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小学生学习问题的研究
关于农村留守小学生学习问题的研究[20191217130834]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随着城乡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此引发了中国特有的令世界瞩目的“民工潮”。农民工来到城市后,只有极少数将其未成年的子女带到身边,更多的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他们将子女托付给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留下一方照顾孩子,或将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照料, 有的甚至让未成年的哥哥或姐姐照顾弟弟妹妹们。从而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农村留守群体逐渐形成。这些留守小学生身上大多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最令我关注的是留守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比非留守小学生要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基于这个研究方向我们随机抽取了江苏苏北五市(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的15所小学,针对这些学校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研究,提出了留守小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建议,以促进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留守小学生学习问题原因对策建议
目 录
一、引言 1
(一)选题的缘由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三)相关概念及界定 2
二、相关研究现状 3
(一)关于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现状及分析研究 3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对对策的研究 4
(三)总结 5
三、研究过程 5
(一)研究对象 5
(二)研究方法 6
(三)研究工具 6
四、研究结果 6
(一)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学习问题 6
(二)农村留守小学生学习问题的分析 8
五、改善农村留守小学生学习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5
(一)加强留守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职能 15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优势 16
六、结语 18
附 录 19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3
关于农村留守小学生学习问题的研究
一 、引言
(一)选题的缘由
上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导致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来到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中只有极少数将其未成年的儿女带在身边,更多的农民工选择将子女托付给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留下一方照料孩子,或将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照看, 有的甚至让未成年的哥哥或姐姐照顾弟弟妹妹们。从而,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农村留守小学生群体就随之形成。依据最新的《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计算,全国约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约242万。小学(6-12岁)学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地区的数量占32.01%的,约1953万的规模,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而攀升,其中小学生还占了大部分比例。
大规模的留守儿童引起新闻媒体和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在针对留守儿童的诸多讨论中,大家最关注的便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同时有研究表明,多数农村外出劳动力务工挣钱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过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可以说,很多农村父母都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但大部分人往往最终都事与愿违,真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
本次调查把目光放到了江苏省,它是一个是经济大省,但在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苏北苏中与经济发达的苏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苏北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截至2007年底,江苏省关工委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摸底考查,最终数据显示江苏省的苏北苏中八市一共有留守儿童570578人,其中苏北五市占到400402人。留守儿童中占59.05%的就是小学生,有336936人。许多苏北的家长会转向近距离的苏南进行务工,而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也较突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对苏北5市的农村留守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时间的缺乏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对他们学习的忽视,导致在学习成绩这一块大都不尽如人意。于是我提出“农村留守小学生学习问题的研究”。本次的调查研究,对农村留守小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深入了解,并对这些学习状况、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提出一个系统的针对改善农村留守小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对策,包括对农村留守小学生自身、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的一系列建议,进而形成农村留守小学生改善学习状况的基本理论,指导农村留守小学生更好的接受学校教育,促进有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学校、区域乃至全国农村留守小学生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农村留守小学生是一个很特别的社会群体,其学习问题是一个全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但相关问题的值得借鉴的现存理论和成功的经验确实很少,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学习问题如何全面、客观地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给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教育保障,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研究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学习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的义务教育、提高全国人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俗话说“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接受正式教育的基础。从小学生个人来看,完好的小学教育,不仅给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其接受中等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从国家这一层面来说,小学教育的推广和提高为中、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和完善打下基础。本次调查以研究留守小学生的学习问题为中心,也是为提高这一弱势群体的整体知识水平奠定基础,促进其全面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
(三)相关概念及界定
