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现状研究
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现状研究[20191209124730]
内容摘要:角色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游戏,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一剂良药。但是在民办幼儿园存在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和理解片面,游戏目标笼统,评价内容单一等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对苏州市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现状展开调查研究,了解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以及游戏开展各个环节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现状研究
目 录一、前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现状 2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研究 2
(二)角色游戏影响因素 2
(三)角色游戏的价值研究 2
(四)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研究 4
三、研究过程 4
(一)研究对象 4
(二)研究方法 4
(三)实施过程 5
四、苏州市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现状调查及分析 5
(一)调查结果 5
(二)存在问题 11
五、思考和建议 13
(一)培养游戏意识,调整自身角色定位 13
(二)关注幼儿兴趣,结合实际选择主题 14
(三)依据幼儿水平,制定明确具体目标 14
(四)深入细致观察,适时参与介入游戏 15
(五)幼儿参与评价,评价内容可多元化 15
六、结语 16
附录 17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苏州市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现状研究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伴随幼儿成长,是幼儿生活的有机组成。“幼儿园之父”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这样评价儿童游戏,“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就是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内在的倾向中发展和表现的。” 游戏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是幼儿成长进步的阶梯,在幼儿生长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游戏在整个幼儿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 这一理念也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地位,这也是幼儿教师开展活动的重要依据。游戏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幼儿喜爱游戏。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角色游戏就是其中的代表。角色游戏是幼儿运用模仿和想象,借助游戏材料,创造性地反映生活的一种游戏。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不仅遵照自己的愿望扮演角色,在游戏中也会模仿成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参照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模拟日常生活。而儿童模仿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己体验各类社会角色,感受社会生活,并学习、遵守行为规范的过程。儿童在角色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着社会教育。
而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需要接受早期教育。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为缓解早期教育的重大压力,民办幼儿园应运而生。多重办园方式的政策实施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的逐渐认识,使民办幼儿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对学前教育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民办幼儿园中,角色游戏这一富有价值的游戏是怎样开展的呢?幼儿教师对于角色游戏是怎样理解的?教师是如何组织与实施角色游戏的?教师又是如何评价角色游戏的?角色游戏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而在民办幼儿园实习的经历更加强了笔者研究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现状的决心。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走进民办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现实场景中,通过观察了解角色游戏开展的真实情况,结合问卷结果,深入分析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活动现状,找出幼儿园角色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研究的意义:进一步增强民办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意识,加深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丰富角色游戏活动,在适应儿童需要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也对促进角色游戏理论以及丰富和发展学前教育游戏理论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对相关书籍、期刊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检索,对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现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如下: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研究
马丽雳提出,在西方学前教育,象征性游戏、表征性游戏、幻想游戏、扮演游戏等都是和假装游戏息息相关的概念。刘焱则认为角色游戏是象征游戏的阶段,以物代物是其重要特征。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努力理解并运用符号,进行人和物的象征变换。
陈蕾认为角色游戏是指儿童将游戏看作是工作,在游戏中承担生活中成人的工作职责,在与同伴的互动中感受成人的工作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一种游戏。
(二)角色游戏影响因素
庞丹认为使游戏新旧材料的数量始终保持适度的比率,对材料进行分类统筹整理,这些都有助于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发挥幼儿自主性。而刘雪在对幼儿使用材料过程进行客观观察和研究后表明,游戏材料的属性特征、作用、结构、数量、类型等都会影响幼儿的角色行为。综上所述,游戏材料是影响角色游戏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盖秀灵提出,幼儿对游戏角色的选择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幼儿受到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影响,存在较为严重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姚健谈到角色游戏时,认为男孩和女孩在游戏区域选择、角色挑选、喜欢的物品属性、语言交流和区域的融合度上皆存在性别差异。由此可见,幼儿性别同样是对角色游戏有重要影响力的因素之一。
