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研究以农业合作社为例

农产品供应链问题关乎农业发展的大计,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借助互联网也有了创新发展。本文根据以回归分析为基础的供应链绩效模型,对65份江苏省农业合作社问卷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互联网对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在生产安排、销售决策上的应用和物流评价对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影响较为显著。根据分析结果,为提高江苏省农产品供应链绩效,提出如下建议信息共享,构建生产上的战略联盟;利用电商平台,开辟农业的互联网市场;创新物流管理,提高农产品供应效率。关键字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研究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Taking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Jiangsu as an ExampleStudent majoring in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Li RumengTutor Yu Degui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is related to the large scal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age, th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innovated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net. Based on th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odel based on regression analysis, this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65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questionnair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explores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The ana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in production scheduling and sales decis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External environment, logistics evaluation and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also 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ets attention, Internet promotion,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indicators,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also have obvious positive correla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in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information sharing to build strategic alliances in production; using e-commerce platform to open up agricultural Internet market; innovative logistics management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supply efficiency.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 研究背景农产品供应链是现代农业研究的热点,从生产资料提供者、农产品生产者、中间经销商、再到消费者,它连接着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整个网络。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化时代,使得农产品供应链通过数据信息化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同时,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由于资源以数据为载体随时随地进行流通和共享,大大降低了成本,互联网的价值也得以体现。农产品供应链的高效通畅至关重要,其运行绩效评价对供应链的实际操作和优化调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很多学者从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到改进措施,都对供应链绩效展开了各方面的深入研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借助互联网也面临着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传统农业结合起来,在传统农业的领域内开辟一条新道路。2. 研究意义农产品供应链的高效通畅至关重要,其运行绩效评价对供应链的实际操作和优化调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互联网融合模式,研究如何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绩效,更有助于农产品供应链领域研究空白的补充和进展的推进。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开展供应链绩效研究,为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理论基础和战略指导,对于推动和完善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研究内容(1)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现状及问题 通过调研,研究江苏农产品供应模式的发展现状,从产品结构、响应方式、供应效率等方面分析农产品供应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2)分析互联网与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关系 从产品结构、响应方式、供应效率等方面,分析互联网对于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内在驱动机制和影响。(3)研究农产品供应链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模式以江苏农业合作社的农产品供应模式为例,实证农产品供应链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相关经验。