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乐观村为例(附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近年来,农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农村环境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对策,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本次研究以南通市乐观村为个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乐观村环境治理的现状进行考察,分析乐观村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乐观村环境治理的对策。关键词 农村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成因,治理对策
目 录
1 引言 1
2 相关概念界定 1
2.1 农村社区 1
2.2 环境 2
2.3 农村社区环境 2
3 农村社区环境现状分析3
3.1 乐观村概况与选点依据3
3.2 乐观村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4
4 农村社区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7
4.1 基层政府部门的纵容与不作为 7
4.2 乡镇企业的先天缺陷 8
4.3 农业污染的严重9
4.4 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10
5 改善农村社区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11
5.1 将环境纳入基层政府政绩考核范围 11
5.2 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 12
5.3 发展绿色农业 12
5.4 培养村民环境保护意识 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16
附录A:访谈对象基本情况17
附录B:访谈提纲18
1 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农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依据乡村,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调整,并且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点要求和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而村容整洁的前提条件就是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乡风文明也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少不了美好环境对农民心情和情操的熏陶。从十七大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到十九大的乡村振兴战略,都凸显了建设农村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重点关注环境保护,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构建良好的环境治理体系。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方案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改善农村环境,这不仅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与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这些目标。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是大势所趋,只有着力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人民才会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目标。
本课题以南通市乐观村为个案开展研究,采取文献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对乐观村环境问题进行考察。首先广泛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相关性材料,了解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沿问题,在此基础上理清农村环境问题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问题。其次,通过实地观察法,了解乐观村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村民在日常生活行为中所体现的环境保护意识。再次,选取乐观村部分村民进行深入访谈,了解村民对于乐观村环境的看法与建议。最后,在对乐观村环境现状的了解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对其环境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契合乐观村实际的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解决乐观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农村社区
社区一词来源于拉丁语,而将社区这个词作为社会学的一个范畴来研究的,起源于德国的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把社区这个词引入我国的是费孝通先生。尽管社会学家对社区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在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上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他们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就是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2]李绍元教授认为:“农村社区是指县(含县和县级市、区)以下的行政区划与村民自治的区域性小社会。”。[3]王霄认为农村社区是指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主的,包括乡镇管辖区域和村民小组范围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陈百明认为农村社区指农村各级居民点,即乡政府所在地、乡辖集镇和不同规模的村庄。[4]徐勇认为农村社区是有广阔地域,居民聚集程度不高,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5]于显洋提出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6]以上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社区的定义进行界定,但都反映出这里的农村社区有别于城市社区和传统的农村社区。
2.2 环境
环境是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客观事物的总和,我国1979年9月13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第一章对环境的内涵作了如下定义:“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7]这里面包含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关于自然环境不同的领域的专家有不同的认识。一些学者认为自然环境具有环境和资源的两面性质,是自然系统组成的总要素之和,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自然环境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8]本文主要研究自然环境问题,自然环境是指未被人们改造过的自然要素以及经过改造创造出的事物例如农田、工厂、园林等的总和。
2.3 农村社区环境
农村社区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是农村区域范围内的各种天然和经过改造自然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了农村自然环境,也包括了农村社会环境。一般意义上构成农村自然环境的要素,包括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而构成农村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生物环境农业环境农村人口环境农民生活环境。[9]贾凤姿等学者指出农村社区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9]它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实质是村民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的关系。而农村社区环境问题指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产中所造成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或者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10]
3 农村社区环境现状分析
3.1 乐观村概况与选点依据
乐观村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石港镇西南部,2001年3月行政区域调整时,由原来的三星村、乐观村合并而成,2008年3月区域再次调整,保留乐观村,原卞南村再次合并给乐观村,建立了乐观村党总支,共有124名党员。乐观村现由50个村民小组组成,人口4538人,村域面积9.2平方公里,地处石港镇西南部,是我镇著名特色农业村。南与兴仁镇接壤;北与花市街村为邻;东至兴石河;希杰刘桥镇,距离南通市区仅仅20分钟路程。 乐观村主要以稻田与水产养殖为特色,2003年原卞南村为通州市稻田养殖专业村,2008年经济总收入30000万元,人均收入8680元,其中养殖收入10000万元,三产业收入20000万元。2016年村预算外收入1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458元,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南通市民主法制村”等。2013年在村里实行“一事一议”政策。十三五以后,开始完善村里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到2017年建立了社区诊所为村民的看病就医提供了方便。 乐观村在全村广大干群的努力下,着力打造一个“平安、诚信、和谐、绿色”的新乐观。
