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应对研究
教师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应对研究[20191209124256]
摘 要: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社会是合作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再受时空限制,联系更是密切,幼儿便是在这样的现状下茁壮成长。人与人之间或合作或竞争,难免意见不合,产生摩擦,Hantz(1987)指出:即使是积极的社会动作,如微笑、拥抱或帮助,接着都可能发生反抗。即冲突是不可预测更是不可避免的,处在发展中的幼儿更是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幼儿间的冲突发生频繁,如何用正确的冲突观和合理的方式来处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教师的重要工作,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科学大大影响着幼儿的成长。本研究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等对中班幼儿的同伴冲突及教师的应对策略进行质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维度,幼儿教师的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结果表明,在观念层面上幼儿教师对中班幼儿的同伴冲突有自我的理解,但在认识上仍存在片面性;在实践层面上幼儿教师首先都能恰当制止冲突,但在介入、解决冲突等应对策略上仍有不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归纳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特点等,并分析其冲突原因,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冲突观,能科学合理的应对幼儿同伴冲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同伴冲突幼儿教师策略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概念的界定 2
(一)幼儿同伴冲突 2
(二)幼儿同伴冲突事件的判定 3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3
(一)幼儿产生冲突的原因 3
(二)幼儿冲突的特征 4
(三)成人如何应对幼儿同伴冲突 4
(四)关于幼儿冲突的教师干预行为 5
四、研究方法及过程 5
(一)研究对象 5
(二)研究方法 5
(三)研究过程 6
五、教师应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现状 6
(一)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认识的现状 6
(二)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现状 8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2
六、积极应对幼儿冲突,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4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幼儿同伴冲突 14
(二)转变教师角色,做幼儿情感的关怀者 15
(三)运用教学活动提高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 16
(四)帮助冲突双方幼儿恢复友谊 17
七、结语 17
参考文献 19
附 录 20
致 谢 21
一、 问题的提出
我们处在一个合作化的社会,任何的发展都离不开合作,幼儿的发展也不例外,幼儿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碰到各种情境的人际冲突,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将“冲突”与“攻击”对等,这就意味着同伴冲突的教育价值会被忽略或抹杀,也会导致教师产生不良的教育行为,事实上同伴冲突却是幼儿学习同伴交往的自然历程,同时也会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社会性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教师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应该多给幼儿提供社会性交往的机会,并在孩子发生同伴冲突的时候予以正确的指导。
笔者在幼儿园实践过程中,不论是在小中大哪个年级的班级上,几乎天天都会发生同伴冲突事件,十分常见。因为物品拥有权的抢夺,因为排队先后顺序的争论,因为对待游戏观念不一致的争吵,等等,幼儿最常见的解决方式是哭闹和向老师告状。例如在小班,孩子年龄比较小,偏向选择哭闹的方式,而且嘴里常常会叫喊着妈妈,幼儿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是正确的一方、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以及对冲突的不满;而在中班,孩子偏向选择向老师告状,当事人和旁观者都会来向老师寻求解决办法,他们也很愿意向老师陈述冲突的起因及经过。那么不论是在小班还是中班,冲突最终还是要靠教师来调解,来向全班幼儿交代一个“结果”。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师对待同伴冲突事件的观念和解决方案变得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对待同伴冲突得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这是重中之重,这样才能在权衡整个事情后对孩子有合理的“交代”。
