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小学生的调查与研究_苏北地区为例
学校教育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小学生的调查与研究副以四川省北川县、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20191217130805]
摘要: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欲强少年先强教育,欲强教育先强基础教育。然而困扰我国几十年的留守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却成为实现“教育强国梦”绕不开的话题。尽管该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但由于面广量大,成因复杂,许多问题仍然得不到妥善解决。了解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寻找解决留守小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便成为我们这个课题的逻辑起点。我们走访了四川省北川县、江苏省苏北地区,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依据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学校教育的视角出发,在“育人优先、情感优先、环境优先”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主体”的留守小学生关爱机制和构建“1+4”培养模式,实施全面的学校教育和活动课程培养方案,藉此为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教育问题贡献一得之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农村留守小学生学校教育关爱机制
目 录
一 、研究背景对象,思路观点,主要方法,创新点 1
(一)研究背景对象 1
(二)研究思路观点 2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2
(四)研究的创新点 3
二、农村留守小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
(一)亲情缺“慰”,心理缺“导” 3
1、心理发展领域 3
2、学习领域 5
3、社会发展领域 6
4、亲子关系领域 6
(二)学校缺“育”,监管缺“严” 7
1、学校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难以监管 7
2、学校将留守小学生公开化、标签化 7
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不紧密 8
4、学校的关爱机构及措施不到位 8
(三)生活缺“助”,安全缺“护” 8
1、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8
2、安全隐患无处不在,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9
三、学校教育视野下农村留守小学生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9
(一)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主体”的关爱机制 10
1、政府主导 10
2、社会参与 10
3、学校主体 11
(二)以学校为平台,构建“1+4”培养模式 11
1、心理情感教育,逾越亲情“鸿沟” 11
2、思想道德教育,形成正确人生观 13
3、身体健康和安全教育,锻炼健康体魄 13
4、人格品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 13
5、行为养成教育,养成良好习惯 13
四、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附 录 17
致 谢 19
学校教育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小学生的调查与研究
——以四川省北川县、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
一 、研究背景对象,思路观点,主要方法,创新点
(一)研究背景对象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进城务工子女(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确保教育机会公平问题亟待去解决。根据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人,其中小学学龄段的留守儿童最多,占总数的34.85%。人之初的小学阶段,不仅是长身体、学知识和感知世界的最旺盛时期,更是开始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启蒙时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来自父母双方的关爱,处在特殊年龄阶段的部分留守小学生的生活、教育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牵涉的绝不是部分家庭,它关系着“教育强国梦”、“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我出身于江苏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家里姐妹三个,从小父母就在苏南地区打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对父母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一直牵绊着我,从小学到中学。现如今我已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名大学生了,希望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重新、客观地认识、关爱留守儿童。
2012年2月、7月,我带领团队赴四川省北川县支教,为灾后的重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支教的过程中发现,北川县,这样一个在“5.12”地震后重新崛起的县城,有大量留守小学生的存在,也许是感同身受,这个群体吸引了我的目光。据调查,仅北川县安昌幸福小学就有六百余名留守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65%左右。2013年1月,我回苏北老家支教,发现当地的小学依旧存在大量留守儿童。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江苏省8市共有留守儿童570578人,其中苏北5市有400402人,其中小学生336936人,占59.05%。
在与留守小学生朝夕相伴的时间里,我发现他们有阳光健康的一面,但也不乏种种身心健康发展等问题的存在。留守小学生问题复杂,也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虽然政府、学校、家庭已经开始重视并采取了一些解决的措施,但留守小学生仍旧在很多方面存在缺失,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下,团队展开了调查研究,期望提出相关建议,促进留守小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概念界定: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生活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6-12周岁的小学生,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研究对象一:四川省北川县的农村留守小学生。
研究对象二:江苏省苏北地区(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的农村留守小学生。
2012年7月、2013年1月分别赴四川省北川县、江苏省苏北地区(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进行了调查。采取方便抽样,抽取了四川省北川县的永昌小学、安昌幸福小学、中国科学院北川希望小学等18所小学的200名农村留守小学生以及江苏苏北地区的康庄小学、大圈实验学校、皂河中心小学等15所小学的800名农村留守小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发放自填式问卷,对留守小学生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部分留守小学生、留守小学生的监护人、教育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从中探寻留守小学生、留守小学生众多的学校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造成这些困难、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促进留守小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研究思路观点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是:
