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介入社区精准扶贫的现状以市金尧花园社区为例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之下,精准扶贫这个字眼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对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本研究以金尧花园社区为例了解了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扶贫的现状,考察社会组织介入社区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流程以及扶贫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在政府占完全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社会组织并没有呈现出一个良性发展的态势,反而出现过度依赖政府,自身缺乏获得资源与整合资源的能力等等现象,研究认为,我国的社会组织要真正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还需要更长久的努力。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前言1
一、研究综述1
(一)针对贫困问题的研究1
(二)关于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扶贫的研究2
(三)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2
(四)文献述评3
二、研究设计3
(一)相关概念界定3
(二)研究方法3
三、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扶贫的现状4
(一)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4
(二)社会组织与外界的联系4
(三)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扶贫工作的流程5
(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扶贫工作的效果6
四、社会资源视角下的扶贫困境6
五、小结与讨论8
致谢8
参考文献8
社会组织介入社区精准扶贫的现状
——以南京市金尧花园社区为例
引言
前言
贫困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普遍重视,特别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的主张以来,我国兴起了对于“精准扶贫”的持续探究。
而贫困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农村地区,我国城市地区的贫困现象也依然存在,甚至可以说贫困问题作为常见的“城市病”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都产生了阻碍,然而不同于农村地区的是,城市地区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对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借鉴国外反贫困的经验,我国近年来也开始重视社会组织对于城市社区扶贫工作的介入,但是这些社会组织是怎样参与到社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当中,又产生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怎样的效果,存在哪些问题呢?本文通过访谈的方式,从社会组织、社区、帮扶对象三个视角进行考察,以对当前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扶贫工作的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
一、研究综述
(一)针对贫困问题的研究
1.贫困的定义
贫困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概念,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多个领域,很难对贫困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是随着对贫困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于贫困的定义也不断深化,大致上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匮乏”层面的解释,在狭义上可以从经济水平、收入状况、生活水平等层面来解释,如雷兹诺的解释:所谓的贫困问题,是指许多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来达到起码的生活水平。广义上来说,这种“匮乏”不止包括物质层面,还包括社交、情感层面,如英国学者的奥本海默定义:“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它象征着在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支出要少于平均水准。”;第二种是和“能力与机会论”相关的贫困定义,这种针对贫困的定义倾向于用贫困者自身的内在因素来解读贫困,认为是贫困者自身缺少相应的能力与脱贫的机会,比如世界银行认为的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而第三种解释则是通过对贫困者的整个生存状态的描述来界定贫困。[1]
2.贫困的成因
奥斯卡刘易斯早期提出了“贫困文化”理论,认为个人和家庭的原因,如个人工作的收入不足,失业、衰老、缺乏健康,和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丧失,是城市贫困出现的根源。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社会学家们对于贫困的成因偏向于一种结构性的解释,他们将贫困归因到社会持续的不平等上,这些不平等迫使一些人身处贫困。其中有社会冲突论的观点,主张社会是由代表不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组成的,在社会群体的利益争夺当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以社会学家帕森斯作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则认为,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系统,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所构成的,这种角色必须要有人扮演,而且还要彼此间协调一致。因此,社会为了维护有效的均衡,对于比较重要的社会角色,往往给予相对丰厚的报酬,来鼓励人们参与竞争;相反,对重要性偏低的角色,则提供相对较少的报酬。社会地理学者对于城市贫困原因的解释则是,贫困的影响因素是有多个方面的,经济损失、社会排斥、制度分割、就业机会的缺乏、民族、种族起源、文化特征、不正常的行为形式与空间的聚集都有助于分析贫困问题。[2]
(二)关于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扶贫的研究
对于社区扶贫而言,社会组织的参与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西方国家,社会组织已经日趋完善、壮大,对整个社会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力,而这些社会组织在扶贫的领域中也起到一个与政府相互补充的作用。苟天来等人认为国际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角色要比政府行为更灵活,而且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干预方式多数是与政府调控失灵和市场调节失灵相关。这些模式中最普遍坚持的发展干预原则是赋权、强调社区参与,在这些主张赋权和参与的方式中,以社区为基础的发展方式(CBD) 、自然资源共管(CMNR)、以社区为主导的发展方式(CDD)、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方式(RBD)等最为明显,其核心特点是发展对象赋权,充分地利用社区力量来解决扶贫中的政府失灵或是市场失灵问题,并且一般是社会组织直接参与到扶贫项目的探索与实践[3]。
