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农民工的生活状况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变迁、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农民工群体的回流数量日渐增多,同时农民工回流的个人特征、地点选择等逐渐出现分化,回流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文章利用在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实地调查数据,结合计量统计方法分析了回流农民工的外出务工经历与生活状况,生活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不同回流地农民工生活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农民工回流之后的收入来源出现多元化特征,非农经营收入和农业种植收入有所增加,但是整体上收入水平明显下降;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比外出务工更加融洽;休闲娱乐方式比回流前更多元化;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根据回流动机不同而不同;在生活满意度方面,总体上大部分回流农民工对目前的生活感受一般或比较满意,对自身的身体状况比较满意,对个人收入、回流后再次就业过程感到一般,对回流后社会保险转接过程较为不满意;回流后更换工作的次数、再次就业顺利程度、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支出、住房面积和年龄等因素对回流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而且这些因素对不同回流地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不同。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2
一、引言 2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2
(一)数据来源 2
(二)描述性统计 3
三、回流农民工的外出务工经历与回流情况 3
(一)外出务工经历 3
(二)回流情况 3
1.回流意愿分析 3
2.回流原因分析 3
3.不同回流地的未来规划比较 4
四、回流农民工的生活状况 4
(一)就业情况 4
(二)家庭收支情况 5
(三)社会保障情况 5
1.医疗保险 5
2.养老保险 5
3.其他社会保险 5
4.社会保障转接 5
(四) 政策支持需求 5
五、回流农民工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分析 6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 6
(二)计量检验 7
(三)模型分析 7
1.全样本 7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同回流地模型的比较 7
六、结论与建议 9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回流农民工的生活状况研究
引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工作出的贡献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受到的社会待遇不相称(常韬等,2013)[1]。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农民工一直作为边缘化特殊群体工作、生活着,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关注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妥善解决农民工生活质量问题,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由于受到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新劳动法》实施、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壁垒增多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的大量外源型中小企业纷纷停产、倒闭,产业集群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由此出现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欠发达地区迁移的现象(陈昭玖,2013)[2]。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因工厂倒闭,不得不返回家乡,形成新一轮的“回乡民工潮”。
回流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和规模之大不容小觑,其回流后的生活状况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大部分的研究者对于农民工回流后的生活状况持积极态度。回流农民工带着资金、技术、信息及新观念“返回农村”从事创业或成为个体工商户(石智雷等,2009)[3];回流农民工就业技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获得提升,技能熟练程度增强,工资收入自然要高些(陈昭玖,2013)[4];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农民工回流后的生活状况持悲观态度。比如农民工在回流后,有一半的积蓄用来盖房子和家庭日常开支,其务工收入也没有被有效地应用于能够带动其家庭长期发展的投资中(王西玉等,2003)[5];由于回流农民工经济收入相对较低,扣除日常消费、补贴家用等开支所剩无几,他们根本无力缴纳养老保险(李新平,2014)[6]。
尽管农民工及回流农民工是一个这个特有的术语,但是我们也需要防止过分地将这个概念“特例化”(朱宇,2004)[7]。在国外跨国迁移劳工的生存状况与中国农民工几乎一致(Roberts,2000)[8]。在土耳其,超过一半的回流者从事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Barry,2009)[9];在印度尼西亚,回流者的积蓄被用来扩大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Talip,2009)[10];在泰国,回流者的积蓄提高了他们在社区中的经济地位,同时给家庭带来了更稳固的社会保障与更好的生活条件(Sansnee,2000)[11]。已有文献聚焦于回流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但是对他们回流前后生活状况缺乏对比,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还未深入。本文首先分析回流农民工的外出务工经历与回流情况,其次深入剖析回流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并将回流前后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最后进行生活满意度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旨在促进我国回流农民工生活状况有所改善,更好地发展,希望可以为相关政策部门的决策提供些许有益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6年7月至9月的实地调研,调查在山东省、江苏省、河北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展开,采取随机抽样和入户访谈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回到户籍地”并“打算在本地长期居住(5年以上)”的农民工。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0份,合格率为87.8%,其中男性246名,女性194名。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源于本次调查。
