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介入中班角色游戏的调查研究

教师介入中班角色游戏的调查研究[20191209124851]
内容摘要:角色游戏是指幼儿以模仿、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中班幼儿处于联合游戏阶段,想与人交往却缺乏交往的技能,所以常与同伴在角色游戏中发生纠纷,因此教师有必要介入中班的角色游戏。本研究在搜集相关书籍、查阅文献资料,对文献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常熟甲、乙两所公办幼儿园中的各2个中班进行角色游戏时教师介入的真实情景,了解教师介入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情况与特点,将教师介入情况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在与8位中班幼儿教师访谈的基础上,对教师介入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事件进行情境剖析,深入分析教师介入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时存在的问题和介入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期望为中班幼儿教师提出有效建议,提高中班幼儿教师介入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实际水平。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介入行为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的缘起 1
(二)概念的界定 2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二、研究综述 4
(一)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时机 4
(二)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方法 5
(三)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影响 6
(四)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问题 7
三、研究过程 8
(一)研究对象 8
(二)研究方案 8
(三)研究方法 8
四、教师介入中班角色游戏的现状 8
(一)教师介入中班角色游戏的频率 8
(二)教师介入中班角色游戏的时机 10
(三)教师介入中班角色游戏的互动节奏 11
(四)教师介入中班角色游戏的方法 11
(五)教师介入中班角色游戏的效果 13
五、教师介入中班角色游戏现状中的问题 15
(一)高频率低效果 15
(二)节奏把握不当 15
(三)忽略同伴互动 16
六、教师介入中班角色游戏的影响因素 17
(一)教师是否介入中班角色游戏的影响因素 17
(二)教师何时介入中班角色游戏的影响因素 18
(三)教师以何种方法介入中班角色游戏的影响因素 19
七、结论与建议 21
(一)结论 21
(二)建议 21
参考文献 24
附 录 25
致 谢 28
一、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理论的不断成熟、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日益关注,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以对学前教育领域进行规划和指导。其中《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显然,幼儿园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已经被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对于游戏的研究也是笔者很感兴趣的内容。在粗粗浏览完邱学青老师的《学前儿童游戏》后,笔者发现游戏包含内容的范围之广令人咋舌,如浩瀚海洋无边无际。从自身实习的经验和感受出发,综合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终我将研究方向指向了教师介入中班幼儿角色游戏。
当我们把角色游戏放入学前教育这个领域来研究后,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是“自由活动”还是“教育活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教师对待幼儿角色游戏的态度:是放任自流还是适当介入。对于幼儿来说,角色游戏无疑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将幼儿园的角色游戏看作是“自由活动”也是对幼儿“主体性”的强调,但笔者认为既然幼儿园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前儿童进行集体教养的教育机构,幼儿园角色游戏必然带上了“教育”的烙印,成为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幼儿园的角色游戏兼具自然性和教育性,既是一种“自由活动”,也是一种“教育活动”。正是幼儿园角色游戏的这种双重特性为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提出了挑战:既不破坏游戏的自主性,又能体现教育意义。
之所以选择介入中班的角色游戏,主要是从学前儿童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出发。小班幼儿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阶段,没有角色意识,受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限制,不会与同伴交往,角色游戏玩得较少。中班幼儿处于联合游戏阶段,想与人交往却缺乏交往的技能,所以常与同伴发生纠纷。大班幼儿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具有和同伴合作、交往、分享的意识和能力。基于小、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可能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介入。
教师有技巧的介入角色游戏能为儿童提供巨大的学习潜力,那何时介入能对角色游戏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何种方式的介入才是推动游戏顺利发展的最佳选择?什么时机、哪种方式又会阻碍和打断幼儿的角色游戏?时机与方式的选择之间是否有特定联系或存在特定公式?应该如何取舍?哪些因素会对教师介入角色游戏产生影响?这些因素是否可以进行人为的控制和调节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也使我对“教师介入中班角色游戏”这一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研究的愿望。
(二)概念的界定
1.角色游戏的定义及特点
