自己的行为。做好家长工作,叮嘱家长准时接送幼儿。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现在许多的家长都属于事业型或者享乐型,没有时间准时接送孩子,幼儿刚入园,不适应幼儿园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哭闹一番。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恋恋不舍,孩子就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哭闹得更加厉害,家长就会带自己回去。因此,家长送幼儿入园后,应该果断点,不要恋恋不舍。接送时,也要准时,否则会使幼儿感到不安,产生不安全感,从而更加不喜欢幼儿园。
综上所述,就现有的文献认为在幼儿入园之前和之后,家长和教师应该相互合作,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并且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幼儿园都对幼儿的入园适应有巨大的影响。现有文献已经注意到了教师和家长在幼儿入园适应的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然而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也是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强大因素,所以如何创建出良好的幼儿园环境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点也是本研究需要探索的重点。
(二)概念界定
适应是个体为与环境之间为形成和谐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环境的各个因素之间连续不断的发生改变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决定的作用。幼儿的入园适应是新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在与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中,与幼儿园环境产生和谐关系的过程。其中适应情景的能力包括形成对新环境的初步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熟悉能力,对陌生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能够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有关的生活自理的基本能力,遵守集体生活中所必须的初步的规则和规范过程。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幼儿园入园适应的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幼儿的入园适应应该采取的措施的调查,全面了解幼儿园入园适应的现状,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幼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2.研究意义
(1)幼儿入园适应是幼儿进入社会的关键的一步。小班是幼儿离开家庭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对于幼儿园入园适应的调查与研究有助于我们帮助幼儿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降低分离焦虑等问题的产生,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2)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的研究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很大的价值。幼儿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大的影响。多以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的提高。
(3)对于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调查与研究,使得幼儿教师能够立足于客观现实,正确的的看待分析其中出现问题,有利于幼儿教师进一步思考与改进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研究对象
笔者主要针对常熟A幼儿园中的小(1)(2)班的主班和配班老师、园长及小(1)(2)班幼儿和幼儿的家长。主要结合观察情况,了解他们对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认识。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和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到幼儿园的实践中去。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检索法:查阅大量中外图书、教育专著、杂志等,如《儿童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中医心理学说与临床》、《学前教育学》、《小班幼儿如何顺利渡过入园适应期》等;网上文献,如在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相关材料,进而利用检索法、阅读法等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还包括幼儿园提供的小班幼儿入园时对幼儿,家长,教师以及幼儿园环境的观察记录,及幼儿教师自拍收集的有关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照片、视频等。
2.现场观察法:研究者本人于2013年9月份对常熟市A幼儿园中的小班幼儿进行了现场观察,一共观察了20次小班幼儿入园时的情况。主要从小班幼儿入园时,幼儿的反应,父母的态度,教师的对幼儿的对待方式等方面进行非参与式观察。为了确保资料与结论的可靠性,研究者尽力对所看的事情加以记录和拍摄,以方便进一步整理分析。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A园中,所观察到的典型的事件进行记录并且分析其原因,对于产生的问题思考解决的措施。
4.访谈法:研究者的访谈对象主要来自观察的A幼儿园中的教师、园长及幼儿家长。主要结合观察情况,了解他们对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认识。具体访谈方式,半结构型正式访谈(与教师,家长和园长先预约好时间专门进行)和比较随意的非正式访问(在小班入园的时候进行).访谈对象:小(1)(2)班的主班和配班老师,分别具有不同教龄、职称;小(1)(2)班部分幼儿家长;A幼儿园的园长
四、幼儿入园适应的现状
通过对访谈资料、观察材料等数据的分析,研究者主要从家长教师对幼儿入园适应的认识,幼儿入园适应的表现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现状。
