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为何毕婚?生命历程视角的个案研究

大学生是社会文化的先锋力量,他们的爱情观、婚姻家庭观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反映出当今时代的特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知识阶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爱情、婚姻家庭的趋势走向。当代大学生的婚姻角色过渡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刚毕业或临近毕业就进入婚姻殿堂的大学生“毕婚族”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一景。本研究选取了三位“毕婚族”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得出影响大学生“毕婚”有价值规范的代际传递、家庭资本的下向支持以及男女有别的婚姻期待等方面的原因。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文献述评2
(一)生命历程理论2
(二)关于婚姻家庭角色过渡的研究2
(三)关于大学生毕婚族的研究3
二、研究设计4
三、三个毕婚族的故事5
(一)小张的故事5
(二)婷子的故事6
(三)小颖的故事6
四、大学生毕婚的成因分析7
(一)价值规范的代际传递与大学生毕婚7
(二)家庭资本的支持与大学生毕婚8
(三)男女有别的婚姻期待与大学生毕婚8
五、小结和讨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附录 访谈提纲12
大学生为何“毕婚”?
——基于生命历程视角下的个案研究
引言
大学生的婚姻和恋爱观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社会观察家甚至认为当代大学生已经开始了新的结婚时代。2005年9月国家教育部规定,只要符合有关婚姻法规的条件,在校大学生也可以结婚。随后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已将婚育禁令内容删除。开始有部分在校大学生选择了结婚,即一手拿毕业证,一手拿结婚证,过上左手爱情右手面包的时尚生活,并由此诞生出一个新鲜称谓——“毕婚族”( marriageupongraduation)。[1]
然而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初婚年龄曾一度逐年下降,但自90年代以来初婚年龄开始逐步上升。1990年我国人口初婚年龄为22.79岁,2010年上升至24.85岁,其中男性初婚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龄由1990年的23.75 岁上升至2010年的25.86岁;女性初婚年龄由1990年时的22.02岁升至2010年时的23.89岁。[2]对于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的新一代来说,晚婚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这种晚婚现象既源于高等教育普及和观念转变,也与不断攀升的结婚成本 ( 例如高昂的房价和更高的生活要求) 有关。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男女教育时间与工作时间挤压了婚姻时间,使得寻找配偶与投身家庭事务的机会成本不断攀升,有学者认为这种挤压最突出的结果就是结婚年龄的推迟[3]。
因此,在当前我国初婚年龄推迟的社会背景下,“毕婚族”这一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上主要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大学生毕婚是不负责任的、功利的,为缓解就业压力而做出的权宜之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大学生毕婚是其父母为了尽早的将其引入婚姻家庭的轨道上,促进其尽快成年的成熟考量。然而,这些声音仅仅只是来自当事人之外的声音,那么身为“毕婚族”的大学生他们是如何看待婚姻的呢?他们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之下选择了毕婚?本研究将选择三对在毕婚的大学生夫妇,对其生命历程加以考察,从而揭示其毕婚的原因。
一、 文献述评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被寄予厚望的重要的群体,他们的婚姻角色过渡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本研究将从生命历程的视角揭示大学生“毕婚”现象的原因,旨在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身为“毕婚族”的大学生他们是如何看待婚姻,以及是在怎样的情形之下选择了毕婚。因此,本研究对关于生命历程理论、婚姻家庭角色过渡的研究以及大学生“毕婚族”研究等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
(一)生命历程理论
所谓生命历程,用埃尔德的话说就是:“个体在一生中会不断扮演的社会规定的角色和事件,这些角色或事件的顺序是按年龄层级排列的。”显然,这是一种基于个体水平的定义。但埃尔德同时也认为:“年龄、成长和死亡这些生物意义在生命历程中是由社会建构的,年龄层级表达的也是一种社会期望。”[4]
生命历程理论萌芽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如今在国外已经发展相对成熟。轨迹和变迁这两个概念是目前生命历程范式中基本的分析主题。轨迹是指在生命跨度以内诸如工作、婚姻、自尊等的发展轨迹,它依据角色发生的先后次序而建立,并且反映了人在较长时期内的生命模式。变迁总是在生命轨迹之中发生,并且由某些特别的生活事件所标明,例如第一次参加工作、第一次结婚。生命历程研究特别关注变迁所发生的社会标准时间和角色变换的先后次序。例如霍根就强调要研究两种变迁之间的时间间隔。[5]伽斯皮等则认为,延误变迁可能会产生冲突性的后果,并因此而增加未来生活的难度。所以用生命历程范式分析社会现象时,要特别关注事件与事件之间持续时间的长短,要关注事件是否是依社会时间表而产生,主要生活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它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
轨迹和变迁的相互作用就产生了生命历程中的转折点,转折点有可能改变生命轨迹的方向。社会生活中可能改变生命轨迹的社会事件主要有入学、就业、参军、结婚等。埃尔德《大萧条的孩子们》中对生命历程理论有较为完整的阐释,他指出个人的生命历程嵌入了历史的时间和他们在生命岁月中所经历的事件之中,同时也被这些时间和事件所塑造着;但与此同时,个体能够通过自身的选择和行动,利用所拥有的机会,克服历史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从而建构他们自身的生命历程。[6]
(二)关于婚姻家庭角色过渡的研究
所谓角色过渡,是指从一种既定角色向另一种崭新角色的转变。它是广义的范畴,包括职业的变化、身份地位的变化等。现有文献中,对于我国青年群体角色过渡的研究多是从其角色转变的类型入手,探讨青年在角色过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7]而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是青年的婚姻角色过渡,即青年个体完成了结婚成家的社会化过程、实现了由父母家庭之成员向自立家庭之成员的角色转变,是生命历程理论对个体社会化的现实关照。[8]在婚姻角色过渡的研究中,现有研究者主要是从婚恋观念、婚恋行为两个方面展开的探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11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