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不离土农民异乡种地过程中社会关系网络的功能分析以市s村外来租地农民为例
“离乡不离土”农民作为我国流动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其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功能意义。从关系维度看,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包括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三种类型。这三个维度对“离乡不离土”农民所具有的功能性影响主要包括生产信息获取、降低交易成本和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的生产生活环境。但“离乡不离土”农民本身所具有社会关系网络难以满足其生产生活需求,必须从自致开发和政策性构建两方面扩展其社会关系网络。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回顾2
(一)关于“离乡不离土”农民的研究2
(二)关于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3
(三)文献评述3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4
(二)研究框架4
(三)研究方法4
三、“离乡不离土”农民社会关系网络的现状和类型5
(一)联系紧密的亲缘关系5
(二)强弱不一的地缘关系6
(三)短暂性的业缘关系6
四、“离乡不离土”农民社会关系网络的功能7
(一)获取及时的生产信息7
(二)降低交易成本8
(三)尽快适应新的生产生活环境8五、“离乡不离土”农民社会关系网络建构的对策建议9(一)自致开发社会关系网络9(二)政策性构建社会关系网络9
六、结论与思考10
致谢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 访谈提纲12
“离乡不离土”农民异乡种地过程中社会关系网络的功能分析——以南京市S村外来租地农民为例
引言
引言
社会关系网络是指同他人形成的所有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联系,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关系和通过物质环境、文化环境、文化共享而结成的非直接关系;[1]社会关系网络关注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这种互动与联系是一种社会行为。[2]社会关系网络的功能研究就是从功能主义角度通过研究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其社会行为所产生的功能性影响。由于社会成员的结构构成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同一社会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系网络可能在不同的环境及主体下产生差别化的功能。一些西方社会学家也似乎关注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因此,从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提出社会关系网络至今,学者们就一直在选取各自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进行相应的研究。而本文所研究的对象——“离乡不离土”农民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尽管已有不少学者开展过对这一群体的研究,但很少有学者从社会关系网络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对部分“离乡不离土”农民的实证调查,从社会关系网络角度开展对“离乡不离土”农民的研究,剖析其社会关系网络的构成维度,同时对“离乡不离土”农民异乡种地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功能分析。
本文基于笔者对南京市S村的调研。南京市S村位于南京市城乡结合地带。截止2014年底,该村90%以上居民从事非农产业,村里大部分农田由外地人(包括安徽、河南、浙江等地)租种,种植作物包括蔬菜、花卉及草莓等经济作物。笔者将这些外来租种土地的农民定义为“离乡不离土”农民。自2001年第一户河南籍农民到该村租地种菜到2014年底,该村拥有“离乡不离土”农民50余户,租种面积400余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5%,该村也成为南京市“离乡不离土”农民最集中的村庄之一。笔者通过对该村“离乡不离土”农民的调查发现,虽然50余户农民分别来自不同省份,但是来自相同省份的农民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亲缘或业缘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在异乡形成一个紧密的团体,这种现象便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文献回顾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农民因为经济因素出现了大规模跨区域的流动。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自己的家园,到经济发达地区寻求致富之道。在这些流动农民中,大部分从农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被称为农民工。也有少部分流动农民在此过程中并没有进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而是到条件稍好的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学界把后者称为“离乡不离土”农民。
(一)关于“离乡不离土”农民的研究
1、关于“离乡不离土”农民形成原因的讨论
在“离乡不离土”农民形成原因的研究上,学者们较多地集中于从农民自身发展、生产习惯、社会制度与政策等方面展开讨论。从农民自身发展视角看,冯瑞兰等认为选择在异地承包土地耕种,是落后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门径;[3]孙丽等通过对北京京郊租地种菜农民的调研发现,这些租地的农民大都是女性,她们离开了家乡来到北京,但是因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没有其它技能,而且年龄也偏大,除了会进行传统的农事劳动外,其他职业是无法胜任的,在社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她们到北京依然从事农业生产,而不是从事非农职业;[4]有学者从社会制度和政策分析认为,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存在极大差距,许多农民为谋求自身及后代的更大发展选择到城市谋生,而在进城打工或务农的选择中,一部分农民在自身条件基础上权衡收益和风险做出了到郊区租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抉择;[5]罗亦然等综合前人的研究将城郊租地农民的动机分为:人力资本动机、行为惯性动机、市场导向动机、行为收益动机和政策激励动机五个方面。[6]
2、对“离乡不离土”农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探究
“离乡不离土”农民是出于一种理性职业选择形成土地经营模式,因此,他们在选择土地时会更多地衡量土地的经济产出和发展性。已有的文献显示,基于将农业当作职业的“离乡不离土”农民在土地选择上趋向于选择城市郊区离市场较近的地带,经营内容以蔬菜、花卉等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他们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但他们并没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社会保障条件。例如,孙丽和邓梅分别对北京郊区和上海郊区的租地种菜农民调查时发现,这一群体主要以中老年女性为主,生活简朴,住宿条件差,没有任何社会保障。[4][7]此外,部分学者虽然并没有对“离乡不离土”农民做专门研究,但是他们在研究中将“离乡不离土”农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离土又离乡”、“离土不离乡”农民做了比较研究,认为相比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离乡不离土”农民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但他们仍处于社会的底层。[8][9][10]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回顾2