(4)提出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政策建议在互联网大背景下,通过实证分析,从推动整个供应链更加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素质培训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找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对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概括,学习经验的同时发现目前的研究空白,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2)定量分析法以回归分析为基础,构建供应链绩效模型,对65份江苏省农业合作社问卷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互联网对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根据结果具体分析江苏省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可行性和融合机制,找到提高绩效的方法。3.技术路线 图1 技术路线图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综述(1)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指标研究马士华等中国专家学者根据前人平衡计分卡指标设计方法的研究基础,进行了评价指标设计的改良,提出了平衡供应链计分法,在列出四个方面的前提下,又具体细分总结了十四个重要绩效指标。[1]随着近代观念的革新,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成为社会关注的主题,供应链也有了新的发展马飞等学者以绿色供应链为研究对象,针对绿色供应链进行评价指标研究,分为六个层面,其中“环保”是之前的研究所没有得到重视的指标,在最后关键性指标的确认上,表现为“环保效果”。[2](2)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研究方法平衡计分卡与系统动力学方法都是有过研究基础的,孙晓宇等学者创新性地将两者相结合,从而解决了前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出现的动态性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高企业绩效。[3]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还有郑培和黎建强,两位学者根据粗糙集理论的绩效评价模型,建立了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决策表。[4]近代,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方法研究开始倾向于探究更加简单便捷、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回归分析在这方面得到了应用。在研究合作稳定性因素与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研究上,毛溢辉在定量分析环节加入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已有的样本数据进行了数据分析,实证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5]赵婷婷认识到物流能力作为重要因素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为分析和论证这种关系,她运用了回归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方法,为自己的设想提供了证明。[6]为制造型供应链提供便捷、可操作性强的绩效模型,陈科也用到了回归分析的方法,并借助相关数据分析软件实现数据输出。[7](3)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运行措施研究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针对这种联系和影响,刘超认为在调整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供应链的动态特性。[8]为此,他倡导企业建立学习型的供应链战略,在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上,将客户、学习、财经、社会四个方面的指标纳入为一级评价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衡量企业的供应链绩效水平,进行排序,将数据统一无纲化处理。李弘、于明华、李长青三位学者更讲究“因地制宜”,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仿真模型。[9]因此,他们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选择时,加入了内部业务,客户、财务、创新、学习等也得到了保留。研究借助离散事件仿真工具Witness,采用模拟退火算法,有效实现供应链绩效的优化,达到资源的最大配置。这一研究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的需要来对各维度进行优先级排序,从而可以选择对自己来说的最优配置方案,实际操作意义大。物流服务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同时也带来相互干扰的问题。刘伟华、周丽珍、刘春玲和葛美莹研究发现,采用ANP 法进行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可以很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10]以 ANP方法为基础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模型,不仅可以解决之前指标间相互干扰的不稳定性,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绩效评价的准确性,让绩效评价更加准确无误。(4)农产品供应链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研究王宇波、马士华提出了加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几点思考,他们认为,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应重视现代技术支持,包括信息网络系统的应用,科学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等。[11]刘助忠、龚荷英提出在“互联网+”热潮下,基于“云”的农产品供应链将是未来农产品供应链运作的趋势,为此新形势下的农产品供应链应该是以服务集成为核心,以云服务为供应链各环节间的枢纽。[12]陈铭认为,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物流效率,必须重视信息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通过其对实物流实施监控,突出服务流的特征;提高物流效率方面,构建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借助信息流完成以信息公布、交易处理、物流管理服务等智能化服务。[13]王宁、黄立平提出信息平台是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核心之处,有利于协调供应链的资源分配,实现最优配置。2. 国外研究综述(1)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指标研究Lummus等学者从产品供应、过程管理、交货运送、需求管理4个部分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10项主要考核指标。[14]Beamon将供应链绩效评估指标分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前者5个,后者定为10个,其中在定量指标中,又细分为顾客和成本。[15]2000年Brewer、Speh等学者在进行供应链绩效评估时,在指标设计环节利用了平衡计分卡。[16]L-C.Lin为提出更为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6σ测量方法应用于综合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中来。在这个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供应链处理评价、产出评价、团队结构评价,这是一大创新,补充了之前的研究空白。[17](2)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研究方法1996年T. L.Saaty第一次提出网络层次分析法。