内容摘要:3-6岁是幼儿身体、心理、社会性等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正处于入园并且适应幼儿园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更加广泛和深入,如何帮助幼儿提高入园适应的能力成为社会各个方面所关心的首要问题。据观察和调查,现在许多幼儿入园时会出现不适应,排斥,不能很好的融入班集体等问题。因此,笔者深入教育实践,对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问题做了调查研究。
本文采用观察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调查研究了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对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看法以及做法,从而总结了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所要采取的解决措施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入园适应;小班幼儿;家园共育
目 录
一、选题缘由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一)研究现状 1
(二)概念界定 4
三、研究过程 5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5
1.研究目的 5
2.研究意义 5
(二)研究对象 5
(三)研究方法 5
四、幼儿入园适应的现状 6
(一)幼儿教师对幼儿入园适应的认识 6
1、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因素 6
2、幼儿入园适应采取的措施 7
(二)幼儿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的认识 7
1、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因素 7
2、幼儿入园适应采取的措施 8
(三)幼儿入园适应的表现 8
五、幼儿入园适应存在的问题 10
(一)幼儿个体 10
(二)家庭教养方式 11
(三)幼儿园环境 11
(四)教师教育方式 11
(五)家园合作 12
六、针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采取的措施 12
(一)对于幼儿家长的建议 12
(二)对于幼儿园教师的建议 12
(三)对于幼儿园环境的建议 12
七、结语 12
(一)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2
(二)本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问题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 15
致 谢 17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调查研究
——以常熟某幼儿园为例
一、选题缘由
本文的选题主要由于适应幼儿园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成功进入幼儿园是孩子们的美好生活的开始。适应是儿童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是其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形成,它是个体与环境的之间相互作用并且连续不断的发生改变的过程,它对个体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决定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陌生的环境会对幼儿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由于是第一次与家人分离,第一次步入社会,进入陌生的情景,他们往往会感到失落,并有消极焦虑情绪反应,这时候的幼儿往往已经产生了对母亲的依恋,会有哭闹不止,情绪紧张,离开群体单独活动等反应。能否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已经成为幼儿家长,老师幼儿园极为关心的问题,是幼儿能否克服分离焦虑,形成独立性格的重要基准。如幼儿不能很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就会产生恐惧、悲观、失望等不健康的心理,还会出现拒园等行为。因此提高幼儿的入园适应的能力对幼儿的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大二大三见习以及大四的实习过程中,笔者曾三次在小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小朋友能够很好的适应幼儿的生活,和同伴老师很好的融入在一起,而有的小朋友刚入园的时候就不能很好的适应,从家到幼儿园的过程中就会大喊大叫,硬是拖着母亲,要求母亲不要将其送到幼儿园或者让母亲去幼儿园请假,甚至要求母亲中午来园喂饭“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还有家长过来陪着上课和午睡的呢!”笔者曾实习过的幼儿园老师如此回答疑问。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对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因素有哪些呢?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一连串的困惑与疑问,让笔者决定有必要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以发现问题,探索策略,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促进其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
就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因素来讲: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就幼儿个体,曾提出人有 5 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其他高级需要(如教师和孩子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需要探索新事物,同伴关系的要求)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需要拥有稳定的生活环境,需要有相对固定的成人来照顾他们,这是幼儿基本需要的体现,幼儿刚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将要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朋友和生活环境,加上一系列的集体生活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生理和心理都没有安全感的孩子,这种情况下幼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致使幼儿常常哭闹着要找父母。精神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就幼儿的个体来说最早提出了幼儿的安全感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是由个人控制引起的,符合年龄阶段,缺乏安全感的愿望。他强调,有了安全感的幼儿才会有信任感才能进行交往并且建立信任关系。
