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养老服务对子女生活照顾的影响研究

家庭核心化趋势的出现和人口流动性的加强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对解决我国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捉襟见肘,在生活照顾上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寻求社会养老服务,于是社会养老服务对传统家庭养老中子女生活照顾的影响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文章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统计方法分析了社会养老服务以及老人个体特征对子女提供生活照顾频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养老服务对子女生活照顾有着明显地挤出效应,并且这种挤出效应存在年龄、子女数、居住情况等方面的差别。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文献回顾 2
(一)国内研究综述 2
1.家庭养老的弱化 2
2.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 3
3.社会养老服务对家庭养老的影响研究 3
(二)国外研究综述 3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4
(一)数据来源 4
(二)描述性统计 4
三、社会养老服务和家庭养老服务 5
(一)社会养老服务情况 5
(二)家庭生活照顾的基本情况 5
(三)社会养老服务对家庭生活照顾的影响分析 6
四、子女生活照顾的影响因素分析 6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 7
(二)计量检验 7
1.全样本回归结果 7
2.非农业户口回归结果 8
3.农业户口回归结果 8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社会养老服务对子女生活照顾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引言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为23086万人次,约占总人口的16.7%,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15003万人次,约占总人口的10.8%。。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将达到峰值,总数超过4亿,到那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每3个人中间就会有一个是老年人口。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而来的还有家庭的核心化趋势,《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家庭户平均规模缩小的趋势显著,1990年缩减到3.96人,2010年缩减到3.10人,2012年更是达到了3.02人。核心家庭趋势的出现与发展使得家庭中老年父母的日常照料缺少人力保障,老人无法从子女处获得足够的养老资源。
尽管“孝”文化、儒家思想、代际伦理关系理论等仍然对中国社会有着重要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社会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步被削弱,养老保障的去家庭化趋势明显,老年人养老资源的提供者正逐步由家庭转向社会。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和日趋衰弱的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大力发展社会养老,让社会养老介入家庭,分担家庭的养老压力,是解决我国当前及未来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已经惠及绝大多数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正逐步成为老年人养老生活中生活照顾的主要来源,那么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对子女为老人提供的生活照顾有什么影响呢?社会养老服务的介入是否会影响家庭养老功能的功能发挥?引入社会养老服务究竟是会增加还是减少子女的生活照顾呢?文章将从服务保障视角研究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也即研究社会养老服务对子女生活照顾的影响。
以主体为依据可以将养老服务划分为两种,一是家庭养老服务体系,另一个则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机构养老、居家式社区养老、社区养老三种形式。在我国目前社区养老是社会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家鼓励社区养老的发展,早在2011年国务院主持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第一次提出要将80%以上的退休人员都纳入到社区管理的服务对象中;另一方面机构养老服务的对象有限,目前仍然主要为农村“三无老人”提供。一定程度上社区养老使得社区在成为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最佳结合点,社区养老模式下退休老人既可以享受社区提供的形式多样的养老助老服务,同时还可以得到家人的照顾,这种以社区为平台的养老服务为社会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可能性,也为家庭养老服务的延续提供了纽带,使得子女更有可能为年迈的父母提供生活照顾。
一、文献回顾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家庭养老的弱化
(1)家庭养老的含义及现状
家庭养老也称为“在家养老”和“子女养老”,主要是指劳动能力减退或者丧失的年迈老人依靠子女或其他晚辈提供的经济资助、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来过晚年。家庭养老通常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子女对长辈的孝道为指引(李泉,杨同卫,陈晓阳,2014),周斌(2006)通过对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障进行研究,提出现阶段子女仍是老年父母获取养老资源的最主要途径,周兆安(2014)阐述了生活节奏加快、个人负担和人口流动性增强的同时人情关系甚至血缘关系淡化是家庭反馈、补给功能、互助功能弱化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内,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养老形式,但是由于家庭结构变迁的同时赡养观念转变,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代际支持减弱,家庭养老的功能也不可避免的持续下降。
(2)家庭养老弱化的原因
家庭结构变迁、家庭规模缩小以及赡养观念的转变是现阶段家庭养老模式弱化的主要原因。杨清哲(2013)基于对农村养老现状的研究,强调家庭结构转型、人口流动以及孝文化缺失阻碍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使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堪忧,穆光宗(2011)通过对养老问题的研究将家庭养老功能衰弱的原因归纳为两点:一是生活水平随着社会进步而提高,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延长,这也就延长了家庭养老的时间;二是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子女面临着更大的照顾压力。王树新、赵智伟(2007)等学者还重点关注独生子女的供养压力,指出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着比多子女家庭更严峻的养老问题,尚潇滢(2014)支持这种观点,并进一步提出独生子女家庭已经不再具备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19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