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以河南桥盟乡为例
乡村人居环境关系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标。通过查阅文献得知,现阶段乡村人居环境主要面临着三大方面的危险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软环境逐渐恶化、社会硬环境配置落后等。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系列政策的开展和实施带来了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乡村问题的复杂性,乡村人居环境仍然不容乐观。本文主要通过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对现阶段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相关问题,寻求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路径。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概念界定1
(一)人居环境1
1.人居环境的提出 2
2.人居环境科学2
(二)乡村人居环境2
二、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综述3
(一)国外研究3
(二)国内研究3
1.影响因素3
2.建设现状3
3.评价体系4
4.建设战略与途径4
三、桥盟乡人居环境现状4
(一)研究区域概况4
(二)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5
1.构建指标体系5
2.资料搜集和整理5
3.研究方法6
(三)研究区域人居环境评价6
1.生态环境6
2.基础设施6
3.居住条件7
4. 公共服务7
5.社会关系7
四、人居环境建设问题8
(一)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小、覆盖面少、缺乏长效保洁机制8
(二)人居环境工作不透明,责任不明确,缺乏群众有效参与8
(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缺乏资金等资源投入和科学规划8
五、结论与对策8
(一)研究结论8
1.研究区域人居环境发展缓慢 8
2.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需要注重社区管理8
(二)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策9
致谢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考文献9
表1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5
表2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评价表6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以河南省鹤壁市桥盟乡为例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乡二元机制下的乡村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随着外出务工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商业文化的冲击,传统社交网络逐渐解体,农村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和非农产业外部性使得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教育资源与信息媒介的相对欠缺导致乡村人力资本素质较低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乡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在进一步恶化。乡村作为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人类聚居区,为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在实现总体小康社会的今天,需要切实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减弱城乡矛盾,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乡村人居环境是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因素,生态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已有较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回顾文献,关注乡村人居环境,间接关注农村居民的发展空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一、概念界定
(一)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提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恶劣的工作环境、狭小住房空间、匮乏的公共设施等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居住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道克迪亚斯提出人类聚居的概念,他把人的集聚看成一个整体,其中包含乡村、集镇、城市等不同规模的聚居体。吴良镛进一步发展道氏理论,从人和环境相互交融的角度提出人居环境,即人居环境包含人类居住区域地下、地表、半空在内的一个整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立足之地[1]38。
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是20世纪下半叶在国际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群。它以人类聚居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角度来进行全面的、系统地综合性研究。[1]4050如此看来,乡村人居环境就应该以乡村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角度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建立在四大学科基础上,分别是建筑学、规划学、风景园林和建筑工程学。人居环境问题是发展问题,从国家和区域角度讲,关系到城市化水平、区域发展均衡性问题,从城市角度来讲,则主要关注城乡统筹发展、交通运输系统等层次的问题。现阶段的研究针对城市的有很多,吴良镛曾就发展问题上指出国家的发展在于城市,城市为发展提供了空间领域。另外,有相关研究表明,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人居环境不断提高的过程,这就暗指城市化是乡村发展的唯一路径[2]。这也是不够准确的,虽然现阶段城镇化是一种发展趋势,但是乡村作为一种人类聚居形态,有着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是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消失的。乡村和城市分别作为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两者互相作用、互相支持,对于国家的发展都十分重要[3]。
乡村人居环境
我国自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由于我国地势地貌的复杂性,乡村规模的庞大,因此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乡村快速发展。[4]国外对于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集中于逆城市化过程中乡村植被恢复、景观修复、文化重建等方面[5],国内主要针对城市化进程,对于转型期乡村聚落的“空心村”、“边缘化”等问题,有学者提出利用地理信息科学的知识来规划利用乡村空间,结合农民意愿对乡村进行“撤村并点”等,此外政府和乡村居民层面也需要做出相应改善。
