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律动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苏州三所幼儿园为例

幼儿园律动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苏州三所幼儿园为例[20191209124037]
内容摘要:律动活动是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协调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活动。律动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经常采用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对苏州三所幼儿园的6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了律动教学的重要性,但是还存在个别教师音乐律动素养较低,教学方式较传统,教学材料配备不充足等问题。针对这些现状,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最后从加强师资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加大对律动教学材料投入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律动活动音乐幼儿园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1
(一)选题缘由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文献综述1
(一)概念的界定 1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 2
(三)国内的相关研究 4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5
(一)研究内容 5
(二)研究对象 5
(三)研究工具 5
(四)研究方法 5
四、研究结果 6
(一)幼儿园师资情况6
(二)幼儿园律动教学实施情况8
(三)幼儿园律动教学教材配备情况10
五、律动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5
(一)幼儿园师资问题分析10
(二)幼儿园律动活动实施的问题分析12
(三)幼儿园律动教学材料配备的情况分析14
六、苏州市幼儿园律动活动的对策研究14
(一)加强幼儿园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14
(二)深化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改革15
(三)加大幼儿园对律动教学活动的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 16
七、结语17
附录 18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2
幼儿园律动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以苏州三所幼儿园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缘由
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期间常常看到老师要求幼儿随着音乐在位子上做一些拍手、翻手、跺脚等一系列动作。笔者根据观察发现,一些上课很调皮经常不听老师口令的幼儿一听到音乐也会跟着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我对这样的教学活动很感兴趣,所以进行了研究。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这个教学方法叫做律动教学法。因此笔者进行了对律动教学的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基于国内外专家对于幼儿园律动教学的研究成果,结合相关的律动活动的教学实践,总结并提升对于幼儿律动教学的理论认知。希望通过笔者的建议更好地促进幼儿园律动教学活动。
本研究的意义:让教育者更加关注到幼儿园律动教学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探究其价值所在。笔者依据幼儿律动教学相关的理论基础,对幼儿律动教学现状提出针对性意见;为幼儿教师在律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策略提供相应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的界定
1.律动
“律动”这两个字是希腊语变化发展而来的,原意是美好、均衡、调整的意思。瑞士音乐学家达尔克罗兹曾经说过:“律动的特点就是通过人身体有节奏的摆动来表现不同音高,不同速度和不同内容的音乐。律动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有规律地、反复地进行某一动作或一组动作的活动。
2.幼儿律动
幼儿律动是幼儿在乐曲、歌曲、舞蹈、体操或在有节奏器材的伴奏下,以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感训练为中心的音乐舞蹈教育教学的综合性活动。
3.律动教学
律动教学是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身体各部的动态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进行音乐素质培养的目的。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
1.关于律动教学法的研究
律动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身体动作体验和培养节奏感,以加强对音乐的注意与记忆,达到促进学生自我表现的愿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动力,这与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创造型”人才是一致的。所以国外有很多教育学家专门研究律动教学法,希望能明确律动教学的意义并且研究出了很多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教学方法。主要为下面三大体系的研究。
(1)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人类最本能的音乐,它是人类本能性自然、直接、即兴的流露。“原始的节奏”是人类脉搏跳动、呼吸及内心情绪起伏的体现。由此可见,奥尔夫是力图通过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即兴演奏,通过与动作、与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节奏,以唤起几乎一切人(特别是儿童)身上潜存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人们自然、自发的要求。他根据音乐的始源和发展规律即音乐生理——心理法则,建立起来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是合理、科学、有效的。所以国外的幼儿园经常借鉴节奏练习法进行教学。
奥尔夫还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我们现在从奥尔夫教学体系中归纳出以下几种节奏练习方法:
① 语言节奏练习
通过民谣、儿歌,让儿童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人们通常将这种方式与语言、音乐相结合进行教学。
② 声势练习
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法。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幼儿自己创造节奏型(为儿歌、歌曲伴奏)积累素材。人们常将其与音乐艺术相结合进行教学。
③ 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
在拍手、拍腿、跺脚的声势训练基础上,进行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人们常在歌曲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
④ 轮说节奏练习
在以节奏型为基础的说儿歌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将幼儿分成两组或三组进行轮说,这不仅能加强幼儿的节奏记忆能力,同时为今后学习轮唱奠定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人们常用这种方法教授幼儿歌曲。
⑤ 变奏节奏练习
同一首儿歌可用不同的节奏分别说。也可用不同的节奏同时说。各种不同节奏则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这种方法被用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同时锻炼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2)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柯达伊认为,简练、淳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曲是引导孩子热爱民族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所以要以民族音乐为基础。二是将歌唱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柯达伊认为只有儿童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才可能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唱歌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又有实效的途径。三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柯达伊倡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法”,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来进行教学。