本研究旨在调查并分析目前幼儿教师对待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念层面上的认识以及教育实践中对待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表现,以此来凸显幼儿教师应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现状,找出幼儿教师在解决幼儿同伴冲突事件上的问题所在,透视其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科学应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建议。一方面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教师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应对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本研究能为幼教工作者把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冲突观转化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提供帮助。
二、 概念的界定
(一)幼儿同伴冲突
冲突是一种自然又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由于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对立对抗而形成的。在冲突的情境中,双方因为目标利益、感情利益等的不一致而发生分歧,有着外在的、显著的相互对立的表现,比如语言语气和言行举止会有相应的变化。
本文研究的是幼儿冲突,并且是幼儿冲突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在此要再次强调一个概念,那就是冲突不等同于攻击,Shantz说道:“冲突是一个双边的互动过程,它是以冲突的一方对另一方做出某种动作、要求,而另一方以某种反应与之对抗为标志;而攻击指个体所有恶意的推、咬、踢及其他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或在言语上侮辱、诋毁他人。”
我认为幼儿同伴冲突是指幼儿双方对同一件所关心的事物持不同看法,产生抵抗,由此引发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反对、抗议等挑战,产生了冲突过程。
幼儿的同伴冲突不是个体行为,而是双方互动着的社会性行为。在整个过程中,彼此间一直处于流动着的动态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双方幼儿采取策略来达到目的满足自我需要,实质上这也是幼儿间的一种人际交往方式,幼儿从起初的双方各执己见,粗暴相待,逐渐的转化为能充分表达自己想法后并聆听和采纳同伴的意见,由对立转化为和谐。因此幼儿同伴冲突间蕴藏着一定的教育契机和教育价值。
(二)幼儿同伴冲突事件的判定
一个幼儿同伴冲突事件是指一次完整的冲突过程。冲突总是处于双方意见产生分歧引发摩擦、矛盾开始的。本文所研究的中班幼儿由于处在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期,那么在当前事件中,由一方开启冲突行为的发生,另一方幼儿表达反对意见,展现反抗行为,有对立言行表现,那么一次幼儿同伴冲突事件就算是发生了。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 幼儿产生冲突的原因
大多数的研究者把幼儿产生同伴冲突的原因归结为两部分: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外在原因主要是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和媒体因素。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幼儿的抚养和教育使幼儿逐步获得了知识和技能,逐渐掌握了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从一个依靠本能生存的婴儿逐步发展成了符合社会规范的身心健全的社会人,家长一言一行都对幼儿有着榜样示范作用。当幼儿进入学校后,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和冲突也会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不健康的媒体内容会对幼儿成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幼儿不仅从这些暴力内容中学到具体的攻击性行为,而且还会将暴力看成解决冲突的唯一手段,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也有的学者认为环境也是其中的一大影响因素,独生子女家庭的原因导致幼儿失去了与兄弟姐妹的交往机会及互动经验, 缺乏必要的冲突、竞争经验, 且过多拥有老一辈所给予的溺爱、呵护, 由此造成了许多幼儿唯我独尊、自我中心、任性、霸道、自私、怯懦、不合群等个性。城市住在公寓化,幼儿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和适宜的场所。内在原因主要是年龄因素和个体因素差异。幼儿认知水平低,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控制能力差,道德意识和行为意识脱节。幼儿由于受到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 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神经类型、气质和性格也会千差万别。
(二) 幼儿冲突的特征