(1)角色游戏的定义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以模仿、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由主题、角色、材料、情境、规则等要素组成,它具体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游戏动作、情境的假设、游戏的规则和游戏主题。如:娃娃家、医院、商店等。幼儿主要通过模仿扮演教师、同伴、熟悉的成人等角色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2)角色游戏的特点
从整体上看,幼儿园角色游戏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创造性、过程性和变化性。创造性是指角色游戏是对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再现;过程性是指角色游戏从开始到结束有完整过程,所占时间较长,条件较复杂;变化性是指角色游戏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内容随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从具体结构上看,角色游戏扮演的角色具有多样性,游戏中的物品具有假想性,假想的游戏动作和情景具有概括性,游戏规则具有内隐性,游戏主题具有社会性。
2.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
(1)身体与动作的发展
中班幼儿处于儿童早期,相对于婴儿期的快速生长,此阶段幼儿的身体发展保持相对平稳的速度。中班幼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迅速发育,脑重约达到成人的80%。大脑的日益成熟为幼儿各种动作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该阶段幼儿好动且动作灵活,能较为协调地掌握多种动作技能。走、跑、跳、爬等大肌肉运动发展良好,但小肌肉运动还不成熟。
(2)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中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有意行为发展起来。幼儿的记忆力有所提高,逻辑性初现,认知度也随之提高,已经能和成人自由交谈。所以此阶段幼儿好奇心增加,想象力丰富,开始刨根问底,对周围事物充满兴趣,凡事都想知道为什么。
(3)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中班幼儿已学会对别人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归因,能更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但是当遇到特别感兴趣的事物时,仍然会受情绪的支配,甚至会发生情绪失控的情况。中班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玩,获得了服从同伴和领导同伴的初步经验,此时他们开始有了嫉妒心,喜欢炫耀自己拥有的东西,能感受到强烈的愤怒与挫折。
综上所述,由于中班儿童身体和动作的发展,认识范围的扩大,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丰富起来,但游戏主题不稳定,处于联合游戏阶段。此阶段幼儿有较强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归属感,有与别人交往的愿望,却不具备交往的技能,容易与同伴发生纠纷。
3.对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行为的界定
(1)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行为的定义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行为又称“游戏干预”,是指成人通过直接介入幼儿的游戏从而对幼儿的游戏施加影响的行为,游戏介入的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
(2)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行为的目的和意义
幼儿游戏中经常因为技能上的困难和知识经验的缺乏而使游戏中断,而当有教师介入时,就能确保环境的安全,以及在幼儿需要时给予及时的支持。从而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增加游戏持续的时间,提高游戏的水平和质量,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使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学习和体验。
游戏中与教师发生积极交往的幼儿可能与教师建立更安全的依恋关系。所以教师适宜地介入到游戏中可以增进与幼儿的交流和沟通,密切与幼儿的情感,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为了游戏的顺利开展,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与其他同伴接触,渗透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方法,增进同伴间的友谊。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在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观察幼儿园中班进行角色游戏时教师介入的真实情况,了解教师介入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具体特点,将教师介入行为进行归类研究。针对具体的游戏情景,深入分析教师介入中班角色游戏的影响因素及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期望能提高中班幼儿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能力和水平。
2.研究的意义
引起幼儿教师对介入角色游戏的重视,为幼儿教师选择介入时机、介入方式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进而提高教师的介入水平,更好而全面的促进幼儿角色游戏的展开。另外,对进一步更好地贯彻纲要精神,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综述
20世纪末,我国教师介入游戏的理论开始成熟起来,公开发表的文章有近100篇,已经出版的论著有许政涛、陈宪的《幼儿游戏观察指导》(1998),李淑贤、姚伟的《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2000),庞丽娟的《教师与儿童发展》(2003)。而国外关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主张自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在西方学前教育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综合分析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时机
黄柳在《幼儿教育》期刊中提出:中班幼儿的游戏正在由平行游戏向合作游戏过渡,此时幼儿的合作水平、交往水平仍然低,常常会发生一些冲突。幼儿遇到困难、挫折、纠纷,正是表明幼儿产生了认知冲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教师介入角色游戏时机的分类主要从教师期待和儿童需要两个方面来分析。
