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意愿与干预研究(附件)
摘 要旅游扶贫的目标是为了贫困人口在当地的旅游发展中获得收益和增加其发展机会,使得贫困人口以及地区脱贫致富,然而很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都有着“越扶越贫”的现象,究其根源是因为贫困人口被排除在发展旅游的受益群体之外,旅游发展与扶贫严重脱节。参与式的旅游扶贫模式能够使贫困人口真正从旅游扶贫的项目中获得收益,但一些地区的农户参与意愿并不高,因此提高农户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枣林村、白炭窑村以及拨槊泉村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来解释农户意愿不高的原因,提出有关提升农户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积极性的建议。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4
二、理论基础 5
(一)参与式发展理论 5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5
(三)贫困文化理论 5
三、受访村的选择与基本数据 6
四、农户参与旅游扶贫项目意愿不高原因分析 8
(一)经济因素 8
(二)社会因素 9
(三)文化因素 10
五、对于提高农户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积极性的建议 11
(一)加大旅游扶贫项目的宣传,做好基层讲解工作 11
(二)简化旅游扶贫项目资金审批流程,扶贫资源合理分配 11
(三)加大对农户的素质能力培养 11
(四)树立榜样,鼓励农户参与 12
(五)进一步透明旅游扶贫过程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共同的难题,习主席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而旅游扶贫正是一条可以精准扶贫的道路,但是很多地区的贫困人口并不能够从旅游扶贫中获得收益,使得旅游扶贫流于形式。作为旅游扶贫的扶贫主体,农户的参与至关重要,但是很多贫困农户不愿意去参与旅游扶贫项目,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旅游扶贫项目的推广与发展,使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困人口真正获得收益。乡村客栈作为“吃住行游购娱”的体现主题,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能够让农户更好的参与到旅游扶贫的项目中来,做到产销结合配套开发。让贫困人口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来讲,通过大量的前期走访,网络等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总结了农户不愿加入旅游扶贫项目的真实原因,形成一套对应可行的策略。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意愿的深入研究更能促进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展与推广,为原有的客观意义上的扶贫政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政府以及企业提供了新的视角去了解农户真正需求。对以后开展的旅游扶贫项目和相关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2.实践意义
从实践意义来说,通过对农户参与旅游扶贫项目意愿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农户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积极性,让旅游扶贫真正的融入农户的生活,能够改善现实生活中旅游扶贫项目趋于形式化的问题。使得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得以改善,有效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地区居民和地区财政双脱贫。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
国际发展局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了扶贫旅游即PPT(Propoor Tourism)的概念,自此以后国内外开始了有关旅游扶贫的研究,指出了旅游扶贫是一条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丁焕峰(2004)指出旅游扶贫是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吸引其它地区的人前来旅游进行消费,促使当地的旅游产品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逐渐将发达地区的经验、技术、财富以及产业向贫困的地区进行转移。使得贫困得到一定的缓解,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1]。邱云美(2004)指出旅游扶贫的目标是为了贫困人口在当地的旅游发展中获得收益和增加其发展机会,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杨阿莉与把多勋(2012)表明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关注如何让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增加发展机会得到收益[3]。
2.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
社区的参与在旅游扶贫中起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已经开始关注社区主体的作用,同时也指出旅游扶贫不应该只是依靠社区还应该有外来利益主体的介入。丁焕峰(2004)认为现阶段旅游扶贫研究应重点从贫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以及当地主导产业与旅游扶贫项目的有机结合入手[1]。邱云美(2004)社区参与对扶贫、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果想要让社区居民的需要得到满足和考虑,则需要让他们参与到旅游发展项目的全部过程,参与到旅游发展的选择和决策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参与能够使居民的收益增加并克服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开发式的模式能够最大可能的做到“扶贫到户”[2]。陈志永与杨桂华(2009)通过对云南梅里雪山雨崩藏族社区旅游发展的个案剖析,表明了如果旅游地仅仅只以社区参与为主导发展旅游,没有外来利益主体的介入则会面临社区参与的形式单一,不能够形成一定的产品链,而且农户的个体水平不能够建设当地的基础设施,局部设施设备的改变还面临着高额的风险。农户的普遍素质不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只重视眼前的经济收益导致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赵磊与方成(2011)旅游扶贫的开展需要所在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作为基础,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自然景观吸引着外来游客,而乡村人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因,因此农户的参与是实现贫困地区双脱贫的有效途径,也是旅游扶贫模式成功的核心[5]。杨阿莉与把多勋(2012)社区参与式的旅游开发是一种与社区贫困人口自身发展相协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扶贫模式[3]。Saayman, M. and A. Giampiccoli(2016)旅游扶贫应该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为导向[6]。卢冲与耿宝江等(2017)也指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是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7]。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4