国外研究者Eisenberg和Garvey在1981年提出儿童同伴之间的交流遵循以下模式:92%的冲突事件的持续时间不超过10个回合,66%的情况下少于5个回合。Keefe和Benoit在1982年提出2—5岁儿童之间的言语冲突平均持续5个回合左右。国内研究者认为幼儿表现出的冲突行为由高到低分别是:推和推挤、拒绝与别人玩耍、毁坏物品、打、踢、咬人、骂人。幼儿冲突常常以三种方式结束,即积极结果(和平解决) 、中性结果(没有胜负之分)、消极结果(双方情绪愤怒,不欢而散)。其中, 中性结果发生的频率最高。幼儿之间的纠纷行为按纠纷表现形式分为说服型、恐吓型、挑逗型、强欺弱型和报复型。说服型又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而强欺弱型则相反。按照纠纷性质分为,争执型和攻击型。幼儿间的冲突有消极冲突和积极冲突之分,以冲突的起因为依据,将其为分由物导向与由人导向的冲突;以冲突的解决策略为依据,将其分为冲动——动作型冲突、单向——控制型冲突、双向——互惠型冲突;以冲突的结果为依据,将其分为积极结果、中性结果以及消极结果的冲突。
(三) 成人如何应对幼儿同伴冲突
教师要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聆听幼儿的心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需暗示幼儿自主解决,培养幼儿自我约束。要求幼儿通过角色互换法来解决冲突;帮助孩子们恢复友谊在适当的时候傲个旁观者,给孩子自主解决冲突的机会。教师要充分理解幼儿冲突的重要性,用专业的眼光挖掘并把握冲突的教育价值;其次在具体行为层面上遵循三种指导策略: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社会认知技巧训练。幼儿应对人际冲突的策略为强力维护策略,离开情境策略,同伴协商策略。教师采取的应对策略概括为三类:教师中心策略;幼儿中心策略;高权威策略。教师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简单反对或放任,直接指导,呈现争论,积极情感接触,修补关系等。
(四) 关于幼儿冲突的教师干预行为
国内学者对冲突干预的定义是教师针对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或幼儿行为与社会性规范和行为规则的冲突而进行的,用于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途径。冲突干预主要针对幼儿表现出的特殊问题,教师通过对问题或冲突的引导、调解或解决,实现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于积极性冲突,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幼儿闻人际交往技能的指导争训练;对于中性冲突,要教会幼儿自行解决的技巧和寻求发泄不良情绪的渠道;对于消极性冲突,要及时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国外学者Beaty,J.J.提出我们不能忽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儿章通过发展这种品质,能学会解决人际冲突,进而与他人和谐相处,而“他尊冲突转换策略”的核心就在于教师对冲突双方幼儿彼此感受及各自移情的关注。
四、 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苏州市S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该幼儿园是苏州市的一所新幼儿园。笔者选取该幼儿园中班的幼儿及其主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这三位教师教龄不一,分别有教学经验丰富的年级组长、刚入行两年的年轻教师、入行8年的教师。笔者分别在这三个班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观察,观察分析教师和幼儿在发生同伴冲突中的行为表现,并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为了方便笔者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整理,笔者设定三个教师分别为A教师、B教师和C教师。并对其他教师进行了正式和非正式的访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记录法、访谈法、文献法。深入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对一日生活中中班幼儿发生同伴冲突情况进行直接和全面的研究,力求获得真实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另外,运用访谈法对幼儿园教师关于幼儿同伴冲突观念上的认识进行调查。
1. 文献法
笔者从中文期刊网搜索大量关于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研究的期刊、报告,结合之前积累的关于幼儿同伴冲突的书籍、文献,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维度的划分,从而归纳总结出已有的研究现状。
2. 观察法
有目的的选取S幼儿园进行质的研究,以实习教师的身份进入该园的中班年级进行实习,对这三个班级的教师与幼儿在同伴冲突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与分析,力求在自然情况下全面了解幼儿园的真实教育生活。在该幼儿园实习三个月的时间内,有目的的选取三个班级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深入观察,重点观察教师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应对,包括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时间、在冲突中扮演的角色等等。此外,对幼儿园的其他日常生活也进行了全面的观察。
3. 访谈法
笔者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教师了解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认识与看法等,并对教师在解决幼儿同伴冲突中的一些行为进行深入了解;同时笔者在实习期间与幼儿一起活动、交流,了解幼儿在发生同伴冲突后的感受与行为。
(三)研究过程
