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境要素与间隔年动机研究(附件)【字数:16945】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近年来社会上间隔年现象呈现发展趋势。间隔年是西方传来的一个概念,年轻人通过间隔年认识自我、体验生活、获得发展、缓解压力。在间隔年如火如荼的发展下,参加间隔年的大学生的环境要素与间隔年动机之间的影响关系却模糊不清。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对大学生环境要素与间隔年动机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以及文献阅读收集的资料进行解读分析,研究大学生环境要素与间隔年关系的影响关系。本文旨在探究大学生环境要素与间隔年动机的影响关系,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为参加间隔年的大学生提供参考。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1
1.2.1 现有研究综述 1
1.2.2 现有研究评述 2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3
1.3.1 研究思路 3
1.3.2 研究内容 3
1.3.3 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间隔年发展状况 5
2.1 间隔年定义 5
2.2 间隔年主要形式 5
2.2.1 打工旅行 5
2.2.2 志愿服务 5
2.2.3 租房生活 6
2.2.4 交换学习 6
2.3 间隔年的发展 6
第三章 大学生环境要素与间隔年动机的调查、分析 7
3.1 间隔年动机与大学生环境要素的构建 7
3.2 间隔年动机解读 7
3.3 间隔年环境要素解读 8
3.3.1 社会环境要素 8
3.3.2 家庭环境要素 9
3.3.3 个人环境要素 10
第四章 环境要素与大学生间隔年动机影响分析 11
4.1 研究假设 11
4.2 问卷设计与发放 11
4.2.1 研究范围与样本确定 11
4.2.2 问卷设计与构成 11
4.3 调查结果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数据统计与分析 11
4.3.1 大学生间隔年动机分析与解读 12
4.3.2 大学生环境要素与间隔年动机分析 12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17
5.1 结论 17
5.2 建议 18
结束语 20
致 谢 21
参考文献 22
附录 23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逐渐取代应试教育的趋势的发展,对素质教育有积极影响的间隔年也有着蓬勃的发展。间隔年源起于17世纪欧洲的“修业旅行”,贵族子弟热衷于使用24年的时间游历欧洲,学习语言、建筑、地理、风土人情,以此来扩大视野。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对间隔年这一将教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兴社会活动进行了大量报道。
间隔年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现象,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对间隔年进行研究。国外的研究多关注间隔年对旅游者带来的有益影响。而国内关于间隔年的相关研究还较少。间隔年作为一种的社会现象,虽然在社会上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却屈指可数。大多数研究内容倾向于新闻报道,多见于报刊杂志,对间隔年进行系统研究的少之又少。在这大发展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的需求,还是跟风追逐新潮,抑或是年轻人逃避社会愈发严重的现实压力。笔者希望对大学毕业生的环境要素进行梳理,并与间隔年动机之间进行关系研究对比。借此可以为间隔年这一社会现象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
1.1.2 研究意义
“间隔年”现象在国内的出现和发展的趋势,反应了社会的一个现状,也反映了国内青年人的生活状态。而社会对这么一个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却有限。国内青年人的生活状况,国内的福利制度,都限制了青年人对于“间隔年”旅游的选择。然而更深层次的社会阶层逐渐固化,上升机会的流失,都是这群青年人所困惑和无法解决的,“间隔年”看似逃避,却也是青年人人生意义的一种选择,然而许多人却依然无法负担这个选择。
“间隔年”这一现象在国内兴起短短十年,国内社会学有关此项的研究数量有限,希望可以通过此次研究丰富社会学的研究。
1.2 文献综述
1.2.1 现有研究综述
(1)环境要素对旅游动机的影响
张卫红(199904)认为不同环境要素对旅游动机影响呈不同态势,社会因子(获得情感归属)、放松因子(获得精神、身体放松)、知识因子(获取知识)、技能因子(运用技能进行自我挑战)这4个不同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都很低。其2测算数据表明不同类别的旅游者在4个动机因子上的表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非想象型放松者的知识性、放松性分值高,而社会性、技能性的分值低,其旅游动机主要在于获取知识,显然不同于大多数人所认知的那种放松者;心理型放松者在心智上的放松方面要求特别高,相对的,在其他方面要求并不强烈。
大学毕业生在面对间隔年时的旅游动机是不同的,而影响和决定不同旅游动机的正式大学毕业生的环境要素,比如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情感状况、身体状况等要素。