(三)角色游戏的价值研究
对于角色游戏的价值问题,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戴雪芳提出,借助角色游戏,幼儿可以与同伴深入交往,从而提升其社会能力,尤其可以帮助幼儿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在游戏中,逐步克服自我中心性,学习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戴番和戴雪芳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幼儿通过扮演特定角色来展示相应的角色行为,建立角色关系,能提高观点采择能力,比其他幼儿更能体验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金雪珍谈到角色游戏是让幼儿理解谦让,进而学会谦让的最佳方法。角色游戏进一步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
李楠的个案实验表明,角色游戏提供了幼儿交往的机会,丰富了幼儿的交往体验,提高了幼儿使用交往策略的有效性,能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和他人。
琼娜等人的研究显示,幼儿喜欢进行假装游戏,且游戏能培养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幼儿独自进行游戏或是与朋友和亲人进行游戏,都能使幼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提高其自控能力。
2.角色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陈晓云认为,在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中,儿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可以熟悉相应角色的语言,在游戏中他们可以畅所欲言,锻炼自己的语言模仿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参与角色游戏中可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卡拉(Kara)曾对一位自闭症男孩作为跟踪研究,她发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该幼儿在与其亲人进行假装游戏时,会在游戏中、与亲人的互动中学会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和交流的语言。
3.角色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何梦燚根据帕顿/皮亚杰量表,研究了2-5岁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结果表明:年龄和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和认知发展水平成正比。
潘月娟也在介绍西方角色游戏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到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典型游戏,对有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而在搜集国内外资料并进行整理中,不难发现,国外对于角色游戏的价值更为重视,对于角色游戏的实证性研究显著多于我国。而我国大多数的研究都落脚于教学的实践经验,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
(四)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研究
邱学青在《学前儿童游戏》一书中按照不同年龄的特点,对各不同年龄斑的角色游戏提出了具体指导建议。邱学青还指出游戏指导应关注游戏的发展价值、儿童进行游戏的需要和特点、注重幼儿的经验和能力。
丁海东提出,外指导和内指导是游戏的两种指导方式。前者是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指导游戏,后者是则是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给予幼儿帮助。虽然两者的运用范围不同,但是在游戏指导中,应结合游戏状况,将两者综合利用启发幼儿,引导幼儿。
方建华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观察分析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的特征,比较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指导的行为差异,提出要建立教师作为游戏者指导身份的角色规范,把握语言指导的层次性特点等建议。
综上所述,对于角色游戏的文献大多以实践反思为主,理论研究以及实证研究较少。对于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现状调查更是寥寥无几。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苏州、昆山、太仓、常熟和张家港的民办幼儿园教师作为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苏州市A幼儿园和常熟市B幼儿园小、中、大各一个班作为实地观察研究对象。
A幼儿园:创办于2009年9月,是一所普惠制公助民办幼儿园。共开设17个学前班,小、大各5个班,中班7个班,每班配有两教一保。自2010年,该园先后被获得苏州市绿色幼儿园、苏州市保健优质幼儿园及江苏省绿色幼儿园等多项荣誉。
B幼儿园:创办于2000年,现开设10个班级,每班配有两教一保。幼儿园硬件设施齐全,坚持用爱养育,用心教育,也被评为“苏州市优质幼儿园”。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结构型与半结构型相结合的方式设计问卷,从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教师对游戏目标的制定、游戏评价的内容等各方面进行设计。在发放回收问卷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
2.观察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自然、非参与性的观察法,笔者并不介入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只是对自然情景下的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情况进行客观了解,并对资料的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
(三)实施过程
采取随机抽样法,对苏州市几所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
而后笔者先后进入A和B幼儿园,在小班、中班和大班分别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观察,重点观察该班的角色游戏开展情况。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观察角色游戏的真实情况以及幼儿的表现,并实时做好记录。
四、苏州市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
1. 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
(1)对角色游戏概念的认识
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前提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而幼儿的无穷想象则是角色游戏的核心。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实际就是幼儿依据生活发挥想象并进行创造的过程。只有3.06%的教师混淆了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的概念,剩余的96.94%幼儿老师对角色游戏都有较明确和清晰的认识。