首先确定研究的主题和步骤,并选取苏州市幼儿园——S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再在该园中班选择幼儿和教师作为观察对象,通过事件取样的方式来收集案例,把笔者在观察过程中看到的在同伴冲突事件中教师和幼儿的行为都以白描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案例收集上来之后进行分析,力图形成扎根理论。对教师所做的访谈进行整理分析,最后把研究结果以文本的形式呈现。
五、 教师应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现状
(一)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认识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采用访谈法对S园的教师关于幼儿同伴冲突认识的现状进行调查。
1. 关于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认识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同伴冲突发生率极高,从一个班级的常规来看,同伴冲突是一种扰乱班级秩序的行为,教师首先是排斥这种行为事件的发生,请看访谈记录:
“我每天的工作很忙,孩子精力旺盛,跑动跑西的,一旦有孩子发生矛盾时,我也照看不过来,总是忙着忙着手头的事情又要耽搁下来,真恨不得给他们每个人配个保姆呢。”
——教师B
“现在的孩子比较自私又不懂事儿,不知道要互相让着点儿,现在的媒体也不行,对他们的不良影响比我们那时候大多了。孩子间打打闹闹是天天的事儿,一会儿你抢他东西了,一会儿玩具分不过来了,你会儿他坐了你的椅子了,太常见了,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教师A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独苗,个个都是掌上明珠,到了幼儿园了,不能集宠了,事情就来了,不过中班孩子还好不像小班那样动不动就仰天大哭,哄也哄不过来。男孩子么你招惹我一下我招惹你一下,女孩子总喜欢‘我不跟你玩了!’‘我不跟你做好朋友了!’呵呵。不过想想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好看好玩的东西谁不喜欢呀。”
——教师C
在访谈中,笔者没有直截了当地问老师们“你认为什么是幼儿同伴冲突”,因此她们的回答都很自然,都是从班级日常事情说起或是谈论孩子,笔者还发现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认识还和她们的教龄有一定的关系,教龄长年纪大点的教师各色孩子教多了,幼儿间的冲突也见多了,也麻木了,因此只认为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只要不出事就没什么大问题,甚是不以为意;任职5年以上的教师工作未定型,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工作事务都比较繁忙,因此对幼儿同伴冲突比较反感;而作为幼儿园的新鲜血液、才工作的新教师对待孩子尤其有活力和兴趣,乐于参与到幼儿的各项活动中,对待幼儿同伴冲突的态度比较积极,更为愿意去耐心解决。
摘 要: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社会是合作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再受时空限制,联系更是密切,幼儿便是在这样的现状下茁壮成长。人与人之间或合作或竞争,难免意见不合,产生摩擦,Hantz(1987)指出:即使是积极的社会动作,如微笑、拥抱或帮助,接着都可能发生反抗。即冲突是不可预测更是不可避免的,处在发展中的幼儿更是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幼儿间的冲突发生频繁,如何用正确的冲突观和合理的方式来处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教师的重要工作,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科学大大影响着幼儿的成长。本研究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等对中班幼儿的同伴冲突及教师的应对策略进行质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维度,幼儿教师的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结果表明,在观念层面上幼儿教师对中班幼儿的同伴冲突有自我的理解,但在认识上仍存在片面性;在实践层面上幼儿教师首先都能恰当制止冲突,但在介入、解决冲突等应对策略上仍有不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归纳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特点等,并分析其冲突原因,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冲突观,能科学合理的应对幼儿同伴冲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同伴冲突幼儿教师策略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概念的界定 2
(一)幼儿同伴冲突 2
(二)幼儿同伴冲突事件的判定 3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3
(一)幼儿产生冲突的原因 3
(二)幼儿冲突的特征 4
(三)成人如何应对幼儿同伴冲突 4
(四)关于幼儿冲突的教师干预行为 5
四、研究方法及过程 5
(一)研究对象 5
(二)研究方法 5
(三)研究过程 6
五、教师应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现状 6
(一)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认识的现状 6