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视角,以四川省北川县和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农村留守小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等方式了解农村留守小学生在道德、价值、人格、心理、学习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在一定的政策导引和理论界面上分析研究调查材料,揭示农村留守小学生面临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以此为逻辑起点,由点到面,辐射全国。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是:
1.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主体”的留守小学生关爱机制。
2.提出了构建“1+4”的培养模式,实施全面的学校教育和活动课程培养方案。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法:搜集、鉴别、整理了多份文献和现有的政策措施,了解农村留守小学生研究的现状,把握中央和地方出台和执行的相关留守小学生的政策和措施。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留守小学生的科学认识。
2、问卷调查法:方便取样,抽取了四川省北川县200名留守小学生和江苏省苏北地区800名留守小学生,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其中北川县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94份,有效问卷185份;苏北地区发放800份,回收760份,有效问卷674份,并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3、访谈法:与部分留守小学生、监护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等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他们的观点、需求和看法以及留守小学生的相关情况和学校、政府等部门的相关关爱措施。
(四)研究的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是:以“农村留守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学校教育的视角出发,在“育人优先、情感优先、环境优先”的学校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主体”的关爱机制,构建“1+4”培养模式,为农村留守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和条件。
二、农村留守小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留守小学生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留守小学生的生存现状已经得到了改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北川还是苏北,对于留守小学生来说,“留守”是目前别无选择和最无奈的生存方式,同时这样的生存方式让他们缺失了很多,给他们的成长造成一些不可弥补的缺憾。
(一)亲情缺“慰”,心理缺“导”
6-12周岁的农村留守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对父母充满依恋,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父母的抚慰和关爱,亲情缺失导致他们面临着以下四大领域的困难:
1、心理发展领域
留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可塑性,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特别需要来自父母等外部的正确指导和有效矫正。然而,留守小学生却不得不过早地走上自我照顾、自我管理、独立成长之路,不少留守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摘要: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欲强少年先强教育,欲强教育先强基础教育。然而困扰我国几十年的留守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却成为实现“教育强国梦”绕不开的话题。尽管该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但由于面广量大,成因复杂,许多问题仍然得不到妥善解决。了解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寻找解决留守小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便成为我们这个课题的逻辑起点。我们走访了四川省北川县、江苏省苏北地区,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依据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学校教育的视角出发,在“育人优先、情感优先、环境优先”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主体”的留守小学生关爱机制和构建“1+4”培养模式,实施全面的学校教育和活动课程培养方案,藉此为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教育问题贡献一得之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农村留守小学生学校教育关爱机制
目 录
一 、研究背景对象,思路观点,主要方法,创新点 1
(一)研究背景对象 1
(二)研究思路观点 2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2
(四)研究的创新点 3
二、农村留守小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
(一)亲情缺“慰”,心理缺“导” 3
1、心理发展领域 3
2、学习领域 5
3、社会发展领域 6
4、亲子关系领域 6
(二)学校缺“育”,监管缺“严” 7
1、学校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难以监管 7
2、学校将留守小学生公开化、标签化 7
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不紧密 8
4、学校的关爱机构及措施不到位 8
(三)生活缺“助”,安全缺“护” 8
1、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8
2、安全隐患无处不在,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9
三、学校教育视野下农村留守小学生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9
(一)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主体”的关爱机制 10
1、政府主导 10
2、社会参与 10
3、学校主体 11
(二)以学校为平台,构建“1+4”培养模式 11
1、心理情感教育,逾越亲情“鸿沟” 11
2、思想道德教育,形成正确人生观 13
3、身体健康和安全教育,锻炼健康体魄 13
4、人格品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 13
5、行为养成教育,养成良好习惯 13
四、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附 录 17
致 谢 19
学校教育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小学生的调查与研究
——以四川省北川县、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
一 、研究背景对象,思路观点,主要方法,创新点