(2)对角色游戏价值的认识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的活动方式,角色游戏又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那么在教师眼中,角色游戏对儿童发展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在调查中发现,77.55%的教师选择了“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12.24%的教师认同“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样的观点,还有8.16%和2.04%的教师分别认为“角色游戏很没有存在必要,不如让幼儿画画、学数学,赢在起跑线”和“角色游戏是消耗幼儿剩余精力的游戏,可有可无”。仍有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正确看到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巨大作用。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在幼儿园教师心中角色游戏的作用和价值,在问卷中又将角色游戏的价值分为了五个方面,他们分别是:加深幼儿愉快情感体验、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并让幼儿教师按照他们的重要性对其排序,结果许多幼儿教师认为“加深幼儿愉快情感体验”和“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是角色游戏开展的主要目的,其次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最后是“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
(3)对角色游戏中师幼关系的理解
调查结果显示,65.31%的幼儿教师将“教师是材料的提供者,幼儿是游戏的主人”看作在角色游戏中最为和谐的师幼关系,25.51%的幼儿教师认为和谐的师幼关系是“教师是游戏的指导者,幼儿是游戏的主体”,9.18%的幼儿教师认为和谐的师幼关系是“教师是游戏的主导者,幼儿是游戏的执行者”。(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仅仅将自身定位于材料的提供者,并没有意识到自身作为游戏指导的重要性,教师定位不全面,对师幼关系的理解存在偏差。而认为教师是游戏的主导者,幼儿是执行者,则没有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表1 教师对角色游戏中最和谐师幼关系的选择
人数 百分比
教师是游戏的指导者,幼儿是游戏的主体 25 25.51%
教师是材料的提供者,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64 65.31%
教师是游戏的主导者,幼儿是游戏的执行者 9 9.18%
2.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态度
态度是个体基于价值观对特定对象做出的一种评价,也是个体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结果。幼儿园老师对角色游戏的持有的态度,将对角色游戏的开展状况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要想了解角色游戏的现状,必须要先明了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态度。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您是否喜欢开展角色游戏”这一问题,选择了“喜欢”教师有14人,占总人数的14.29%。67.35%的教师选择了“比较喜欢”,但也有12.24%和6%的教师分别表现出了“一般”和“不太喜欢”的态度。总体而言,绝大多数老师都肯定并在态度上支持着角色游戏的开展。
3.角色游戏的主题
在调查的诸多幼儿教师中,32.65%的教师选择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主题。53.06%的教师选择了“教材”。当然也有8.16%的教师选择了其他类,主要包括网络和教师的想法。另有6位教师,占总人数的6.12%,选择了依照“课外参考书籍”。绝大部分教师是按照教材的主题进行主题游戏。
在观察中发现,大多数的教师也是依据教材来开展角色游戏的,游戏主题相对贴近幼儿生活。例如若大班本月的主题是《牙齿咔咔咔》,那么除了原有的娃娃家等传统区域,在角色游戏中还会增设牙医诊所的角色区域,新增白色的外套、口罩、手套、小镜子等游戏材料,而该区域的重点就是指导医生为病人讲解保护牙齿的方法。
内容摘要:角色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游戏,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一剂良药。但是在民办幼儿园存在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和理解片面,游戏目标笼统,评价内容单一等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对苏州市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现状展开调查研究,了解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以及游戏开展各个环节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现状研究
目 录一、前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现状 2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研究 2
(二)角色游戏影响因素 2
(三)角色游戏的价值研究 2
(四)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研究 4
三、研究过程 4
(一)研究对象 4
(二)研究方法 4
(三)实施过程 5
四、苏州市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现状调查及分析 5
(一)调查结果 5
(二)存在问题 11
五、思考和建议 13
(一)培养游戏意识,调整自身角色定位 13
(二)关注幼儿兴趣,结合实际选择主题 14
(三)依据幼儿水平,制定明确具体目标 14
(四)深入细致观察,适时参与介入游戏 15
(五)幼儿参与评价,评价内容可多元化 15
六、结语 16
附录 17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苏州市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现状研究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伴随幼儿成长,是幼儿生活的有机组成。“幼儿园之父”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这样评价儿童游戏,“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就是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内在的倾向中发展和表现的。” 游戏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是幼儿成长进步的阶梯,在幼儿生长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游戏在整个幼儿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 这一理念也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地位,这也是幼儿教师开展活动的重要依据。游戏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幼儿喜爱游戏。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角色游戏就是其中的代表。角色游戏是幼儿运用模仿和想象,借助游戏材料,创造性地反映生活的一种游戏。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不仅遵照自己的愿望扮演角色,在游戏中也会模仿成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参照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模拟日常生活。而儿童模仿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己体验各类社会角色,感受社会生活,并学习、遵守行为规范的过程。儿童在角色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着社会教育。