目 录
1 引言 1
2 相关概念界定 1
2.1 农村社区 1
2.2 环境 2
2.3 农村社区环境 2
3 农村社区环境现状分析3
3.1 乐观村概况与选点依据3
3.2 乐观村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4
4 农村社区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7
4.1 基层政府部门的纵容与不作为 7
4.2 乡镇企业的先天缺陷 8
4.3 农业污染的严重9
4.4 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10
5 改善农村社区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11
5.1 将环境纳入基层政府政绩考核范围 11
5.2 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 12
5.3 发展绿色农业 12
5.4 培养村民环境保护意识 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16
附录A:访谈对象基本情况17
附录B:访谈提纲18
1 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农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依据乡村,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调整,并且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点要求和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而村容整洁的前提条件就是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乡风文明也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少不了美好环境对农民心情和情操的熏陶。从十七大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到十九大的乡村振兴战略,都凸显了建设农村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重点关注环境保护,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构建良好的环境治理体系。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方案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改善农村环境,这不仅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与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这些目标。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是大势所趋,只有着力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人民才会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目标。
本课题以南通市乐观村为个案开展研究,采取文献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对乐观村环境问题进行考察。首先广泛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相关性材料,了解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沿问题,在此基础上理清农村环境问题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问题。其次,通过实地观察法,了解乐观村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村民在日常生活行为中所体现的环境保护意识。再次,选取乐观村部分村民进行深入访谈,了解村民对于乐观村环境的看法与建议。最后,在对乐观村环境现状的了解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对其环境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契合乐观村实际的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解决乐观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农村社区
社区一词来源于拉丁语,而将社区这个词作为社会学的一个范畴来研究的,起源于德国的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把社区这个词引入我国的是费孝通先生。尽管社会学家对社区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在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上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他们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就是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2]李绍元教授认为:“农村社区是指县(含县和县级市、区)以下的行政区划与村民自治的区域性小社会。”。[3]王霄认为农村社区是指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主的,包括乡镇管辖区域和村民小组范围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陈百明认为农村社区指农村各级居民点,即乡政府所在地、乡辖集镇和不同规模的村庄。[4]徐勇认为农村社区是有广阔地域,居民聚集程度不高,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5]于显洋提出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6]以上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社区的定义进行界定,但都反映出这里的农村社区有别于城市社区和传统的农村社区。
2.2 环境
环境是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客观事物的总和,我国1979年9月13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第一章对环境的内涵作了如下定义:“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7]这里面包含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关于自然环境不同的领域的专家有不同的认识。一些学者认为自然环境具有环境和资源的两面性质,是自然系统组成的总要素之和,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自然环境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8]本文主要研究自然环境问题,自然环境是指未被人们改造过的自然要素以及经过改造创造出的事物例如农田、工厂、园林等的总和。
2.3 农村社区环境
农村社区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是农村区域范围内的各种天然和经过改造自然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了农村自然环境,也包括了农村社会环境。一般意义上构成农村自然环境的要素,包括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而构成农村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生物环境农业环境农村人口环境农民生活环境。[9]贾凤姿等学者指出农村社区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9]它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实质是村民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的关系。而农村社区环境问题指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产中所造成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或者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10]
3 农村社区环境现状分析
3.1 乐观村概况与选点依据
乐观村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石港镇西南部,2001年3月行政区域调整时,由原来的三星村、乐观村合并而成,2008年3月区域再次调整,保留乐观村,原卞南村再次合并给乐观村,建立了乐观村党总支,共有124名党员。乐观村现由50个村民小组组成,人口4538人,村域面积9.2平方公里,地处石港镇西南部,是我镇著名特色农业村。南与兴仁镇接壤;北与花市街村为邻;东至兴石河;希杰刘桥镇,距离南通市区仅仅20分钟路程。 乐观村主要以稻田与水产养殖为特色,2003年原卞南村为通州市稻田养殖专业村,2008年经济总收入30000万元,人均收入8680元,其中养殖收入10000万元,三产业收入20000万元。2016年村预算外收入1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458元,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南通市民主法制村”等。2013年在村里实行“一事一议”政策。十三五以后,开始完善村里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到2017年建立了社区诊所为村民的看病就医提供了方便。 乐观村在全村广大干群的努力下,着力打造一个“平安、诚信、和谐、绿色”的新乐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