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抚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社会工作介入分析以大庆x社区为例(附件)

摘 要许多年轻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不得已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因此隔代抚养已经成为我国客观的、普遍存在的一种抚养方式。 在隔代抚养模式下,因为祖辈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进步,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不知道如何与青少年沟通;养育观念比较传统,只注重对他们衣食住行方面的照顾,缺乏对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关注和满足。青少年处于叛逆期,他们的生理、心理不成熟,其行为和想法都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如果教育不当,他们很容易就受到伤害,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本研究以大庆市X社区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隔代抚养的青少年和非隔代抚养的青少年的得分情况进行对比,发现隔代抚养的青少年心理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访谈法与青少年和其祖辈进行谈话,了解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想法,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试图从社会工作角度进行介入以提出问题解决之道。经过研究发现,隔代抚养确实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不利的影响。文中从性格、情绪、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析隔代抚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作为一门专门助人自助的专业,社会工作有其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在帮助隔代抚养的青少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会结合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提出解决隔代抚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的对策,以帮助青少年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一、问题提出 1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四)研究方法 4
三、隔代抚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以大庆市x社区为例 6
(一)大庆市X社区隔代抚养现状 6
(二)隔代抚养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6
四、社会工作介入隔代抚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策略 11
(一)社会工作介入隔代抚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优势分析 11
(二)社会工作介入隔代抚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策略 11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一 17
附录二 20
附录三 22
致 谢 26
一、问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提出
农村隔代抚养是伴随着留守儿童现象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指的是在家庭教养模式中,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承担起实施教育、抚养孩子的部分或全部责任 [1]。究其原因,隔代抚养的存在是由于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来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为,但是在他们工作的地方无法满足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的需求,所以不得已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由祖辈照顾。但是由于祖辈年龄较大且受教育程度偏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育理念无法与时俱进,再加之祖辈受生活经历的影响以及“隔辈亲”的缘故,存在重养轻教的抚养理念和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诸多的负面影响:孩子易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也会出现更极端的性格和行为,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会甚至表现出偏执、敌对、焦虑、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等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对留守青少年而言,随着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青春逆反期的来临,其心理健康水平更低,更值得关注。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门助人的专业,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公正的价值理念,在社会服务、管理等领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群体和社区,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处理和解决社会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这也就保证了社会工作在面向农村隔代抚养所带给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时必然存在自己的专业优势。所以笔者以“隔代抚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社会工作介入分析”立题,试图在了解隔代抚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尤其是消极影响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提出解决隔代抚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的对策,以帮助青少年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隔代抚养
隔代抚养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但是因为老人比较注重孩子的生理保育,忽视培养教育,使孩子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甚至出现更极端的性格和行为。
2.青少年
青少年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期指生理各方面快速发育,即到了生育的一段时期。根据心理学的观点,青少年是指心智达到成熟状态,具有抽象、逻辑思考的能力,且情绪较为稳定的人。社会学观点认为,当青少年开始性成熟,并且以社会标准决定什么时候结束,而且有能力应对社会与生活问题并得到社会认可时,他标志着由青少年期到入成年期的过度,其标准因文化而异。
本文中的青少年是指满13周岁且不满17周岁的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趋于成熟,具有自我意识和个性,有一定独立思考并有一定行为能力的人。
3.青少年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英格里希(English,H.B)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使身心的潜能能够充分的被发挥出来。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态,不仅仅是避免于心理疾病。”《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说:心理健康是指人在本身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我国《心理学大辞典》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是指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如适应能力、人格的健全状况等)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等)以及在自我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
综合各学者提出的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概念,本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界定是,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能够良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保持身心愉悦,使其充分发挥潜能,达到个人的最佳状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隔代抚养已经成为客观存在的一种抚养模式,在这种抚养模式下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性格、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隔代抚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并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提高隔代抚养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2.研究意义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不平衡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世界观和价值观容易被别人影响,他们会觉得很矛盾。再加上祖辈比较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而忽略了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和对其心理需求的满足,导致青少年与祖辈沟通不畅,认为没有人理解自己,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理论意义在于:本研究将隔代教育拓展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拓宽了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的应用,为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实践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帮助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展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开辟新路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