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汉子形象分析(附件)
摘 要“女汉子”是近年来很热的网络流行语,其高频的使用率已摆脱了“昙花一现”的流行现象,而成为一个趋于稳定的活跃符号,这种社会现象值得学术界探究。本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以了解社会对“女汉子”形象的看法和态度;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或者空白点,为自己的选题寻找立题依据,并分析“女汉子”形象产生、发展的原因;通过综合分析法总结“女汉子”形象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研究是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女汉子”形象进行分析,旨在针对“女汉子”群体面临的困境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社会现实,推进人们更加合理地认识性别角色的特质,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从而为促进男女真正平等做出贡献。
目录
一、 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二、文献回顾 2
(一)相关概念界定 2
(二)研究现状 5
三、研究设计 5
(一)研究方法 5
(二)研究对象 6
(三) 研究视角的确定 6
四、社会性别视角下社会对“女汉子”形象的认知和态度 6
(一)社会性别视角下社会对“女汉子”形象的评价 6
(二)社会性被视角下社会对“女汉子”形象的态度和认知 8
五、社会性别视角下社会对“女汉子”形象产生、发展的原因分析 9
(一) 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10
(二) 家庭教养方式的转变 10
(三)同辈群体的影响 11
(四)女性社会生活参与程度的提高 11
(五) 男性特质被凸显 12
(六) 大众传媒的形象塑造 12
六、“女汉子”形象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13
(一)“女汉子”形象面临的困境 13
(二)“女汉子”形象走出困境的出路 15
总结与反思 18
(一)总结 18
(二)反思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 21
致 谢 26
前言
(一)研究背景
女汉子,21世纪开始出现,真正作为一个固定用法是由模特兼主持人李艾200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年4月在新浪微博发起的“女汉子的自我修养”这一话题引起,之后屡现报端。2014年5月29日,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13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中,“女汉子”荣登“十大新词语”之列。自此,经过不断地发展,“女汉子”一词已经从网络热词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日常话语,其高频的使用率已摆脱了“昙花一现”的流行现象,而成为一个趋于稳定的活跃符号。
有网友将“女汉子”翻译为“superwoman”(超越女性)、也有人写作“woman”(本质上还是“man”),也有人将“女汉子”称为“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种人,更有人将“Female”(女性)拆解为“Fe(铁)+male(男人)”。由此不难发现目前被大家广泛运用的“女汉子”似乎已背离了“女汉子”本身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有一种效仿的趋势。
如今,“女汉子”已经成为大众讨论的热门话题。媒体经常将那些在工作上认真对待的女性冠以“女汉子”称号并加以推崇,一些电视节目或电影不断以“女汉子”为题材推出新剧(如热播剧《延禧宫略》、电视剧《都挺好》、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等),在电视、电影画面中呈现各种各样的女汉子形象。而在日常生活中,“女汉子”已经从一个最初的网络流行语上升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且对普通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女汉子”这一符号的出现,看似是对男女性别“二元对立”传统认知的“突破”,为社会性别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但实则却是以一种新的形象再次巩固了女性的传统形象:虽然属于女性的范畴,但却兼具男性特质。有学者认为这是对传统社会性别的背叛与脱离,是“非正常”的女性形象。它所折射出的是当下人们的社会心理,既隐含着女性的自嘲、调侃,又暗含男性的讥讽,同时也是人们对性别成见造成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概括。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新事物,是“正常”的女性形象。而本研究认为着两种研究都有可借鉴之处。为此,本文试图对当今社会流行的“女汉子”现象进行解读,试图以社会性别作为切入点。也正因为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的产物,是一种可建构的语义概念。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从社会性别视角展开研究,一方面可以拓展“女汉子”形象分析视角,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拓展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拓展其解释能力。本研究旨在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为男女平等做贡献,从而建设公平、和谐的美好社会。
社会性别意识的主流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用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女汉子”形象背后隐藏的男女不平等意识,可以加强对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可以强化社会性别的学术研究,可以倡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努力,将新型社会性别观念和意识,传递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也是本研究的价值所在。
2.实践意义
在实践上,更多体现在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充分挖掘“女汉子”形象背后的文化因素以及全面认识这一现象,从而为促进男女真正平等做出贡献。首先,着眼于社会性别理论去研究“女汉子”形象,可以启发人们在社会性别问题上的自觉和尊重的观念和意识,推动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建设新型社会性别观念和意识的实践中,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进程。其次,可以借助“女汉子”形象发展的潮流,积极发挥“女汉子”形象的正向力量,改造其负面形象,加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环境的构建,提高社会成员对社会性别合理认知。在实践中将社会性别理论作为基本意识和基本知识加以倡导和运用,加快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进程。
二、文献回顾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女汉子”的概念
在百度百科中,“女汉子指那些自认或被大众认为性格言行与男性相似的女性,通常被认为是个性豪爽、不拘小节、不怕吃苦的一类女生,但其实相应的举止粗鲁、出口成脏、动手动脚且认为这是真性情等负面特质也经常跟着成对出现”。不可否认,“女汉子”形象在发挥积极的正能量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和它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相关。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研究发现,在“女汉子”相关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的结论都是偏向积极或消极的一方,笔者认为,“女汉子”形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公众合理地看待“女汉子”现象。根据问卷调查发现,问题“您认为您认识的女性中,女汉子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选择“50%以上(包括50%)”的占47.25%,选择“50%以下”的占52.75%,而被访者的年龄主要集中于1830岁,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发现比较年轻的群体中,“女汉子”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所以这个现象无论是好是坏都很值得研究,也是值得引起重视。