而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需要接受早期教育。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为缓解早期教育的重大压力,民办幼儿园应运而生。多重办园方式的政策实施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的逐渐认识,使民办幼儿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对学前教育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民办幼儿园中,角色游戏这一富有价值的游戏是怎样开展的呢?幼儿教师对于角色游戏是怎样理解的?教师是如何组织与实施角色游戏的?教师又是如何评价角色游戏的?角色游戏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而在民办幼儿园实习的经历更加强了笔者研究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现状的决心。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走进民办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现实场景中,通过观察了解角色游戏开展的真实情况,结合问卷结果,深入分析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活动现状,找出幼儿园角色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研究的意义:进一步增强民办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意识,加深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丰富角色游戏活动,在适应儿童需要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也对促进角色游戏理论以及丰富和发展学前教育游戏理论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对相关书籍、期刊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检索,对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现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如下: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研究
马丽雳提出,在西方学前教育,象征性游戏、表征性游戏、幻想游戏、扮演游戏等都是和假装游戏息息相关的概念。刘焱则认为角色游戏是象征游戏的阶段,以物代物是其重要特征。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努力理解并运用符号,进行人和物的象征变换。
陈蕾认为角色游戏是指儿童将游戏看作是工作,在游戏中承担生活中成人的工作职责,在与同伴的互动中感受成人的工作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一种游戏。
(二)角色游戏影响因素
庞丹认为使游戏新旧材料的数量始终保持适度的比率,对材料进行分类统筹整理,这些都有助于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发挥幼儿自主性。而刘雪在对幼儿使用材料过程进行客观观察和研究后表明,游戏材料的属性特征、作用、结构、数量、类型等都会影响幼儿的角色行为。综上所述,游戏材料是影响角色游戏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盖秀灵提出,幼儿对游戏角色的选择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幼儿受到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影响,存在较为严重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姚健谈到角色游戏时,认为男孩和女孩在游戏区域选择、角色挑选、喜欢的物品属性、语言交流和区域的融合度上皆存在性别差异。由此可见,幼儿性别同样是对角色游戏有重要影响力的因素之一。
(三)角色游戏的价值研究
对于角色游戏的价值问题,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戴雪芳提出,借助角色游戏,幼儿可以与同伴深入交往,从而提升其社会能力,尤其可以帮助幼儿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在游戏中,逐步克服自我中心性,学习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戴番和戴雪芳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幼儿通过扮演特定角色来展示相应的角色行为,建立角色关系,能提高观点采择能力,比其他幼儿更能体验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金雪珍谈到角色游戏是让幼儿理解谦让,进而学会谦让的最佳方法。角色游戏进一步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
李楠的个案实验表明,角色游戏提供了幼儿交往的机会,丰富了幼儿的交往体验,提高了幼儿使用交往策略的有效性,能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和他人。
琼娜等人的研究显示,幼儿喜欢进行假装游戏,且游戏能培养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幼儿独自进行游戏或是与朋友和亲人进行游戏,都能使幼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提高其自控能力。
2.角色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陈晓云认为,在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中,儿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可以熟悉相应角色的语言,在游戏中他们可以畅所欲言,锻炼自己的语言模仿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参与角色游戏中可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卡拉(Kara)曾对一位自闭症男孩作为跟踪研究,她发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该幼儿在与其亲人进行假装游戏时,会在游戏中、与亲人的互动中学会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和交流的语言。
3.角色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何梦燚根据帕顿/皮亚杰量表,研究了2-5岁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结果表明:年龄和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和认知发展水平成正比。
潘月娟也在介绍西方角色游戏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到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典型游戏,对有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而在搜集国内外资料并进行整理中,不难发现,国外对于角色游戏的价值更为重视,对于角色游戏的实证性研究显著多于我国。而我国大多数的研究都落脚于教学的实践经验,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
(四)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研究
邱学青在《学前儿童游戏》一书中按照不同年龄的特点,对各不同年龄斑的角色游戏提出了具体指导建议。邱学青还指出游戏指导应关注游戏的发展价值、儿童进行游戏的需要和特点、注重幼儿的经验和能力。
丁海东提出,外指导和内指导是游戏的两种指导方式。前者是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指导游戏,后者是则是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给予幼儿帮助。虽然两者的运用范围不同,但是在游戏指导中,应结合游戏状况,将两者综合利用启发幼儿,引导幼儿。