(二)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现状 8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2
六、积极应对幼儿冲突,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4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幼儿同伴冲突 14
(二)转变教师角色,做幼儿情感的关怀者 15
(三)运用教学活动提高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 16
(四)帮助冲突双方幼儿恢复友谊 17
七、结语 17
参考文献 19
附 录 20
致 谢 21
一、 问题的提出
我们处在一个合作化的社会,任何的发展都离不开合作,幼儿的发展也不例外,幼儿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碰到各种情境的人际冲突,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将“冲突”与“攻击”对等,这就意味着同伴冲突的教育价值会被忽略或抹杀,也会导致教师产生不良的教育行为,事实上同伴冲突却是幼儿学习同伴交往的自然历程,同时也会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社会性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教师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应该多给幼儿提供社会性交往的机会,并在孩子发生同伴冲突的时候予以正确的指导。
笔者在幼儿园实践过程中,不论是在小中大哪个年级的班级上,几乎天天都会发生同伴冲突事件,十分常见。因为物品拥有权的抢夺,因为排队先后顺序的争论,因为对待游戏观念不一致的争吵,等等,幼儿最常见的解决方式是哭闹和向老师告状。例如在小班,孩子年龄比较小,偏向选择哭闹的方式,而且嘴里常常会叫喊着妈妈,幼儿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是正确的一方、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以及对冲突的不满;而在中班,孩子偏向选择向老师告状,当事人和旁观者都会来向老师寻求解决办法,他们也很愿意向老师陈述冲突的起因及经过。那么不论是在小班还是中班,冲突最终还是要靠教师来调解,来向全班幼儿交代一个“结果”。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师对待同伴冲突事件的观念和解决方案变得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对待同伴冲突得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这是重中之重,这样才能在权衡整个事情后对孩子有合理的“交代”。
本研究旨在调查并分析目前幼儿教师对待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念层面上的认识以及教育实践中对待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表现,以此来凸显幼儿教师应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现状,找出幼儿教师在解决幼儿同伴冲突事件上的问题所在,透视其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科学应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建议。一方面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教师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应对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本研究能为幼教工作者把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冲突观转化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提供帮助。
二、 概念的界定
(一)幼儿同伴冲突
冲突是一种自然又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由于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对立对抗而形成的。在冲突的情境中,双方因为目标利益、感情利益等的不一致而发生分歧,有着外在的、显著的相互对立的表现,比如语言语气和言行举止会有相应的变化。
本文研究的是幼儿冲突,并且是幼儿冲突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在此要再次强调一个概念,那就是冲突不等同于攻击,Shantz说道:“冲突是一个双边的互动过程,它是以冲突的一方对另一方做出某种动作、要求,而另一方以某种反应与之对抗为标志;而攻击指个体所有恶意的推、咬、踢及其他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或在言语上侮辱、诋毁他人。”
我认为幼儿同伴冲突是指幼儿双方对同一件所关心的事物持不同看法,产生抵抗,由此引发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反对、抗议等挑战,产生了冲突过程。
幼儿的同伴冲突不是个体行为,而是双方互动着的社会性行为。在整个过程中,彼此间一直处于流动着的动态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双方幼儿采取策略来达到目的满足自我需要,实质上这也是幼儿间的一种人际交往方式,幼儿从起初的双方各执己见,粗暴相待,逐渐的转化为能充分表达自己想法后并聆听和采纳同伴的意见,由对立转化为和谐。因此幼儿同伴冲突间蕴藏着一定的教育契机和教育价值。
(二)幼儿同伴冲突事件的判定
