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的认知与网络媒介的使用高校大的一项研究

本文的意义旨在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度,通过问卷调查探索了南京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对其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大学生更依赖于网络媒介来认知食品安全;并且探究了网络媒介影响大学生认知的主要因素,利用Ewiews软件对六个因素的回归分析,发现了网络媒介影响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的显著因素;最后针对问卷结果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 1
一、引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相关文献综述 2
1.国外研究现状 2
2.国内研究现状 2
二、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 3
(一)研究假说 3
(二)研究方法 3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3
(一)数据来源 3
(二)样本基本特征 3
(三)相关因素分析 4
1.大学生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途径 4
2.掌握食品安全信息与食品风险的联系 4
3.大学生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度 5
4.网络媒介影响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的因素 5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6
(一)结论 6
(二)政策建议 6
1.提高食品安全信息的宣传 6
2.政府及时公开信息 7
3.运用意见领袖的力量 7
4.理性看待食品安全事件 7
5.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作用 8
6.加强网络媒介的追踪报道 8
7.网民客观发布信息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附录1 10
食品安全的认知与网络媒介的使用
———基于南京高校大学生的一项研究
引言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在贸易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食品安全成为全球的“共同利益”。与此同时,现代公民的意识不断提高,并且媒体生态坏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了企业、政府、媒体、公众之间互动方式的改变。随着媒体生态环境变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越来越多元化,食品安全事件中的信息披露、发布与整合也越来越深地影响着社会心理和公众的舆论走向。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的数据,截止到2015年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高达47.9%,越来越多的公众倾向于通过网络这一渠道获取信息资源、传递信息以及表达看法,尤其是这几年以来,自媒体的大发展使得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媒体成为公众尤其是大学生关注食品安全事件、表达内心诉求的新平台。其中,微博更是被称为“最具杀伤力的舆论载体”。
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并且具有强大的媒体融合功能。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媒介也包含很多虚假信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更广的范围传播,具有更大的负面效应和社会影响力。
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网民,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间,网络媒介在食品安全认知问题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度。本文旨在证明当今社会,网络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在大学生认知食品安全问题上占有更大的比重,并且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认知度,从而能够分析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介认知食品安全的过程,及时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二)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历来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的媒介传播,所以关于网络媒介的规章制度都比国内的成熟。Kitsak M(2010)指出欧洲食品安全局十分重视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在其交流战略中明确规定,政府(欧洲食品安全局)作为食品安全信息传播的主体,与媒介、政策制定方、风险管理方、风险评估方和利益相关方进行透明、公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美国FDA研究和开发有效的数据收集系统,从而能够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的干预和交流,并且实时监测网络和媒体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调查研究在食品相关疾病爆发或食品召回过程中消费者中对食品安全的理解和表现,并根据此在紧急事件发生和传播的过程中对监管的措施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最佳的交流效果。与此同时建立微博(如Twitter等)发送关于食品安全等信息,以保证大众能够知晓事件的最新进展。在食品安全事件处理的过程中,建立定期的交流机制,与媒体随时保持沟通。
Grabowski A(2008)研究表明国外消费者食品安全的认知主要由社会和心理因素决定,技术角度的食品危害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认知的影响比较小。Suchecki K(2006)认为就食品安全管理而言,国外的研究普遍都认为一是要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管理,二是要通过管理来矫正食品市场的失灵。
由这些参考文献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认知问题上的研究重点包括食品安全认知的特征、认知的影响因素和各种各样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对策建议等。并且在利用网络媒介认知食品安全的问题上已经建立了基本完整的理论框架,为国内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以分析借鉴的经验。
2.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国情的差异,国内对于网络媒介认知食品安全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吴林海和黄卫东(2012)探讨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以及生成、传播、预警与引导机制,并对近年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了调查研究;原鹏(2014)认为在市场机制下,食品供应体系日益复杂,我国尚缺乏健全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与手段;任立肖和张亮(2014)认为我国虽然新媒体不断出现,由微博到微信,网络舆情的平台和媒介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但是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缺乏权威性和可信性。
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网络媒介有着诸多因素会影响到网民的认知度。吴林海(2014)认为网络新闻媒体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有很强的舆论导向性,如果报道客观,且正确引导舆情的发展方向,则有助于食品安全的认知;若只为吸引公众眼球,深挖社会黑暗面,甚至夸张报道,传播不实言论,则会使舆情失控,甚至引起社会恐慌,危害社会稳定。洪巍(2014)通过研究发现网络意见领袖在食品安全认知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意见领袖主要通过发布信息影响相关网民的认知与行为,网民对相关信息的信任程度是影响网络意见领袖引导效果的重要因素。任立肖、张亮(2014)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广泛开辟新闻发布的渠道,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交流,同时提高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反应速度,从根本上提高公信力,提高网民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度。王建华、吴治海(2013)通过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网民参与行为模型的研究还认为通过网络讨论参与情感宣泄表达不满,广泛的网民发布的信息和食品安全关联企业发布的信息等因素会影响到食品安全的认知度。
由此可见,我国的食品安全认知体系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网络媒介的使用而言,研究的资料还比较有限,在利用网络媒介认知食品安全的过程中由于会有很多因素的干扰,因此会导致认知度的偏差,其中暴露的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
二、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假说
通过对参考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发现在使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食品安全的认知度,对比这些因素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比重和结合实际情况,归纳总结出六个主要影响食品安全认知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假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scyx/104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