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

低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20191217130537]
内容摘要:课堂问题行为作为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场所,然而,课堂中小学生产生的问题行为直接或间接阻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本研究运用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旨在全面了解当前低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揭示出其原因,找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以促进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低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分析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5
(一)研究方法 5
(二)研究对象 5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5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6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总体情况 6
(二)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的结果与分析 7
(三)内向型课堂问题行为的结果与分析 8
五、 低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案例分析 10
(一)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的案例分析 10
(二)内向型课堂问题行为的案例分析 11
六、低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2
(一)对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建议 12
(二)对内向型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建议 13
七、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附 录 16
致 谢 20
低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环境组合而成的复杂体系,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然而,课堂问题行为在小学课堂中广泛存在。小学阶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其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小学生的神经系统发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还做不到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根据调查发现,低年级小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力20分钟左右,远远不到当前一节课的时长40分钟。小学生的情感发展也还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坚持性、耐力都比较差,他们意志活动的自觉性、持久性也较差,在很多时候他们不能靠自己自觉的行动来完成某项任务,而是常常需要依靠外部的压力。小学生阶段心理发展的独特特点也就致使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非常突出。
一旦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在阻碍其自己或周围学生正常学习的同时,还会使教师本应顺畅的教学节奏被打断,使本应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遭到扰乱,从而影响课堂上教和学的效率。对于职前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是一件有压力、充满挑战性的事情。职前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课堂管理经验,要想在课堂中快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并针对问题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理,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完成教学任务,就有必要在真正入职之前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上岗后快速的适应教学、适应课堂。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问题行为
学者们对问题行为的理解和研究所站的角度不同,他们对此概念的界定也就有所不同。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dgren)认为:“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我国学者车文博有观点指出: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其成长过程中,中小学学生身上体现的种种不利于其良好品格发展和健康身心形成的行为;孙煜明则提出:儿童的问题行为,指的是那些会导致儿童身心健康、智能发展受到阻碍,或是会给其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引来麻烦的行为。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问题行为指的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利于良好品格形成、阻碍身心健康发展、影响智能发展的不适当的行为。
2.课堂问题行为
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20世纪中期以来,教育界的专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问题行为发生在课堂范围,称为“课堂问题行为”。在定义这一概念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谁是行为的主体,也就是谁在课堂上产生问题行为。从课堂问题行为主体的角度,可以将课堂问题行为这一概念分成两类。
一类是从学生作为课堂问题行为的主体的角度对概念进行界定。如李志认为:“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与课堂教学目的不一致,影响自己或干扰他人学习的行为。”邵瑞珍等人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另一类则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主体既有教师又有学生。如陈时见教授提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或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地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教师、学生和环境这三个要素组成了课堂,教师课堂问题行为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都存在于课堂之中。但本文仅限于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因此在本文中,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应包含以下几个条件:一、其发生的范畴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二、其行为主体是学生;三、其行为的结果不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还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形成消极影响。
本研究将课堂问题行为定义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不同程度地妨碍及干扰正常教学活动、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对于课堂问题行为,本研究采用我国学者中最普遍的一种分类,即孙煜明等人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和内向型课堂问题行为两大类。此分类是从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来看,依据是否对正常有序的课堂教学活动造成直接干扰来划分的。即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比较直观,易被察觉,会直接干扰课堂正常教学活动,如打闹等对抗性行为、做鬼脸等引人注目的行为、顶撞教师等逆反行为、擅离座位等抵抗行为,等等。而内向型课堂问题行为不易被察觉,对课堂教学的正常有序进行并未造成直接威胁,多表现为退缩性行为,比如:精神恍惚、三心二意、烦躁不安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关于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Eysenck、Fraser、库宁(Kounin.J)等人分别从遗传因素、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之所以产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探究。Eysenck(1975)认为遗传因素是导致学生的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Fraser等则认为课堂环境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库宁(Kounin.J)等认为学生的问题行为的产生是由人自身的因素尤其是教师的因素引起的,教师备课不充分、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差都是引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
(2)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
①从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认为问题行为有两类:扰乱性(攻击性)的问题行为和心理性(退缩性)的问题行为。奎伊(Quay,H.C.)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②从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心理学家翟克斯把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归结为四类:“寻求注意、寻求力量、寻求报复和表现失望( 自暴自弃)” 。日本心理学家古泽赖雄把问题行为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神经性行为,二是由不良的性格特征引起的人格问题上的行为,三是由智力因素引起的智力活动上的行为,四是由精神病引起的精神病行为,五是社会性行为。③从问题行为的主体:布罗菲和罗尔肯伯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属于学生的问题、属于教师的问题、师生共有的问题三类。
(3)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学者大多从教师、学生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比如:美国学者沃林(carlJ.wallen)提出了“制止策略",一旦问题行为出现,教师就通过传达对学生的要求,以终止或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方法。美国精神科医师葛拉塞(Glasser)提出了“现实治疗法”,以培养学生面对自己现实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己担负起解决问题的责任。
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关于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国内研究学者认为,“学生的问题行为有的是想寻求教师的注意,有的是想寻求同伴的注意,还有的则是为了逃避不愉快的状态或活动。”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涉及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概括来说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学生因素,包括学生间的性别差异、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②教师因素,包括教师错误的教育观与学生观、教学的失误、课堂管理不当、滥用处罚、情绪异化以及师生关系紧张等;③课程因素,课程设置的不当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与增多;④环境原因,包括物化环境和非物化环境,物化环境指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非物化环境则主要指师生的精神风貌、学习气氛等;⑤ 家庭因素,如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关系是否紧张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20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