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苹果族的迷狂消费行为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访谈的调查方法,从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现状与特点、消费结构、消费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来研究大学生群体中的“苹果族”的迷狂消费行为。研究发现支撑这样一种对于苹果产品的狂热的消费行为的背后大多是比较良好的家庭经济基础,狂热群体中大多数都是男性,这也符合男性更热衷于数码产品的社会共识。同时由于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没有经济来源,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对于苹果产品的狂热是缺乏理智的,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原因来提出一些对策,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引言2
一、文献回顾2
(一)有关大学生群体消费的研究2
(二)“苹果族”群体的研究现状3
(三)迷狂消费行为的研究现状4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4
二、研究设计4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4
(二)调查地点概况5
(三)研究方法5
(四)研究目标5
三、迷狂消费行为的表现6
(一)彻夜排队购买最新产品6
(二)想尽各种办法买苹果产品6
(三) 对苹果产品极度依赖6
(四) 对苹果文化的高度认同7
四、迷狂消费行为的原因分析9
(一)家庭经济状况9
(二)心理层面的原因9
(三)文化层面的原因10
(四)科技层面的原因11
五、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11
(一)加强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教育11
(二)加强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12
小结12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大学生“苹果族”的迷狂消费行为研究
——以大学为例
引言
引言
苹果产品的粉丝,简称“苹果族”,一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没有明确数量统计但在不断膨胀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完全不能用性别、年龄、职业等外部特征来加以概括的群体。对于他们来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那绝对是时尚、炫酷、幸福的当代生活的绝佳代言。大学生是这个社会上最有活力的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这个社会的潮流和走向。于是乎,大学生和“苹果族”就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放眼四周,如今的大学生只要家里条件允许,基本都会有想要购买苹果产品的欲望;而那些家境宽裕的大学生,更是拥有全套苹果产品,并且不停地更新换代。同时,由于大学生掌握了最先进和最前沿的知识,就会用自己的所知、自己的方式来更好地使用苹果产品。在这其中,不乏那些狂热的“苹果族”,他们痴迷于苹果产品无法自拔,甚至从某些程度上来说是被苹果产品所控制了。这些狂热迷的消费行为正是本文所要加以探讨的对象。
一、文献回顾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当今有关大学生“苹果族”消费的研究并不多,而有关大学生消费的研究非常多。由于大学生中的“苹果族”群体也是属于大学生这一整体概念,本文首先回顾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大致情况,再回顾大学生中“苹果族”的消费研究,这样的比较可以更加突出大学生“苹果族”消费所具备的独有特征。因此,在文献回顾方面,分为以下两个角度。
有关大学生群体消费的研究
大学生消费观念
消费观是指人们在整个消费活动中对其全部行为和行为后果以及行为主体的品质、价值在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等方面所持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1]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消费观念有其自身较为独特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在青年期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感知能力、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均获得了较大发展,个性基本形成。与其心理发展状况相适应,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独具特点。
学者刘晓芸认为,青年大学生是当今社会消费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大学生的消费观发展往往超前于社会,引领着社会的消费潮流,映射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她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概括为三点:1、失衡性消费与虚荣的“时尚消费”并存;2、把对物质消费品的占有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3、消费中欲望对需求的背离[2];学者闫缨将大学生的消费观概括为四点:消费节奏加快导致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追逐时尚和新潮、消费误区引导下的过度消费、媒体诱导影响下的激情消费[3];学者行岁峰则将大学生的消费观概括为四点:理性消费引导基础性消费、发展类消费层次呈现两极分化、注重智力投资、经济独立意识较差,缺乏理财意识[4]。
大学生消费行为
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有些学者分析了整体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所呈现出的特点。其中卢思锋通过对北京某大学的调查结果,概括分析了关于大学生整体的消费行为特征,将其分为七点:追求新颖,关注时尚、物质消费水平逐渐提高、精神文化消费呈现多样化、校园文化主导着文化消费投向、求知成才是消费的主要方向、品牌意识强,价格意识也强、在饮食方面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5];付晓丽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感性化、符号化、超前化和网络化等特征[6]。也有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了分析,其中学者江鸿从情感与符号的研究视角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并将其概括为三方面的表现,即抑制不住的情感消费、无法抗拒的符号消费和“行不由衷”的形象消费[7];学者张玲等从女大学生的角度,将消费行为分为需要层次理论、从众心理、群体偏见等三个方面,她认为女大学生由于处于生理相对成熟而心理又不甚成熟的特殊时期,受其归属心理的影响,为了实现小群体的一致,个体间往往会形成一致的消费行为[8]。
大学生消费现状与特点
在消费特点的研究方面,秦云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为:(1)消费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而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导致了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加上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2)消费的多样性。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涉及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文化娱乐消费三个方面,而且其构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3)消费的主导性。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满足生活消费和学习消费是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他们会选择通过尽可能的满足娱乐消费来调节自己的精神生活[13];学者董小苹在秦云等学者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即消费的合理性。大学生消费的合理性表现为能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实际需求,量入而出[14];学者刘宗劲则将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概括为五个方面:1、消费水平的层次性。2、消费方式的多样性。3、消费行为的“粗放”性。4、消费水平的超前性。5、消费随年级的递增性。[1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11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