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正当性认知模式分析以吴畈村的纠纷解决为例

利益冲突具有普遍性,特别在新的历史时期,处理不当易造成严重后果。党和政府历来高度关注乡村的稳定、和谐、发展,农民的正当性认知状况深刻塑造乡村利益格局、社会关系,关乎着乡村振兴全局。乡村纠纷是认识农民正当性认知直接、快捷的途径。本课题基于对吴畈村的典型案例展开实地调查,结合学科研究成果,总结农民正当性认知现状,分析农民正当性认知的表现形态、形塑机制,加深对行为内在机制的理解。从农村社会工作视角,在国家制度、乡村社区、农民个体三个层面,试图完善农民的正当性认知,为预防、化解乡村纠纷,进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一定思路。关键词农民;正当性;认知;纠纷;解决
目 录
1 引言1
2 研究基础1
2.1 研究综述1
2.2 田野概览2
2.3 调查方法2
3 乡村纠纷:类型与表现3
3.1 纠纷现象3
3.2 评析小结6
4 农民正当性认知的现状分析6
4.1 物权诉求7
4.2 关系认知8
4.3 策略取向10
5 农民正当性认知的形塑机制11
5.1 利益情感冲突11
5.2 乡村治理因素11
5.3 地方性知识12
5.3 信息传播13
6 农民正当性认知的完善策略14
6.1 国家层面:制度安排变革14
6.2 社区层面:乡村社区建设15
6.3 农民层面:个体微观介入16
结 语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19
附录A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20
附录B 访谈提纲21
1 引言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城镇化大力推进,人口流动演变为双向互动过程,城乡差别化的协调发展模式确立并逐步加强。乡村振兴成为热点话题,研究振兴主体——农民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关注认知层面尤为重要。
乡村社会变迁迅速,利益格局分化,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乡村纠纷中。正当性认知是农民处理产权归属、社会关系等的行为动机。从社会工作视角,研究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民正当性认知现状,提出完善策略,促进农民意识提升,有利于预防、化解乡村纠纷,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稳定、和谐、振兴。
本课题以吴畈村为例开展调查,收集典型纠纷,分析农民的正当性认知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吴畈村的变化,在区域内具有代表性,所在县域是宅基地改革等政策试点。笔者在吴畈村有生活成长经历,相对较为熟悉,在实习期间开展调查,具有一定可行性。
本课题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基于吴畈村的典型纠纷案例,通过分析物权诉求、关系处理、策略取向来识别农民的正当性认知模式,从利益情感冲突、乡村治理因素、地方性知识、信息传播视角探讨农民正当性认知模式的形塑机理。从国家、社区、农民三个层面试图提出一定的完善策略。
2 研究基础
2.1 研究综述
贺雪峰(2013)认为当前乡村为“半熟人社会”[1]。王浦劬(2014)认为冲突是社会关系的不协调,有敌对本能说、心理对立说、价值对立说、资源争夺说和环境互动说[2]。学者多从法律层面解读纠纷行为,重调解、轻预防,对于纠纷驱动根源——农民正当性认知的探讨相对较少。
正当性指某事物具有被承认、认可、接受的基础,具体是道德、习惯、法律、宗教,则视情况而定。刘杨(2008)认为正当性是一个公式,包括合法性、合理性,体现在经验、理性维度上,具有可争辩、不确定的特点[3]。心理学表明:认知是刺激和反应的中介,通过认知产生心理、行为。Alex Inkeles(1974)认为包括主观态度、客观行为的个人现代性是社会现代化最有价值的目标[4]。
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通过专业视角,服务困难群体,改善社会适应状况。在人民调解中,传统聚焦城市社区,如医患纠纷、亲子冲突[5]。近年来农村出现贫富分化、人地矛盾、“三留守”问题等治理难题,对社会工作存在巨大需求。农村社会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多围绕反贫困等开展研究[6]。社会工作者与政府、农民合作,突出改善农民生活状况,通过沟通、协调、化解问题矛盾。社会工作开展农民正当性认知状况研究,既具有充分的知识背景、方法基础、社会价值,也有助于探索社会工作在乡村的本土化。
2.2 田野概览
吴畈村位于安徽省金寨县下辖的吴家店镇,地处大别山腹地,鄂皖交界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高,相邻村镇有天堂寨、薄刀峰、马鬃岭等国家级旅游景区。交通方面,对外依靠沪汉蓉高速公路、铁路,以及即将启用的金寨机场;对内以天斑、茶松公路为主线,柏油路、水泥路覆盖全村。经济以种植业、林业为主,有茶叶、板栗等特产。当地利用自然禀赋发展旅游业,开发十八盘漂流、西庄温泉、“三关五寨”等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服务业。周边景区的辐射效应、交通设施的改进,吸引大量省内外游客;以农企合作模式发展光伏产业,种植经济作物,如蓝莓等。
吴畈村下辖10个村民组,共629户、2211人。2015年,人均纯收入为7000余元,农户生计来源主要依靠劳务输出。传统耕地、林地清晰的划分,村民居住格局较为分散。近三年来,易地搬迁等政策推动,村庄聚居点呈现集中化、空心化现象,大量农户搬进村庄安置小区,或在县城购置房屋。村民构成上,吴畈村村民分为原住居民、库区移民。常住人口中,老人占据多数,其次为妇女、儿童。青壮年基本在外务工、经商、学习,外迁趋势明显。总体来看,年轻一代独生子女普遍,中老年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老人多与子女住在一起。
2.3 调查方法
2.3.1 文献法
首先,依据研究主题,搜集、整理关于纠纷、农民认知的文献著作,了解学术成果及最新进展。其次,梳理相关的新闻报道,作为案例辅助,为研究内容提供材料支持,进而为论文撰写打下基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1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