而此时的幼儿和父母之间具有强烈的依恋感。心理学家艾斯沃丝的陌生情境实验表明幼儿与父母之间具有依恋关系,当幼儿与父母分开的时候由于依恋的关系,其行为会变现为啼哭、喊叫、身体接近和跟随等行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在面对亲子分离时,不同依恋类型幼儿的焦虑表现是不同的,幼儿在刚入园的时候表现的入园分离焦虑的不同的行为就反映了幼儿与母亲不同的依恋类型特点。佘翠花从依恋时幼儿的行为总结出了幼儿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个新入园幼儿在与母亲分离和相聚时以及与妈妈离开后自由活动时的表现情况,根据幼儿分离焦虑的不同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稳定幼儿的入园情绪,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这就强调了教师对刚入园的幼儿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刘金花在家庭方面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教养方式、专断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忽视型教养方式,而这些教养方式中, 权威型的方式有利于幼儿的入园适应,这是因为权威型的父母虽然严格但在对幼儿的教育方面不过分苛求和限制,民主的对待幼儿,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容易帮助幼儿养成了幼儿主动自信的性格,性格开朗的幼儿就很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现在许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因此不能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致使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安全感,易产生焦虑的性格。
邓李薇认为幼儿的入园适应也与家长特别是父母性格、气质、工作都有关系。形成双亲依恋的孩子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幼儿与父亲的安全的依恋关系甚至可以补偿与母亲的不安全依恋关系的负面影响。如果父母双方都是不安全依恋者,会影响其子女,其子女性格为不安全型依恋风格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可见父母在幼儿依恋中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幼儿的入园适应。
江妙津认为幼儿的入园焦虑幼儿情绪波动突出表现在接送、进餐和睡眠三个时间。这个时期的幼儿特别容易形成分离焦虑症,刚入园的幼儿对周围环境的不熟悉和陌生会使幼儿形成一种焦虑感,这种焦虑症会影响幼儿的智力活动,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就国内外的文献来说,幼儿的安全感,依恋感和幼儿的需要,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以及幼儿园的环境和教师都是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主要因素。入园是幼儿踏入小型社会的第一步,需要正确把握好尺度来促进幼儿的入园适应。然而现有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对现状的描述,缺少实际的操作,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幼儿的性格问题,年龄特征,幼儿教师的教育方式的也严重影响着幼儿的入园适应,这也是本研究要重点探究的问题
就采取的措施来说,张皓认为:关键要从家长的角度来说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入园适应观。家长面对幼儿入园适应出现的问题,如拒绝上幼儿园、哭闹不断、不愿意别人提及与幼儿园有关的事、情绪不稳定等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对孩子的入园分离情绪反应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会导致入园前家长产生焦虑情绪,同时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幼儿的入园状态。家长对幼儿园有信心,相信幼儿教师,这是缩短孩子入园适应时间的关键。2.提前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环境与生活。幼儿入园前,父母可以通过给幼儿讲幼儿园的故事,或与幼儿分享自己小时候上幼儿园时有趣的事和游戏,引发幼儿想上幼儿园的兴趣,让幼儿能提前间接感知幼儿园的快乐,使孩子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向往。3.在家营造积极的入园氛围,坚持入园,主动与幼儿老师沟通,共同引导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由张皓所提的意见可以看出,家长在幼儿入园适应中存在很大的作用,在入园前和入园时家长都要做好幼儿的思想工作,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刘少英等人认为在幼儿入园的时候可以采取梯度入园模式。可以在进行儿童入园准备后,在其入园的第一个月内,让幼儿逐步增加入园的时间,可以在第四周开始才全天入园。还可以开展“以大带小”活动,请大班的“哥哥姐姐”带领刚入园的小朋友游戏与活动,对他们在园生活进行帮助,使他们尽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除此之外,教师应投入相当的关注和耐心,重点应放在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应注意照顾年幼的孩子,经常抱抱他们,爱抚他们,和他们眼神和肢体的交流,尽早与幼儿建立依恋关系。
王红儿认为幼儿教师要开展有趣的活动,初设良好的环境氛围。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例如,为了满足幼儿喜欢户外活动的需求,可以组织幼儿去玩大型玩具(娃娃城、迷宫等), 组织幼儿玩沙土等。还可以开设活动区,在活动时老师参与活动, 并且到各个活动区内照顾组织好孩子。教师还可以给孩子讲好听的故事,让他们唱自己喜欢的歌曲,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在游戏中教师扮演的角色,要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朋友一起沟通和集体活动的乐趣。当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一个小小的进步,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王红儿强调了教师必须以愉快的心情去感染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心中的爱,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是一个家,教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对幼儿教师产生依恋。