(3)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
从以上三种教育方法可以看出律动,是幼儿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无论是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还是德国奥尔夫的节奏教学,都强调用身体的动作去理解、再现音乐。在音乐活动课上,给幼儿创造律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律动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的感受。这三种先进的教育方法都十分注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三)国内的相关研究
1.研究现状
国内的很多专家就十分关注律动教学,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法》中就有提到律动教学活动。陈鹤琴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他反对单纯音乐技能的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1990年,我国在日本学习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缪力女士就将日本石井亨江崎正刚的《快乐的体态律动——儿童体态律动课例选》介绍到中国,并且还专门开办了《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师资培训班》。徐卓娅老师还在《韵律活动》一书中介绍了幼儿园韵律活动的教育价值,幼儿园韵律活动教育教学要点,幼儿园韵律活动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韵律活动教育教学实践体会等内容。
2.发展趋势
律动教学不仅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被广泛运用于舞蹈、歌剧、戏剧学校以及特殊教育和音乐治疗领域。我们在研究这个课题时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结合国外音乐教育的丰富经验,总结我国的优秀经验,探讨音乐教育的规律,从而提出更好的律动教学方案。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研究内容
笔者深入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对幼儿园的律动活动现状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幼儿园师资情况、律动教学实施情况和律动教学材料配备情况,对这些状况进行分析,指出其中的不足,并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苏州市三所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笔者选取了常熟两所省属示范幼儿园和一所苏州私立幼儿园进行调查研究。此次研究抽取三所幼儿园小、中、大班共60名教师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我编制的问卷调查进行研究。本次调查时间从2013年的9月到2013年的10月为止,在此期间共发出问卷60份,收回60份,有效率为100%。调查目的在于客观的了解教师的想法以及律动教学实施的状况,问卷调查不写姓名,仅作分析参考。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在调查开始之前,笔者设计了名为《苏州市幼儿园律动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由接受调查的幼儿老师进行填写,问卷有14道选择题,主要是关于师资状况、律动教学活动现状和教学材料等问题。
2.观察法
深入到三所幼儿园的小、中、大班的律动教学活动中去,仔细的观察律动教学活动中活动的目标、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情况。除此之外,幼儿园教师任何涉及到律动的行为都要进行观察。
3.访谈法
采用直接的访谈方法对个别教师进行访谈活动。力求广泛的了解教师的工作态度等深层次的内容。
4.文献法
笔者从中文期刊网搜索大量关于幼儿园自主性游戏的期刊、报告,结合之前积累的关于幼儿律动的书籍、文献,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维度的划分,从而归纳总结出已有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结果
(一)幼儿园师资情况
幼儿园律动律动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师资问题。如果有了科学的教学内容、系统的教学计划而缺少优秀的师资队伍,那么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师的素质能力本质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笔者对幼儿园师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调查的基本情况:
1.师资年龄结构
表1教师年龄基本情况
30岁以下 30-40岁40岁以上
人数152520
百分比25%41.6%33.3%
表2教师教龄基本情况
7年以下教龄 7-17年教龄 17年以上教龄
人数 15 25 20
百分比 25% 41.6% 33.3%
从表1和表2看出青年教师所占比例比较少,老教师所占比例很大。年轻教师教龄短、实践经验少、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由于缺少足够的教学经验,这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不够,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而老教师经验充足但普遍缺乏创新意识。
2.师资专业情况
表3教师的音乐素养
对音乐乐理知识 的掌握对声乐、钢琴、舞蹈等 专业技能的掌握对各种音乐教学法(奥尔夫等)的了解
完全掌握基本掌握粗浅掌握全都掌握掌握其中2项掌握其中一项没有掌握的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不了解
人数5152048282001545
百分比8.3%25%33.3%6.6%13.3%46.6%33.3%025%75%
表4师资专业情况
音乐师范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其他
人数 4 35 1 20
比例 6.6% 58.3% 1.6% 33.3%
从表4的师资专业情况来看音乐师范的教师为6.6%,没有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的学前专业的教师占58.3%,甚至还有34.9%的教师是不具备学前教育资质的人员。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师的专业构成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
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幼儿教师虽然都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院校,但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在音乐乐理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比较差,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能基本掌握。在专业技能方面只有19.9%的教师能掌握两项以上,还有46.6%的教师仅掌握其中一项以及33.3%的教师是一项技能都不会的。这些老师的专业技能就相对欠缺;在对各种音乐教学法的了解方面,基本没有老师熟悉和了解国外三大音乐教学法,75%的教师不很清楚或从没听说过。可见幼儿园教师的音乐理论以及技能素质整体偏低,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音乐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幼儿园律动教学实施情况
1.教师对律动活动的态度取向
在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主要有以下内容:
从图1中可以看出,目前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大多以歌唱活动和音乐赏析活动为主。高达67%的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采用歌唱活动,17%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音乐赏析;只有8%的教师选择律动活动;选择打击活动的教师比例和律动活动一样都是比较少的。
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的真正要意,在具体的教学中简单地认为音乐教育就是教会幼儿唱歌、跳舞,忽视了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幼儿创造性的培养。在当今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幼儿园指导纲要》的目标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1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