目录
一、 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二、文献回顾 2
(一)相关概念界定 2
(二)研究现状 5
三、研究设计 5
(一)研究方法 5
(二)研究对象 6
(三) 研究视角的确定 6
四、社会性别视角下社会对“女汉子”形象的认知和态度 6
(一)社会性别视角下社会对“女汉子”形象的评价 6
(二)社会性被视角下社会对“女汉子”形象的态度和认知 8
五、社会性别视角下社会对“女汉子”形象产生、发展的原因分析 9
(一) 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10
(二) 家庭教养方式的转变 10
(三)同辈群体的影响 11
(四)女性社会生活参与程度的提高 11
(五) 男性特质被凸显 12
(六) 大众传媒的形象塑造 12
六、“女汉子”形象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13
(一)“女汉子”形象面临的困境 13
(二)“女汉子”形象走出困境的出路 15
总结与反思 18
(一)总结 18
(二)反思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 21
致 谢 26
前言
(一)研究背景
女汉子,21世纪开始出现,真正作为一个固定用法是由模特兼主持人李艾200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年4月在新浪微博发起的“女汉子的自我修养”这一话题引起,之后屡现报端。2014年5月29日,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13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中,“女汉子”荣登“十大新词语”之列。自此,经过不断地发展,“女汉子”一词已经从网络热词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日常话语,其高频的使用率已摆脱了“昙花一现”的流行现象,而成为一个趋于稳定的活跃符号。
有网友将“女汉子”翻译为“superwoman”(超越女性)、也有人写作“woman”(本质上还是“man”),也有人将“女汉子”称为“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种人,更有人将“Female”(女性)拆解为“Fe(铁)+male(男人)”。由此不难发现目前被大家广泛运用的“女汉子”似乎已背离了“女汉子”本身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有一种效仿的趋势。
如今,“女汉子”已经成为大众讨论的热门话题。媒体经常将那些在工作上认真对待的女性冠以“女汉子”称号并加以推崇,一些电视节目或电影不断以“女汉子”为题材推出新剧(如热播剧《延禧宫略》、电视剧《都挺好》、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等),在电视、电影画面中呈现各种各样的女汉子形象。而在日常生活中,“女汉子”已经从一个最初的网络流行语上升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且对普通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女汉子”这一符号的出现,看似是对男女性别“二元对立”传统认知的“突破”,为社会性别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但实则却是以一种新的形象再次巩固了女性的传统形象:虽然属于女性的范畴,但却兼具男性特质。有学者认为这是对传统社会性别的背叛与脱离,是“非正常”的女性形象。它所折射出的是当下人们的社会心理,既隐含着女性的自嘲、调侃,又暗含男性的讥讽,同时也是人们对性别成见造成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概括。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新事物,是“正常”的女性形象。而本研究认为着两种研究都有可借鉴之处。为此,本文试图对当今社会流行的“女汉子”现象进行解读,试图以社会性别作为切入点。也正因为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的产物,是一种可建构的语义概念。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从社会性别视角展开研究,一方面可以拓展“女汉子”形象分析视角,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拓展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拓展其解释能力。本研究旨在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为男女平等做贡献,从而建设公平、和谐的美好社会。
社会性别意识的主流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用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女汉子”形象背后隐藏的男女不平等意识,可以加强对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可以强化社会性别的学术研究,可以倡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努力,将新型社会性别观念和意识,传递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也是本研究的价值所在。
2.实践意义
在实践上,更多体现在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充分挖掘“女汉子”形象背后的文化因素以及全面认识这一现象,从而为促进男女真正平等做出贡献。首先,着眼于社会性别理论去研究“女汉子”形象,可以启发人们在社会性别问题上的自觉和尊重的观念和意识,推动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建设新型社会性别观念和意识的实践中,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进程。其次,可以借助“女汉子”形象发展的潮流,积极发挥“女汉子”形象的正向力量,改造其负面形象,加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环境的构建,提高社会成员对社会性别合理认知。在实践中将社会性别理论作为基本意识和基本知识加以倡导和运用,加快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进程。
二、文献回顾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女汉子”的概念
在百度百科中,“女汉子指那些自认或被大众认为性格言行与男性相似的女性,通常被认为是个性豪爽、不拘小节、不怕吃苦的一类女生,但其实相应的举止粗鲁、出口成脏、动手动脚且认为这是真性情等负面特质也经常跟着成对出现”。不可否认,“女汉子”形象在发挥积极的正能量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和它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相关。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研究发现,在“女汉子”相关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的结论都是偏向积极或消极的一方,笔者认为,“女汉子”形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公众合理地看待“女汉子”现象。根据问卷调查发现,问题“您认为您认识的女性中,女汉子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选择“50%以上(包括50%)”的占47.25%,选择“50%以下”的占52.75%,而被访者的年龄主要集中于1830岁,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发现比较年轻的群体中,“女汉子”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所以这个现象无论是好是坏都很值得研究,也是值得引起重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