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视阈下的村庄治理对福建凤村治理实践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凤村治理实践的深入研究,发现凤村在村庄管理者借助民间信仰进行村庄管理过程中,信仰组织“伙头”制与村委会两种力量在实践中相互作用,并依托信仰的力量共同实现了对村庄治理。这个双轨式的治理模式为我们当前的村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另一方面,村民对于村庄中的两种治理模式也有着不同的应对逻辑对于与信仰相关事务的认同和对其他事务的漠视,两种不同的逻辑也对村庄的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村庄管理者也不得不考虑民众的诉求,并利用信仰的力量实现村庄更好的管理。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2
(一)国外研究2
(二)国内研究3
(三)已有研究评述3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区域介绍4
(一)核心概念界定4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4
(三)凤村概况5
三、凤村的民间信仰概况及“伙头”制6
(一)民间信仰概况6
(二)“伙头”制 7
四、村庄治理模式的转变7
(一)传统的行政治理模式7
(二)民间信仰介入后的村庄治理8
(三)双轨治理9
五、双轨治理的效果与民众的应对逻辑10
(一)双轨治理的效果10
(二)民众的应对逻辑11
结语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附录 访谈提纲14
民间信仰视阈下的村庄治理
——对福建凤村治理实践研究
引言
引言
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要问题,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有关农村治理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依托村庄内部的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借助村庄内部资源实现村庄更好的治理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在过去的凤村治理过程中,管理者一直未能取得理想的成就,甚至连一条通村公路也只修了不到总长度的二十分之一。而近几年,凤村不仅完成了通村公路的修建,而且增加了停车场、桥亭等多项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程。凤村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不仅仅只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发展、村民收入的增多,更重要的是,民间信仰逐渐介入到了村中的治理实践之中。在凤村的治理实践中,民间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在村庄中的停车场、通村公路的修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村庄秩序的维护方面也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民间信仰究竟是如何介入到村庄的治理实践、村庄管理者是如何对待这种力量的以及民众又是如何应对这种管理方式的,成为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内容。
一、文献综述
民间信仰作为传统村庄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对村庄的秩序具有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世俗化的行为活动,信仰者通过信仰仪式、活动中的互动等所形成的社会资本也在村民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将从民间信仰与村庄秩序和作为社会资本的信仰两个方面来对国内外的文献研究进行梳理。
(一)国外研究
1.信仰与社会秩序的研究
宗教信仰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民间信仰通过其神圣性和灵验性的特点及其内在的信仰体系所形成的文化规范来实现群体规范:王爱平(2004)认为“印尼华人仍在顽强地、艰难地尽力维持着他们认为作为华人必须遵循的文化规范[1]”并由此得以实现群体内部的秩序和规范;欧洲人在宗教信仰所形成的“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社会秩序,并促成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甚至是一体化进程(何其敏,2012)。另一方面,宗教信仰是通过其所具有的“社会记忆”来实现社会秩序的:宗教信仰通过历史记忆和仪式场景实现民间信仰社群整合功能的有效实现方式,这两者所形成的观念与血缘、业缘和方言等因素相互结合共同促进了对华人村落的整合、村落秩序的维护(孟庆梓,2012);传说作为社会记忆的方式之一,在“民众生活中发祥扩散并获得意义和内涵”并与信仰的内在特点相结合有效促进了信仰者对信仰秩序的维系,帮助华人更好的与当地人相处(俞黎媛,2006)。
民间信仰也被认为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从而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单百灵(2014)发现,在环南中国海诸国之间的“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手段,在社会中行使着自己的交往功能,民间信仰可促进个人社会交往的增加,也能实现人的交往[5]”。
2.以信仰为社会资本的研究
普特南(Putnam,2000)指出,通过加入宗教组织,信仰者可以积累整合性社会资本。而他在研究意大利南北部的社会资本差异时又发现天主教信仰对信仰者的信任产生了负影响(1993),这是关于宗教信仰与社会资本之间的矛盾性关系的典型。另一方面,信仰通过其信仰体系及信仰仪式等而形成以认同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宗教信仰主要通过信仰者的精神寄托(朱峰,2009)、信仰活动中的互动(李四龙,2013)以及宗教“历史记忆”(孟庆梓,2012;曾玲,2006)三种形式实现认同,并且,由此而形成的社会资本也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信仰资本理论是基于“压力动机”的,因为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信仰属性会影响到他们的宗教需求(阮荣平,2013)。以信仰为基础的社会资本还被用来预测人口流动对信仰转型产生影响(Born,2007),多宗教信仰的乡村地区则可以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资源来建构自身的社会资本,并促进对国家的认同(马翀炜等,2011)。韦伯指出:“直接支配人行动的是物质利益和理念利益,而不是‘理念’,但由‘理念’创造的‘世界意象’却像扳道夫一样决定着由物质利益驱力所推动的行动方向”(Weber,1978:280)。