一个幼儿同伴冲突事件是指一次完整的冲突过程。冲突总是处于双方意见产生分歧引发摩擦、矛盾开始的。本文所研究的中班幼儿由于处在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期,那么在当前事件中,由一方开启冲突行为的发生,另一方幼儿表达反对意见,展现反抗行为,有对立言行表现,那么一次幼儿同伴冲突事件就算是发生了。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 幼儿产生冲突的原因
大多数的研究者把幼儿产生同伴冲突的原因归结为两部分: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外在原因主要是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和媒体因素。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幼儿的抚养和教育使幼儿逐步获得了知识和技能,逐渐掌握了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从一个依靠本能生存的婴儿逐步发展成了符合社会规范的身心健全的社会人,家长一言一行都对幼儿有着榜样示范作用。当幼儿进入学校后,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和冲突也会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不健康的媒体内容会对幼儿成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幼儿不仅从这些暴力内容中学到具体的攻击性行为,而且还会将暴力看成解决冲突的唯一手段,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也有的学者认为环境也是其中的一大影响因素,独生子女家庭的原因导致幼儿失去了与兄弟姐妹的交往机会及互动经验, 缺乏必要的冲突、竞争经验, 且过多拥有老一辈所给予的溺爱、呵护, 由此造成了许多幼儿唯我独尊、自我中心、任性、霸道、自私、怯懦、不合群等个性。城市住在公寓化,幼儿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和适宜的场所。内在原因主要是年龄因素和个体因素差异。幼儿认知水平低,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控制能力差,道德意识和行为意识脱节。幼儿由于受到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 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神经类型、气质和性格也会千差万别。
(二) 幼儿冲突的特征
国外研究者Eisenberg和Garvey在1981年提出儿童同伴之间的交流遵循以下模式:92%的冲突事件的持续时间不超过10个回合,66%的情况下少于5个回合。Keefe和Benoit在1982年提出2—5岁儿童之间的言语冲突平均持续5个回合左右。国内研究者认为幼儿表现出的冲突行为由高到低分别是:推和推挤、拒绝与别人玩耍、毁坏物品、打、踢、咬人、骂人。幼儿冲突常常以三种方式结束,即积极结果(和平解决) 、中性结果(没有胜负之分)、消极结果(双方情绪愤怒,不欢而散)。其中, 中性结果发生的频率最高。幼儿之间的纠纷行为按纠纷表现形式分为说服型、恐吓型、挑逗型、强欺弱型和报复型。说服型又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而强欺弱型则相反。按照纠纷性质分为,争执型和攻击型。幼儿间的冲突有消极冲突和积极冲突之分,以冲突的起因为依据,将其为分由物导向与由人导向的冲突;以冲突的解决策略为依据,将其分为冲动——动作型冲突、单向——控制型冲突、双向——互惠型冲突;以冲突的结果为依据,将其分为积极结果、中性结果以及消极结果的冲突。
(三) 成人如何应对幼儿同伴冲突
教师要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聆听幼儿的心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需暗示幼儿自主解决,培养幼儿自我约束。要求幼儿通过角色互换法来解决冲突;帮助孩子们恢复友谊在适当的时候傲个旁观者,给孩子自主解决冲突的机会。教师要充分理解幼儿冲突的重要性,用专业的眼光挖掘并把握冲突的教育价值;其次在具体行为层面上遵循三种指导策略: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社会认知技巧训练。幼儿应对人际冲突的策略为强力维护策略,离开情境策略,同伴协商策略。教师采取的应对策略概括为三类:教师中心策略;幼儿中心策略;高权威策略。教师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简单反对或放任,直接指导,呈现争论,积极情感接触,修补关系等。
(四) 关于幼儿冲突的教师干预行为
国内学者对冲突干预的定义是教师针对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或幼儿行为与社会性规范和行为规则的冲突而进行的,用于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途径。冲突干预主要针对幼儿表现出的特殊问题,教师通过对问题或冲突的引导、调解或解决,实现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于积极性冲突,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幼儿闻人际交往技能的指导争训练;对于中性冲突,要教会幼儿自行解决的技巧和寻求发泄不良情绪的渠道;对于消极性冲突,要及时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国外学者Beaty,J.J.提出我们不能忽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儿章通过发展这种品质,能学会解决人际冲突,进而与他人和谐相处,而“他尊冲突转换策略”的核心就在于教师对冲突双方幼儿彼此感受及各自移情的关注。