网络层次分析法是指基于 AHP 方法的一种新的供应链研究方法,它可以使多个指标实现共存,即使它们有的难以被量化。网络层次分析法的优势还有它考虑了不同层次的元素组及元素组内部的元素相互影响的情况。[18]Persson等学者将离散事件仿真工具ARENA应用到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19](3)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运行措施研究Vander Vorst在2006年进行了调研,研究了生鲜活农产品的污染问题,为此他提出解决方案,即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宣传监督活动,促使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各环节能够可持续发展。[20]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形势下,Ahumada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会随之变得更加复杂,为迎接机遇和挑战,国家之间要加强沟通合作,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和整合。[21]Denouded等认为,农产品具有独特的市场定位,在生产环节有着季节性、地域性等的自然属性,这些特点使得农产品供应链战略联形成的可能。[22]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中间需信息代理中介组织是一个必要的环节,它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能保障卖家(生产者)和买家(消费者)的权益和满意度。(4)农产品供应链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研究Gimnez 和Ventura意识到,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重点在于互联网网络体系和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二者,搭配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方法,让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上的成员进行团结协作,能促进整个供应链更加系统化,实现效益最大化。[23]克莱文格等则提出了在农产品供应链中使用互联网、电商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方法,增强了可操作性,为供应链节点成员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操作上的建议。[24]3. 文献评述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理论研究上,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研究中,以平衡计分卡、DEA等几大主要方法为基础,在指标体系设计、研究方法等环节不断进行优化创新。近几年,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的学者也将目光放在了“互联网+”上,探索互联网网络体系和信息技术对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机制。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研究的应用将会越来越普遍,简单便捷、可实际操作性强的绩效研究体系将会更加收到市场的欢迎,反过来也会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在这方面,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对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研究概念基础(一)基本概念界定1.“互联网+”的含义互联网出现于20世纪中期,为信息互联提供了可行性,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专家学者的不断研究,互联网开始尝试与移动终端相结合,诞生了移动互联网,把人和物之间实现全面连通,世界因互联网成为了真正的“地球村”。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带来的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可以将各个行业连接起来,尤其是传统行业,从而给这些原有的行业带来新的生态。目前为止,“互联网+”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标准定义,业内人士对此都曾发表自己的看法。阿里研究所曾将“互联网+”的概念定义为围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应用,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进行普及应用而实现的融合。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 “互联网+”定义为使互联网及其相关信息技术等和传统的制造行业相结合,以促进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贸易的迅速发展。综合各方的阐述,通俗地说,“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相加的过程,但又不仅仅是两者的简单相加。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和信息技术手段,让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在深层次进行融合、协作。过去在传统行业里很难解决或无法解决的困难,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解决。所以在“互联网+”模式里,传统行业企业的产品和内容实际上都没有发生改变,而是加入了互联网特色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手段。近年来,“互联网+”新型经济在中国遍地开花,在社会掀起一股影响力巨大的风潮。从网络消费到共享单车,从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等,“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风头之上,许多新兴“互联网+”企业迅速发展,抢占市场,有的甚至已经开始进入国际市场。2. 农产品供应链的含义在国内,较为权威的关于供应链的定义是2003年马士华、林勇等学者提出的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展品,随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25]农产品供应链的定义可以大致总结为,围绕农产品消费,研究农产品及其相关的一系列流程,包括控制农产品的资金、信息、物流等信息,为了最大程度保障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销售者、农产品消费者的利益,在各个环节之间进行协调资源和合作的过程。[26]3. 绩效管理与研究方法(1)概念绩效就是组织、部门、员工控制下的,与工作内容相关的行为及其产出,是一种已完成或者未完成获得的成绩。它是一个量化的过程,量化的是过程和过程中的结果。供应链绩效评价即根据供应链的整体目标,通过建立科学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供应链的全过程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最终得出综合评判结果[27]。供应链绩效评价强调关注供应链的整体战略目标,更加侧重于供应链的长期发展前景,注重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协调合作。Betitci等国外专家曾在文章中第一次对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的概念做了区分。 [28]在进行绩效评价时,首先是通过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搭建评价模型,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绩效管理不仅包括了绩效评价,还包括根据最后得出的评价结果进行一系列的针对性解决措施。(2)方法到现在为止,绩效管理有两种主流方法。一是通过计划、改进和考察等手段,制定并执行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法,从而对制定的发展战略不断调整完善;二是以绩效考核手段激励员工,促使员工的行为不断趋近满足管理者的要求。绩效研究有许多方法,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目前在绩效管理中,常用的方法有目标管理法、平衡计分卡法(BSC)、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回归分析法和其他相关研究方法。指标体系设计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进行供应链绩效研究,第一步就是选取合适的绩效研究指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模型。考虑到供应链绩效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综合全面反映供应链的绩效,应该多方面、多角度地选取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指标。综合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在供应链绩效评估指标方面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合理有效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的原则有(1)指标的选取要反映供应链的整体战略目标。供应链绩效研究的结果就是用于完善供应链绩效的基础,从而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所以绩效研究指标的选择要围绕供应链管理的整体目标。(2)指标的选取要能反映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情况。供应链是一个流程,绩效的影响涉及到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研究供应链的绩效不应局限于供应链每个环节上一个企业的绩效,而要着眼于整体。(3)指标的选取要容易调研数据。数据是进行供应链绩效研究的基础,选取指标时保证调研数据的可获得是一个必要条件,只有保证这种可操作性,进行绩效评估才有现实意义。(4)指标的选取要遵循通用性的原则,便于实际操作,可以应用到各个行业,使其价值最大化。2. 指标的选取针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绩效评价,我们首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指标选取的原则和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供应链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从生产准备、市场营销、外部环境三大方面,选择是否使用互联网关注农业信息、互联网是否影响生产安排、互联网是否影响宣传决策、互联网是否影响销售决策、物流评价、保鲜技术、农业政策7个指标,如表1所示。整个农产品供应链大体上可以分为前端的生产阶段、中间环节的营销活动和外部相关环境条件,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全面性,在一级指标的选取时就以这三大方面进行考虑。农业信息的搜集是农业生产等一系列活动的前期准备,互联网作为时下流行的信息获取方式,“是否使用互联网关注农业信息”是探究互联网和农产品供应链绩效影响机制的前提;生产安排、宣传决策、销售决策是农产品供应链上较为重要的几大环节,直接决定着资源的配置和效益的多寡,关系到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成员,与供应链绩效息息相关。探究互联网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关系,互联网对这几个具体行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参考指标。物流及其附带的保鲜技术贯穿者农产品供应链的始终,物流效率也是农产品供应链效率的一方面体现,所以在外部环境方面,选择了物流评价和保鲜技术作为二级指标。除此之外,因为主观上农业企业的发展不易,需要政府的相关扶持,客观上国家也在大力提倡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所以,农业政策也是我们考虑影响供应链绩效的一个因素。同时,考虑农产品供应链的绩效可以通过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反馈来表现,选择了生产效益来做一个客观的体现。表1 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生产准备是否使用互联网关注农业信息互联网是否影响生产安排市场营销互联网是否影响宣传决策互联网是否影响销售决策外部环境物流评价保鲜技术农业政策(三)分析方法本研究主要基于回归分析来探索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因素。回顾各专家学者的研究,回归分析法多次应用于供应链绩效研究中,这里也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简单、易操作的研究模型,以探求互联网和农产品供应链的融合机制,达到提高江苏省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目的。回归分析方法是一种对变量进行推导和推广的方法。首先进行数据的获取,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一般的具有概括性的数学公式,然后针对具体的目标,根据数学公式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回归分析法可以运用在很多研究方向,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方面。用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数据的量化分析,可以得到两个变量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统计关系中的变量y与系统性因素和随机因素两种因素有关系。系统性因素,即设自变量为x,则可列出f(x)的函数形式表达式;变量之所以发生变化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随机因素,可以用表示。所以,我们可以在回归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分析样本数据,得出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统计关系模型。三、互联网与农产品供应链绩效分析(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得到重视,农业发展是目前的重点。经过管理的日趋完善和制度标准的建立健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江苏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的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省,新形势下,政府在农村、农民、农业方面的资金和精力投入不断增加,也出现了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良好现象。2017年,江苏省农业增加值4076.7亿元,增长2.2%;全年粮食总产量为3539.8万吨,比上年增产73.8万吨,增长2.1%。江苏省的现代农业发展也在加快推进,2017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为413.2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4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7万公顷,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4万公顷。