(2)间隔年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张钟月(201503)认为,在当前面临经济危机的西方国家,失业率持高不下、经济压力苦不堪言,吸收更多的青年参与间隔年活动意义重大。间隔年给英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提升了青年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与此同时,英国间隔年现象亦有不足之处:统一的质量保证系统的缺失、有限形式的质量保证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整个或部分间隔年中存在相当比例的间隔年学生表现不够积极,形成巨大的隐形浪费、间隔年学生回国后对环境需要适应,患有间隔年后遗症,而相对应的心理咨询服务的不足。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1
1.2.1 现有研究综述 1
1.2.2 现有研究评述 2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3
1.3.1 研究思路 3
1.3.2 研究内容 3
1.3.3 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间隔年发展状况 5
2.1 间隔年定义 5
2.2 间隔年主要形式 5
2.2.1 打工旅行 5
2.2.2 志愿服务 5
2.2.3 租房生活 6
2.2.4 交换学习 6
2.3 间隔年的发展 6
第三章 大学生环境要素与间隔年动机的调查、分析 7
3.1 间隔年动机与大学生环境要素的构建 7
3.2 间隔年动机解读 7
3.3 间隔年环境要素解读 8
3.3.1 社会环境要素 8
3.3.2 家庭环境要素 9
3.3.3 个人环境要素 10
第四章 环境要素与大学生间隔年动机影响分析 11
4.1 研究假设 11
4.2 问卷设计与发放 11
4.2.1 研究范围与样本确定 11
4.2.2 问卷设计与构成 11
4.3 调查结果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数据统计与分析 11
4.3.1 大学生间隔年动机分析与解读 12
4.3.2 大学生环境要素与间隔年动机分析 12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17
5.1 结论 17
5.2 建议 18
结束语 20
致 谢 21
参考文献 22
附录 23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逐渐取代应试教育的趋势的发展,对素质教育有积极影响的间隔年也有着蓬勃的发展。间隔年源起于17世纪欧洲的“修业旅行”,贵族子弟热衷于使用24年的时间游历欧洲,学习语言、建筑、地理、风土人情,以此来扩大视野。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对间隔年这一将教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兴社会活动进行了大量报道。
间隔年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现象,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对间隔年进行研究。国外的研究多关注间隔年对旅游者带来的有益影响。而国内关于间隔年的相关研究还较少。间隔年作为一种的社会现象,虽然在社会上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却屈指可数。大多数研究内容倾向于新闻报道,多见于报刊杂志,对间隔年进行系统研究的少之又少。在这大发展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的需求,还是跟风追逐新潮,抑或是年轻人逃避社会愈发严重的现实压力。笔者希望对大学毕业生的环境要素进行梳理,并与间隔年动机之间进行关系研究对比。借此可以为间隔年这一社会现象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
1.1.2 研究意义
“间隔年”现象在国内的出现和发展的趋势,反应了社会的一个现状,也反映了国内青年人的生活状态。而社会对这么一个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却有限。国内青年人的生活状况,国内的福利制度,都限制了青年人对于“间隔年”旅游的选择。然而更深层次的社会阶层逐渐固化,上升机会的流失,都是这群青年人所困惑和无法解决的,“间隔年”看似逃避,却也是青年人人生意义的一种选择,然而许多人却依然无法负担这个选择。
“间隔年”这一现象在国内兴起短短十年,国内社会学有关此项的研究数量有限,希望可以通过此次研究丰富社会学的研究。
1.2 文献综述
1.2.1 现有研究综述
(1)环境要素对旅游动机的影响
张卫红(199904)认为不同环境要素对旅游动机影响呈不同态势,社会因子(获得情感归属)、放松因子(获得精神、身体放松)、知识因子(获取知识)、技能因子(运用技能进行自我挑战)这4个不同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都很低。其2测算数据表明不同类别的旅游者在4个动机因子上的表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非想象型放松者的知识性、放松性分值高,而社会性、技能性的分值低,其旅游动机主要在于获取知识,显然不同于大多数人所认知的那种放松者;心理型放松者在心智上的放松方面要求特别高,相对的,在其他方面要求并不强烈。
大学毕业生在面对间隔年时的旅游动机是不同的,而影响和决定不同旅游动机的正式大学毕业生的环境要素,比如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情感状况、身体状况等要素。
(2)间隔年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张钟月(201503)认为,在当前面临经济危机的西方国家,失业率持高不下、经济压力苦不堪言,吸收更多的青年参与间隔年活动意义重大。间隔年给英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提升了青年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与此同时,英国间隔年现象亦有不足之处:统一的质量保证系统的缺失、有限形式的质量保证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整个或部分间隔年中存在相当比例的间隔年学生表现不够积极,形成巨大的隐形浪费、间隔年学生回国后对环境需要适应,患有间隔年后遗症,而相对应的心理咨询服务的不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