二、理论基础 5
(一)参与式发展理论 5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5
(三)贫困文化理论 5
三、受访村的选择与基本数据 6
四、农户参与旅游扶贫项目意愿不高原因分析 8
(一)经济因素 8
(二)社会因素 9
(三)文化因素 10
五、对于提高农户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积极性的建议 11
(一)加大旅游扶贫项目的宣传,做好基层讲解工作 11
(二)简化旅游扶贫项目资金审批流程,扶贫资源合理分配 11
(三)加大对农户的素质能力培养 11
(四)树立榜样,鼓励农户参与 12
(五)进一步透明旅游扶贫过程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共同的难题,习主席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而旅游扶贫正是一条可以精准扶贫的道路,但是很多地区的贫困人口并不能够从旅游扶贫中获得收益,使得旅游扶贫流于形式。作为旅游扶贫的扶贫主体,农户的参与至关重要,但是很多贫困农户不愿意去参与旅游扶贫项目,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旅游扶贫项目的推广与发展,使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困人口真正获得收益。乡村客栈作为“吃住行游购娱”的体现主题,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能够让农户更好的参与到旅游扶贫的项目中来,做到产销结合配套开发。让贫困人口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来讲,通过大量的前期走访,网络等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总结了农户不愿加入旅游扶贫项目的真实原因,形成一套对应可行的策略。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意愿的深入研究更能促进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展与推广,为原有的客观意义上的扶贫政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政府以及企业提供了新的视角去了解农户真正需求。对以后开展的旅游扶贫项目和相关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2.实践意义
从实践意义来说,通过对农户参与旅游扶贫项目意愿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农户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积极性,让旅游扶贫真正的融入农户的生活,能够改善现实生活中旅游扶贫项目趋于形式化的问题。使得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得以改善,有效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地区居民和地区财政双脱贫。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
国际发展局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了扶贫旅游即PPT(Propoor Tourism)的概念,自此以后国内外开始了有关旅游扶贫的研究,指出了旅游扶贫是一条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丁焕峰(2004)指出旅游扶贫是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吸引其它地区的人前来旅游进行消费,促使当地的旅游产品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逐渐将发达地区的经验、技术、财富以及产业向贫困的地区进行转移。使得贫困得到一定的缓解,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1]。邱云美(2004)指出旅游扶贫的目标是为了贫困人口在当地的旅游发展中获得收益和增加其发展机会,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杨阿莉与把多勋(2012)表明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关注如何让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增加发展机会得到收益[3]。
2.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
社区的参与在旅游扶贫中起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已经开始关注社区主体的作用,同时也指出旅游扶贫不应该只是依靠社区还应该有外来利益主体的介入。丁焕峰(2004)认为现阶段旅游扶贫研究应重点从贫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以及当地主导产业与旅游扶贫项目的有机结合入手[1]。邱云美(2004)社区参与对扶贫、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果想要让社区居民的需要得到满足和考虑,则需要让他们参与到旅游发展项目的全部过程,参与到旅游发展的选择和决策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参与能够使居民的收益增加并克服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开发式的模式能够最大可能的做到“扶贫到户”[2]。陈志永与杨桂华(2009)通过对云南梅里雪山雨崩藏族社区旅游发展的个案剖析,表明了如果旅游地仅仅只以社区参与为主导发展旅游,没有外来利益主体的介入则会面临社区参与的形式单一,不能够形成一定的产品链,而且农户的个体水平不能够建设当地的基础设施,局部设施设备的改变还面临着高额的风险。农户的普遍素质不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只重视眼前的经济收益导致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赵磊与方成(2011)旅游扶贫的开展需要所在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作为基础,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自然景观吸引着外来游客,而乡村人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因,因此农户的参与是实现贫困地区双脱贫的有效途径,也是旅游扶贫模式成功的核心[5]。杨阿莉与把多勋(2012)社区参与式的旅游开发是一种与社区贫困人口自身发展相协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扶贫模式[3]。Saayman, M. and A. Giampiccoli(2016)旅游扶贫应该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为导向[6]。卢冲与耿宝江等(2017)也指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是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