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课堂纪律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实习生课堂纪律管理现状调查研究[20191217130523]
内容摘要:在新的历史阶段,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纪律管理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中显得尤其重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而课堂纪律问题在实习生的课堂上出现地尤其频繁,影响了实习生的课堂教学秩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X班实习生的课堂纪律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课堂纪律问题对实习生的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而面对此类问题时,实习生在预防策略上强调树立外在权威和纪律,纠偏策略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也较多从外部进行归因。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实质性的课堂管理策略,为广大实习生在处理课堂纪律问题时提供实践的参考。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实习生课堂纪律管理纪律问题
目 录
一、研究缘起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现状 1
(一)概念的界定 1
(二)相关研究 3
三、研究过程 4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4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5
(三)研究过程的实施 5
(四)数据的处理 5
四、研究结果和现状分析 5
(一)研究结果 5
1.实习生对课堂纪律管理的认识 5
2.实习生课堂纪律管理行为 7
(二)分析与讨论 9
1.对实习生预防策略的分析 9
2.对实习生纠偏策略的分析 11
3.对实习生于课堂纪律问题行为归因的分析 12
五、建议与对策 12
(一)树立信服威信来预防学生课堂纪律问题行为 12
(二)巧妙利用言语和非言语线索纠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行为 13
(三)激发实习生反思的潜质,进行正确归因 14
(四)高校要完善相关的实习指导教师制度 15
六、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附 录 18
致 谢 20
实习生课堂纪律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教育面临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巨变,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教育的主战场是在课堂。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及环境三个要素组成的较为复杂而庞大的体系,也是实施教学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纪律问题。课堂纪律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打乱教学秩序,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而且也会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学习。因此显示出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性。
笔者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发现自身和其他同学都在课堂纪律管理这方面存在许多困惑。学生会在任课老师和实习生课堂上表现差异很大,纪律问题在实习生课堂上出现的也尤其频繁。比如有的学生随意和周围同学讲话;故意打断老师的讲话;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打闹等。这些纪律问题的出现,往往会使我们实习生当场束手无措,进而影响到我们后续的教学活动。因此笔者想通过实习生这一特殊群体来研究其课堂纪律管理现状,努力找出实习生在此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得出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和策略。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通过对实习生的问卷调查来了解实习生课堂纪律管理现状,努力找出实习生在此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有效促进实习生课堂纪律管理的策略,
意义:一方面,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课堂纪律管理理论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对X班的实际调查研究,以此提出一些合理恰当的课堂纪律管理策略。
另一方面,实习生课堂纪律管理现状研究有利于实习生课堂管理水平的提高。课堂管理水平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通过研究可以使实习生提高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提高课堂纪律突发事件应对水平,为广大实习生处理课堂纪律管理问题时提供实践的参考,增强从教信心,避免经历强烈的“现实冲击”。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概念的界定
1.课堂管理
对课堂管理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
古德(G00d,T.L.)和布罗菲(BrophyJ.E)认为,课堂管理是“确立与保持有效的学习环境的过程’’。
埃墨等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和合作,以及建立便于学习的环境所做的所有事情。”
我国有人界定课堂管理为“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或者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益和秩序,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课堂管理本身比较复杂,人们各抒己见。总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种取向:一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和引导学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课堂管理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控制。二是强调监督和控制学生,维持课堂秩序,使学生遵守纪律。
综合以上对小学课堂管理概念的界定,可以认为小学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满足学生需要而对课堂上的不良行为进行的干预。
2.课堂纪律管理
关于课堂纪律管理概念的界定,需要首先界定什么是“课堂纪律”。在《我国中小学课堂纪律研究三十年》书中归纳了我国以往对课堂纪律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两种取向:外在控制取向和内在养成取向。外在控制取向关心课堂的当前情况和教师的干预。刘家访在《课堂管理中纪律的问题与运用》通过对纪律的概念引申至课堂纪律的概念,他认为它是课堂中学生的行为准则与秩序。反映课堂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受教学任务要求的制约。它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和结果。苏丹兰在《课堂纪律管理刍议》文中认为课堂纪律是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和规则。良好纪律的形成,不仅需要强制的规则,还需要学生的自律和自制。因此,教师在进行外部控制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律的自觉性。廖良国在《试论新课堂纪律管理的基本原则》指出:课堂纪律是维护课堂秩序,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组织和调控学生行为以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一类活动方式,是为了协调行动,维持秩序,提高效率。
相反,内在养成取向的课堂纪律则更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此观点认为课堂纪律是学生个体习得的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其自身的原则以符合他所体验到的周围的各种力量,该取向认为外在的条规和压制不仅不利于良好纪律的养成,反而会摧残儿童的自然成长。只有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命令时才会形成真正的纪律。
对文献中的理论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关课堂纪律管理的理念的研究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认为教师应该严格规范课堂纪律管理。如陈宝松在《抓课堂纪律,优化课堂管理》中提到:纪律能培养和完善学生对个人和集体的责任感;纪律能让课堂安全、有序、轻松,课堂上对纪律的追求永远不能放弃,认为纪律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成功感。刘家访在《课堂管理中纪律的问题与运用》中也提到课堂纪律是教师权威的体现,应严格维持课堂秩序。另一种则认为学生主体是学生,课堂纪律应为学生服务。如殷峰杰的《快乐课堂》中提到让学生自己制定良好课堂纪律的规章制度,使学生产生对良好课堂纪律的需要。
(二)相关研究
有关课堂纪律管理,不同教师针对不同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但总的可以分为预防性措施和反应性措施。实习生在这两个措施上也有不同表现。
1.预防性措施
库宁在对不同管理效率教师的对比研究中发现:课堂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预防,高效率的管理者会尽可能把学生的时间投入有益的学习活动中去,把学生开小差之类的小问题解决在发生大麻烦之前。在刘小天《小学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管理素养的比较》一文中,通过对比调查研究发现,显示两类教师在学生课堂纪律问题的预防策略存在较大差异。新教师由于缺乏内在教学管理素质,所以大多强调上课时表情的严肃、课堂纪律、表扬和奖励等。在《怎样维持班级秩序》《维持课堂纪律三法》《处理课堂纪律问题的8条建议》等文章中,其主要焦点都集中在预防性措施。譬如,对于课堂上出现纪律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目光调节,语气调节,提问调节、停顿调节等一些方法来调节课堂纪律。其他研究者的后续研究也都阐述了预防性措施在课堂纪律管理中的重要性。这些预防性的方法将鼓励学生恰当行为的管理与鼓励学生完成课堂目标结合起来,把班级作为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管理学生的个别行为问题。
2.反应性措施
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减少课堂纪律问题的出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研究发现,实习生课堂纪律管理的重点在于反应,所以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后再采取措施,而不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积极防范。教师进行课堂纪律管理的方法很多,不同心理学家根据各自的标准作了不同的分类。莱文和诺兰把教师对纪律问题的处理方式按教师的控制程度划分为教师高控制、师生共同控制和学生自主控制三种类型。伯顿将教师的方法按其严厉程度分为轻微、中度和重度三大类,并分别列举了各类所包括的具体方法。教师对纪律问题的轻微反应是非强制性的,主要针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程度较轻的不良行为,如小声说话、心不在焉等。教师的反应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如有意忽略、提醒、接触控制等。也可以是言语性的,如强化他人的好行为、叫名字、说出教师的感受、言语责备等。施里格利考察了523 种分心行为,发现其中456 种行为可以用上述非言语反应的方式纠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20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