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厌学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探讨为例(附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学生数量在大学扩招影响下快速增长。伴随着这股浪潮,诸多问题也愈发突出,大学生厌学就是其一。大学生厌学会导致其无法正常学习、掌握专业知识,严重影响其后续就业。当下厌学现象在大学校园内非常普遍,关注并解决厌学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而社会工作作为以科学手法助人自助、排忧解难为主要目标的工作,在处理厌学问题上具有一定介入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的价值。因此本文以大学生为对象就厌学问题方面进行相关调查,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来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可行性与具体措施。关键词 大学生,厌学,社会工作
目 录
1 引言1
2 对部分学生厌学现状调查2
2.1 样本概况2
2.2 大学生厌学影响因素分析2
3 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9
3.1 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可行性9
3.2 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可行性10
4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厌学的具体策略11
4.1 设立高校社工服务处11
4.2 在班级推广学习和成长管理小组12
4.3 开展个案辅导13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17
附录A:大学生厌学情况调查问卷18
附录B:访谈对象基本情况20
附录C:访谈提纲20
1 引言
自1990年代末以来,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截止到2017年,由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已有在校大学生共2695.8万,应届大学生学生795万,普通本专科招生748.6万人,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亿。
而近年由于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纷繁复杂的信息流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艰苦奋斗、努力学习的理念在革新的潮流中不断受到冲击,使得一些大学生对自身的道路愈发迷茫,对学习的态度也不复以往,厌学问题越来越严重。
厌学是学生身上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状态,国内有关厌学的相关研究有很多,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过分析。概念上,学者王琳婷(2017)认为厌学即学生对学习的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与远离学习[3];谢瑞红(2007)则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厌学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具有厌学情绪,二则是严重的厌学症[4]。
厌学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巨大,具体表现因厌学情绪程度不同有着不同的行为:仅有一定厌学心理的学生表现为对学习缺乏热情与专注,不主动学习;厌学情绪较重的学生则表现为反感学习,行为上消极性地对待与学习有关的一切事物;有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情况相对严重,此类学生行为与感情上均非常抗拒学习,对学习相关的一切事情都极度厌恶或完全无所谓,平日里经常性旷课、逃学。这些无法正常学习的大学生由于不能正常的掌握专业知识,在之后的就业方面必然困难重重。
本文以为例,通过对100名工学院学生进行问卷以及简单访谈的形式,对其厌学程度以及相关原因进行了解,将其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部分缩影来分析大学生厌学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接着从本专业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对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厌学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其介入的可行性,并从实践角度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的具体策略。
2 对部分学生厌学现状调查
2.1 样本概况
为获取最新的大学生厌学情形的相关资料,笔者采取以问卷法为主,访谈法为辅的资料收集方法,从大一至大四年级各个年级,人文、设计和外国语等学院中各个专业中选取部分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个例进行相关访谈,其中共计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92%,并对厌学严重者2人进行访谈。问卷采用匿名化,删除了关于个人信息等方面的敏感性要素,因此收集的资料在可信度上具有一定保障。以下是对有效的92份问卷中对大学生厌学情形及相关要素的分析:
表1 调查对象厌学情况分布
无明显厌学情绪
轻微厌学
中度厌学
重度厌学
人数(人)
52
26
10
4
比例(%)
56.6
28.3
10.9
4.3
表1为以具体厌学行为为标准,通过对调查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归纳汇总后统计出来的厌学情况分布数据。从上可以看出,调查的群体中,有56.6%的学生没有明显的厌学情绪,而有厌学反应的人群中,轻度厌学的占据了28.3%,中度厌学的有10.9%,厌学情况严重的为4.3%。
综上可知,在调查对象群体中虽然大部分人在学习方面依旧能以正常的态度应对,但也有将近一半的调查人群对学习或多或少有着一定的厌恶情绪,情况严重者也不在少数。厌学情形在调查范围内的情况相当严重。
2.2 大学生厌学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解学生厌学的相关影响因素,对调查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分别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角度进行探讨,相关分析如下:
