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城融入的研究(附件)

摘 要流动青少年在进入城市后,不仅要面对自我生理心理的变化,还要面对融入城市生活的挑战。本文基于笔者的专业实习,旨在通过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探讨流动青少年城市融入的具体途径,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流动青少年城市融入的服务方案,为今后的流动青少年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本文以济南市L社区的流动青少年为服务对象,前期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收集了相关资料,了解到流动青少年在文化、社会、身份方面融入城市存在诸多困难,故笔者以此开展服务,以社区活动的形式介入,总目标是通过社区活动使流动青少年更好的融入济南。通过服务,笔者得出反思,促进流动青少年的城市融入,不仅要开展社区活动,同时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与家庭、社区、学校联合可以更好地达到效果。
目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文献综述 1
1.国内文献综述 1
2.国外文献综述 2
(三)概念界定 3
1.流动青少年 3
2.城市融入 3
(四)研究方法 4
1.访谈法 4
2.观察法 4
3.问卷法 4
二、流动青少年城市融入问题 4
(一)流动青少年文化融入的问题 4
1.经济支持不足 4
2.文化认同度低 4
3.身份认同模糊 5
3.缺乏心理关怀 5
三、服务介入过程 5
(一)服务需求分析 5
1.建立经济支持 5
2.提高文化认同度 6
3.加强心理关爱 6
3.清晰身份认知 6
(二)服务目标 6
1.总目标 6
2.具体目标 6
(三)服务内容 6
1.开展心理等教育课程 6
2.开展以泉水文化为主、其他文化为辅的的城市文化体验活动 7
(四)服务评估 7
1.过程评估 7
2.结果评估 9
四、社区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城市融入的反思 9
参考文献 17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跟随父母一同进城,成为流动青少年,又称外来工子女。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统计公报,全国流动人口已达2.41亿人。这表明,伴随城市化和人口流动,流动青少年数量还会持续增加,全国妇联公布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外来工子女群体总数已超过8000万人,其中外来工子女约有2000万。在《山东省儿童发展规划(20162010)》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流动儿童服务机制,制定16岁以下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登记管理制度,设立流动儿童活动设施场所,保障流动儿童享有教育、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整合社区资源,完善以社区为依托、面向流动人口家庭的管理和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能。
在新时期,政府表明要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四社联动”,社区社会工作必然要发挥重要作用。并且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方法,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正是流动青少年所需要的。
(二)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转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流动青少年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国内有许多学者关注到了这一群体。
(1)城市融入方面
朱冬梅对济南市流动儿童进行了研究,指出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相比存在诸多问题,并且流动儿童“上学难”、家庭教育跟不上、社区与流动儿童家长沟通困难都成为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绊脚石。在文章中作者提出,要解决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问题,需要建立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支持体系。
同春芬、李雅丹以青岛市李沧区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成功经验为例,提出在社会支持体系下,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学校等各系统主体要协调配合,将支持网络构建得更为严密,并且引入市场和借助网络,建立有效帮扶形式。
蔡雅芸在研究中提出流动儿童在城市融入中缺少家庭、学校、朋辈和社区的支持,导致融入困难。社区作为流动儿童生活的场所,通过社区支持和社区建构是可以达到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目的。
刘梅红在研究中提到以优势视角看待流动儿童经济、文化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流动儿童及其父母,学校、社区要多方合作,挖掘周围资源,共助流动儿童融入城市。
后玉良等人提出流动儿童体育锻炼与人际交往能力、城市适应显著相关,体育锻炼可以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积极反馈及回应,提高儿童的自尊自信,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直接交流的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参与者之间的彼此了解,减少隔阂,提高儿童的社会化能力,进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2)社会工作方面
洪志杰在研究中提到运用发展性小组介入流动青少年的城市融入,通过七次小组活动提升了组员各方面的能力,改善了人际关系,在研究最后作者也提出对于流动青少年的城市融入,也要加强学校社会工作,毕竟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此举对减轻老师的压力并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互动有重要作用。
王佳在研究中指出流动儿童在经济、学业等方面面临压力,甚至产生了厌学等适应性障碍。基于此,研究者在自信提升、人际交往、抗逆力教育等方面进行社会工作介入,以期提高流动儿童的能力。最后作者也提到专业社会工作要和家庭教育、学校工作结合起来,政府和社会共同发力建立完善流动儿童支持网络。
李净净在研究中对农民工子女抗逆力的保护因素和风险因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培养抗逆力的现实途径。研究者在最后也反思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并提出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去关心抗逆力培养的方法和技巧。
马晖、马雪林对流动青少年的性教育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流动青少年的性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社会环境复杂,二是学校性教育不足,三是家庭教育缺失,四是青少年自身辨别是非能力差。研究者提出运用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的性教育,通过知识讲授、实物示范及教育剧场来扩充青少年的性知识,提升自我保护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性”态度观。
2.国外文献综述
Neil将社会融合和宗教结合起来,探讨了宗教信仰、习俗和身份如何既有利于又能对社会融合进程起到威慑作用,分析了宗教和宗教认同在爱尔兰都柏林社会融合过程中的二分法功能。最后,Neil提出,融合无论是通过宗教、经济、公民参与还是教育都不是一个在一夜之间神奇地发生的直接过程。相反,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实现,只有各方都愿意参与,一体化才会成功,才能继续推进社会融合。
LoHsin认为童年阴影和青春期的问题密切相关,他在研究中提出社会融合对青少年从童年阴影到问题行为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社会融合,可以消解童年阴影对青少年的影响。为了形成支持性的社会关系, 以实现更好的健康,我们建议帮助那些接触过童年阴影的青少年加入更多的团队,参加更多的活动,从而增加他们的社会交往机会,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4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