(一)研究背景对象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进城务工子女(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确保教育机会公平问题亟待去解决。根据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人,其中小学学龄段的留守儿童最多,占总数的34.85%。人之初的小学阶段,不仅是长身体、学知识和感知世界的最旺盛时期,更是开始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启蒙时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来自父母双方的关爱,处在特殊年龄阶段的部分留守小学生的生活、教育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牵涉的绝不是部分家庭,它关系着“教育强国梦”、“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我出身于江苏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家里姐妹三个,从小父母就在苏南地区打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对父母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一直牵绊着我,从小学到中学。现如今我已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名大学生了,希望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重新、客观地认识、关爱留守儿童。
2012年2月、7月,我带领团队赴四川省北川县支教,为灾后的重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支教的过程中发现,北川县,这样一个在“5.12”地震后重新崛起的县城,有大量留守小学生的存在,也许是感同身受,这个群体吸引了我的目光。据调查,仅北川县安昌幸福小学就有六百余名留守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65%左右。2013年1月,我回苏北老家支教,发现当地的小学依旧存在大量留守儿童。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江苏省8市共有留守儿童570578人,其中苏北5市有400402人,其中小学生336936人,占59.05%。
在与留守小学生朝夕相伴的时间里,我发现他们有阳光健康的一面,但也不乏种种身心健康发展等问题的存在。留守小学生问题复杂,也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虽然政府、学校、家庭已经开始重视并采取了一些解决的措施,但留守小学生仍旧在很多方面存在缺失,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下,团队展开了调查研究,期望提出相关建议,促进留守小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概念界定: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生活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6-12周岁的小学生,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研究对象一:四川省北川县的农村留守小学生。
研究对象二:江苏省苏北地区(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的农村留守小学生。
2012年7月、2013年1月分别赴四川省北川县、江苏省苏北地区(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进行了调查。采取方便抽样,抽取了四川省北川县的永昌小学、安昌幸福小学、中国科学院北川希望小学等18所小学的200名农村留守小学生以及江苏苏北地区的康庄小学、大圈实验学校、皂河中心小学等15所小学的800名农村留守小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发放自填式问卷,对留守小学生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部分留守小学生、留守小学生的监护人、教育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从中探寻留守小学生、留守小学生众多的学校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造成这些困难、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促进留守小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研究思路观点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是:
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视角,以四川省北川县和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农村留守小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等方式了解农村留守小学生在道德、价值、人格、心理、学习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在一定的政策导引和理论界面上分析研究调查材料,揭示农村留守小学生面临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以此为逻辑起点,由点到面,辐射全国。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是:
1.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主体”的留守小学生关爱机制。
2.提出了构建“1+4”的培养模式,实施全面的学校教育和活动课程培养方案。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法:搜集、鉴别、整理了多份文献和现有的政策措施,了解农村留守小学生研究的现状,把握中央和地方出台和执行的相关留守小学生的政策和措施。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留守小学生的科学认识。
2、问卷调查法:方便取样,抽取了四川省北川县200名留守小学生和江苏省苏北地区800名留守小学生,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其中北川县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94份,有效问卷185份;苏北地区发放800份,回收760份,有效问卷674份,并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3、访谈法:与部分留守小学生、监护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等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他们的观点、需求和看法以及留守小学生的相关情况和学校、政府等部门的相关关爱措施。
(四)研究的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是:以“农村留守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学校教育的视角出发,在“育人优先、情感优先、环境优先”的学校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主体”的关爱机制,构建“1+4”培养模式,为农村留守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和条件。
二、农村留守小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留守小学生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留守小学生的生存现状已经得到了改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北川还是苏北,对于留守小学生来说,“留守”是目前别无选择和最无奈的生存方式,同时这样的生存方式让他们缺失了很多,给他们的成长造成一些不可弥补的缺憾。
(一)亲情缺“慰”,心理缺“导”
6-12周岁的农村留守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对父母充满依恋,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父母的抚慰和关爱,亲情缺失导致他们面临着以下四大领域的困难:
1、心理发展领域
留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可塑性,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特别需要来自父母等外部的正确指导和有效矫正。然而,留守小学生却不得不过早地走上自我照顾、自我管理、独立成长之路,不少留守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