(一)关于“离乡不离土”农民的研究2
(二)关于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3
(三)文献评述3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4
(二)研究框架4
(三)研究方法4
三、“离乡不离土”农民社会关系网络的现状和类型5
(一)联系紧密的亲缘关系5
(二)强弱不一的地缘关系6
(三)短暂性的业缘关系6
四、“离乡不离土”农民社会关系网络的功能7
(一)获取及时的生产信息7
(二)降低交易成本8
(三)尽快适应新的生产生活环境8五、“离乡不离土”农民社会关系网络建构的对策建议9(一)自致开发社会关系网络9(二)政策性构建社会关系网络9
六、结论与思考10
致谢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 访谈提纲12
“离乡不离土”农民异乡种地过程中社会关系网络的功能分析——以南京市S村外来租地农民为例
引言
引言
社会关系网络是指同他人形成的所有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联系,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关系和通过物质环境、文化环境、文化共享而结成的非直接关系;[1]社会关系网络关注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这种互动与联系是一种社会行为。[2]社会关系网络的功能研究就是从功能主义角度通过研究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其社会行为所产生的功能性影响。由于社会成员的结构构成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同一社会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系网络可能在不同的环境及主体下产生差别化的功能。一些西方社会学家也似乎关注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因此,从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提出社会关系网络至今,学者们就一直在选取各自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进行相应的研究。而本文所研究的对象——“离乡不离土”农民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尽管已有不少学者开展过对这一群体的研究,但很少有学者从社会关系网络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对部分“离乡不离土”农民的实证调查,从社会关系网络角度开展对“离乡不离土”农民的研究,剖析其社会关系网络的构成维度,同时对“离乡不离土”农民异乡种地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功能分析。
本文基于笔者对南京市S村的调研。南京市S村位于南京市城乡结合地带。截止2014年底,该村90%以上居民从事非农产业,村里大部分农田由外地人(包括安徽、河南、浙江等地)租种,种植作物包括蔬菜、花卉及草莓等经济作物。笔者将这些外来租种土地的农民定义为“离乡不离土”农民。自2001年第一户河南籍农民到该村租地种菜到2014年底,该村拥有“离乡不离土”农民50余户,租种面积400余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5%,该村也成为南京市“离乡不离土”农民最集中的村庄之一。笔者通过对该村“离乡不离土”农民的调查发现,虽然50余户农民分别来自不同省份,但是来自相同省份的农民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亲缘或业缘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在异乡形成一个紧密的团体,这种现象便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文献回顾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农民因为经济因素出现了大规模跨区域的流动。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自己的家园,到经济发达地区寻求致富之道。在这些流动农民中,大部分从农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被称为农民工。也有少部分流动农民在此过程中并没有进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而是到条件稍好的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学界把后者称为“离乡不离土”农民。
(一)关于“离乡不离土”农民的研究
1、关于“离乡不离土”农民形成原因的讨论
在“离乡不离土”农民形成原因的研究上,学者们较多地集中于从农民自身发展、生产习惯、社会制度与政策等方面展开讨论。从农民自身发展视角看,冯瑞兰等认为选择在异地承包土地耕种,是落后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门径;[3]孙丽等通过对北京京郊租地种菜农民的调研发现,这些租地的农民大都是女性,她们离开了家乡来到北京,但是因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没有其它技能,而且年龄也偏大,除了会进行传统的农事劳动外,其他职业是无法胜任的,在社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她们到北京依然从事农业生产,而不是从事非农职业;[4]有学者从社会制度和政策分析认为,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存在极大差距,许多农民为谋求自身及后代的更大发展选择到城市谋生,而在进城打工或务农的选择中,一部分农民在自身条件基础上权衡收益和风险做出了到郊区租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抉择;[5]罗亦然等综合前人的研究将城郊租地农民的动机分为:人力资本动机、行为惯性动机、市场导向动机、行为收益动机和政策激励动机五个方面。[6]
2、对“离乡不离土”农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探究
“离乡不离土”农民是出于一种理性职业选择形成土地经营模式,因此,他们在选择土地时会更多地衡量土地的经济产出和发展性。已有的文献显示,基于将农业当作职业的“离乡不离土”农民在土地选择上趋向于选择城市郊区离市场较近的地带,经营内容以蔬菜、花卉等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他们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但他们并没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社会保障条件。例如,孙丽和邓梅分别对北京郊区和上海郊区的租地种菜农民调查时发现,这一群体主要以中老年女性为主,生活简朴,住宿条件差,没有任何社会保障。[4][7]此外,部分学者虽然并没有对“离乡不离土”农民做专门研究,但是他们在研究中将“离乡不离土”农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离土又离乡”、“离土不离乡”农民做了比较研究,认为相比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离乡不离土”农民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但他们仍处于社会的底层。[8][9][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