留守小学生: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农村留守小学生,因此主要采用叶敬忠等对留守小学生的界定,即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外务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者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由于本研究对象是在校小学生,所以本文的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问题:本文所指的问题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困难、疑难。本文涉及的学习问题是指农村留守小学生在在学习中面临的以及需要解决的不足与困难。
二 、相关研究现状
(一)关于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现状及分析研究
《亚博农业》快报(2004-11-09)和淮南师范学院的学生在调查时发现指出,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自己在外打工时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会改变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他们会以“老实会吃亏”、“适应世俗”来警告自己的孩子,而不再是以勤劳、诚实教育和要求他们。勤劳、简朴不再是留守儿童的乡村本性,勤劳致富也不再是他们的目的,取而代之的是一心想打工赚钱,很少有安心于农村劳动的思想。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农村发展将会更加复杂化。
周俏春、邬焕庆(新华社记者)与四川省仁寿县教育部门一起对全县2000名打工子女的学习成绩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占到48%(每一门学科都有不及格科目),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有40%。成绩出现两极分化是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的主要特征,且分化现象极不平衡,成绩好的占得比重很低。因为缺少父母及监护人的督促和鼓励,大部分留守儿童缺少学习动力、成就感,学习成绩只是一般;只有几个自制力比较好的留守儿童,能刻苦学习,也取得满意的成绩。在留守小学生中,学习成绩由“好”与“一般”变为“差”的数量较多,而且这趋势还在不断增长(谭绍怀,2004)。
吴霓等(2004)认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比较低,不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提供帮助;其次,有的家庭留下父母一方在家中,但他们承担了所有的田间劳务和家务,基本没有时间照顾自己孩子的学习。
吕绍清、曹述蓉、王玉琼、叶敬忠等一些学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会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原有的学习习惯被破坏掉,迟到、逃学、厌学、留级和辍学现象明显增加,学习时间变少,纪律变差,迷恋网吧,学习上缺乏辅导、监督以及引导,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父母外出后,农村留守儿童成绩下降,普遍低于年级平均成绩水平,成绩处于下游的留守儿童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对对策的研究
从制度上来说大多数学者提出当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改革户籍制度,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和外出务工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第二,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在农村教育方面加大投入,使农民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方面得到保障。同时学校老师要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让留守儿童因厌学而辍学的现象不再发生(彭金兰)。
在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方面向继权提出,城市的公办学校要向农民工子女,使他们能够随父母顺利地在城市上学;要实现城乡统一的居民身份和国民待遇随人走的机制,不仅当地公办学校要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学习的主渠道,还要积极鼓励政府发展民办教育(张利萍)。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随着城乡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此引发了中国特有的令世界瞩目的“民工潮”。农民工来到城市后,只有极少数将其未成年的子女带到身边,更多的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他们将子女托付给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留下一方照顾孩子,或将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照料, 有的甚至让未成年的哥哥或姐姐照顾弟弟妹妹们。从而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农村留守群体逐渐形成。这些留守小学生身上大多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最令我关注的是留守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比非留守小学生要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基于这个研究方向我们随机抽取了江苏苏北五市(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的15所小学,针对这些学校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研究,提出了留守小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建议,以促进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留守小学生学习问题原因对策建议
目 录
一、引言 1
(一)选题的缘由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三)相关概念及界定 2
二、相关研究现状 3
(一)关于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现状及分析研究 3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对对策的研究 4
(三)总结 5
三、研究过程 5
(一)研究对象 5
(二)研究方法 6
(三)研究工具 6
四、研究结果 6
(一)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学习问题 6
(二)农村留守小学生学习问题的分析 8
五、改善农村留守小学生学习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5
(一)加强留守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职能 15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优势 16
六、结语 18
附 录 19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3
关于农村留守小学生学习问题的研究
一 、引言
(一)选题的缘由
上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导致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来到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中只有极少数将其未成年的儿女带在身边,更多的农民工选择将子女托付给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留下一方照料孩子,或将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照看, 有的甚至让未成年的哥哥或姐姐照顾弟弟妹妹们。从而,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农村留守小学生群体就随之形成。依据最新的《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计算,全国约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约242万。小学(6-12岁)学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地区的数量占32.01%的,约1953万的规模,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而攀升,其中小学生还占了大部分比例。
