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传承载体研究以祠堂头村为例(附件)

在现代化语境下,随着农村社会的巨大变迁,孝文化遭到了多维度的解构,与此相对应,传承孝文化的载体也日渐消逝。但与城市相比,农村仍然是孝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本研究以社会记忆理论、日常生活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对祠堂头村孝文化的物质载体、精神载体与制度载体进行深入研究,获得丰厚的第一手资料。研究表明伴随着民居建筑的拆迁重建,物质载体逐渐消逝。孝文化的精神载体虽然发生一定变化,但仍以顽强的生命力获得了新的发展。制度载体通过民间习俗形式得以保留,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融合。关键词 现代化语境,农村社区,孝文化载体
目 录
1 引言1
2 相关理论的概述2
2.1 界定概念2
2.2 运用理论3
3 家谱建筑:孝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4
3.1 文化广场:赤诚的孝心4
3.2 祠堂建筑:家族的圣殿5
3.3 家谱族谱:血缘的证书8
3.4 寺庙楼宇:孝道的信仰9
4 民间文艺:孝文化传承的精神载体11
4.1 口头故事:历史的记忆11
4.2 族规族盟:心头的印章13
4.3 戏曲表演:形象的孝道14
4.4 传统舞蹈:精湛的技艺15
5 民间习俗:孝文化传承的制度载体16
5.1 “红礼”:父母的见证17
5.2 “白礼”:不灭的精神18
5.3 “节礼”:祭祖与节庆18
6 总结与思考20
结论 22
致谢 23
参考文献24
附录A:访谈对象基本情况25
附录B:访谈提纲26
1 引言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被认为是我国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 [1]。 乡村是孝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即使在现代化背景下,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乡村社会的乡土情结、血缘伦理已遭到瓦解,孝文化也呈现出多维度的解体,但是与城市相比,乡村社会依靠民间建筑、村民日常生活行为仍然保留着可贵的孝文化传统,为此,本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究以溧阳市上兴镇祠堂头村为例,运用观察法与访谈法对祠堂头村孝文化的物质载体、精神载体、制度载体进行深入研究。
祠堂头村位于溧阳市上兴镇西部,与高淳、溧水交界,地理位置优渥。辖内22个村民小组,有卞家、上宅里、林保官、山虎岗、黄家棚、乌芝坝、李园里、孟家庄、施家塘、祠堂村、陆家庄、井塘干、后午村、芳山村、径家岗、温州、南庙、交里、东小村等自然村,村村通有公交,直达祠堂头,交通便利。全村共1008户,计3005人,其中祠堂头村80%的人均为施姓,10%的人均为吴姓,其他村则广泛遍布其他姓氏家族。祠堂头村村域70%为丘陵地域,土地资源丰富,生态林占有率为80%,有天山矿业且苗木种植业发达。祠堂头村是典型的自然生态村,村内有生态园,园艺有限公司等多家农业休闲观光企业,如上宅里以绿化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祠堂村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芳山村以旅游观光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将祠堂头村作为调研地,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祠堂头村不同于其他村庄,它仍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村庄的特色。村内的传统文化、仪式、习俗如家谱建筑中涵盖的孝文化,日常生活中衍生的孝道风俗习惯,民间文艺中弘扬的孝道精神等更是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二是因战乱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不少村庄的祠堂早已拆迁或是移作他用,但祠堂头村的祠堂保存较好。村民因祠堂而汇聚一堂,血缘关系联结紧密,家族的思想仍然存在,族中孝文化历史悠久。且因村内深厚的家族思想而促使家谱被重新编撰整修,为家族的传承提供了依据。良好的产业的结构完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家族血缘的牵连增加了村民的沟通联系,村民的思想记忆与农村紧密融合,使得孝文化深深渗透了整个村庄。三是“进入”的便利。外出务工的村民也能方便的回来,为村内孝文化的传承输送新鲜血液,提供建设性意见,给予本村物质支持。此外,作为本地人,能够较容易找到访谈对象,并能正确理解他们的语言,进行很好交流与沟通,而不必担心方言的困扰。
2 相关理论的概述
2.1 界定理念
2.2.1 孝文化
在汉语字典中孝文化是指关于孝的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的总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范式。孝文化是中国所特色的文化现象,孕育诞生于中华五千年历史中。肖群忠(2001)提出孝文化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总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2]。孝文化可以分为传统孝文化和新孝文化。肖波(2012)提出中国传统孝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如仁爱本性、责任义务、感恩道义、和顺意识、忠诚品质、爱国情怀等),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孝文化所体现的人的精神力量可以形成一种人文导向,体现出的人的心理沉淀可以形成一种群体意识,体现出的人的品质结晶能够形成一种集体志趣[3]。赵艳粉(2011)认为传统孝文化包括家长专制、子女服从的亲子观,延宗保族、无后为大不孝的家族观,忠孝合一、移孝作忠的忠孝观,父子相隐的情法观以及养亲、敬亲、谏亲、荣亲等[4]。可以看到的是孝文化功用极大,但传统孝文化不尽然全是好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应当倡导,却不应发展到极端。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孝文化剔除过时的内容,引入新内涵,构成了新型孝文化。潘剑锋(2006)提出,新型孝文化应当包含1.奉养上以诚相待2.敬老上人格平等、互尊互重3.事业有成报答父母4.文明礼貌、感情和谐的家庭伦理5.不断自我完善的新型老年价值观6.树立“厚生薄死观念” [5]。汪倩倩(2017)认为新型孝文化的核心在于仁爱精神、感恩精神、爱国情怀、和谐思想[6]。一定程度上孝文化是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发展水平所相适应的,新型孝文化是适应新时代的孝道孝德孝行体系。此外一般孝文化即指新型孝文化。
2.2.2 孝文化载体
王庆军(2013)认为文化载体指各种物化的和精神的形式承载、传播文化的介体,它是文化得以形成与扩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7]。孝文化渗透于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俗。衣食住行是孝文化观念的间接表达,可以视作孝文化的物质载体。而家庭、社会规范、节日等用来传达孝文化观念的也可视作孝文化载体。孝文化载体具体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载体、制度文化载体。它是孝文化传承的介质,是文化得以形成与扩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农村孝文化载体的特征有历史继承性、落后性、群众性、多样性。当前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孝文化载体也是在尊重农村社会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逐渐发展进步。孝文化是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与此同时,孝文化载体的发展也是由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倘若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那么相应的作为孝文化传承载体之一的精神文化载体的产出也会滞后。孝文化载体深深植根于农民群众之中,它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农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并依托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孝文化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规范促使孝文化载体也代表了民众的自身素质和文化需求的体现。王琛发(2010)指出,节日是中华民族对孝文化比较集中的表现形式,是促进孝文化普及的载体,也是学习与社会化孝道价值观的载体[8]。由于学术界对孝文化载体少有研究,因而本方面尚无严格的界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34.html

好棒文