1.教师期待
常璐在《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研究》中提出:教师介入游戏的时机选择可根据教师不同的介入目的将其分为回应幼儿、主动帮助、了解游戏、引导游戏、维持秩序、日常保育和教师工作7 种类型。华爱华的《幼儿游戏理论》一书中认为,介入时机中成人期待的因素主要指:当幼儿没有投入教师自己所构思的游戏想象情境时,教师需要介入。
2.儿童需要
关于教师介入角色游戏时机的研究中,大多学者是从幼儿需要的角度进行归纳的,所以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多。
(1)幼儿不能投入游戏时
黄玲燕在总结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机中提出:当幼儿对自己所进行的游戏并不投入时,教师适时的介入,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比较高层次的社会活动与建构游戏,增进社会与认知的发展。
(2)幼儿的游戏难以延续时
盲目地介入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会影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以及伙伴间的相互作用,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甚至于反感,所以当幼儿难以将游戏顺利延续的时候,教师可以介入游戏。王海英在《幼儿教育》期刊中认为决定教师介入幼儿活动的时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认知结” 出现时;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时。幼儿难以延续游戏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当幼儿难以与同伴沟通互动时;当幼儿一再重复自己原有的游戏行为时;当幼儿缺少材料,进行游戏有困难时;当幼儿发生游戏技能的困难时。
(3)幼儿向老师求助时
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达到介入的目的。对幼儿来说,教师是他们最信任、最信赖的人,所以在当其遇到困难、困惑时,就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向教师求助。这时,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推进游戏的开展,教师就要介入游戏。
(4)游戏中出现冲突或不良因素时
冲突普遍存在于幼儿同伴交往过程的互动行为中,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幼儿通过解决冲突事件学会相互协调各自的需要,学会谦让、协商、合作等解决策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因此教师适当地介入幼儿的冲突,引导幼儿解决冲突,有利于冲突正向价值的实现。幼儿游戏中的不良因素包括:出现危险、不安全因素;攻击性行为;游戏主题不够积极健康等。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介入。幼儿由于年龄较小,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难免会出现争吵、打架等行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调节,以使游戏顺利进行。
(二)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方法
在幼儿自主的游戏世界里,教师应本着尊重幼儿意愿,支持幼儿游戏行为的意念,避免不必要的无效介入。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方法按照不同的视角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从干预目的角度
根据教师的介入目的,介入角色游戏的方法可以分为:(1)评价幼儿的行为表现;(2)信息性咨询;(3)直接建议某种行为;(4)制止身体冲突;(5)参与幼儿游戏。而黄玲燕则按照干预目的将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分为:(1)隐性指导方式;(2)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3)提出问题,激发幼儿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2.从影响形式角度
邱学青从教师介入对游戏的影响形式的角度,将教师介入的方式分为:平行式介入法、交叉式介入法、垂直式介入法。而华爱华认为游戏干预方式包括平行游戏、共同游戏、现实对比三种。
3.从游戏环境角度
包红英通过实践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能有效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材料介入法、设疑介入法、情景介入法、规则介入法。根据不同的游戏情景,教师介入游戏有不同的方法。邱学青提出:指导幼儿游戏的策略有:(1)针对不同的年龄特征指导游戏;(2)针对不同的游戏主题指导游戏;(3)针对同一主题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指导游戏。
4.从游戏进程角度
陈瑜在《学前教育研究》中根据游戏的开展过程,提出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介入指导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细致观察,判断介入需求;(2)根据游戏内容,选择介入方式:语言提示、行为暗示、环境的隐性介入、直接干预;(3)观察幼儿反馈,及时退出游戏。王青莲在《科教文汇》中更加细致地阐述了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策略有:(1)教师要理解已制定的教育目标,对教育目标有清晰的认识;(2)用心观察是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的前提;(3)尊重幼儿的主体发展,是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的关键;(4)自我反思,促进教师更好地把握介入时机。
(三)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影响
教师介入游戏对幼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教师本身的行为特点以及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如果教师与幼儿是一种相互接纳、理解、支持的互动关系,教师的介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反之如果教师“导演”、支配幼儿游戏的进程,只会给幼儿的游戏带来负面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7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