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团活动的开展现状及策略研究以s小学为例【字数:15876】
当前,社团活动内容丰富有趣,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逐步从高等教育向小学教育普及,需要广大学者针对小学社团活动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本文详细研究了小学社团活动的现状,发现S小学以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促进教师潜能开发为开展社团的指导思想,利用腾讯公司的智慧平台自主选择及进行网上报名,社团活动类型多样,并以加强家校沟通联系、评定“优秀社员”及“常规管理优秀社团”等方式来进行课程评价。小学社团活动对师生的影响较大,师生参与度高,学生满意度也高,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因为没能选得心仪课程等原因导致参与社团活动热情不高。同时,小学社团开展社团活动的选择和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小学生兴趣减退,活动纪律有待提高,为此开展社团活动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丰富小学生社团种类,规范选课流程,完善社团活动的评价与反馈工作,提升社团活动的课程质量,重点培养精品社团,争取更多活动场地,从而为小学社团的更好发展提供参考。
目 录
一、引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1
(四)学生社团活动的理论基础 3
(五)研究方法 4
(六)相关概念阐析 4
二、S小学社团活动的开展现状分析 4
(一)S小学开展社团活动的指导思想 5
(二)S小学社团活动的展开 5
(三)S小学开展社团活动的条件 10
三、S小学社团活动的优点及不足 11
(一)S小学开展社团活动的优点 11
(二)S小学开展社团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2
四、影响小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 13
(一)社团活动场地不足 13
(二)社团活动资金不足 13
(三)选课流程不够合理 14
(四)参与社团活动的师资力量不足 14
(五)学生年龄特点 14
五、小学社团活动的发展策略 14
(一)明确社团活动的指导思想 14
(二)丰富小学生社团种类 15
(三)规范选课流程 15
(四)完善社团活动的评价与反馈工作 15
(五)提升社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活动的课程质量,重点培养精品社团 16
(六)争取更多活动场地 16
参考文献 18
附 录 19
致 谢 22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国内教育改革的深化,人们对素质教育愈发重视,内容丰富有趣的社团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逐步由高等教育向小学教育普及。小学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的共同展开,让小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得以在生活中进行运用,同时也给小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社交平台,使得小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
在小学教育专业学习中,笔者结合所学课程及教育理论,关注小学社团开展情况,希望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小学生社团进行研究,从而对小学生社团的更好开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和参考。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 研究目的
通过对小学社团活动进行现状研究,了解小学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从而引导小学社团活动更好地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其他小学社团活动开展的参考。
2. 研究意义
笔者在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应用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中心主义课程理论、经验教育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思想等理论,在研究过程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拓展这些理论,从而使相关教育理论得到更好的完善。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在知网中,以“学校社团活动”为主题名,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得到106条结果。笔者查阅了其中较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1. 历史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文中提出了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理念和教学观[1]。要求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另外还提出教学应从“关注学科”转变为“关注人”。教育观的转变导致了学校课程形式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便在学校兴起了。
(2)课程设置的变化
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可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2]。伴随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开始逐渐重视起了综合课程。吕婷在《综合课程改革的重点问题探究》一文中提出,综合课程弥补了分科课程学科内容间交叉的不足、相互关联各学科知识、从而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已成为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课程类型[3]。伴随综合实践活动的大量开展,社团建设也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课外活动与兴趣小组的演变
随着大学中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这一课程形式也逐渐渗透进小学中。梁鹂莉在《以社团建设促进小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研究》中提出,小学生社团发展的起源可以归整于两个层面,一是少先队红领巾特色活动和“雏鹰假日小队”在学校的新发展二是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发展[4]。也就是说,这些活动给小学社团的开展提供了样本。
2. 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1)学生社团活动的分类及特点
王锋在《教育生态视域下江苏高教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出,当下国内的学生社团可以按照学校层次进行分类,例如大学社团、中学社团、小学生社团等等[5]。就小学而言,其社团活动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则相对简单和童趣,一般来说都是按活动内容分类[6]。
小学生社团虽同样有多样性、自主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7],但不同的是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不具备自发组织建设社团活动的能力,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所以小学社团活动不具有自发性和独立性,而是具有赖师性的特点[8]。
(2)学生社团活动的作用