四、 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苏州市S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该幼儿园是苏州市的一所新幼儿园。笔者选取该幼儿园中班的幼儿及其主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这三位教师教龄不一,分别有教学经验丰富的年级组长、刚入行两年的年轻教师、入行8年的教师。笔者分别在这三个班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观察,观察分析教师和幼儿在发生同伴冲突中的行为表现,并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为了方便笔者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整理,笔者设定三个教师分别为A教师、B教师和C教师。并对其他教师进行了正式和非正式的访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记录法、访谈法、文献法。深入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对一日生活中中班幼儿发生同伴冲突情况进行直接和全面的研究,力求获得真实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另外,运用访谈法对幼儿园教师关于幼儿同伴冲突观念上的认识进行调查。
1. 文献法
笔者从中文期刊网搜索大量关于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研究的期刊、报告,结合之前积累的关于幼儿同伴冲突的书籍、文献,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维度的划分,从而归纳总结出已有的研究现状。
2. 观察法
有目的的选取S幼儿园进行质的研究,以实习教师的身份进入该园的中班年级进行实习,对这三个班级的教师与幼儿在同伴冲突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与分析,力求在自然情况下全面了解幼儿园的真实教育生活。在该幼儿园实习三个月的时间内,有目的的选取三个班级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深入观察,重点观察教师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应对,包括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时间、在冲突中扮演的角色等等。此外,对幼儿园的其他日常生活也进行了全面的观察。
3. 访谈法
笔者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教师了解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认识与看法等,并对教师在解决幼儿同伴冲突中的一些行为进行深入了解;同时笔者在实习期间与幼儿一起活动、交流,了解幼儿在发生同伴冲突后的感受与行为。
(三)研究过程
首先确定研究的主题和步骤,并选取苏州市幼儿园——S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再在该园中班选择幼儿和教师作为观察对象,通过事件取样的方式来收集案例,把笔者在观察过程中看到的在同伴冲突事件中教师和幼儿的行为都以白描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案例收集上来之后进行分析,力图形成扎根理论。对教师所做的访谈进行整理分析,最后把研究结果以文本的形式呈现。
五、 教师应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现状
(一)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认识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采用访谈法对S园的教师关于幼儿同伴冲突认识的现状进行调查。
1. 关于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认识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同伴冲突发生率极高,从一个班级的常规来看,同伴冲突是一种扰乱班级秩序的行为,教师首先是排斥这种行为事件的发生,请看访谈记录:
“我每天的工作很忙,孩子精力旺盛,跑动跑西的,一旦有孩子发生矛盾时,我也照看不过来,总是忙着忙着手头的事情又要耽搁下来,真恨不得给他们每个人配个保姆呢。”
——教师B
“现在的孩子比较自私又不懂事儿,不知道要互相让着点儿,现在的媒体也不行,对他们的不良影响比我们那时候大多了。孩子间打打闹闹是天天的事儿,一会儿你抢他东西了,一会儿玩具分不过来了,你会儿他坐了你的椅子了,太常见了,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教师A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独苗,个个都是掌上明珠,到了幼儿园了,不能集宠了,事情就来了,不过中班孩子还好不像小班那样动不动就仰天大哭,哄也哄不过来。男孩子么你招惹我一下我招惹你一下,女孩子总喜欢‘我不跟你玩了!’‘我不跟你做好朋友了!’呵呵。不过想想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好看好玩的东西谁不喜欢呀。”
——教师C
在访谈中,笔者没有直截了当地问老师们“你认为什么是幼儿同伴冲突”,因此她们的回答都很自然,都是从班级日常事情说起或是谈论孩子,笔者还发现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认识还和她们的教龄有一定的关系,教龄长年纪大点的教师各色孩子教多了,幼儿间的冲突也见多了,也麻木了,因此只认为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只要不出事就没什么大问题,甚是不以为意;任职5年以上的教师工作未定型,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工作事务都比较繁忙,因此对幼儿同伴冲突比较反感;而作为幼儿园的新鲜血液、才工作的新教师对待孩子尤其有活力和兴趣,乐于参与到幼儿的各项活动中,对待幼儿同伴冲突的态度比较积极,更为愿意去耐心解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