方建华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观察分析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的特征,比较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指导的行为差异,提出要建立教师作为游戏者指导身份的角色规范,把握语言指导的层次性特点等建议。
综上所述,对于角色游戏的文献大多以实践反思为主,理论研究以及实证研究较少。对于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现状调查更是寥寥无几。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苏州、昆山、太仓、常熟和张家港的民办幼儿园教师作为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苏州市A幼儿园和常熟市B幼儿园小、中、大各一个班作为实地观察研究对象。
A幼儿园:创办于2009年9月,是一所普惠制公助民办幼儿园。共开设17个学前班,小、大各5个班,中班7个班,每班配有两教一保。自2010年,该园先后被获得苏州市绿色幼儿园、苏州市保健优质幼儿园及江苏省绿色幼儿园等多项荣誉。
B幼儿园:创办于2000年,现开设10个班级,每班配有两教一保。幼儿园硬件设施齐全,坚持用爱养育,用心教育,也被评为“苏州市优质幼儿园”。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结构型与半结构型相结合的方式设计问卷,从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教师对游戏目标的制定、游戏评价的内容等各方面进行设计。在发放回收问卷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
2.观察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自然、非参与性的观察法,笔者并不介入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只是对自然情景下的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情况进行客观了解,并对资料的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
(三)实施过程
采取随机抽样法,对苏州市几所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
而后笔者先后进入A和B幼儿园,在小班、中班和大班分别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观察,重点观察该班的角色游戏开展情况。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观察角色游戏的真实情况以及幼儿的表现,并实时做好记录。
四、苏州市民办幼儿园角色游戏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
1. 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
(1)对角色游戏概念的认识
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前提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而幼儿的无穷想象则是角色游戏的核心。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实际就是幼儿依据生活发挥想象并进行创造的过程。只有3.06%的教师混淆了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的概念,剩余的96.94%幼儿老师对角色游戏都有较明确和清晰的认识。
(2)对角色游戏价值的认识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的活动方式,角色游戏又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那么在教师眼中,角色游戏对儿童发展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在调查中发现,77.55%的教师选择了“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12.24%的教师认同“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样的观点,还有8.16%和2.04%的教师分别认为“角色游戏很没有存在必要,不如让幼儿画画、学数学,赢在起跑线”和“角色游戏是消耗幼儿剩余精力的游戏,可有可无”。仍有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正确看到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巨大作用。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在幼儿园教师心中角色游戏的作用和价值,在问卷中又将角色游戏的价值分为了五个方面,他们分别是:加深幼儿愉快情感体验、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并让幼儿教师按照他们的重要性对其排序,结果许多幼儿教师认为“加深幼儿愉快情感体验”和“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是角色游戏开展的主要目的,其次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最后是“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
(3)对角色游戏中师幼关系的理解
调查结果显示,65.31%的幼儿教师将“教师是材料的提供者,幼儿是游戏的主人”看作在角色游戏中最为和谐的师幼关系,25.51%的幼儿教师认为和谐的师幼关系是“教师是游戏的指导者,幼儿是游戏的主体”,9.18%的幼儿教师认为和谐的师幼关系是“教师是游戏的主导者,幼儿是游戏的执行者”。(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仅仅将自身定位于材料的提供者,并没有意识到自身作为游戏指导的重要性,教师定位不全面,对师幼关系的理解存在偏差。而认为教师是游戏的主导者,幼儿是执行者,则没有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表1 教师对角色游戏中最和谐师幼关系的选择
人数 百分比
教师是游戏的指导者,幼儿是游戏的主体 25 25.51%
教师是材料的提供者,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64 65.31%
教师是游戏的主导者,幼儿是游戏的执行者 9 9.18%
2.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态度
态度是个体基于价值观对特定对象做出的一种评价,也是个体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结果。幼儿园老师对角色游戏的持有的态度,将对角色游戏的开展状况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要想了解角色游戏的现状,必须要先明了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态度。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您是否喜欢开展角色游戏”这一问题,选择了“喜欢”教师有14人,占总人数的14.29%。67.35%的教师选择了“比较喜欢”,但也有12.24%和6%的教师分别表现出了“一般”和“不太喜欢”的态度。总体而言,绝大多数老师都肯定并在态度上支持着角色游戏的开展。
3.角色游戏的主题
在调查的诸多幼儿教师中,32.65%的教师选择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主题。53.06%的教师选择了“教材”。当然也有8.16%的教师选择了其他类,主要包括网络和教师的想法。另有6位教师,占总人数的6.12%,选择了依照“课外参考书籍”。绝大部分教师是按照教材的主题进行主题游戏。
在观察中发现,大多数的教师也是依据教材来开展角色游戏的,游戏主题相对贴近幼儿生活。例如若大班本月的主题是《牙齿咔咔咔》,那么除了原有的娃娃家等传统区域,在角色游戏中还会增设牙医诊所的角色区域,新增白色的外套、口罩、手套、小镜子等游戏材料,而该区域的重点就是指导医生为病人讲解保护牙齿的方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