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农民土地价值观的代际差异研究李园村的调查与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对土地有着独特的情感。在农村,土地问题更是人们生活重心,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根本。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但随着土地制度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土地感情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不同年代的人们对土地的价值观产生差异,主要表现在情感价值、保障价值、财富价值和权利价值四个方面;造成农民土地价值观代际差异的因素包括年龄,教育程度,个人利益的追求等内部因素和国家制度、市场经济、城镇化等外部因素。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新战略,大力提倡发展农业,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基层,给予农民技术支持。相信在不久将来,人们之间的土地价值观代际差异将会缩小,人们对土地也会越来越重视。关键词 土地价值观,代际差异,影响因素,变化趋势
目 录
1 引言 1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2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2
2.2 研究程序与研究工具 3
3 农民土地价值观代际差异的表现 4
3.1 情感价值 4
3.2 保障价值 5
3.3 财富价值 6
3.4 权利价值 7
4 农民土地价值观代际差异的影响因素 8
4.1 影响农民土地价值观代际差异的内部因素 8
4.2 影响农民土地价值观代际差异的外部因素 10
5 农民土地价值观代际差异的变化趋势及对未来的影响 11
5.1 农民土地价值观代际差异变化趋势 11
5.2 农民土地价值观代际差异对未来的影响 12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 考 文 献 15
附录A:农民土地价值观的调查问卷 16
附录B:农民土地价值观的访谈提纲 17
1 引言
农民土地问题是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交织和利益联结,两者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视土如命”的观念深植人心[1]。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在传统社会,土地是人们身份的象征,拥有土地越多地位越高,人们对土地有强烈的感情。然而,随着我国发展的转型以及土地制度的改变,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们对土地的感情逐渐发生变化。在1952年土地改革时期,国家实行土地归农民所有,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土地的积极性,“土地是命”的观念深植人心。但在1958年国家实行土地集体化,土地经营权和所有权收归国家,农民丧失了土地的经营权,农民逐渐对土地失去信心。80年代出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迅速增加,解放农民生产力,农民对土地再次燃起了信心。然而好景不长,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日益减少,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非农工作,对土地的情感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后,相对于其他行业,农业收入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土地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体现,大大减低了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农业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年轻一代的农民,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农民兼业化逐渐兴起,农业不再是收入的唯一来源,但是他们不愿意放弃土地。他们选择在农忙时回到农村,农闲时选择外出打工。随着新生代农民教育程度的提高,他们直接将土地承包给其他人,更有甚者,直接将土地荒废,选择到城市里从事其他行业。城市化和利益追求使得部分农民对土地的认知和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城市不断扩张,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在土地价值观方面,代际差异越来越明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年代人的土地价值观越来越差异化,年轻人由于从小被父母灌输的思想观念,加上从小就很少干过农活,他们对土地的感情不深,不愿意生活在在农村,他们喜欢城市的生活。年老一代由于身体精力等原因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全身心投入土地,而中年人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打工,宁可在土地上多投入资金,除非他们有某项突出的技能,足以维持他们离开土地之后的生活[2]。这种不同代际之间土地价值观的差异,必然会对我国农村土地使用产生一定影响,进而会影响到我国农村发展和我国农地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土地价值观代际差异的存在表明当前我国农民土地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明确苏北地区不同代际农民土地价值观的差异,有益于准确掌握不同农民群体对待土地利用的态度,有助于制定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土地政策[2]。本篇文章是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深入苏北农村的一个小村庄——李园村,开展对于农民土地在价值观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从情感价值、保障价值、财富价值和权利价值四个维度对农民土地价值观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农民土地价值观代际差异的表现,从而进一步探讨农民土地价值观代际差异影响因素,农民土地价值观念变化趋势及对未来的影响。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文调查地点选在苏北一个小村庄——李园村,李园村位于沭阳县潼阳镇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庄,现隶属于沭阳县潼阳镇阴平居委会,位于潼阳镇中心小学西侧。汉成帝时封楚孝王子为阴平侯,此时阴平是一个侯国;东汉时废侯国,置阴平县。西晋武帝时裁阴平县并入厚丘县;阴平县的历史给沭阳留下了一个“阴平乡”的地名,古阴平城的地址就在今沭阳县西北阴平乡政府所在地;20世纪40年代曾建立僮阳抗日民主政权,便是沿用了古代“僮阳”的称呼[3]。1999年,抗日战争中的原潼阳县委驻地阳平乡更名为潼阳镇。李园村已有百余年历史,从前这个村庄都是姓李的村民,且大多数都是种植菜园,维持生计,所以叫李园村。它原隶属于平西村。2001年平西和平东合并为阴平居委会,李园村编入阴平居委会13组,它东临路庄,西到叶圩,南邻西南庄,北到草村。解放初期时,村里只有30余户李姓人家,后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越来越多外乡人进入这个村庄,如今该村庄现有土地450余亩,村里居住村民102户,大约500多口人,其中70岁以上的有63人。本科及以上学历有8人,大专学历23人,初高中学历129人,小学及以下学历200多人,村中劳动力主要是年轻人和中年人。
该村的经济来源主要有外出务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及个体经营。因为该村庄离集镇比较近,所以村民会种植一些时令蔬菜,到集镇售卖,以此来补贴家用。村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之外,还会种植蔬菜,部分用来自己食用,部分拿到市集上贩卖,这个地方特产为花生、西瓜、草莓等农产品。2005年,村里大力倡导大棚种植。刚开始有几十亩地全用来大棚种植,但是大棚种植要求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和技术支持,而部分村民正是缺少资金和技术,导致大棚种植发展并不顺利,好多农户选择放弃,只有少部分村民坚持下来,现存也只有五六亩大棚种植。目前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外出求学,很少留在村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17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