(二)国内研究
我国学者也有许多学者将民间信仰与村庄的治理结合起来,从村庄秩序、社会资本等角度对民间信仰活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民间信仰与村庄秩序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2
(一)国外研究2
(二)国内研究3
(三)已有研究评述3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区域介绍4
(一)核心概念界定4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4
(三)凤村概况5
三、凤村的民间信仰概况及“伙头”制6
(一)民间信仰概况6
(二)“伙头”制 7
四、村庄治理模式的转变7
(一)传统的行政治理模式7
(二)民间信仰介入后的村庄治理8
(三)双轨治理9
五、双轨治理的效果与民众的应对逻辑10
(一)双轨治理的效果10
(二)民众的应对逻辑11
结语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附录 访谈提纲14
民间信仰视阈下的村庄治理
——对福建凤村治理实践研究
引言
引言
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要问题,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有关农村治理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依托村庄内部的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借助村庄内部资源实现村庄更好的治理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在过去的凤村治理过程中,管理者一直未能取得理想的成就,甚至连一条通村公路也只修了不到总长度的二十分之一。而近几年,凤村不仅完成了通村公路的修建,而且增加了停车场、桥亭等多项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程。凤村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不仅仅只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发展、村民收入的增多,更重要的是,民间信仰逐渐介入到了村中的治理实践之中。在凤村的治理实践中,民间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在村庄中的停车场、通村公路的修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村庄秩序的维护方面也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民间信仰究竟是如何介入到村庄的治理实践、村庄管理者是如何对待这种力量的以及民众又是如何应对这种管理方式的,成为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内容。
一、文献综述
民间信仰作为传统村庄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对村庄的秩序具有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世俗化的行为活动,信仰者通过信仰仪式、活动中的互动等所形成的社会资本也在村民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将从民间信仰与村庄秩序和作为社会资本的信仰两个方面来对国内外的文献研究进行梳理。
(一)国外研究
1.信仰与社会秩序的研究
宗教信仰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民间信仰通过其神圣性和灵验性的特点及其内在的信仰体系所形成的文化规范来实现群体规范:王爱平(2004)认为“印尼华人仍在顽强地、艰难地尽力维持着他们认为作为华人必须遵循的文化规范[1]”并由此得以实现群体内部的秩序和规范;欧洲人在宗教信仰所形成的“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社会秩序,并促成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甚至是一体化进程(何其敏,2012)。另一方面,宗教信仰是通过其所具有的“社会记忆”来实现社会秩序的:宗教信仰通过历史记忆和仪式场景实现民间信仰社群整合功能的有效实现方式,这两者所形成的观念与血缘、业缘和方言等因素相互结合共同促进了对华人村落的整合、村落秩序的维护(孟庆梓,2012);传说作为社会记忆的方式之一,在“民众生活中发祥扩散并获得意义和内涵”并与信仰的内在特点相结合有效促进了信仰者对信仰秩序的维系,帮助华人更好的与当地人相处(俞黎媛,2006)。
民间信仰也被认为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从而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单百灵(2014)发现,在环南中国海诸国之间的“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手段,在社会中行使着自己的交往功能,民间信仰可促进个人社会交往的增加,也能实现人的交往[5]”。
2.以信仰为社会资本的研究
普特南(Putnam,2000)指出,通过加入宗教组织,信仰者可以积累整合性社会资本。而他在研究意大利南北部的社会资本差异时又发现天主教信仰对信仰者的信任产生了负影响(1993),这是关于宗教信仰与社会资本之间的矛盾性关系的典型。另一方面,信仰通过其信仰体系及信仰仪式等而形成以认同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宗教信仰主要通过信仰者的精神寄托(朱峰,2009)、信仰活动中的互动(李四龙,2013)以及宗教“历史记忆”(孟庆梓,2012;曾玲,2006)三种形式实现认同,并且,由此而形成的社会资本也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信仰资本理论是基于“压力动机”的,因为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信仰属性会影响到他们的宗教需求(阮荣平,2013)。以信仰为基础的社会资本还被用来预测人口流动对信仰转型产生影响(Born,2007),多宗教信仰的乡村地区则可以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资源来建构自身的社会资本,并促进对国家的认同(马翀炜等,2011)。韦伯指出:“直接支配人行动的是物质利益和理念利益,而不是‘理念’,但由‘理念’创造的‘世界意象’却像扳道夫一样决定着由物质利益驱力所推动的行动方向”(Weber,1978:280)。
(二)国内研究
我国学者也有许多学者将民间信仰与村庄的治理结合起来,从村庄秩序、社会资本等角度对民间信仰活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民间信仰与村庄秩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