闫翠玲认为幼儿教师要做好入园前的工作扩大幼儿社交范围,降低幼儿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技能,逐步引导幼儿完善自己的行为。做好家长工作,叮嘱家长准时接送幼儿。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现在许多的家长都属于事业型或者享乐型,没有时间准时接送孩子,幼儿刚入园,不适应幼儿园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哭闹一番。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恋恋不舍,孩子就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哭闹得更加厉害,家长就会带自己回去。因此,家长送幼儿入园后,应该果断点,不要恋恋不舍。接送时,也要准时,否则会使幼儿感到不安,产生不安全感,从而更加不喜欢幼儿园。
综上所述,就现有的文献认为在幼儿入园之前和之后,家长和教师应该相互合作,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并且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幼儿园都对幼儿的入园适应有巨大的影响。现有文献已经注意到了教师和家长在幼儿入园适应的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然而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也是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强大因素,所以如何创建出良好的幼儿园环境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点也是本研究需要探索的重点。
(二)概念界定
适应是个体为与环境之间为形成和谐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环境的各个因素之间连续不断的发生改变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决定的作用。幼儿的入园适应是新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在与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中,与幼儿园环境产生和谐关系的过程。其中适应情景的能力包括形成对新环境的初步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熟悉能力,对陌生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能够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有关的生活自理的基本能力,遵守集体生活中所必须的初步的规则和规范过程。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幼儿园入园适应的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幼儿的入园适应应该采取的措施的调查,全面了解幼儿园入园适应的现状,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幼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2.研究意义
(1)幼儿入园适应是幼儿进入社会的关键的一步。小班是幼儿离开家庭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对于幼儿园入园适应的调查与研究有助于我们帮助幼儿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降低分离焦虑等问题的产生,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2)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的研究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很大的价值。幼儿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大的影响。多以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的提高。
(3)对于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调查与研究,使得幼儿教师能够立足于客观现实,正确的的看待分析其中出现问题,有利于幼儿教师进一步思考与改进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研究对象
笔者主要针对常熟A幼儿园中的小(1)(2)班的主班和配班老师、园长及小(1)(2)班幼儿和幼儿的家长。主要结合观察情况,了解他们对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认识。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和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到幼儿园的实践中去。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检索法:查阅大量中外图书、教育专著、杂志等,如《儿童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中医心理学说与临床》、《学前教育学》、《小班幼儿如何顺利渡过入园适应期》等;网上文献,如在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相关材料,进而利用检索法、阅读法等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还包括幼儿园提供的小班幼儿入园时对幼儿,家长,教师以及幼儿园环境的观察记录,及幼儿教师自拍收集的有关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照片、视频等。
2.现场观察法:研究者本人于2013年9月份对常熟市A幼儿园中的小班幼儿进行了现场观察,一共观察了20次小班幼儿入园时的情况。主要从小班幼儿入园时,幼儿的反应,父母的态度,教师的对幼儿的对待方式等方面进行非参与式观察。为了确保资料与结论的可靠性,研究者尽力对所看的事情加以记录和拍摄,以方便进一步整理分析。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A园中,所观察到的典型的事件进行记录并且分析其原因,对于产生的问题思考解决的措施。
4.访谈法:研究者的访谈对象主要来自观察的A幼儿园中的教师、园长及幼儿家长。主要结合观察情况,了解他们对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认识。具体访谈方式,半结构型正式访谈(与教师,家长和园长先预约好时间专门进行)和比较随意的非正式访问(在小班入园的时候进行).访谈对象:小(1)(2)班的主班和配班老师,分别具有不同教龄、职称;小(1)(2)班部分幼儿家长;A幼儿园的园长
四、幼儿入园适应的现状
通过对访谈资料、观察材料等数据的分析,研究者主要从家长教师对幼儿入园适应的认识,幼儿入园适应的表现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现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