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漂族的异地养老问题研究以市学府社区为例(附件)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进入城市发展并在城市安家落户,他们的父母为了与子女团聚或照顾孙辈,从农村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生活,这样一群以代际支持为主要目的的老年人被称为“老漂族”。通过与淮安市学府社区15位农村“老漂族”个案的深度访谈发现,“老漂族”进入城市之后,在养老方面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具体表现为经济供养水平低、生活照料资源少、精神慰藉遭忽视、医疗保障不健全。这些困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老年人自我身心衰退、家庭重心下移、社会接纳不足、国家福利限制。因此,农村“老漂族”异地养老困境的解决,有赖于从个人自我调节、家庭代际互融、社会帮扶接纳和国家政策完善四个方面综合发力。关键词 农村,老漂族,异地养老
目 录
1 引言1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2
2.1 农村“老漂族”和异地养老的概念界定2
2.2 相关理论基础3
2.3 研究方法4
3 农村“老漂族”的异地养老困境5
3.1 经济供养水平低5
3.2 生活照料资源少7
3.3 精神慰藉遭忽视8
3.4 医疗保障不健全11
4 农村“老漂族”异地养老困境的成因12
4.1 个人层面:身心衰退12
4.2 家庭层面:重心下移13
4.3 社会层面:接纳不足15
4.4 国家层面:福利限制16
5 农村“老漂族”异地养老困境的解决策略17
5.1 个人层面:自我调节17
5.2 家庭层面:代际互融18
5.3 社会层面:帮扶接纳18
5.4 国家层面:政策完善19
结论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22
附录A:访谈对象基本情况23
附录B:访谈提纲24
1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加入到流动大军中来,流动民工、流动妇女、流动儿童等相关字眼开始频频见诸于报端,并随之引发了学术界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老年人本就是一个不善流动的群体,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此一直被排除在流动人口的研究之外。近年来,本应固守老家安享晚年的农村老年群体在流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却越来越大,引起了媒体和学者日益广泛的关注。据统计,2015年我国流动老人的总量近1800万人,占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为照顾孙辈而流动的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异地养老而流动的比例为25%[1]。这样一群以代际支持或异地养老为主要目的的老年流动人口被形象地称为“老漂族”。
“老漂族”在无限责任的驱使之下,以爱的名义,背井离乡为子女照顾孩子、操持家务,让子女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到自身的事业中去。他们不求回报地为子女付出了自己的所有,而子女却很少能够考虑到他们当下以及未来的养老问题。对于身处异乡的“老漂族”而言,异地养老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叶落归根、狐死首丘的传统,对于思想保守的农村“老漂族”而言,他们是否能够接受异地养老,异地养老对于他们而言又存在哪些困境,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应该怎样破解这些异地养老困境,成为横亘在“老漂族”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本课题以淮安市学府社区为例,选取15位农村“老漂族”进行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进而对农村“老漂族”的异地养老问题展开深层分析与探讨。学府社区隶属于淮安市经济开发区,主要由月季花园、金榜花园等24个小区以及部分高校组成。由于距离市中心比较远,房价相对而言比较低,因此很多农村进城的年轻人选择在此地买房安家。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学府社区毗邻大学城,近些年来大学城各高校为了自身发展引进了大量外地教师,其中很多外地教师的老家都在农村。外地农村籍年轻教师通过综合考虑工作便捷性与经济承担能力,纷纷选择在学府社区内购房安家。为了使子女能够尽心工作,绝大多数农村“老漂族”都会选择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帮助子女料理生活和照顾孩子,从而使得学府社区成为了农村“老漂族”的集中营,便于课题的研究与开展。
本课题通过对学府社区农村“老漂族”的参与观察以及15位农村“老漂族”个案的深入访谈,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从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保障等四个方面分析“老漂族”面临的异地养老困境。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访谈资料,分别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层面分析导致“老漂族”异地养老困境的成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通过该研究,可以引起社会大众对农村“老漂族”的关注,并获得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与帮助,以实现“老漂族”的老有所养,提升他们的晚年生命质量和生活福祉。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2.1 农村“老漂族”和异地养老的概念界定
2.1.1 农村“老漂族”的概念界定
“老漂族”这一群体自2011年才开始引发学术界的研究兴趣,随着该群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大众媒体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新闻报道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关于“老漂族”的概念,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大都基于年龄和流动动机两个方面的属性进行了形象化地描述。毕宏音(2005)认为“老漂族”是一群年龄大多在5070岁之间,在本可安享晚年时为抚养孙辈而跟随子女生活的人[2]。刘庆(2012)指出,“老漂族”特指人到中年,离开故土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生活的那些老年人[3]。刘敏(2014)认为“老漂族”为了与生活在其他城市的子女团聚或帮助子女照顾第三代,离开原居住地加入流动人口队伍的老年人群体[4]。杨芳,张佩琪(2015)认为“老漂族”是一群了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5]。
综合不同学者对“老漂族”的相关理解,全面考虑年龄、流动动机以及户籍等相关要素,可以将“老漂族”具体界定为:年龄在50周岁及以上,为了与子女团聚或帮助子女照顾第三代,离开原户籍所在地从农村老家流入子女所在城市的老年人和准老年人群体。
2.1.2 异地养老的概念界定
在中国,对于异地养老的概念界定,学者们众说纷纭。李芬(2016)认为异地养老即老年人在不改变户籍的情况下,离开原居住地前往其它地方进行养老的方式[6]。陈友华(2016)认为异地养老是指老年人离开现有住宅,到外地居住的一种养老方式[7]。王树新(2006)认为异地养老必须是老人较长时间离开原居住地在异地生活,有明确的养老目的和养老投靠的固定住所[8]。穆光宗(2010)认为异地养老的实质是非出生地、非户籍所在地的养老方式[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1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