不同的学科领域对于乡村人居环境的内涵也各有侧重:建筑学的角度认为是建筑对人的宜居性好,风水园林的角度认为是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融合,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等。乡村人居环境是社会的、地理的、生态的综合体现[6]。李伯华等将乡村人居环境的内涵分解成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空间环境,其中人文环境主要指乡村社会文化,包括农民素质、家族观念、交往观念和乡村文化等方面,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村落公共资源,地域空间环境主要指乡村聚落空间,其中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构成农户发展的外环境,地域空间环境构成农户发展的内环境,在乡村人居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7]。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概念界定1
(一)人居环境1
1.人居环境的提出 2
2.人居环境科学2
(二)乡村人居环境2
二、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综述3
(一)国外研究3
(二)国内研究3
1.影响因素3
2.建设现状3
3.评价体系4
4.建设战略与途径4
三、桥盟乡人居环境现状4
(一)研究区域概况4
(二)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5
1.构建指标体系5
2.资料搜集和整理5
3.研究方法6
(三)研究区域人居环境评价6
1.生态环境6
2.基础设施6
3.居住条件7
4. 公共服务7
5.社会关系7
四、人居环境建设问题8
(一)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小、覆盖面少、缺乏长效保洁机制8
(二)人居环境工作不透明,责任不明确,缺乏群众有效参与8
(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缺乏资金等资源投入和科学规划8
五、结论与对策8
(一)研究结论8
1.研究区域人居环境发展缓慢 8
2.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需要注重社区管理8
(二)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策9
致谢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考文献9
表1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5
表2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评价表6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以河南省鹤壁市桥盟乡为例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乡二元机制下的乡村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随着外出务工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商业文化的冲击,传统社交网络逐渐解体,农村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和非农产业外部性使得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教育资源与信息媒介的相对欠缺导致乡村人力资本素质较低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乡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在进一步恶化。乡村作为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人类聚居区,为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在实现总体小康社会的今天,需要切实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减弱城乡矛盾,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乡村人居环境是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因素,生态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已有较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回顾文献,关注乡村人居环境,间接关注农村居民的发展空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一、概念界定
(一)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提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恶劣的工作环境、狭小住房空间、匮乏的公共设施等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居住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道克迪亚斯提出人类聚居的概念,他把人的集聚看成一个整体,其中包含乡村、集镇、城市等不同规模的聚居体。吴良镛进一步发展道氏理论,从人和环境相互交融的角度提出人居环境,即人居环境包含人类居住区域地下、地表、半空在内的一个整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立足之地[1]38。
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是20世纪下半叶在国际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群。它以人类聚居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角度来进行全面的、系统地综合性研究。[1]4050如此看来,乡村人居环境就应该以乡村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角度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建立在四大学科基础上,分别是建筑学、规划学、风景园林和建筑工程学。人居环境问题是发展问题,从国家和区域角度讲,关系到城市化水平、区域发展均衡性问题,从城市角度来讲,则主要关注城乡统筹发展、交通运输系统等层次的问题。现阶段的研究针对城市的有很多,吴良镛曾就发展问题上指出国家的发展在于城市,城市为发展提供了空间领域。另外,有相关研究表明,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人居环境不断提高的过程,这就暗指城市化是乡村发展的唯一路径[2]。这也是不够准确的,虽然现阶段城镇化是一种发展趋势,但是乡村作为一种人类聚居形态,有着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是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消失的。乡村和城市分别作为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两者互相作用、互相支持,对于国家的发展都十分重要[3]。
乡村人居环境
我国自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由于我国地势地貌的复杂性,乡村规模的庞大,因此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乡村快速发展。[4]国外对于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集中于逆城市化过程中乡村植被恢复、景观修复、文化重建等方面[5],国内主要针对城市化进程,对于转型期乡村聚落的“空心村”、“边缘化”等问题,有学者提出利用地理信息科学的知识来规划利用乡村空间,结合农民意愿对乡村进行“撤村并点”等,此外政府和乡村居民层面也需要做出相应改善。
不同的学科领域对于乡村人居环境的内涵也各有侧重:建筑学的角度认为是建筑对人的宜居性好,风水园林的角度认为是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融合,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等。乡村人居环境是社会的、地理的、生态的综合体现[6]。李伯华等将乡村人居环境的内涵分解成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空间环境,其中人文环境主要指乡村社会文化,包括农民素质、家族观念、交往观念和乡村文化等方面,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村落公共资源,地域空间环境主要指乡村聚落空间,其中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构成农户发展的外环境,地域空间环境构成农户发展的内环境,在乡村人居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