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研究以市路社区为例(附件)
流动儿童是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非户籍地生活和学习的特殊群体,其社区融入呈现接纳与认识自我、社区认同、社区参与、社区融入的渐进性过程,调查发现,在城市社区融入过程中,异质性较强的新环境、流动儿童自卑的性格、家庭支持的缺乏、社区的不接纳等因素对流动儿童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人际交往能力差、身份认同感低、学习适应状况不良、社区认同度低使流动儿童在社区融入中困难重重,因此,基于增权理论,借助内部和外部两种力量,本文提出流动儿童个人应树立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意识、家庭需给予物质和情感支持、学校和社区引入资源,关注流动儿童群体、政府需推动政策改革,加大扶持力度,以此推动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关键词 流动儿童,社区认同,社区融入,增权
目 录
1 引言1
2 研究设计1
2.1 概念界定2
2.2 理论视角2
2.3 研究方法3
2.4 社区和研究对象选取3
3 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过程4
3.1 接纳与认识自我4
3.2 社区认同4
3.3 社区参与5
3.4 社区融入5
4 城市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影响因素6
4.1 促进因素6
4.2 阻碍因素9
5 目前城市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困境12
5.1 人际交往能力差,身份认同感低12
5.2 学习适应状况不良13
5.3 社区认同度低13
6 促进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途径14
6.1 个人层面14
6.2 家庭层面15
6.3 学校和社区层面15
6.4 政府层面16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19
附录A:访谈提纲22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的变化,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化壁垒逐渐被打破,人口流动愈加频繁,尤其是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近年来,流动人口的数量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流动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流动儿童”作为流动人口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其数量也在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断增长。截止到2012年10月1日零时,全国流动人口总量约为2.34亿,由于户籍制度改革的严重滞后,他们无法成为城市的新移民,只能成为城市里的“流动人口”(非本地户籍人口)。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017岁儿童总量为27891万,其中流动儿童数量就有3581万,相比2005 年增加了41.37%,且数量还在持续增长,相当于每100个儿童中就有13个是流动儿童。全国017岁城镇儿童总量为12448万,其中城镇流动儿童数量3106万,每100个城镇儿童中就有25个流动儿童。此外,在此次人口普查中,江苏省的流动儿童数量在全国各个省中排名前五,是人口流动大省[1]。
流动儿童跟随父母来到陌生城市开始新的生活,他们对新的环境充满好奇又手足无措,他们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语言、生活习俗、生活方式等;需要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网络;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他们在就学上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他们往往会感到迷茫和困惑,如何更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是他们面临的一道难题。其中,社区是流动儿童最先接触,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系统之一,城市社区的融入问题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而如何采取措施帮助流动儿童更快更好的融入城市社区,这是当前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2]。在此次研究中,本文采取访谈法对淮安市上海路社区的十位流动儿童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社区融入现状和困境,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进而提出能够促进城市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社区的具体解决策略。
2 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流动儿童
国家教育部在《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将流动儿童定义为:“6至14周岁(或者7至15周岁),跟随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进入流入地暂时居住达半年以上,且具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3]在本次研究中,城市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到达省内或省外城市生活和学习半年以上,且年龄集中在713周岁的农村户籍儿童。
2.1.2 社区融入
社区融入,是指社区成员平等地参与社区活动,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享受社区所提供的各种服务,通过社区适应、社区交往和社区认同这一系列过程,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4]。在本文中,城市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主要指流动儿童进入城市社区,适应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网络,进而对社区产生较好的归属感。
2.2 理论视角
本次研究涉及的理论是“增权”,增权是社会工作领域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模式,它既从个人、组织和社区内部发掘潜能,同时也从外界获得力量,提高行动者自身的生活能力以及对所处环境的融合和影响能力[5]。港台学者尤其是社会工作者多将增权等同于“使能”(enabling)、“增强”(strengthening),或“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而大陆学者则多将增权理解为提高个人能力和改善及重新调配资源的分布。虽然学者们没有一致地描述确定的目标、过程或介入方法,但增权文献表明,可以从中发展出一个关于增权的操作性定义: 第一,增权的目标是增加个人、人际或政治权力,以便个人、家庭或社区可以采取行动改善他们的处境。第二,增权是一个过程,可以发生在个人、人际和社区等介入层面。第三,增权通过一些介入方法发生,包括把助人关系建立在合作信任和分享权力的基础之上;利用小的群体、接受案主对问题的定义、确认和加强案主的长处;提升案主关于阶级和权力议题的意识;积极引导案主加入改变的过程;传授具体的技能;使用互助、自助或支持群体;在助人关系中体验个人权力;动员资源或为案主进行倡导。第四,有效实践的目标并不是应付和适应,而是案主或社区实际权力的增长,以便他们可以采取行动防止或改变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总之,增权领域的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增权的最终目标是增加群体或社区的权力,而增加他们的权力则要求针对改变的多个层面[6]。