大规模的留守儿童引起新闻媒体和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在针对留守儿童的诸多讨论中,大家最关注的便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同时有研究表明,多数农村外出劳动力务工挣钱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过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可以说,很多农村父母都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但大部分人往往最终都事与愿违,真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
本次调查把目光放到了江苏省,它是一个是经济大省,但在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苏北苏中与经济发达的苏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苏北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截至2007年底,江苏省关工委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摸底考查,最终数据显示江苏省的苏北苏中八市一共有留守儿童570578人,其中苏北五市占到400402人。留守儿童中占59.05%的就是小学生,有336936人。许多苏北的家长会转向近距离的苏南进行务工,而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也较突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对苏北5市的农村留守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时间的缺乏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对他们学习的忽视,导致在学习成绩这一块大都不尽如人意。于是我提出“农村留守小学生学习问题的研究”。本次的调查研究,对农村留守小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深入了解,并对这些学习状况、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提出一个系统的针对改善农村留守小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对策,包括对农村留守小学生自身、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的一系列建议,进而形成农村留守小学生改善学习状况的基本理论,指导农村留守小学生更好的接受学校教育,促进有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学校、区域乃至全国农村留守小学生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农村留守小学生是一个很特别的社会群体,其学习问题是一个全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但相关问题的值得借鉴的现存理论和成功的经验确实很少,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学习问题如何全面、客观地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给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教育保障,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研究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学习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的义务教育、提高全国人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俗话说“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接受正式教育的基础。从小学生个人来看,完好的小学教育,不仅给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其接受中等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从国家这一层面来说,小学教育的推广和提高为中、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和完善打下基础。本次调查以研究留守小学生的学习问题为中心,也是为提高这一弱势群体的整体知识水平奠定基础,促进其全面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
(三)相关概念及界定
留守小学生: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农村留守小学生,因此主要采用叶敬忠等对留守小学生的界定,即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外务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者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由于本研究对象是在校小学生,所以本文的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问题:本文所指的问题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困难、疑难。本文涉及的学习问题是指农村留守小学生在在学习中面临的以及需要解决的不足与困难。
二 、相关研究现状
(一)关于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现状及分析研究
《亚博农业》快报(2004-11-09)和淮南师范学院的学生在调查时发现指出,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自己在外打工时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会改变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他们会以“老实会吃亏”、“适应世俗”来警告自己的孩子,而不再是以勤劳、诚实教育和要求他们。勤劳、简朴不再是留守儿童的乡村本性,勤劳致富也不再是他们的目的,取而代之的是一心想打工赚钱,很少有安心于农村劳动的思想。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农村发展将会更加复杂化。
周俏春、邬焕庆(新华社记者)与四川省仁寿县教育部门一起对全县2000名打工子女的学习成绩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占到48%(每一门学科都有不及格科目),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有40%。成绩出现两极分化是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的主要特征,且分化现象极不平衡,成绩好的占得比重很低。因为缺少父母及监护人的督促和鼓励,大部分留守儿童缺少学习动力、成就感,学习成绩只是一般;只有几个自制力比较好的留守儿童,能刻苦学习,也取得满意的成绩。在留守小学生中,学习成绩由“好”与“一般”变为“差”的数量较多,而且这趋势还在不断增长(谭绍怀,2004)。
吴霓等(2004)认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比较低,不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提供帮助;其次,有的家庭留下父母一方在家中,但他们承担了所有的田间劳务和家务,基本没有时间照顾自己孩子的学习。
吕绍清、曹述蓉、王玉琼、叶敬忠等一些学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会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原有的学习习惯被破坏掉,迟到、逃学、厌学、留级和辍学现象明显增加,学习时间变少,纪律变差,迷恋网吧,学习上缺乏辅导、监督以及引导,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父母外出后,农村留守儿童成绩下降,普遍低于年级平均成绩水平,成绩处于下游的留守儿童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对对策的研究
从制度上来说大多数学者提出当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改革户籍制度,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和外出务工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第二,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在农村教育方面加大投入,使农民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方面得到保障。同时学校老师要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让留守儿童因厌学而辍学的现象不再发生(彭金兰)。
在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方面向继权提出,城市的公办学校要向农民工子女,使他们能够随父母顺利地在城市上学;要实现城乡统一的居民身份和国民待遇随人走的机制,不仅当地公办学校要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学习的主渠道,还要积极鼓励政府发展民办教育(张利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