而针对我国的社会组织,耿玉倩则认为在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除理论支持外,政府参与扶贫的失灵、严峻的贫困形势、相关政策的鼓励与支持、社会组织扶贫的优势作用也成为其强大的推动力。[4]而付宗亮则认为当前我国精准扶贫中社会组织参与的不足,主要体现为参与程度低、参与形式单一。而究其原因则在于社会组织自身发育不良、社会组织间缺少扶贫资源共享机制、社会组织与政府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4]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前言1
一、研究综述1
(一)针对贫困问题的研究1
(二)关于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扶贫的研究2
(三)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2
(四)文献述评3
二、研究设计3
(一)相关概念界定3
(二)研究方法3
三、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扶贫的现状4
(一)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4
(二)社会组织与外界的联系4
(三)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扶贫工作的流程5
(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扶贫工作的效果6
四、社会资源视角下的扶贫困境6
五、小结与讨论8
致谢8
参考文献8
社会组织介入社区精准扶贫的现状
——以南京市金尧花园社区为例
引言
前言
贫困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普遍重视,特别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的主张以来,我国兴起了对于“精准扶贫”的持续探究。
而贫困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农村地区,我国城市地区的贫困现象也依然存在,甚至可以说贫困问题作为常见的“城市病”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都产生了阻碍,然而不同于农村地区的是,城市地区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对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借鉴国外反贫困的经验,我国近年来也开始重视社会组织对于城市社区扶贫工作的介入,但是这些社会组织是怎样参与到社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当中,又产生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怎样的效果,存在哪些问题呢?本文通过访谈的方式,从社会组织、社区、帮扶对象三个视角进行考察,以对当前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扶贫工作的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
一、研究综述
(一)针对贫困问题的研究
1.贫困的定义
贫困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概念,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多个领域,很难对贫困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是随着对贫困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于贫困的定义也不断深化,大致上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匮乏”层面的解释,在狭义上可以从经济水平、收入状况、生活水平等层面来解释,如雷兹诺的解释:所谓的贫困问题,是指许多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来达到起码的生活水平。广义上来说,这种“匮乏”不止包括物质层面,还包括社交、情感层面,如英国学者的奥本海默定义:“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它象征着在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支出要少于平均水准。”;第二种是和“能力与机会论”相关的贫困定义,这种针对贫困的定义倾向于用贫困者自身的内在因素来解读贫困,认为是贫困者自身缺少相应的能力与脱贫的机会,比如世界银行认为的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而第三种解释则是通过对贫困者的整个生存状态的描述来界定贫困。[1]
2.贫困的成因
奥斯卡刘易斯早期提出了“贫困文化”理论,认为个人和家庭的原因,如个人工作的收入不足,失业、衰老、缺乏健康,和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丧失,是城市贫困出现的根源。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社会学家们对于贫困的成因偏向于一种结构性的解释,他们将贫困归因到社会持续的不平等上,这些不平等迫使一些人身处贫困。其中有社会冲突论的观点,主张社会是由代表不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组成的,在社会群体的利益争夺当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以社会学家帕森斯作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则认为,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系统,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所构成的,这种角色必须要有人扮演,而且还要彼此间协调一致。因此,社会为了维护有效的均衡,对于比较重要的社会角色,往往给予相对丰厚的报酬,来鼓励人们参与竞争;相反,对重要性偏低的角色,则提供相对较少的报酬。社会地理学者对于城市贫困原因的解释则是,贫困的影响因素是有多个方面的,经济损失、社会排斥、制度分割、就业机会的缺乏、民族、种族起源、文化特征、不正常的行为形式与空间的聚集都有助于分析贫困问题。[2]
(二)关于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扶贫的研究
对于社区扶贫而言,社会组织的参与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西方国家,社会组织已经日趋完善、壮大,对整个社会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力,而这些社会组织在扶贫的领域中也起到一个与政府相互补充的作用。苟天来等人认为国际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角色要比政府行为更灵活,而且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干预方式多数是与政府调控失灵和市场调节失灵相关。这些模式中最普遍坚持的发展干预原则是赋权、强调社区参与,在这些主张赋权和参与的方式中,以社区为基础的发展方式(CBD) 、自然资源共管(CMNR)、以社区为主导的发展方式(CDD)、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方式(RBD)等最为明显,其核心特点是发展对象赋权,充分地利用社区力量来解决扶贫中的政府失灵或是市场失灵问题,并且一般是社会组织直接参与到扶贫项目的探索与实践[3]。
而针对我国的社会组织,耿玉倩则认为在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除理论支持外,政府参与扶贫的失灵、严峻的贫困形势、相关政策的鼓励与支持、社会组织扶贫的优势作用也成为其强大的推动力。[4]而付宗亮则认为当前我国精准扶贫中社会组织参与的不足,主要体现为参与程度低、参与形式单一。而究其原因则在于社会组织自身发育不良、社会组织间缺少扶贫资源共享机制、社会组织与政府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