目 录
1 引言1
2 研究设计1
2.1 概念界定2
2.2 理论视角2
2.3 研究方法3
2.4 社区和研究对象选取3
3 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过程4
3.1 接纳与认识自我4
3.2 社区认同4
3.3 社区参与5
3.4 社区融入5
4 城市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影响因素6
4.1 促进因素6
4.2 阻碍因素9
5 目前城市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困境12
5.1 人际交往能力差,身份认同感低12
5.2 学习适应状况不良13
5.3 社区认同度低13
6 促进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途径14
6.1 个人层面14
6.2 家庭层面15
6.3 学校和社区层面15
6.4 政府层面16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19
附录A:访谈提纲22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的变化,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化壁垒逐渐被打破,人口流动愈加频繁,尤其是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近年来,流动人口的数量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流动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流动儿童”作为流动人口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其数量也在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断增长。截止到2012年10月1日零时,全国流动人口总量约为2.34亿,由于户籍制度改革的严重滞后,他们无法成为城市的新移民,只能成为城市里的“流动人口”(非本地户籍人口)。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017岁儿童总量为27891万,其中流动儿童数量就有3581万,相比2005 年增加了41.37%,且数量还在持续增长,相当于每100个儿童中就有13个是流动儿童。全国017岁城镇儿童总量为12448万,其中城镇流动儿童数量3106万,每100个城镇儿童中就有25个流动儿童。此外,在此次人口普查中,江苏省的流动儿童数量在全国各个省中排名前五,是人口流动大省[1]。
流动儿童跟随父母来到陌生城市开始新的生活,他们对新的环境充满好奇又手足无措,他们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语言、生活习俗、生活方式等;需要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网络;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他们在就学上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他们往往会感到迷茫和困惑,如何更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是他们面临的一道难题。其中,社区是流动儿童最先接触,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系统之一,城市社区的融入问题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而如何采取措施帮助流动儿童更快更好的融入城市社区,这是当前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2]。在此次研究中,本文采取访谈法对淮安市上海路社区的十位流动儿童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社区融入现状和困境,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进而提出能够促进城市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社区的具体解决策略。
2 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流动儿童
国家教育部在《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将流动儿童定义为:“6至14周岁(或者7至15周岁),跟随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进入流入地暂时居住达半年以上,且具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3]在本次研究中,城市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到达省内或省外城市生活和学习半年以上,且年龄集中在713周岁的农村户籍儿童。
2.1.2 社区融入
社区融入,是指社区成员平等地参与社区活动,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享受社区所提供的各种服务,通过社区适应、社区交往和社区认同这一系列过程,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4]。在本文中,城市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主要指流动儿童进入城市社区,适应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网络,进而对社区产生较好的归属感。
2.2 理论视角
本次研究涉及的理论是“增权”,增权是社会工作领域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模式,它既从个人、组织和社区内部发掘潜能,同时也从外界获得力量,提高行动者自身的生活能力以及对所处环境的融合和影响能力[5]。港台学者尤其是社会工作者多将增权等同于“使能”(enabling)、“增强”(strengthening),或“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而大陆学者则多将增权理解为提高个人能力和改善及重新调配资源的分布。虽然学者们没有一致地描述确定的目标、过程或介入方法,但增权文献表明,可以从中发展出一个关于增权的操作性定义: 第一,增权的目标是增加个人、人际或政治权力,以便个人、家庭或社区可以采取行动改善他们的处境。第二,增权是一个过程,可以发生在个人、人际和社区等介入层面。第三,增权通过一些介入方法发生,包括把助人关系建立在合作信任和分享权力的基础之上;利用小的群体、接受案主对问题的定义、确认和加强案主的长处;提升案主关于阶级和权力议题的意识;积极引导案主加入改变的过程;传授具体的技能;使用互助、自助或支持群体;在助人关系中体验个人权力;动员资源或为案主进行倡导。第四,有效实践的目标并不是应付和适应,而是案主或社区实际权力的增长,以便他们可以采取行动防止或改变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总之,增权领域的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增权的最终目标是增加群体或社区的权力,而增加他们的权力则要求针对改变的多个层面[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