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产品质量和品种上的要求,江苏省对农产品的安全质量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然而,江苏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还需要不断加强。(二)调研设计1. 调研问卷设计在查阅资料的准备前提下,结合调研目的与调研地实际情况,设计了《江苏省农业合作社发展情况问卷》,问卷分为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生产基础设施情况、生产经营管理情况、互联网与科技服务情况、政策支持、社会环境、龙头企业、市场细分七个部分。因被调研人基本情况和各地区实际情况的不同,部分的数据会有所缺失,样本数据主要集中选择生产基础设施情况、生产经营管理情况、互联网与科技服务情况、政策支持四个部分。2. 调研基本情况(1)江苏省基本概况江苏省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长江下游,平原辽阔,水域众多,地理上跨越南北。江苏省的地形以平原为主,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72万平方千米,占中国的1.12%。下辖13个设区市,96个县(市、区)。江苏不仅是一个工业大省、经济大省,而且在农业上也具有雄厚的实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江苏省的耕地在全国排第十位,但农业增加值位居第三位,粮食总产值为全国第四位。随着新时代的来临,第一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江苏省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倡导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2012年,全省农业产业经营组织达到60875户。仅截至2012年底,江苏省的农业合作社总数就有57566家,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苏南,合作社总数为12328家,占全省总数的21.42%。2015年,全省合作社总数达7.2万,入社农户占75.6%。时代的变化使新型农业合作社开始兴起,它是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联合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社会各界力量的经济互助联合体。(2)调查状况针对江苏省不同地区,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择调研对象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发放问卷和企业访谈,了解相关情况。经最后统计,共回收问卷71份,除去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共计65份。样本统计表2 样本基本情况统计表调查选项是否使用互联网关注农业信息互联网是否影响生产安排互联网是否影响宣传决策互联网是否影响销售决策保鲜技术物流评价农业政策生产效益个案数有效6565656565656565缺失77777777平均值1.681.881.941.621.851.891.681.97方差.691.828a.840.3971.382.441.503.655表3 样本变量统计表变量分类变量选项样本数量有效百分比%是否使用互联网关注农业信息经常一般很少从不351712153.826.218.51.5互联网是否影响生产安排影响较大一般影响较小没有影响282014343.130.821.54.6互联网是否影响宣传决策影响较大一般影响较小没有影响23297635.444.610.89.2互联网是否影响销售决策影响较大一般影响较小没有影响30305046.246.27.70保鲜技术很好较好一般较差39871160.012.310.816.9物流评价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17398126.260.012.31.5农业政策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未享受302690046.240.013.800生产效益很好较好一般较差202914230.844.621.53.1实证分析本部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该7个自变量进行分析。其公式为 y=β1x1+β2x2++βnxn+ε其中y 为因变量,xi为各自变量。以生产效益为因变量。自变量为是否使用互联网关注农业信息、互联网是否影响生产安排、互联网是否影响宣传决策、互联网是否影响销售决策、物流评价、保鲜技术、农业政策。回归的输出结果如下表4 数据相关性表研究维度生产效益是否互联网关注互联网是否影响生产安排互联网是否影响宣传决策互联网是否影响销售决策保鲜技术物流评价农业政策生产效益皮尔逊相关性1.310*.440**-.003.344**-.186.430**.227Sig.(双尾).012.000.984.005.139.000.069个案数6565656565656565是否使用互联网关注皮尔逊相关性.310*1-.053-.170.207-.020.360**-.021Sig.(双尾).012.673.176.099.876.003.869个案数6565656565656565互联网是否影响生产安排皮尔逊相关性.440**-.0531.122.052-.106.262*.204Sig.(双尾).000.673.333.678.403.035.104个案数6565656565656565互联网是否影响宣传决策皮尔逊相关性-.003-.170.1221-.069-.052.040-.055Sig.(双尾).984.176.333.586.678.750.663个案数6565656565656565互联网是否影响销售决策皮尔逊相关性.344**.207.052-.0691-.144.049-.038Sig.(双尾).005.099.678.586.251.699.766个案数6565656565656565保鲜技术皮尔逊相关性-.186-.020-.106-.052-.1441-.002-.229Sig.(双尾).139.876.403.678.251.990.066个案数6565656565656565物流评价皮尔逊相关性.430**.360**.262*.040.049-.0021-.108Sig.(双尾).000.003.035.750.699.990.391个案数6565656565656565农业政策皮尔逊相关性.227-.021.204-.055-.038-.229-.1081Sig.(双尾).069.869.104.663.766.066.391个案数6565656565656565*. 在 0.05 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在 0.01 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该表格列出了各个指标和供应链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可以看出,互联网是否影响生产安排、互联网是否影响销售决策、物流评价与供应链绩效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是否使用互联网关注和农业政策两项指标也有较大的相关性。表5 数据处理方法表输入/除去的变量a模型输入的变量除去的变量方法1农业政策, 是否使用互联网关注, 互联网是否影响宣传决策, 互联网是否影响销售决策, 互联网是否影响生产安排, 保鲜技术, 物流评价b.输入a. 因变量生产效益b. 已输入所请求的所有变量。表5标出的是被引用或者从回归方程组被剔除的各变量,说明在对供应链进行回归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全部引入法。表6 数据回归系数分析表系数a模型未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t显著性B标准错误Beta1(常量)-.374.480-.779.439是否使用互联网关注.162.107.1661.516.135互联网是否影响生产安排.276.094.3102.926.005互联网是否影响宣传决策.002.088.002.024.981互联网是否影响销售决策.357.129.2772.757.008保鲜技术-.044.070-.064-.636.528物流评价.361.135.2962.666.010农业政策.223.118.1951.887.064a. 