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民族政策的平等性

试论中国民族政策的平等性[20200505152518]
摘要:自建国以来实行的民族政策,成功的处理了过往的许多民族问题,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然而,现有的民族政策也在实践中反映出了一些的问题。现有的民族政策偏重形式上的平等,即政策原则上的公正,而忽略了实质上的平等,即结果的公正,造成少数民族在宪法所规定的人权问题上优于汉族。民族政策的平等性在我国依然是法律调整的灰色地带,只有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法律层面建立一种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长效机制,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民族政策;形式平等性;实质平等性;各民族共同繁荣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民族政策概述与其重要性及意义2
(一)我国民族政策概述2
(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及其意义2
二、民族政策施行的现状分析3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宽导致偏高的人地比3
(二)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的低下导致无法从事高薪管理技术层面的工作3
(三)教育政策让用工单位在同等学历条件下更为青睐汉族求职者3
三、在宪法人权视野下民族政策平等性讨论3
(一)生育权4
(二)受教育权4
(三)选举与被选举权4
(四)总评4
四、立足实际,借鉴外国经验加强民族政策平等性建设的建议5
(一)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纽带作用5
1.完善立法,为少数民族民族优秀干部开辟晋升通道5
2.充分尊重和听取少数民族群众对民生工作的意见5
(二)加强推行汉语普通话与计划生育政策5
1.各民族统一学习并使用汉文字普通话5
2.在各民族统一推行计划生育政策5
(三)完善包括中高考在内的人才选拔制度,构筑少数民族精英培养新模式6
1.废除民汉分校分班政策,统一按照就近原则入学接受义务教育6
2.中高考废除民族加分政策,统一择优录取6
3.在教育不发达地区,设立更多学校,加大教育投入6
结语6
致谢6
参考文献7
试论中国民族政策的平等性
引言
我国的民族政策,成功的处理了过往的许多民族问题,使得少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有效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局面,然而,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现有的民族政策也在实践中反映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当今各个民族处于不同的发展层次上,有着不同的发展条件和需求,各自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然而,人权是每个公民在法律层次上的基本权利,应当平等。此外,毫无疑问,我们应当给予发展较慢的少数民族以政策的扶持。现有的民族政策偏重形式上的平等,即政策原则上的公正,而忽略了实质上结果的公正。造成少数民族在宪法所规定的人权问题上优于汉族;同时,少数民族的民生状况依然亟待改善与提高,这有待于我们从法律的平等性的角度做一深入分析。
本文在关注现实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在民族政策制定上的特色和经验,从生育、教育、选举及任命三方面着手,就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构建提出可行性建议,畅通民族平等思路,旨在建议和规范我国民族政策制定与修改工作。
一、民族政策概述与其重要性及意义
(一)我国民族政策概述
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的历史表明,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最基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立足点。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特殊的政策措施,努力使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权利在社会生活和政府行为中得到有效落实和保障。一是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带有民族歧视的一切有形痕迹。二是进行民族识别,确定民族成分。1952年颁布的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就明确保障了散杂居少数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当家作主的权利。[1]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民族政策。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主张,开始突出民族平等的思想。1940年,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一个蒙民自治区和5个回民自治乡,成为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尝试。1947年,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 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加载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
3.大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4.积极发展民族经济政策
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56个民族分别处于四种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上,即原始公社残余制、奴隶制、封建农奴制和封建地主制。国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一先后完成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少数民族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为各民族的发展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二是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4]
5.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政策
各民族都有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具有自我认同性、传承性和对外适应性的特点,可对一个民族的平衡发展起到调适、整合的功能,因此历来受到党的高度重视。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各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5]
6.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对于宗教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仰的一贯态度,这一政策自1954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至今没有改变,并成为我国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关键。[6]
(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后者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政策等。 从内容来看,有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新中国实行的民族政策维护了中国共产党自土地革命时期开始和少数民族结成的政治统一战线,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7]
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 ,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 的正确道路。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翻身解放;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认五十六个民族成份,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 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 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密切了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我国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 、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fxlw/faxue/25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