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设计(附件)

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环境这个话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不得不将焦点着眼于环境面临的难题,而大学校园即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大学校园人群集中且年轻化,人群活动规律性明显,是开展体系化垃圾分类回收的理想场所。本课题以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为研究对象,拟在校园垃圾回收体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论证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必要性,分析校园垃圾产生和流动的现状和规律,提出包括分类标准、回收节点设置、回收人员机制、持续激励措施等在内的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进而为校园垃圾分类问题提供一些实用的解决措施,缓解目前尚未有一个健全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而导致垃圾分类回收带来的压力。关键词 校园垃圾,垃圾分类回收现状,问题,回收体系,激励措施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研究目标与内容 2
2校园垃圾分类回收概况 2
2.1校园垃圾的产生现状 2
2.2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现状 9
3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现状问题分析 14
3.1 垃圾分类方案和设施设置不完善 14
3.2各功能区主体之间缺乏联系 15
3.3回收主体管理无序 15
3.4学校参与度低 16
4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完善与设计 17
4.1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模型 17
4.2校园垃圾的重分类 19
4.3完善基础设施配置 19
4.4 回收流程再设计 24
4.5 创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5
结论 28
致谢 29
参考文献 3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垃圾分类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的一个关注点,有效应对垃圾问题是走向高质量生活的一个关键因素。习近平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根据所给的调查报告,全世界平均每天新增加垃圾490万吨,高出其可再生资源的近6倍,这些垃圾在污染土地、破坏环境的同时也浪费了自身的价值。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四次会议上发出了“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总动员令。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提出明确要求,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全国46个城市将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明确采用四分法,按照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四类。截止到11月底,全国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北京、上海等为代表的试点省、市陆续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从国家决策的层面上给予了垃圾源头分类工作的肯定和支持,在首创环境“宁波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了这一决策所带来的巨大环保效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重要部署,明确要求“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这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到这个问题。针对目前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面临的“总量激增、分类难推”的严峻形势,一些专家学者呼吁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
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简单讲,把混在一起的垃圾再分开,成本会很高,所以并不是可行的方案,那么混在一起的垃圾最主要的下场就是焚烧或者填埋,采取焚烧的方法需要很好的控制产生的污染物,采取填埋方法,垃圾并没有消失,只是从地上转移到地下,填埋场不够了,又需要土地建设新的填埋场,而从源头上将垃圾分类,垃圾经过回收和处理,又可转化为产品,这样物质得到了循环利用,节约了资源的消耗,也避免了填埋和焚烧对环境和土地带来的压力。
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微型社会”,随着每年学校招生数量的扩增,不断带来的负面问题也逐渐显露,大学校园垃圾收集与处理问题成为管理部门和全校师生必须面临的课题,因此校园急需设计一套基于可行性研究基础上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以响应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对建立一个和谐美丽文明清洁的校园学习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内的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可分为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与回收体系。其中校园垃圾分类大体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再根据各功能区进行小类划分。回收体系着重研究其中存在的不同层级主体、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涉及“学校教职工学生清洁人员清运人员校外垃圾回收人员”五个主体,以及这些主体如何在学校引导下提出包括分类标准、回收节点设置、回收人员机制、持续激励措施等在内的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从而促使校园垃圾得以高效回收。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为实现校园垃圾分类回收最大限度地回收再利用,形成在学校的监督下正面鼓励与负面鼓励相结合的分类回收体系。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当前校园垃圾回收体系的回收对象、流程、主体以及驱动力,发现四者在形成回收体系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境外实践经验,对比国内校园实践中的具体情况,针对校园垃圾回收体系中的回收对象、不同对象的各自回收流程、各主体及其之间运行的动力机制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并对原有的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与完善后的回收体系框架进行比较分析。
2 校园垃圾分类回收概况
2.1 校园垃圾的产生现状
有两个校区,分别是枚乘路、北京路两个校区,校园占地2070亩,校舍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由于本人就读于枚乘路校区,因此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为枚乘路校区,枚乘路校区包括被一条马路隔开的北园和南园。图21,图22分别为北园和南园平面结构图:
/
图21 北园导示图
/
图22 南园导示图
根据枚乘路校区规划图,将枚乘路校区分为四块区域:学生住宿区、教学区、食堂区、校内主次要街道。
学生住宿区分为梅苑、竹苑、兰苑、菊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wlgc/51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