(二)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查样本中,男性占总数的55.9%,女性占44.1%;年龄分布上,调查样本的平均年龄36.87岁,其中2029岁的被调查者最多,占总体的31.1%,其次为4049岁(27.2%)和3039岁(23.4%)。文化程度上,56.8%的回流农民工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上,27.0%的回流农民工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回流农民工占8.9%。71.8%的回流农民工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在一般水平以上。回流农民工的婚姻状况中已婚所占比例最高(72.0%),其他婚姻情况比例较小。同时,被调查者的家庭月均经济收入在40005999元(39.1%)和60007999元(23.4%)之间的比重都比较大;在2000元以下和8000元以上两个区间的人数都比较少。
三、回流农民工的外出务工经历与回流情况
(一)外出务工经历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2
一、引言 2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2
(一)数据来源 2
(二)描述性统计 3
三、回流农民工的外出务工经历与回流情况 3
(一)外出务工经历 3
(二)回流情况 3
1.回流意愿分析 3
2.回流原因分析 3
3.不同回流地的未来规划比较 4
四、回流农民工的生活状况 4
(一)就业情况 4
(二)家庭收支情况 5
(三)社会保障情况 5
1.医疗保险 5
2.养老保险 5
3.其他社会保险 5
4.社会保障转接 5
(四) 政策支持需求 5
五、回流农民工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分析 6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 6
(二)计量检验 7
(三)模型分析 7
1.全样本 7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同回流地模型的比较 7
六、结论与建议 9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回流农民工的生活状况研究
引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工作出的贡献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受到的社会待遇不相称(常韬等,2013)[1]。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农民工一直作为边缘化特殊群体工作、生活着,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关注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妥善解决农民工生活质量问题,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由于受到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新劳动法》实施、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壁垒增多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的大量外源型中小企业纷纷停产、倒闭,产业集群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由此出现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欠发达地区迁移的现象(陈昭玖,2013)[2]。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因工厂倒闭,不得不返回家乡,形成新一轮的“回乡民工潮”。
回流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和规模之大不容小觑,其回流后的生活状况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大部分的研究者对于农民工回流后的生活状况持积极态度。回流农民工带着资金、技术、信息及新观念“返回农村”从事创业或成为个体工商户(石智雷等,2009)[3];回流农民工就业技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获得提升,技能熟练程度增强,工资收入自然要高些(陈昭玖,2013)[4];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农民工回流后的生活状况持悲观态度。比如农民工在回流后,有一半的积蓄用来盖房子和家庭日常开支,其务工收入也没有被有效地应用于能够带动其家庭长期发展的投资中(王西玉等,2003)[5];由于回流农民工经济收入相对较低,扣除日常消费、补贴家用等开支所剩无几,他们根本无力缴纳养老保险(李新平,2014)[6]。
尽管农民工及回流农民工是一个这个特有的术语,但是我们也需要防止过分地将这个概念“特例化”(朱宇,2004)[7]。在国外跨国迁移劳工的生存状况与中国农民工几乎一致(Roberts,2000)[8]。在土耳其,超过一半的回流者从事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Barry,2009)[9];在印度尼西亚,回流者的积蓄被用来扩大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Talip,2009)[10];在泰国,回流者的积蓄提高了他们在社区中的经济地位,同时给家庭带来了更稳固的社会保障与更好的生活条件(Sansnee,2000)[11]。已有文献聚焦于回流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但是对他们回流前后生活状况缺乏对比,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还未深入。本文首先分析回流农民工的外出务工经历与回流情况,其次深入剖析回流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并将回流前后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最后进行生活满意度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旨在促进我国回流农民工生活状况有所改善,更好地发展,希望可以为相关政策部门的决策提供些许有益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6年7月至9月的实地调研,调查在山东省、江苏省、河北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展开,采取随机抽样和入户访谈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回到户籍地”并“打算在本地长期居住(5年以上)”的农民工。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0份,合格率为87.8%,其中男性246名,女性194名。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源于本次调查。
(二)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查样本中,男性占总数的55.9%,女性占44.1%;年龄分布上,调查样本的平均年龄36.87岁,其中2029岁的被调查者最多,占总体的31.1%,其次为4049岁(27.2%)和3039岁(23.4%)。文化程度上,56.8%的回流农民工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上,27.0%的回流农民工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回流农民工占8.9%。71.8%的回流农民工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在一般水平以上。回流农民工的婚姻状况中已婚所占比例最高(72.0%),其他婚姻情况比例较小。同时,被调查者的家庭月均经济收入在40005999元(39.1%)和60007999元(23.4%)之间的比重都比较大;在2000元以下和8000元以上两个区间的人数都比较少。
三、回流农民工的外出务工经历与回流情况
(一)外出务工经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