就社团活动的作用来说,大部分学者对社团活动都是比较支持和肯定的,认为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小学还是高校,校园社团组织及其活动在校园生活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祝雪虎在《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特点和作用》一文中提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及主体地位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丰富校园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9]。杨宝忠则从学生和学校两方面阐述了学生社团的作用,表明了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深远意义[10]。
目 录
一、引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1
(四)学生社团活动的理论基础 3
(五)研究方法 4
(六)相关概念阐析 4
二、S小学社团活动的开展现状分析 4
(一)S小学开展社团活动的指导思想 5
(二)S小学社团活动的展开 5
(三)S小学开展社团活动的条件 10
三、S小学社团活动的优点及不足 11
(一)S小学开展社团活动的优点 11
(二)S小学开展社团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2
四、影响小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 13
(一)社团活动场地不足 13
(二)社团活动资金不足 13
(三)选课流程不够合理 14
(四)参与社团活动的师资力量不足 14
(五)学生年龄特点 14
五、小学社团活动的发展策略 14
(一)明确社团活动的指导思想 14
(二)丰富小学生社团种类 15
(三)规范选课流程 15
(四)完善社团活动的评价与反馈工作 15
(五)提升社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活动的课程质量,重点培养精品社团 16
(六)争取更多活动场地 16
参考文献 18
附 录 19
致 谢 22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国内教育改革的深化,人们对素质教育愈发重视,内容丰富有趣的社团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逐步由高等教育向小学教育普及。小学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的共同展开,让小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得以在生活中进行运用,同时也给小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社交平台,使得小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
在小学教育专业学习中,笔者结合所学课程及教育理论,关注小学社团开展情况,希望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小学生社团进行研究,从而对小学生社团的更好开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和参考。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 研究目的
通过对小学社团活动进行现状研究,了解小学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从而引导小学社团活动更好地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其他小学社团活动开展的参考。
2. 研究意义
笔者在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应用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中心主义课程理论、经验教育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思想等理论,在研究过程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拓展这些理论,从而使相关教育理论得到更好的完善。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在知网中,以“学校社团活动”为主题名,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得到106条结果。笔者查阅了其中较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1. 历史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文中提出了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理念和教学观[1]。要求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另外还提出教学应从“关注学科”转变为“关注人”。教育观的转变导致了学校课程形式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便在学校兴起了。
(2)课程设置的变化
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可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2]。伴随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开始逐渐重视起了综合课程。吕婷在《综合课程改革的重点问题探究》一文中提出,综合课程弥补了分科课程学科内容间交叉的不足、相互关联各学科知识、从而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已成为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课程类型[3]。伴随综合实践活动的大量开展,社团建设也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课外活动与兴趣小组的演变
随着大学中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这一课程形式也逐渐渗透进小学中。梁鹂莉在《以社团建设促进小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研究》中提出,小学生社团发展的起源可以归整于两个层面,一是少先队红领巾特色活动和“雏鹰假日小队”在学校的新发展二是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发展[4]。也就是说,这些活动给小学社团的开展提供了样本。
2. 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1)学生社团活动的分类及特点
王锋在《教育生态视域下江苏高教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出,当下国内的学生社团可以按照学校层次进行分类,例如大学社团、中学社团、小学生社团等等[5]。就小学而言,其社团活动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则相对简单和童趣,一般来说都是按活动内容分类[6]。
小学生社团虽同样有多样性、自主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7],但不同的是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不具备自发组织建设社团活动的能力,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所以小学社团活动不具有自发性和独立性,而是具有赖师性的特点[8]。
(2)学生社团活动的作用
就社团活动的作用来说,大部分学者对社团活动都是比较支持和肯定的,认为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小学还是高校,校园社团组织及其活动在校园生活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祝雪虎在《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特点和作用》一文中提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及主体地位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丰富校园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9]。杨宝忠则从学生和学校两方面阐述了学生社团的作用,表明了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深远意义[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