因变量生产效益从该回归模型可以看出,互联网在生产安排、销售决策上的应用和物流评价对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影响较大。所以,要想提高江苏省农产品供应链绩效,首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贯彻落实到生产安排、销售等环节。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一)主要问题1. 生产上无法满足市场供求数据显示,江苏省农业合作社在生产安排环节,多根据去年市场行情或自己单位的需要,而不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来决定。互联网强大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功能未能在农业生产上得到充分利用。这样机械的生产安排和灵活多变的市场就产生了矛盾。在江苏省目前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下,农业生产者不能及时地获得有效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使农产品的生产出现与消费脱节的问题。先生产,后销售,这种滞后可能会导致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消费者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也不能实时反馈到生产者手中,供求上的不符使生产并不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前提,自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结构上的问题。2. 仍以传统销售为主,销售模式单一江苏省最主要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还是传统的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模式,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批发市场进行流通。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一是批发市场本身设施简陋、交易手段落后、管理水平低的缺陷,带来的买卖双方的交易满意度问题;二是占据主流的单一销售模式,限制了企业的对口市场,更多的目标市场被闲置。如电子商务已有了成熟的产业链和运作经验,农产品搭上电商的便车,可以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灵活。但目前在江苏,因为技术、管理、物流等种种原因,农产品电商还是未饱和的市场。 农产品因产品的特殊性对物流的要求较高,在保鲜、安全、时效等方面需要较好的技术水平。而现阶段,江苏农产品供应链在这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完善,实际的物流水平还不能满足农产品运输的标准需求。同时,第三方物流中间较多的环节,也费时费成本,还降低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供应效率。在我国,供应链各环节的农产品损耗率为12%-30%,[31]。与发达国家接近100%的流通率相比,2013年我国肉类产品的冷链流通率为15%,果蔬冷链流通率仅 5.0%。[32]江苏省作为我国水果蔬菜的重要产地之一,对物流质量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二)政策建议1. 信息共享,构建生产上的战略联盟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节点是一个个贯穿始终的涉农企业,从生产者到运输者到经营者到购买者,一个个企业的互相协作是农产品供应链顺畅运营的基础。构建生产上的战略性联盟,就是来加强这种联系,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真正解决机械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构建生产上的战略联盟,第一,江苏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上的企业要在技术、信息等资源上达到互补,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科学配置。第二,促进各企业不断强化自身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优势,在企业战略管理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上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提高江苏省农产品供应链的绩效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体系和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充分调动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化和整体性。 2. 利用电商平台,开辟农业的互联网市场电商可以很好地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进而加快发展新机会下的农产品供应链,对江苏省来说,是一个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市场,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好机会。发展农业电商,一要充分利用江苏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将市场深入到周边省市,整合优势,借助电子商务,让更大的市场更紧密的联合起来;二是培养电商企业,构建连接买家和卖家的信息共享平台,以电商企业为核心,带动整条相关供应链的发展;三是加大互联网宣传力度,利用电商平台打造品牌化效应,在宣传企业自身产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的同时,起到榜样作用,带动地区性的农产品宣传和农业发展,进而促进江苏省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提高。3. 创新物流管理,提高农产品供应效率结论与讨论(一)研究结论互联网在生产安排、销售决策上的应用和物流评价对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影响较为显著。在农业政策上,数据的平均值和众数说明农业政策较好,涉农生产主体对其的满意度较高,这与较好的生产效益有一定的正向相关。数据分析结果中体现出的“是否使用互联网关注农业信息”和“互联网是否影响农业生产销售决策”显著性上的差异也说明了“互联网+”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才是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关键,应着重把握两者的差异所在。在关注互联网信息的同时,只有将得到的信息切实付诸实践到农业生产销售决策中去,才能提高生产效益,才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有意义。(二)研究不足与展望在本次针对江苏省农产品供应链的绩效研究中,因为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的限制,调研的样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够充分,研究结果在代表性上难免有所欠缺。同时,衡量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标准较为复杂,难以统一,因数据的限制,暂将生产效益作为体现,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够全面。致谢参考文献[1]马士华,李华焰,林勇.平衡记分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7(4):5-9.