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教师奖励行为研究——以A幼儿园为例

幼儿园小班教师奖励行为研究——以A幼儿园为例[20191209124722]
内容摘要:本研究立足于A园小班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的奖励行为,采用文献法、事件取样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整合和分析,发现小班教师奖励在主题、类型、方式、对象、频次、场合和时间段上的差异,并从社会、教师和幼儿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小班教师奖励行为的因素,从而探讨和反思小班教师奖励行为中的一些偏差和不足,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小班教师奖励行为中的不足提出解决意见,从而为幼儿教师在实践中更科学地使用奖励提供参考。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小班教师奖励行为奖励差异
目 录
一、前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相关研究及概念界定 2
(一)理论基础 2
(二)研究现状 3
(三)概念界定 5
三、研究方案 6
(一)研究方法 6
(二)研究步骤 6
(三)研究对象 7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7
(一)幼儿园小班教师奖励行为的现状 7
(二)影响小班教师奖励行为的因素 12
(三)小班教师奖励行为中的偏差与问题 14
五、总结与建议 18
(一)及时奖励,多种奖励相结合,增强针对性 18
(二)关注小班幼儿在园生活,提高他们生活能力 18
(三)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别差异 18
(四)增强内部动机,警惕奖励沦为 “活动目的” 19
(五)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19
(六)关注奖励后继行为的发生 19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2
致 谢 23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对学前教育的研究逐渐转向以儿童为中心,再加上近年发展起来的赏识教育,奖励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得到很多教师和家长的肯定。
首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①中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在《幼儿园工作规程》②中也明确规定,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③中提出过,奖励是比惩罚更有效的维持纪律的方法;洛克在《教育漫话》④中也指出,适宜的奖励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些都为幼儿园中奖励的运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次幼儿园中的奖励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幼儿教师通过对幼儿进行多种奖励,如代币制、小贴纸、小红花、糖果、口头表扬等,满足幼儿渴望赞美的天性,给予幼儿肯定和认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总能观察到幼儿受到各种不同的奖励,无论是对班级常规的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还是对幼儿自身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在实习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了幼儿园中一些存在问题的奖励行为:教师在放学前大规模发放奖励贴纸;日常教学活动比公开课中奖励少,甚至为零;女孩受到的奖励多,男孩受到的奖励少,特别是调皮的男孩等等。这些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继而产生了对教师奖励行为的研究兴趣。由于实习的班级是小班,所以笔者决定对幼儿园小班教师奖励的主题、方式等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了解小班教师奖励行为的现状,分析原因,发现其中的偏差与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意见,从而为小班教师更好地运用奖励提供一定的参考。
2.研究意义
虽然奖励这种积极正面的评价手段已经受到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肯定和采纳,日益成为学前教育的“焦点”,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在幼儿教师的奖励行为中还存在着各种偏差和问题。笔者研究小班教师奖励行为,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不足,并结合相关的理论,探讨和提出一些解决意见,从而使小班教师的奖励行为更具科学性和教育性。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幼儿都有值得肯定和赞美的地方,而奖励正是对幼儿的一种正面强化,是一种积极的肯定评价。正确地运用奖励,对促进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关研究及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1.经典行为主义
经典行为主义主张“S-R”(刺激-反应)理论,它有这样一句名言: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用刺激来引起行为和反应的变化,①反应之前的刺激物被称为强化物。也就是说教师先给予幼儿一个“做好这件事就可以得到奖励”的刺激,才能引起幼儿行为的变化。其实这是一种直接的外部控制行为机制。这种强化可能在一次或者短时间内的作用很大,但是一旦该刺激取消,那么幼儿的行为就不会相应地发生教师所希望看到的变化。