2.2.1 个人及家庭因素
个人与家庭因素是厌学问题上不可避免的成因,个人问题方面主要围绕行为习惯、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家庭方面以父母的教育问题为主。
表2 调查对象对上大学目的看法情况
学习知识促进就业
应对父母压力
长见识和结交朋友
不清楚
人数(人)
35
20
19
18
比例(%)
38.0
21.7
20.7
19.6
目 录
1 引言1
2 对部分学生厌学现状调查2
2.1 样本概况2
2.2 大学生厌学影响因素分析2
3 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9
3.1 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可行性9
3.2 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可行性10
4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厌学的具体策略11
4.1 设立高校社工服务处11
4.2 在班级推广学习和成长管理小组12
4.3 开展个案辅导13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17
附录A:大学生厌学情况调查问卷18
附录B:访谈对象基本情况20
附录C:访谈提纲20
1 引言
自1990年代末以来,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截止到2017年,由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已有在校大学生共2695.8万,应届大学生学生795万,普通本专科招生748.6万人,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亿。
而近年由于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纷繁复杂的信息流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艰苦奋斗、努力学习的理念在革新的潮流中不断受到冲击,使得一些大学生对自身的道路愈发迷茫,对学习的态度也不复以往,厌学问题越来越严重。
厌学是学生身上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状态,国内有关厌学的相关研究有很多,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过分析。概念上,学者王琳婷(2017)认为厌学即学生对学习的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与远离学习[3];谢瑞红(2007)则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厌学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具有厌学情绪,二则是严重的厌学症[4]。
厌学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巨大,具体表现因厌学情绪程度不同有着不同的行为:仅有一定厌学心理的学生表现为对学习缺乏热情与专注,不主动学习;厌学情绪较重的学生则表现为反感学习,行为上消极性地对待与学习有关的一切事物;有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情况相对严重,此类学生行为与感情上均非常抗拒学习,对学习相关的一切事情都极度厌恶或完全无所谓,平日里经常性旷课、逃学。这些无法正常学习的大学生由于不能正常的掌握专业知识,在之后的就业方面必然困难重重。
本文以为例,通过对100名工学院学生进行问卷以及简单访谈的形式,对其厌学程度以及相关原因进行了解,将其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部分缩影来分析大学生厌学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接着从本专业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对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厌学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其介入的可行性,并从实践角度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的具体策略。
2 对部分学生厌学现状调查
2.1 样本概况
为获取最新的大学生厌学情形的相关资料,笔者采取以问卷法为主,访谈法为辅的资料收集方法,从大一至大四年级各个年级,人文、设计和外国语等学院中各个专业中选取部分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个例进行相关访谈,其中共计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92%,并对厌学严重者2人进行访谈。问卷采用匿名化,删除了关于个人信息等方面的敏感性要素,因此收集的资料在可信度上具有一定保障。以下是对有效的92份问卷中对大学生厌学情形及相关要素的分析:
表1 调查对象厌学情况分布
无明显厌学情绪
轻微厌学
中度厌学
重度厌学
人数(人)
52
26
10
4
比例(%)
56.6
28.3
10.9
4.3
表1为以具体厌学行为为标准,通过对调查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归纳汇总后统计出来的厌学情况分布数据。从上可以看出,调查的群体中,有56.6%的学生没有明显的厌学情绪,而有厌学反应的人群中,轻度厌学的占据了28.3%,中度厌学的有10.9%,厌学情况严重的为4.3%。
综上可知,在调查对象群体中虽然大部分人在学习方面依旧能以正常的态度应对,但也有将近一半的调查人群对学习或多或少有着一定的厌恶情绪,情况严重者也不在少数。厌学情形在调查范围内的情况相当严重。
2.2 大学生厌学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解学生厌学的相关影响因素,对调查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分别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角度进行探讨,相关分析如下:
2.2.1 个人及家庭因素
个人与家庭因素是厌学问题上不可避免的成因,个人问题方面主要围绕行为习惯、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家庭方面以父母的教育问题为主。
表2 调查对象对上大学目的看法情况
学习知识促进就业
应对父母压力
长见识和结交朋友
不清楚
人数(人)
35
20
19
18
比例(%)
38.0
21.7
20.7
19.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