[2]马飞,陈宏军,杨华. 基于DEMATEL方法的绿色供应链关键绩效评价指标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6):126-131.[3]孙晓宇,赵达薇,李志刚. 动态平衡计分卡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8,29(10):1103-1107.[4]郑培,黎建强.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供应链动态绩效评估方法研究[J].运筹与管理, 2008,10(5):6-11.[5]毛溢辉. 供应链合作稳定性因素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6]马士华,赵婷婷.物流能力要素与供应链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05):105-109.[7]陈科. 制造型供应链绩效建模分析研究与实践[D]. 天津天津大学,2009.[8]刘超.战略管理视角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68-72.[9] 李弘,于明华,李长青. 供应链绩效动态优化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36-41+49.[10] 刘伟华,周丽珍,刘春玲,等.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方法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J].工业工程,2011(04):52-57.[11]王宇波,马士华.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4(11):47-50.[12] 韩文平,蒋大可.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研究与发展研究[J].企业导报,2012(03):74.[13]陈铭.农产品虚拟供应链管理及虚拟物流中心建构[J].商业研究,2009(8): 151-153.[14]Rhonda R Lummus, Robert J Vokurka, Karen L Alber.Strategic Supply chain Planning[J].Production &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1998,39(3):49-58.[15]Benita M Beamon.Measuring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1999, 19(3/4):275-292.[16]Peter C Brewer, Thomas W Speh.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Measur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2000,21(1):75-93.[17]Lie-Chien.Lin.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using six-sigma metrics[J].Software Qual Journal,2010(18):387-406.[18]王蓓,孙林岩.基于ANP方法的逆向物流决策模型和算法[J].软科学,2007,21(2):20-24.[19]Fredrik Persson, Mirko Araldi. The Development of A Dynamic Supply Chain Analysis Tool: Integration of SCOR and Discrete Event Simul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9,121(2):574-583.[20]Jack G. A. J. vander Vorst. Product traceability in food -supply chains [J]. 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2006 (11):33-37.[21]Ahumada O, Villalobos J R. Application of planning models in the agri-food supply chain: A review[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9,195:1-20.[22]Victoria Salin and Rodolfo M.Nayga Jr.A cold chain network for food export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3,Vol.33(10):918-933.[23]Gimnez, Ventura.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Spanish grocery sector[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3(1):77-88.[24]曹芳,王凯.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农业技术研究,2004(1):71-76.[25]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26]丁丽芳编著.农产品供应链[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26.[27]王欢.基于回归分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研究[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2):69.[28]Bitici U S,Carrie A S,McDebitt L.Integrated Performance Measureement Systems:A Development Guid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97(5):522-534.[29]贾强法.“互联网+”时代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模式探析[J].现代商业,2017(01):42-43.[30]倪天远,常林朝.批发市场对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阻滞及其克服[J].物流科技,2008(8):107-109.[31]丁莉.“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及完善途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20):158-160.[32]蒋倩.“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5):171-173.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绪论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
(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3
二、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研究概念基础5
(一)基本概念界定5
(二)指标体系设计6
(三)分析方法7
三、互联网与农产品供应链绩效分析 7
(一)发展现状7
(二)调研设计8
(三)样本统计9
(四)实证分析10
四、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11
(一)主要问题11
(二)政策建议12
五、结论和讨论13
(一)研究结论13
(二)不足与展望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研究
——以江苏农业合作社为例
引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8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