2.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即操作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方式是“R-S”(反应—刺激)。②不同于经典行为主义的是先反应,然后再用刺激物进行强化。其实这是一种间接的外部控制行为机制,其实质与经典行为主义是一致的,都属于外部控制机制。经过多次的刺激和强化之后,行为会发生所期望发生的变化,但是一旦撤销这种强化,可能就会减弱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或者行为不发生变化。
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还指出强化的个体差异与情境性。③在一定情景起强化作用的,但在另一情景中不一定起强化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奖励的时候,要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奖励。
3.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指出,个体的学习往往不是通过简单的“刺激—反应”而实现的,而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以及随后受到的强化而习得的。其中,他通过实验证实了榜样学习的作用。对榜样行为的观察与学习,可以促进自身行为向着榜样行为的方向改变,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儿童最喜欢模仿曾获得荣誉或得到教师表扬的儿童的行为,而受到教师批评惩罚的,不是儿童喜欢模仿的对象。④由此可见,奖励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寻求更高一级的需要。幼儿需要赞美是一种天性,而奖励正体现了教师对幼儿这种天性的尊重和满足。
5.动机学习理论
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布鲁纳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而不是外部动机。他还把好奇心称为“儿童内部动机的原型”。①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奖励时,不能把奖励当成一种教育目的,而应该是一种教育手段,并用其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1)榜样示范、纪律维持中突显奖励作用
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幼儿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奖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逐渐成为学前教育研究的“焦点”。刘俊在他的论文中提出:赏识教育风行时,虽然不同意完全以表扬和鼓励的方式进行教育,但对幼儿还是应该多进行鼓励和表扬。②而对于那些调皮的幼儿,教师更应该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他们,用积极期待取代消极否定,这样才能切实促进幼儿的发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也就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③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让个体在观察他们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过程中学习。对幼儿个体的奖励,可以让幼儿表现出教师所期望的行为表现,从而达到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的作用。即对个体的奖励可以用来进行集体教育。④
相比于批评与指责,表扬与奖励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奖励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⑤幼儿有了自我肯定的内在动力,那么他将会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奖励除了能够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在纪律的维持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郑三元在《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中就指出奖励是常规管理的三种约束力之一。
(2)否定奖励,“奖励”易沦为控制手段
很多学者认为奖励对幼儿的发展作用很大,但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刘晶波就对奖励在幼儿园中的功能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很多时候,奖励容易沦为成人控制幼儿的一种手段,让幼儿因外界的诱惑放弃自己的原则。这样滥用奖励会滋生他们以后的非道德行为,让他们的人格面临危机。①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把外在的奖赏与幼儿的兴趣相结合来进行思考,克服成人中心思想;②同时还要考虑幼儿的需要,因为奖励方式只有在幼儿需要时,才能发挥它的有效性。③奖励虽然是塑造行为的手段,但必须恰当运用,否则会强化不良行为,甚至削弱学生的内部动机。所以在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学习时,要合理地运用各种奖赏手段。④
(3)教师反思奖励行为,促进专业成长
随着教育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幼儿教师开始对自身的奖励行为开始反思,那么奖励就不仅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沃克研究教师职业时提出了“关键事件“的概念,即幼儿教师专业中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对教师的专业观念、态度等产生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而对关键事件的反思,可以引发教师对教育态度、观念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而奖励也是一种关键事件,对教师反思自己的专业观念、专业态度等具有重要作用。⑤
2.国外研究现状
(1)奖励运用不当,损害个体内部动机
