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感何以形成以n培训机构为例(附件)

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隶属于某一群体,群己关系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话题。本研究以某一正式群体中成员“我们感”的形成为研究内容,运用参与观察与半结构访谈的研究方法进行资料收集。研究发现该群体成员都具有较强的“我们感”,主要表现为群体成员在心理上把彼此划分为“我们”或“自己人”范畴,表现出高的内聚力,并积极主动参加群体活动,以及群体可以满足成员的物质需要、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分析发现,在正式的企业小群体中群体成员“我们”概念的生成具有多重机制,清晰的群体边界、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互动以及群体领导策略化的引导使得群体可以形成强烈的“我们感”。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综述2
(一)国外研究概况2
(二)国内研究概况2
(三)文献评述4
二、研究设计4
(一)核心概念界定4
(二)研究对象概况5
(三)研究方法5
(四)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5
三、“我们感”何以体现5
(一)认知维度:成员对自身群体身份的认同6
(二)情感维度:成员之间情感联系强烈6
(三)动机维度:个体的需要可以在群体里被满足6
(四)行动维度:对群体活动积极主动参与7
四、“我们感”何以形成7
(一)类别化:群体边界清晰8
(二)关系化:成员间关系亲密9
(三)策略化:“我们感”的增强10
五、小结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我们感”何以形成
——以南京N培训机构为例
引言
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隶属于某一群体,在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群体中进行社会活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历来是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核心。个体对自身所属群体的归属感与偏爱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特征,群体也希望个体能在群体中获得好的体验从而促进群体目标的完成。然而在现实中,这样良好的群己关系总是困难的。研究正式群体中群体成员“我们感”的形成,可以对建立良好的群己关系以及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群体领导提高成员对群体的认可提供策略的借鉴。
对于群己关系的研究,杨宜音[11]提出双重格局的情境“我们”概念形成机制,以期对中国人“我们”概念的形成做出合理解释,但这一解释是否适用在某一具体的小群体之中呢?本研究着眼于某一正式群体,采取质性研究的策略,运用参与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的具体方法,研究了以下内容:(1)该群体的“我们感”表现在什么方面?(2)该群体“我们感”得以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其“我们感”的形成是否符合杨宜音所提出的双重格局的情境“我们”概念形成机制?
一、研究综述
本研究中的“我们感”指的是群体成员对自身群体身份的认同,以及个体自身对所在群体的归属感。“我们感”发生的群体大可到国家、民族,小可到地方性认同,职业认同或小范围群体的认同。
(一)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对群体认同的研究是从社会认同理论开始的。20世纪 70年代,Tajfel等人提出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了社会认同对群体行为的解释作用,它的提出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为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 Tajfel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2] 社会认同论者认为人们会用自己或他人在某些社群的成员资格来建构自己或他人的身份。依据社群成员资格来建构的身份被称为社会身份(social identity),而依据个人的独特素质而建构的身份被称为个人身份(personal identity)。[3]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的过程是由社会分类( social categorization)、 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和积极区分原则(positive distinctiveness)建立的。[4]
社会分类,又称社会范畴化,是指个体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识别物体,会对他们进行分类会,也会运用相似的方法对人进行的分类。[5]在分类时人们倾向于根据他人和自己的异同来进行分类,从而把对象归为同一分类的内群成员或者是不同分类的外群成员。范畴化过程中行动者获得所被认同的群体资格或范畴资格。
社会比较是在范畴化之后,行动者在既定范畴下,区分出内群体与外群体,进而会趋向于坚持我群体观点,力图与内群其他成员保持一致,并对内群感知进行积极评价。其次,在进行群际比较时,群体成员趋向于将群际差异扩大化,对群内成员给予更加积极地的评价。[6]范畴化与社会比较的相互作用,产生出内群偏好、群际区分、群际歧视等群体行为的特殊形式。
积极区分原则是个体为了维护和提升自尊,会努力用个体自己的群体身份在团体比较的维度上表现得比外部群体更加优秀。这种比较是在社会情境允许的情况下与自身相近的群体进行比较,社会认同满足了个体获得自尊的需要。[7]
社会认同理论对群际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进行揭示,可以解释成员与群体的关系以及群体间关系,对许多研究也有理论指导意义。社会认同理论兴起之后,遭到批评的焦点集中在其不关注情景的影响,后来很多实证研究证明,认同确实存在情景凸显性。也有研究反对它提出的对内群体的偏好和对外群体的诋毁是联系在一起的观点,后来的社会认同理论修正了这个观点,认为对外群体是否诋毁取决于该群体的社会地位[8]。社会认同理论也要根据各种研究具体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国内研究概况
1.关于中国人群体认同的理论研究
对中国人社会认同及中国人“我们”概念的研究主要从关系化和范畴化的角度出发。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所以中国人群体认同的形成也与关系有关。类别式范畴化对群体认同的研究更多的是西方社会内群体的形成的研究角度,由个体在广义的自我概念中镶嵌进去一个“成员”的类别意识,以便个体通过群体获取仅仅依靠自己无法获得的东西。[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6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