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论述了奖励是比惩罚更有效的维持纪律的教育方法。马卡连柯认为正确地合理地使用惩罚和奖励是纪律教育的主要方法。他认为奖励是激励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方法,也是使他们相信自身力量的一种方法。但是,只有当奖励运用得正确时才具有教育价值。慎用奖励、考虑幼儿的需要、具有教育意义是奖励的原则,但任何奖励都不能事先承诺。集体奖励能够间接地教育个体,所以集体奖励的效果比个人奖励的效果更大。当然,奖励应该与惩罚相辅而行。⑥
十七世纪英国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的德育部分指出: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取儿童的欢心,也应该同样小心地避免。⑦儿童是一种具有理性的动物,在其德行的养成过程中,成人如果用奖励使儿童从事某项他不愿做的事,却以满足了他其它欲望为代价,那么这样的奖励方式将是不适宜的,并且会进一步滋长他心中罪恶的源泉。
行为主义者认为任何能保持或增加行为频率的东西均可作为强化物。⑧奖励看似是一种积极的强化物,但奖励对个体的作用,摩根认为还与个体对奖励的看法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个体把奖励看做目标,个体的内部动机将会受到损害,奖励的目的就没有达到;相反,如果个体把奖励看成是提供有关成功的信息时,个体的内部动机则会增强,奖励的真正目的也就达到了。
(2)奖励的双面性不可否认
奖励的积极作用确实存在,但奖励作用的双面性也是不可否认的。科恩在他1993年出版的《惩罚与奖励》一书中提出奖赏的有效性普遍被社会夸大,并且从养育孩子、教育学生、管理员工几个方面讲述了奖赏对内部动机的破坏。①
(三)概念界定
1.奖励
心理学认为,在行为发生后给予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具有维持或增强行为倾向的效果时,就称之为奖励。②
教育学认为,奖励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好评。它可以使学生思想行为中的优点得到发扬,并引起巩固这些优良思想品德的愿望和信心。③
德育词典中指出,奖励是对学生的行为和表现的思想做出肯定的评价,用以巩固和发展他们的优良行为的方法。④
鉴于这几种形式的奖励概念,本研究中将奖励界定为:奖励是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出现的一些被教育者认同和肯定的思想和行为给予表扬,促使其能够保持下去。
2.奖励行为
奖励行为是指教育者为了能够肯定和促进幼儿的某种良好行为,促使其良好行为产生或继续而采用的方式方法。即具体的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师对幼儿的奖励。对奖励行为的研究,即是对奖励这种具体的教育实践的研究。
在本研究中,将奖励行为划分为正式奖励和非正式奖励。正式奖励是指幼儿园自成体系,由班级留存,事后仍可查找的奖励方式。如代币制,即幼儿获得奖励时,教师给予与奖励相当的奖励贴纸(不同类型的贴纸之间具有一定的转换标准,如1个大苹果贴纸=3朵小红花),累积一段时间,当贴纸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兑换奖品(如每收集100朵小红花,就能获得一份文具)。
非正式奖励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对幼儿实施的主观奖励,具有情境性和主观性。非正式奖励一般包含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主要包括奖励贴纸、糖果等。这里所说的奖励贴纸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受幼儿的表现、自身的情绪情感等影响没有固定标准和要求,而给予幼儿的各种形式的奖励贴纸。糖果受幼儿的喜爱,尤其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更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奖励,是小班典型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主要包括言语表扬、行为表达、给予特权等。其中言语表扬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示对幼儿奖励、鼓励和肯定幼儿行为的语言形式,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能行的!行为表达则是教师对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某些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表示理解、赞扬的肢体语言表达。如教师蹲下来轻抚幼儿、抱抱幼儿、对幼儿微笑、给予幼儿鼓励的眼神、为幼儿鼓掌等。给予特权是指幼儿做出教师满意的好的行为后,教师满足幼儿内心的愿望,给予他做某件事的权力。如让幼儿当一天的小班长,在其他幼儿还没完成教师的绘画任务时,让抢先完成任务的他先去区角游戏中玩。
在幼儿园正常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较多地使用非正式奖励,所以本研究多数围绕非正式奖励的内容展开。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广泛查阅和收集国内外相关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梳理和整合,便于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使用
2.观察法:笔者深入幼儿园小班,实地观察小班幼儿教师奖励行为的情况。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即从教师的奖励行为开始至幼儿的反馈行为为一个事件进行观察,并制定相应的观察表格进行记录与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访谈法:在本次调查中,还通过与小班幼儿教师的非正式谈话来获得资料,为调查研究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材料依据。
4.案例分析法:在本次调查中,深入幼儿园小班,搜集了很多关于幼儿教师奖励行为的案例,笔者将结合收集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加以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
(二)研究步骤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1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